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江东心音
主编寄语:诗是语言的活性物质和情感的活性元素。在人性的豁然中灵光一闪,精神破茧后,感应着持续抽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评论
    九妹 评论 (评论时间2014-02-10 10:56:00)  
    读到诗人的忠贞!喜新不厌旧…………
    孙五郎 评论 (评论时间2014-02-09 00:27:21)  
    难得佳作!赏!
    云游子 评论 (评论时间2014-02-08 22:23:56)  

    《春城晚报部分评论摘要》在东风广场矗立近30载的昆明市工人文化宫老楼,昨日清晨7点零7秒后,与市民“永别”。这不禁让人想起,2011年12月25日同一地段的昆明市政府老楼爆破的情形。16年的岁月,逝去也不过10秒。一幢地标性大楼的倒下,见证了城市的变迁,翻动着岁月的记忆。然而,面对越来越多大楼的“英年早逝”,人们更需要思考,怎样才有更多的百年经典建筑。

    短命建筑,支撑起城市的日新月异,也叠加出GDP的增长,相当数量的城市乐此不疲。新建筑总是奠定在“老建筑”牺牲之上,让昔日的财富与智慧化为乌有。过于追求“发展与变化”,导致“千城一面”,不少城市的个性丧失、记忆断裂、文化淡去。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在谈及“短命”的原因时,83.5%的人选择“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71.8%的人认为是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接下来还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审批拆除程序有问题(36.2%)、建筑设计有问题(28.8%)等。

    短命建筑让城市“失忆”。撇开资源的严重浪费不提,单从城市文化角度来看,破坏力极强。有专家表示,欧美国家百年建筑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已成为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而大拆大建会让城市成为表面光鲜却毫无品位和文化的水泥之城。其实,建筑物功能很丰满,不仅是城市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城市成长的见证。既有历史的痕迹,又有现代的气息;既传承城市文化,又增添时代元素。这样的城市才更具品位,更具魅力。

        共有 3  条评论 . 当前第 1  页,共 1  页           
    转到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