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值班
本周总值李瑾
总值寄语:赋曲迎八方俊客齐扬古典灿烂; 诗词聚四海来宾共创文学辉煌。
本周副值:
会员专集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专集
张本义  会员专集
会员账号: 张本义 会员昵称: 张本义
人气指数: 2737 pr 个人威望: 暂无
会员级别: 网站会员 访问时间: 1900-01-01
所在地区: 省  市  区/县
个人主页: http://www.zgshifu.com         
   会员简介:

  张本义,字子和,别署松斋、松石、三亩草堂主人、兰坡居士,一九五零年生。

  现任: 大连市文联副主席、大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大连图书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协大连创作中心主任、  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辽宁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大连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辽宁省政协委员,大连图书馆馆长、研究员。

张本义:弘扬传统文化之“疯者”

《今日平度》报   2008年12月8日

记者:辛桂枝

  
图一:张本义先生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是以其文化为依托,为重心,为纽带来维系的。民族文化发展,即是民族发展的表现。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是这个民族的消亡。所以,也可以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张本义

                                                                 

     个人档案

    张本义先生,生于1950年,祖籍平度市崔家集镇双庙村。现为大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大连市文联副主席,大连图书馆馆长,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地方史专家,中国书协理事,辽宁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会理事等多重职务,在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很深造诣。

图二:张本义先生近照   摄影/林渭人

 家乡人眼中的张本义

     11月6日晚上,在大连香洲花园二楼餐厅里,记者见到了张本义。这个书卷气十足长相平常的人难道就是那个满腹经纶的学者吗?迎着记者讶异的目光,张本义笑眯眯地递过一张名片,说,欢迎到大连来!说到笑眯眯,是让人一下子记住了这个一笑就两眼眯成一条缝的人,身材适中,不胖不瘦,走路轻快,好似一阵风,让人感觉到他总是在奔忙之中,充满了热情与活力。

    在随后的日子里,张本义先生为家乡书法家办书展仪式,接待各阶层领导,安排和参与书法家笔会,确实忙得不亦乐乎。他风趣,幽默,妙语连珠,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学识的渊博,他既是一位聪明睿智的学者,又是一位具有亲和力的长者,他对手下的年轻人说:“告诉你呀,拍我照片要拍得好一点!”年轻人一愣,他却说:“我说的好一点,是要把我的眼睛拍成大眼睛!”(打趣自己的小眼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其实,在未见张本义之前,他的名字早就为家乡人所知。去年10月,他曾为家乡图书馆赠送其著作《大连赋》精装、平装、古籍线装三种版本图书各一套,及《白云论坛》丛书一套(其消息发表在本报2007年10月10日的副刊上)。作为学者型书法家,他关注家乡书法的发展,和家乡书法家鸿雁传书,切磋探讨,交流书艺,为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诞生那么多的书法家而高兴。这次的“天柱书会”六人书法展就是在他的盛情邀请下走进大连的。为了办好这次书展,他提前运作,安排周密,在书法家们赴大连途中,他在其供职的大连图书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大连各大媒体推介来自家乡书法名山——魏碑故里的六位书法家的书艺才情,广造声势。因此才出现了平度书法家未到,大连市民已预先知道“天柱书会”将首度来连的消息。

     他极尽地主之谊接待家乡的书法家,无论书展还是笔会,他都相伴左右。从一日三餐到休息睡觉,他都安排周到,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看得出来,他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常常和书法家们探讨起家乡的方言土语来,说说笑笑之间显露其才华和品行。他是我国著名学者,又是著名书法家,著作等身,多年来为弘扬传统文化奔走呼号,并身体力行,被人们称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疯子,”在全国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声望。几天的接触,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谦谦君子风范给家乡人留下深刻印象。

 

《大连赋》轰动国内外学术界

     采访张本义先生,就不能不首先提到由他创作的《大连赋》。去年,《光明日报》面向全国征集100个城市辞赋,当年的6月4日,刊登了第15篇都市赋——《大连赋》。作者用汉唐流行文体——赋的写法,写出了大连百年历史变迁、经济社会、人文物产、地理形胜,辞藻华丽,气象万千,纵横捭阖,极度铺张,气势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让人感觉这不是出自现代作者之手笔,甚至产生错觉,恍如古人再世。此赋一出,立刻吸引了全国的目光,诗词名家为之惊叹,“没想到大连会出这么好的作品。”这篇大赋着实让人对大连刮目相看。

    “接到任务时,时间很紧。况且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要求以1500字为宜,不超过2000字。用这么短的文字写尽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现在的方方面面,而且要用最难驾驭的文体——赋来表达,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可是,对于张本义先生而言,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反倒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作为大连市图书馆的馆长,大连文化界名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张本义先生简直就是大连的一部百科全书,他通晓大连的历史与今天,了解大连的人文与经济,无论从文学的把握上还是大连的客观历史上,他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尽管在头脑中存储了不少的中国古代辞赋华章,但是写这样的大赋,还是第一次”,“从接到任务起,我每天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的觉,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每当夜深人静时,才思泉涌,我就进入了最佳的创作状态”。5天后,他拿出了第一稿,后经过几次讨论,由于篇幅所限,忍痛割掉了一些血肉,又增加了一些内容,但是整篇文章显得更加宏伟大气。搞创作的这段时间,张本义先生每天晚上到11点时才能渐入状态,写到早晨两三点钟,打个盹儿,就上班了。“有一天一直写到早晨6点,天已经大亮,毫无困意,写得兴奋了”。

    他没有把它当成一般的命题作文,而是看成历史交给他的任务,他写得认真、投入,他说,这篇文章不仅要对大连人民负责,对领导负责,更要对大连历史负责,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他犹如指挥一场气势磅礴的大型交响乐,挥洒自如,浑然天成。10个夜晚过后,天性追求完美的张本义果然交出了一张令人振奋的完美无缺的答卷。

     现在说起这件事,张本义先生仍然意犹未尽。他说,如果再给他一些时间,他会写得更精彩更完美。“不歌而诵谓之赋。”他解释说,赋产生于汉代,成熟于唐宋,这种文体非常难于掌握。《文心雕龙》里说:“赋兼才学”。历史上流传千古的大赋,无一不是经过较长的时间打造而成文,班固写《两都赋》用了三年,左思写《三都赋》也花费了长年累月的心血。写这种地方赋,不仅要了解地方历史、地理、人文,还要有深厚的古文学、古文字基础。《大连赋》的最大成功在于文学上的成功。“赋,诗辞之流也”,这里的“诗”指的是《诗经》,“辞”指的是《楚辞》。《大连赋》中,即使对现代大连经济文化生活的描写,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如诗如歌。语言上的铺陈夸张,韵律上的优美激荡,完全没有读白话文的感觉,如果没有深厚的古汉语和文学的底子是无法完成的。整篇赋绝大多数用韵。张本义先生说:“我这是自讨其难。”

 图三:张本义先生自书《大连赋》手卷

     《大连赋》作为一本新都市赋,在去年一经推出,便因其恢宏隽永、饱含情感引起了热烈反响,不仅得到文化界的一致好评,更被选为去年夏季大连达沃斯会议期间大连市政府馈赠给中外贵宾的礼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书法家,这本《大连赋》由张本义先生书法写成,并由他亲自朗诵。《大连赋》是大连的一张名片,它既是一篇宏、大、雅三美并具的现代大赋,也是一篇美轮美奂的书法精品,可谓书文并美,珠联璧合。

     有幸,记者在采访之时,也得到了张本义先生书赠的一本这样的珍品,以及由他朗诵的《大连赋》光盘。

 “白云”系列传薪火

      在大连,有一个文化人的殿堂——白云书院。每到周末,琅琅的读书声从书院传出,那里读的是《中庸》、《大学》、《论语》、《诗经》、《千字文》,读书的有小到4岁的孩子,上到70岁的老人,他们身着中国古代读书人穿的兰士林布制成的服装,在孔子的塑像前,虔诚地吸取传统文化的养料。而这一切,都是张本义先生历经9年艰辛送给大连人的一份馈赠,所有来读书的人都是免学费的,所以称为“国学义塾”。

 图四:白云书院“国学班”讲座  摄影/林渭人

      定期或不定期的,张本义先生还通过自己在业界的影响请来全国国学研究大家,为大连人讲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为此,张本义先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他所有的努力只为了一个目的——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张本义先生是1997年接任大连图书馆馆长的。作为学者型馆长,张本义先生在接任大连图书馆馆长之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先后成立了白云美术馆和国学义塾,定期举办美术展览;延请各地名家学者,举办免费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组建了全部由本馆职工组成的白云吟唱团,用普通话并结合辽南方言,吟唱中国古代诗词。白云吟唱团经常深入基层演出,宣传和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还飘洋过海到日本演出,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

    在大连,乃至在中国,像张本义先生这样对文化传承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兴趣与责任感的人也是不多见的。他说:“我们的后代穿着洋装,吃着洋快餐,说着洋话,过着洋节,住着洋楼,将传统的东西丢得所剩无几,让人担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没有了文化传统的民族也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担心,中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的很多精华在全球化浪潮中,会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力下遭到破坏,以至于丢失殆尽。

     提起这个,张本义先生激动起来。他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光怪陆离的西方异域文化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有的年轻人甚至已经到了对标准的汉字不会写,标准的汉语不会说,中国的民乐不愿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一无所知的地步,民族文化认同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是以其文化为依托、为重心、为纽带来维系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即是民族发展的表现。“欲亡其国,先灭其文”,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是这个民族的消亡。所以,也可以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汉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有这样的约定俗成:见字如面,字是人的脸面。然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快餐文化的兴盛,国民对汉字的学习越来越不重视,对汉字的使用也越来越不规范,对书法艺术也越来越陌生,以至于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依赖电脑打字,常常是提笔忘字,不能规范地书写汉字,甚至有许多学生在写一个百字短文中,竟然会错字连篇。

    汉字书写,遭遇了千百年来最严重的重创,如果不从娃娃开始抓起“抢救汉字”,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作为一名书法家,张本义先生看到了中国汉字的危机,同时也意识到青少年汉字书写水平的降低,将危及中国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从2006年起,张先生开始为了“抢救汉字”而奔走疾呼。在他的努力下,今年,辽宁省将“汉字书写”列入中考试卷中,在全国首开先河。

     张本义先生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得益于小时候家庭对他的熏陶。他很小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大连金州,父亲是当地知名的医生。“小时候家里最多的书就是中医的经典”。张本义先生从小就在这些中医典籍中徜徉,加上老先生们的口耳相传,可以说体会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

    18岁那年下乡当知青时,他只带两本书:《康熙字典》和《黄帝内经》。当别的年轻人业余时间打扑克、谈恋爱时,张本义先生却捧着他的两本别人看也看不懂的书在死读,乐在其中。

     在国内,张本义先生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还有中医,可以说无所不通。尤其是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更是人人称道。

    张本义先生8岁时开始学习拿毛笔写仿,学习临摹。夏季里的一天,大人们吃完晚饭,关上门窗,在屋子里点上艾草薰蚊子,大人们在屋外乘凉时,张本义先生就趴在桌前,一笔一划练习书法。窗外是同龄的孩子们嬉笑的声音,追逐的声音,只有他完全沉浸在快乐的书法中。屋子里很闷热,他写得汗流浃背。两个小时过去了,汗水从背上流下来像有小虫子在后背爬行,短裤全湿透了,他也浑然不觉,炕席上留下了一个被汗水泡过的坐痕,每天如此。

    未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正是经过这样的历练,才成就了张本义先生这个当今国内成就非凡的书法大家。也正因如此,作为中国书协理事,他是怀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关注书法界的发展动向。

    去年,他在河南郑州结束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年会上发言时表示了自己对当前书法界的担忧,他说:“如今会写字都叫书法家,是对书法家的讽刺”,“书法家首先要有中国古代‘士’的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是张本义先生的标准,也是他心中书法家的标准。他认为,“士”的责任使得书法家应该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着想,为社会做事,为子孙后代做事。“如果书法家只会写字,那是很可怜的。”张本义先生所做的一切,是一个一生追求“士”的境界并将其传承的大家内在的自然流露。

    采访结束时,记者请张本义先生对家乡人民说几句话,他说,平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在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希望家乡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文化建设,尤其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他说,有机会一定回家乡看看,特别是要到书法名山——天柱魏碑那里好好观瞻一番,这几乎是他很多年来的梦想。在他的记忆中,12岁时曾经回平度老家一次,住了40多天。按他的说法,现在的家乡和他记忆当中的家乡一定有天壤之别,家乡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祝愿家乡经济繁荣,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图五:(从左至右)孙五郎、张本义、竹斋先生

摄影:林渭人

[本文分别择摘于松斋张本义博客菊斋林渭人的博客

   会员文章:
  • 致李勤璞手札 
  • [ 1321 ] 2009-11-09 17:12:00
  • 和王充闾先生诗 
  • [ 1308 ] 2009-11-09 17:08:00
  • 谒东坡墓 
  • [ 1796 ] 2009-11-09 16:58:00
  • 经年风雨过松林 
  • [ 1623 ] 2009-05-23 20:31:00
  • 奥院凄清识旧痕 
  • [ 1408 ] 2009-05-23 20:28:00
  • 经霜历雪看青松 
  • [ 1391 ] 2009-05-23 20:24:00
  • 悼植老于师 
  • [ 1742 ] 2009-05-10 16:41:00
  • 粤海辽东万里风 
  • [ 1260 ] 2009-05-10 16:37:00
  • 别院蒙蒙罩薄纱 
  • [ 1319 ] 2009-05-10 16:34:00
  • 岁寒然后看贞松 
  • [ 1868 ] 2009-03-25 23:40:00
  • 事业名山旷古情 
  • [ 1750 ] 2009-03-25 23:37:00
  • 小浦沙汀动苇花 
  • [ 1834 ] 2009-03-25 23:32:00
  • 百年难得是英才(自书诗) 
  • [ 2327 ] 2009-02-02 20:24:00
  • 古风三首 
  • [ 1513 ] 2009-02-02 20:08:00
  • 大连赋 
  • [ 3231 ] 2009-02-02 19:54:00
      共有 15  条记录 . 当前第 1  页,共 1  页       
    转到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