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暂 无
主编寄语:朋友,欢迎关注本频道,还犹豫什么?请让你的键盘,借助你的才华,在这里倾诉你的心灵吧!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评论
    马德实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1-08 22:02:02)  

    非常非常遗憾!写了很长一个帖子(二),上传时,居然说超时了,让重新登陆,白写了。不理解。

    马德实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1-08 20:03:00)  
    (一)今天,2011年1月8日,是我后半生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午打开中国诗赋网。,一看孙五郎老师看我的文章了,高兴得心都要蹦出来了。中午和一个午后,精神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多次对同事和家里人说:“我可找到组织了!”引得大家笑声不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五郎老师的铁杆“粉丝”,五郎老师虽然不认识我,没见过我,却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是我学习写赋的启蒙导师。事情是这样的。我2010年4月,偶然看到东港市一位退休的文化局长写了一篇大孤山赋,非常感兴趣,想学习写赋。求教于这位局长,他说是自己琢磨写的,没什么经验可谈。特别是他身体不好,我没法多请教。于是天天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见到带赋字的东西就看。尤其不放过介绍写赋技巧的文章。到东港、丹东、大连找辞赋知识书籍。在大连友好书店总算看到了四本此类资料,全部买了回来。偶然在网上发现五郎老师的大年赋荣获唯一一个二等奖,于是感到这就是最高水平的现代辞赋范文。于是把网上能找到的五郎老师的作品全部下载下来。钉成一本,没有一天不看的。出门带在身边,坐车也看。到电脑铺把“大年赋”和“庄河赋”用写真的方法,做成2米高、60公分宽的大条幅,一幅挂在客厅,一幅挂在卧室。每天晚上把两篇文章高声朗诵一边,有时下半夜睡不着,起来再看。一句一句地研究这两篇文章和五郎老师的其它几篇辞赋。其中大年赋A4
    纸打印稿让我踹破了、标记写烂了一份,又打印了一份,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一起天天揣在怀里。天天看。有了一些心得后,写了第一篇赋古韵赋。又找到中国诗赋网,查到是五郎老师办的,想发上去请教。但是,不知道必须用真实姓名,用辽东一叟注册后,试了无数次,总是“待审”,审了好几个月,也没通过,急得嗓子都冒烟了。万般无奈。先后上过其他几个网站。作品是上去了,但是,有的不研究辞赋,连个回帖都没有。有的回帖不少,只会说好,好话多得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了。有的网站太冷清,版主喊几声好就完了。
    怡情养性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1-08 11:27:07)  
    “文之生命,决于受众;词之发展,约于时空。若连篇仿古求奥,言滞词涩,迭取罕字,累引僻典,令人诵不能贯,吟不成句,解之费力,心目俱躁,则美境必失,受众必微,文命必衰”。“新文当扬弃古赋,择精去糟。继承要义,创新文风。与时俱进,乃旺生机;通而不俗,乃成高格。抱古穷晦,枉费心力;逐奥彰涩,自取末路”类似新文化运动一样,开拓新路,必有阻碍。赋是一种很美的文体,只因盛行于宫廷而远离大众,故生命力显得脆弱。对联一般句短字少,求工不会费多少工夫,我以为严格要求是为上策,且在构思时变化形式易避僻字。而赋一般都需要铺陈开来,写文章大抵需要一气呵成才文脉畅通,如果一步一回头被工对所囿,思路受到影响,对表情达意极为不利,即便暂时不管待作完后再修改,有时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我观五郎之赋有些地方确实不工,但是恰到好处,不是说所有地方皆如此,但大多如果为了工而修改,必得用僻字或调整句式,不是大手术,也至少是小手术。我之用意,诗赋界当讨论赋之发展的方方面面,宗旨便是如何扬赋之长,避赋之短,不仅令许多爱诗赋者敢于涉足,更能让接受喜爱的人多起来,促进赋的发展,发挥赋的特长。尤其是在盛世,此文体之豪华绮丽与经济社会之繁荣兴旺极相匹配,大有发展之必要,这就是今年赋悄然兴起的社会原因。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在这样一个时代,赋有了这样的机遇,恰是认真探讨的时候,但探讨的出发点,切不可流于恪守陈规。就如五郎的赋,为何不能评为一等。评一等属于比较,排在最前面的即是第一,怎么能空缺呢?就如体育比赛一样,即便奥运会也从未空缺。有好多项目没有打破记录,但赛场上列在最前的当然就是第一,岂能因为没有打破记录而空缺。也见过对联大赛出现过这种情况,这完全是评委会主观看法所致。人为因素造成的。文人作事有时候喜欢卖弄。那个一等奖就一定会完美无缺吗?换言之,非得完美无缺吗?实际上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我一中学教师不是狂妄言之,我是从高中毕业生的角度来说话的,其实我的这些话对大学毕业生,也不会不同意的。不是指责所谓权威,而是发自内心,来参与探讨,敢于说话是我的特点,但我并非胡言滥语,我经过认真思考的,至于观点是否正确,我不敢打保票,至诚之心使然,强烈之爱使然。敬请五郎闲暇看看我的《芳馨赋》。
    怡情养性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1-08 11:06:54)  
    幸甚!过分求工,不是不可,对于有功底的人来讲只不过多花点功夫而已。可是如今时间金贵,求工必然费时,甚至需要倒装句式,甚至借助僻字。我之观点为文以意为上。故当今需提倡不用僻字,因不用僻字难以求工,即以宽对为选。宁可以合适而宽之句,不可用工而生僻之字!
    孙五郎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1-08 10:17:27)  

    感谢诸君对拙文嘉誉,更感谢怡情养性总值为网站的艰辛付出!五郎虽因杂务缠身,文债高筑,上网留言不多,但挤暇浏览文、评,每不隔日,于诸多文观探讨、文友作品风格也多有印象。对文友弘站助网等义举,自是心存感激。/此文形成于08年夏,时正值我转变以前熟手之“文赋”笔法、初习骈赋之际,现在看来,内中明显之韵律等病处甚多,酌字亦欠工乏炼,概因此而大赛无奈空出一等奖项(时参赛之文亦均多见弊端)。丹东马德实先生谬评之语,五郎引为愧窘(此文绝不可戴“范本”头衔)。睹马先生多篇力作,底蕴厚实,摩意到位,酌词考究,堪称大家手笔,深值五郎研习。于今世辞赋,自思撰命题之作,当不拘严格,随意散骈,兼求工巧,在体现所赋物事精神特征上,力图留印象人心之一、二句;而写景抒怀,无需框限,自可驰骋文笔,琢词砺句,亦易成精工美文.....我同意怡情养性先生对于辞赋作品的通俗与古奥方面的观点,亦曾于一文中提过“文之生命,决于受众;词之发展,约于时空。若连篇仿古求奥,言滞词涩,迭取罕字,累引僻典,令人诵不能贯,吟不成句,解之费力,心目俱躁,则美境必失,受众必微,文命必衰”。“新文当扬弃古赋,择精去糟。继承要义,创新文风。与时俱进,乃旺生机;通而不俗,乃成高格。抱古穷晦,枉费心力;逐奥彰涩,自取末路”....../向诸君学习!

    怡情养性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1-08 08:43:20)  
    好赋,通俗酣畅,看来任何文章,内容丰,主旨明,思路广,才是难点!不在于辞藻华丽,古奥庞杂!
    能逆睹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2-15 23:02:00)  
    黄毛馋嘴,偷食香案牺牲.孙战友啊,仅这一句,该文就足称天下第一了。
    能逆睹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2-15 22:59:00)  
    商贩喜接财运,眉梢含笑;村姑试镜新衣,神采飞扬。
    沙漠绿洲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2-06 21:38:00)  
    [赞啊]
    沙漠绿洲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2-06 21:38:00)  
    同窗几载,不晓得鬼才,如此深谟,追不可及。我已经隆重推荐到新浪微博上了!
    匿名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3-31 09:53:00)  
    可气,只能仰观啦!--刘不能
    knight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1-19 19:24:00)  
    大年将至,阅此文关东大年之景跃然入视,之情铭刻于心!
    惜若  评论 (评论时间2008-12-29 17:10:00)  
    恭喜孙老师此赋荣获《2008“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赋作榜首!并祝新年快乐、平安幸福、吉祥如意!
    孙五郎  评论 (评论时间2008-12-13 22:45:00)  
    非常感谢陈教授的高评!五郎生在辽南,大部分时间工作生活在东北各地,关东的民俗风情已深深浸染了我的灵魂,儿时的记忆融合着切身的观察与体悟,遂能道出少儿之梦、游子之心、亲缘血脉、老友故邻之心结。唯惜文修尚嫩,欲立高意而喟乏笔力。该文能恬获《中华赞》征文高奖,更得益于教授亲笔斧正多处瑕疵、复精润通篇语句之功,尚望教授不吝珍墨,多以赐教,五郎当砺练文心,徐图渐进之。
    陈逸卿  评论 (评论时间2008-12-09 07:54:00)  
    这是嵌进生命深处的情结,其永恒的记忆足以消泯人生旅程中之劳顿,寂寥与虚空。在关东雪野上,一个手持銅琶铁板的少年唱得豪壮伟丽。
        共有 35  条评论 . 当前第 2  页,共 2  页           
    转到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