网站值班
本周总值李瑾
总值寄语:赋曲迎八方俊客齐扬古典灿烂; 诗词聚四海来宾共创文学辉煌。
本周副值:
会员专集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专集
王鸣久  会员专集
会员账号: 王鸣久 会员昵称: 王鸣久
人气指数: 10761 pr 个人威望: 暂无
会员级别: 网站会员 访问时间: 2010-12-27 21:24:24
所在地区: 省  市  区/县
个人主页: http://www.zgshifu.com         
   会员简介:

  王鸣久,男,汉族,1953年12月10日生。吉林梨树人,中共党员。1972年应征入伍,历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新闻干事、宣传处副处长,武警部队某部纪检处处长,上校警衔。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我是一片橄榄叶》、《东北角》、《东方小孩》、《宁静光芒》、《梦厦》、《青铜手》、《最后的执灯者》、苍茫九歌长篇随笔《永恒的生命之光》,散文集《落鸟无痕》,小说集《蓝桥》等。《青铜手》、《蓝桥》分别获武警部队第一、二届武警文艺奖一等奖,《青铜手》还获全军第二届文艺新作品奖文学一等奖,《最后的执灯者》获第二届辽宁省文学奖诗歌奖。

与 李松涛、马合省两位诗人被合称为“中国新诗三剑客”

 

王鸣久:苍茫中一种疼痛穿骨而来

——解读王鸣久长诗的三个境界

文/李犁

  王鸣久是一个有境界的诗人。这是因为他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清醒和自省的诗人。他的目光越过个人的浅吟与闲愁,把热忱和热血投向这个民族和苍茫的大地。他是一个大视野大胸怀的诗人,也是一个对诗歌痴迷并不断磨砺诗歌之艺的赤子。在《苍茫九歌》这部长诗集中,王鸣久用诗歌给民族和时代把脉,同时用他超拔的灵魂和对词语的准确拿捏,创造了宏大而又绝尘的诗歌意境。在这些温热的文字感召下,我们的精神开始复苏并清醒,我们开始跟随他重温热泪,抚摸良知;开始沐浴诗歌超然的光芒,并把自己的灵魂推向诗歌的圣地。

静思:放大镜下的思想危机

  初读《苍茫九歌》,你首先会感到王鸣久是一个非常“静”的诗人。因为只有真正沉静的人,他的思想才能清醒,目光才能锐利。这种沉静让他坚定,让他视野开阔,让他拒绝所有的诱惑,目不旁视地专注他的思考,专注他的至爱和至痛。这是他面对世界的方式。这时他的姿势是俯视的,思想的触须深深地扎进现实,这来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大爱。大爱使他大痛,大痛使他无法沉默。在苍茫时分,他的呼唤真的就像他所描述的那盏灯,奔走在雪地、山谷以及人性的黑暗处,去敲击那些麻木的灵魂,去指引那些陷在泥沼中孱弱的手。沉静更使他的目光像放大的显微镜,把历史的瑕疵和现实的危机大大地投影在墙壁上,让我们面对这样的事实张大嘴巴,并深深低下头来。

  这时我们会感到他静得有点令人发冷。这种冷静将整部诗集涂抹得肃穆庄严,并形成了这本诗集的苍茫风格。

  王鸣久的这种注视是广阔的,从凋敝的晚清到繁华的现代,从雪域高原到都市身边,从哭泣藏羚羊到悲愤三岁孩童的惨死,从拷问黄河到悲歌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诗人的抚摸,是沉郁的甚至痛心疾首,是愤怒的甚至拍案而起。诗人用放大镜把丑恶的世相和病灶显示在太阳光下,用锋利的刀刃挑开浓血的疮疤,让全体眼晴睛正视现实,让民族的心灵觫然一惊,让人类不要重蹈覆辙:“不想自醒必须摇醒/不想回话必须回答/不想后悔必须忏悔/不想恶化必须净化”(《哭泣的藏羚羊》)

  读《苍茫九歌》,你会感到这种冷静像片片雪花,贴在发烫的额头上,让你警醒,让你深思,继而又变成发红的烙铁,把心印烙得疼痛而焦灼。这是一种忧患,一种良知。正如作者所言:让一种疼痛穿骨而来!这种疼痛是彻骨的,有时甚至让人不寒而栗。

  在《谁能幸免于罪》中,诗人写了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妈妈由于吸毒被警察抓走,她苦苦恳求把女儿送到姐姐家安置,几名当事警察麻木不仁,玩忽职守,致使独锁在家的小女孩被活活饿死。面对这种不该发生的惨剧,诗人的怒火终于冲破理智和诗歌的堤坝:“她渴死在一个雨水充沛的夏季/她饿死在一个稻香千里的夏季/不是天下无粮天府无米天灾无敌/不——是!你看/满大街的人川流不息/行走在饱嗝儿声里/她只是被粮食和水一齐忘记!”那么,不是“有困难找警察”吗?而正是因为几个警察不该有的冷血,才使这个三岁儿童活活被饿死!诗人写到女孩临死的一幕,一怀深深怜惜,滿腔悲痛交加:“然而,这是个多懂事的孩子啊/最后的时光最后的现场/她仍然用洁白的手纸把尿水托上/最后的心灵天真无邪/她不想把世界弄脏”那弄脏这个世界的是谁呢?“反复把世界弄脏又反复用文明洗手”的又是谁呢?我想,只要有点良知的人,没有谁不被这样的诗歌所震撼,所击穿,不流泪者,可能在流血。大地苍茫着,和大地一起苍茫的还有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良心!诗人就是用这些刀一样的语言,一层层将残酷的现实剥开,让我们在血淋淋的事物面前沉默着,清醒着,反思着,恨着,爱着!

  在西藏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罪恶枪口前倒下的不仅有珍稀的藏羚羊,还有为了保护藏羚羊而血染高原的藏族儿子:“暴利流向哪里/罪恶出自哪里/于是,被金钱拱动的动机/被利欲熏心的心机/乘无人时机卷来血腥杀机……/正义是正义者的苦难吗/卑鄙是卑鄙者的香火吗/勇敢是勇敢者的游戏吗/贪婪是贪婪者的快乐吗/丑恶弄脏那么多善良还不想从良/善良看过那么多丑恶仍不解作恶”在这里,人与兽颠倒了:“可可西里作证/——世界很多悲剧/不是源自愚昧,而是源自智慧/不是源自蒙昧,而是源自文明/智慧兽性未泯,猛于兽/文明贪欲不除,比动物极恶穷凶”人与动物谁更野蛮?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语言已经显得十分多余又必不可少。你一言不发,不啻是一种罪恶;你滔滔不绝,无疑是一种虚伪。

  王鸣久像一个医生,他一方面审世一方面审史,审史是为了让现实清醒,审世是为了校正人类未来的走向。这些都是为了防止文明的滑坡和人性的异化。我们必须承认,在物质越来越丰富,世界越来越多彩的今天,人性也正在一点点变异。物化的灵魂、膨胀的欲望,使人性出现了无数盲点以至盲区。诗人“从大太阳下看到不平,从满目繁华里看到堕落,从云水嬗变中看到丑恶和危机”,这是诗人的忧患之心和敏锐之气使然。

  在《落日.背影》中,王鸣久写了一个封建王朝黄昏的背影。从乾隆到咸丰再到囚徒皇帝光绪,从贪权贪欲的和珅到末世的李鸿章,从“一颗心,比太平洋还苦”的林则徐到“比正版皇帝还像皇帝”的洪秀全,以及在“最后三分钟/为中国两肋插刀”的谭嗣同、一声声“从心头喊出血来”“从血中喊出铁来”的梁启超……历史场景和人物命运交相辉映,将权力的黑暗,人性的幽深,和启蒙志士的石光电火,演绎得惊心动魄且鞭辟入里。所有这些,诗人旨在让我们从历史的记忆中打捞教训,反思人类行走的姿势,从自然的演变中寻求健康发展的法则,从众多失衡的事物中找到人类前行的方向。

  诗人的反思是彻底的,义无反顾的,对假恶丑决不姑息,对真善美毫不保留地拥抱。他把理想主义的光辉,人道主义的体血,还有批判主义的犀利融进他的诗歌中,也就把正义、血性和阳刚补给了疲软的人类,把温情、关怀和友爱还给了人性。同时他也坚信,光明必将战胜黑暗,善有善的报答,恶有恶的下场:“他知道:王者的纸/包不住他的火/时间一到/所有的真理,都铁证如山/思想就这样成了思想者的雕像/而暴虐终于成了暴虐者的纸钱”(《坐在纸里的灯》)

  这无处不在的正直和同情心,使王鸣久的诗歌呈现出深沉真挚的人类关怀、宽厚博大的精神世界。这种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是王鸣久对待世界的态度,是他的人格力量!正是有了这种人格支撑,他的诗歌和灵魂,才显现出少有的高度与厚度。

净地:时空的极地就是精神的高地

  有恨就有爱。

  王鸣久用静思放大了人类和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同时他也用他的心灵和热爱,为我们的灵魂提供了一个纯净的高地。在《苍茫九歌》中,他把“净”作为他诗歌的至高点,作为他精神的圣地。那没被污染的像“白雪婴儿”一样的黄河源头,那“西藏之西,裸原之裸”的银质高原,那“坐在纸里”也是坐在思想深处的灯盏,那伫立天端的绝然超群的鸟与菊,以及划过混浊都市的一声清亮鸡鸣和“童眸悬水,清澈入骨/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的少儿筝音,都构成了时间、空间、思想、记忆、心灵和梦想的至高点,他们是王鸣久理想的终极之地和诗歌的极至之美。

  这时王鸣久的姿势是仰视的,诗歌的方向是向上的,是神性的,是敬畏的,是一尘不染的:“这一瞬,黑夜的黑是眼盲者那种黑/静夜的静是耳聋人那种静/纸立半壁,半座空城/老石头抱着一怀清水,沉默不语/大钟塔双手合十,正企图接近神灵”这时,诗人从现实的泥沼中超拔出来,理想主义占据了诗歌的核心。

  在王鸣久的诗歌中,“净”是他的理想,是他的诗学终端,也是人类的方向和将要达到的终点。他心中的净地就是:“默者如水,动者如风/歌而慷慨,奋而长行/掌思想之灯,太阳是唯一的指向/——让世界清洁,让人美丽/让灵魂一颗颗透明/这不单是上帝的事情/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这里的净土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也是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为什么要为灵魂和诗歌选择这样的圣地作为最后目的地?除了上面诗句中阐释的理由,也是因为眼前这个“左手物质上升右手精神坠落/左耳民生喧笑右耳民怨丛生/左眼一官暴富右眼千家疾苦/左脚水路通右脚山路不平”以及“有人推山不止击鼓长鸣/有人沽名钓誉血冷如冰/有人随波逐流醉生梦死/有人上下求索可望接应”的严峻现实。

  因此,王鸣久用距离,用时间和空间的“远”,来作为至纯至美的精神极地和诗歌高地。“远”隔开了现实,远离了现实。

  我把诗人这种行为称之为“返朴”。这里的“朴”代表着我们悠久文化中那些清明的思想和人性中没被破坏的原生态的真纯与美好、圣洁与纯粹。

  所以,在他笔下活跃的历史不仅仅是一种抒情的题材,更代表了他的文化理想。还有那些明显哲学化了的花非花,鸟非鸟,轻灵地飞翔着的古典化词语,都表明了他返朴归真的诗歌主张。“返朴”就是恢复我们传统中那些具有人类普适性的美德,那些在历代备受推崇的仁爱廉耻,那些为了保持清白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洁的精神,那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义凛然和豪迈,还有那久违的血性和骨气,这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营养和血脉。王鸣久也视这些为他的诗歌血脉。这是他的诗歌信仰也是他的价值理念。

  这种“返朴”还体现在怀旧的情调上。都市中一声久违的鸡鸣,使诗人思潮澎湃,热泪盈眶。他让现代的我们看到了农业时代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那和谐的情感关系。诗人用诗呼唤这种和谐:“想想,大婴儿时节,大儿童的家/鸡是农业文明的鸟/鹅是农业时代的鱼/牛呵羊呵马呵,是农业社会的驯兽/在老祖父的鞭儿下/长哞短咩,踢踢踏踏……/——辘轳和水井说话儿/鸭儿狗儿喧哗/我们的母亲握一掌小米晶莹地扬起/一把汉字飘飘洒洒”(《都市闻鸡》)这是多么亲切多么和谐的人类情感的早晨呵!诗人要回到这记忆的源头,寻找人之为人的本质。“返朴”,当然不是“返古”,怀旧,更不是“还旧”,诗人所呼唤的是这种和谐的情感模式和生存方式,用它来医治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疏离、对抗和陌生。

  更多的“返朴”则表现在地理的距离上。在《西藏之门》中,他把西藏之西,裸原之裸,作为精神和诗歌的核心。这地理上又远又险的高原,也象征了精神高地的远而险。由于远而清,由于高而洁,“至高绝险,方显大生命的浩荡”。在这让上帝都晕眩的高地上,蓝天空的蓝,是绝对的蓝,“我举起食指把这美瓷的穹隆轻轻叩响/这绝对的蓝,蓝得使我绝望”。和天一样高而洁的还有“巨大而纯粹的银质雪山/十万吨洁白堆成梦幻/十万吨白水晶,十万簇白雪焰”“十万丛白莹莹冰蘑菇里行走着十万匹雪牦牛/它们在为上帝运送水罐”。

  这是雪山之巅,也是诗人的精神之巅。它预示了走向精神高地的艰难和遥远,也预示着追求高洁纯净的精神之旅就是练狱之旅,必须具有古代“逐日”精神的绝决和凛然,也必须有西方“圣徒”那永不打弯的信念,才可有望到达。于是,这“返朴”就有了宗教般的意义,我们的精神就不再苍茫,我们的脚步也不再迷茫;于是诗歌和人类都找到了路标,诗歌博大的精神气质和诗人的终极情怀也就凸现在了高处。

  王鸣久的返朴就是:“呼唤人文的觉醒更呼唤人文的清醒”就是:“把人还给人/把世界还给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到这里,诗人面对现实苦难时那种愤懑、激烈和焦灼的情绪开始减少。这不是说诗人没有了对现实的疼痛感,只是较书写现实的第一层面相比,诗歌的审美逐渐代替了情绪的审美,让我们看到一个抒情的歌手在吟唱。虽然声音低沉忧郁,还时不时地剑拔弩张,但他开始有意识地歌唱梦想与花朵。人在理想和美面前,都会变得温情而敬畏,诗歌也不例外。我把这种诗歌特质,称为王鸣久诗歌的第二层面。

境界:生命与诗歌之境合二为一

  以下我要表述的是我理解的王鸣久诗歌的第三境界。

  在王鸣久的诗歌中,有些作品不论是向下扎进现实的泥沼,还是向上寻求超拔和绝然,思和诗都是比翼齐飞的翅膀,思和诗始终并行着。但在这部长诗集里,我看见了大量的思和诗的交融,思和诗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渗透,合二为一。生命之求与诗歌之境的统一,构成了王鸣久诗歌的大意境。在这些大意境中,思与诗交融成一体,思既是诗,诗也是思。这是王鸣久的诗歌魅力与人格精神的大融合。

  譬如《西藏之门》,十五个章节的小标题,本身就是思想和诗歌融合的体现:幻鱼、天悬、凌虚、羊歌、坐水、美殇、嘶风、听幡、天淖、麦神、朝圣、天路、归婴、慈光、沐浴。我想告诉大家,这决不是一个简单地并列或排列,而是一个精神递进的过程,一个生命净化的旅程,一个诗歌涅槃的历程。这是诗歌在持续升华,也是生命在不断提升。在这首长诗中,现实与理想更迭,幻象与具象交换,思与诗交媾并融合。在《天悬》中诗人写道:“纤尘不染,香在高寒/三指雪莲,是我们永生也达不到的高度/柔肠百转中我仰天长叹/有钟声如鸟,纷纷扬扬落满双肩/鸟说:但忘沧海,除却巫山/今晚,请你和衣如眠”意境陡峭,绝美脱尘。是物之雪莲,也是心之超验;是眼中事实,也是梦的虚幻;是自然的境界,也是生命的境界;诗和思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诗歌的超凡意境。

  还有《羊歌》:“天上村庄已远,环顾人迹杳然/哦哦,西藏之西,裸原之裸/哦哦,人比神少,水比冰寒/我像一只孤独的羊,四处弥漫/忽一缕歌音飞起柔情似线/雪域女儿边走边唱衣也翩翩袖也翩翩/高亢之声像一把明亮藏刀/时而穿过云端时而在指尖旋转/把我割成水珠粒粒,无法还原/你高原女儿就这样把我重新领入人烟/从此,我只能热爱平凡”人心放平了,但诗歌的意境却耸立起来。这是“我”与雪域女儿通过歌声串联成的美丽画面,一种飘逸的觉悟之美,一种绝尘的平凡之美。谁能说清哪是真实哪是想象,哪是形式哪是内容,哪是思哪是诗?思和诗已经统一在意境的大美之中。

  《苍茫九歌》中很多诗歌都具有这种特质。在这里,审美的双重性、多向性使诗歌具有了哲学的意义。像《坐在纸里的灯》,这盏穿越两千年文化时空的“灯”充满了象征意义,它既是灯,也是人,更是一种文化宿命;灯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思想的命运。而由灯衍生的善与恶,美与丑,成与败,盛与衰,还有说不清的种种,更是让人深深陷进思想的力量和诗歌的魅力之中。而在《高原鸟与一只菊》里,我们看到,那鸟是哲学化的鸟,那菊是人格化的菊,鸟非鸟,菊非菊,鸟亦菊,菊亦鸟。这颇似庄子的梦与蝶,梦亦蝶,蝶亦梦,这种亦真亦幻的境像,使这首长诗具有了多重审美效果,且充满了现代寓言的意味:“时间树上一只鸟/天地边上一朵花/两个世界,最难的是彼此在眼睛里/种活一句话/......鸟托腮看菊:/这菊分明是一只有香味的鸟/菊翘眸看鸟:/这鸟分明是一朵会飞翔的花”

  到这里,诗人不在因现实的苦难和丑陋而慷慨激昂,也不再用高远的境地来象征精神的极地,在这里,诗人强调的是诗的哲学意义和审美功能,在这里,诗歌和生命是高度融合的,诗歌的境界就是生命的境界,而且生命的追求和诗歌本体的美是浑然一体的。或者说诗人努力在使生命提高到诗歌的境界、诗歌的高度,诗人也努力在把诗歌的境界,化作诗人的血肉、诗人的呼吸。生命因诗歌而净化,诗歌因生命而有形,生命诗歌化了,诗歌也有生命了。

  这是诗人人格魅力与诗歌精神的统一,是诗人内在素质和外在自然的结合,是灵魂、自然、诗学和哲学共同完成的诗歌大美。现在我引用《西藏之门》最后一章《沐浴》来进一步说明我的看法。这一章写“我”风尘满身后的人性回归,在人与鱼、佛与水,灵与肉的天人合一里,人性完成了最后的洗礼:“打开身体陶罐,穿过十二道/白色火焰;挣破/精神蚕茧,穿过十二层古老丝绵/亦喜亦悲,亦真亦幻/我和鱼儿们在亦生亦死中游得姿态翩跹/让热泪趴满周身血管/倾听灵魂的呢喃/鱼说:你是人,你必然污秽/但你知道羞耻,所以你无罪”进而,是祈祷般的语重心长:“三千神鹰,牵动云烟/一匹白马,萦绕高原/我在地球之巅这扇巨大的投影里/愈去愈远——/冰川大水,惟有一愿:/请世界把世界看好/最后,自己为自己承担”诗意无尽,哲意无穷,绵绵延延,令人垂首。

  王鸣久诗歌的第三境界,较第二层面,愤怒和激烈的情绪更是几乎消弥了,他让我们陶醉在诗歌的美感和哲学的多重性氤氲之中。美的意境把心境涂抹得一片宁静和疏朗,诗已经完全回归到诗的本体,并凸显出自身的美丽光芒。摇撼我们的是诗歌本身的魅力,而不再是社会意义上的愤怒、呼喊和鞭挞。但这决不是说诗人已经放弃了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类的同情,那种具有穿透力的疼痛感依然堆积在诗歌之中,只是这种疼痛不再是四处喷溅的火星,也不再到处蔓延,它在梳理和节制中被深沉了、深化了,被形而上了,也就更加具有人性深度和终极性质了。艺术规律告诉我们,不要让情绪过分的激烈,太猛烈了就会破坏诗歌的美感,把这种疼痛稀释在诗歌的“溢洪道”中,让它在诗歌美感和哲学意味的感召下,一点点将疼痛渗透给读者,这不但不会减少诗歌的同情心,反而会使这种疼痛具有了美的品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忧伤的美和沉郁的美。

 

  王鸣久就是这样一个诗人,他用诗歌洞察现实,洞穿现实,也用诗歌洞察自身,洞穿灵魂,并以此让血液沸腾,让世界疼痛。我们可以把《苍茫九歌》看作他个人的心灵史、社会的警世书和人类的忏悔录。他用思想的尊严维护着诗歌的尊严,同时也通过对诗歌至真至纯的追求,提纯着生命的质量。当生命和诗歌真的合二为一的时候,他的诗歌和灵魂将又提升进一个新境界,在那里,苍茫的世界和内心会变得更加丰富而纯净,淡定而饱满。

                                       李犁 2006年春节于北京

《青铜手》内容简介:本书是辽宁新诗丛书之一,为王鸣久的诗集。主要内容分为九辑,分别是:第一辑,带血的钟声;第二辑,白火焰.北部之水;第三辑,青铜手;第四辑,指端之鸟;第五辑,与你共舞;第六辑,红草地.蓝草地;第七辑,夏季小品;第八辑,蓝色祈祷;第九辑,落日与背。

目录

第一辑 带血的钟声


第二辑 白火焰·北部之水


第三辑 青铜手


第四辑 指端之鸟


第五辑 与你共舞


第六辑 红草地·蓝草地


第七辑 夏季小品


第八辑 蓝色祈祷


第九辑 落日与背影


 

   会员文章:
  • 别拒绝疼痛(3) 
  • [ 1456 ] 2010-12-27 21:30:13
  • 别拒绝疼痛(2) 
  • [ 1377 ] 2010-12-27 21:27:32
  • 别拒绝疼痛(1) 
  • [ 1639 ] 2010-12-27 21:24:35
  • 青花瓷之二(5-9) 
  • [ 2208 ] 2010-02-06 12:15:00
  • 青花瓷之一(1-4) 
  • [ 2042 ] 2010-02-06 12:12:00
  • 谁能幸免于罪 
  • [ 2879 ] 2009-05-13 09:45:00
  • 秋读 
  • [ 3278 ] 2009-05-11 19:12:00
      共有 7  条记录 . 当前第 1  页,共 1  页       
    转到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