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其它评论
本栏目主要发表不适合在“书画影廊”版块的其它栏目发表的评论作品。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寄南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书画影廊  >>  其它评论
郭有生:书法抒情艺术谈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951        作者:郭有生        发布:郭有生        首发时间:2021-11-25 15:27:05
关键词:书法抒情艺术谈 郭有生
编语:
书法抒情艺术谈
文/郭有生
      大家知道在孙过庭的《书谱》中,有这么一句很有名的话:书法当“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这个观点显然点明了书法具有展示个性,抒发情感的功能。个性,孙过庭在《书谱》中总结说:“虽学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刚狠者倔强无润;衿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 勇者过于剽勇;狐疑者溺于滞涩;轻琐者染于俗吏。”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圣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 才子之书秀颖”。但怎么抒情呢,似乎大家都很难说的清。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虽有表述,但仍然不具有可操作性:“往时张旭善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岩 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星列,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 可喜可愕,一表于书:变化如神,不可端倪”。
     不过人们的探索从未停止,如从形式意味考虑,从书法意境琢磨,从风格特点思索,这些角度确实值得人们借鉴。
      人们琢磨书法线条,粗直的线条,具有力量、坚定和信心的意味;细柔婉转的线条,有温柔、灵动和亲昵的意味;起伏扭曲的线条有挣扎、痛苦和奔溃的意味;稚拙粗野的线条有古朴、醇厚和桀骜不驯的意味;垂直厚重的线条有伟岸、敬仰和尊严的意味;平直的线条,有平和、寂静和安定的意味;倾斜飞动的线条有运动、奔放和激情的意味,等等。 这是从形式意味考虑。
      看米芾的小楷作品《向太后挽词》,有一种庄严、静穆、敬畏和空旷的意境。用端庄气息的小楷写挽词,有庄严感,蕴含崇敬的意味;字小而又留有大片的空白,有静穆感,蕴含对向太后的逝世心情沉重的意味;所有内容高高在上,而敬称裕陵、龙升、光献等,又都另起一行,这些在下面将近四分之三的空白衬托下,如在云天,而自己的落款“米芾上进”,又紧贴整幅书法的下沿,如俯伏在地,有敬畏感,蕴含毕恭毕敬的意味;而如此空白的处理,还有一种空旷感,蕴含太后的逝去,让人感到天地间空落落的,人心也空落落的。这是从书法意境考虑的。 再如弘一法师的书法,平静简朴的意境,不正表现了心中空寂的禅境。
      从风格来说,古人陈绎曾早有论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显然妍丽流美风格的书法,适宜表现快乐的情感;沉郁气敛风格的书法,适宜表现哀伤的情感;险峻粗重风格的书法,适宜表现愤怒的情感;舒扬平和风格的书法,适宜表现喜悦的情感。
      这些角度,其实反映了从感性上来把握抒情,与理性上把握抒情的不同。                                                                                                                                 今天,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
      大家想想,如果我们从音乐看,就或许能找到另一个解决的办法。音乐家,对生活中的感情有一种程度、速度、力度和旋律感,比如悲伤,人总感到低沉、缓慢、柔弱,而旋律又似乎是下行的。而这种感受,在音乐中也是存在的,所以能谱曲来表现这种情感。那么书法的笔墨,不是也有这种程度、速度、力度和旋律感吗?这就表明,书法也是完全可以抒情的。由于这些感受,是对来源于生活中人们在某种情感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表情、手势、语调、行动中捕捉到的,所以当这些具有程度、速度、力度和旋律的音乐或书法,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就能联想到相应的情感及人的现实表现,抒情性,由此而产生。可见这样的抒情方法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也表明了艺术的相通性。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联想和联觉让我们完成了这样的艺术构思。
      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不妨从人的感官谈起。人的感官,有目、耳、鼻、舌、身,于是就有了视觉感知,如山水大川、松菊竹梅;听觉感知,如泉吟鸟啭、涛吼雷鸣;嗅觉感知,如花香腐臭、鱼腥烟呛;味觉感知,如果甜椒麻、醋酸蒜辣;和身觉感知,如冷热轻重、光涩软硬。
        人感官的这些感知,不是孤立的,是可以互相沟通的。一种是联想,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如夫妻联想到鸳鸯,人民军队联想到长城;这些联想有相关联想、相近联想,相似联想和相反联想,而和我们音乐、书法抒情密切的是相似联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种感觉会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对此,有一个专门术语叫“联觉”。举个例子,有一个码头,货箱的颜色是黑的,搬运工人搬起来总觉得很重,所以货运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就把货箱都改涂成白色的了,这样搬运工对同样重量的货物,就觉得轻了许多,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这里,黑白本来是一种视觉感知的形象,轻重是一种放在背上身觉感知的形象,但这里二者沟通了。再比如“香”字,上面是“禾苗”的禾,是垂着稻谷穗的形象;下面是口中含一食物,反复咀嚼不舍下咽的形象,显然原来是表示一种味觉,但我们又说这个花露水很香,就说明嗅觉和味觉发生了联觉。我们还常说睡得很香,这又是身觉和味觉、嗅觉发生了联觉现象。
联想或联觉,之所以会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二者某种属性具有相似性,这是二者的连接点。如朱自清的散文中有这么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清香”是嗅觉形象,而“歌声”是听觉形象,二者之所以产生联觉心理,就是二者都具有一个相似点,或者说一个共同的特点——“渺茫”。
      懂得了上面的这些道理,我们就知道了音乐和书法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情感思想了。一般来说,这种表情达意,有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的区别。间接抒情,暗示某种形象,也就是说我们从程度、速度、力度、旋律等方向,联想或联觉某个客观的视觉或听觉形象,来暗示这个形象,而情感寓于其中。比如萧显书写的山海关“天下第一关”五个字,他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我们可以有个推测。山海关的特点是挺拔、端庄、威武,那么怎么样的点画、结字才能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也就是要找到山海关和文字之间的相似点,或共同特点,才能使文字具有表现“挺拔、端庄和威武”特点的,二者才能和谐的统一。其“挺拔”以“高”为特点,所以结字取纵势;其“端庄”以“平正、静穆”为特点,所以书体取楷书;其“威武”,以“遒劲、厚重、高大”为特点,所以文字取榜书,而下笔粗重而劲挺,并以方笔为主。这样就形成了同构关系,既表现了山海关的气势,又在挺拔、端庄、威武的审美意味中,蕴含着赞叹、敬畏之情。
      那么,一首诗所表现的情感又怎样在书法中再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直接抒情。从人的感情来说,必然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言表情和行为表情之别,这些表情的运动,如果在联想或联觉中,和笔墨的运动形成同构关系,那么就能再现这些情感,这实在和音乐的情感表现相似。我们仔细想来表情运动和笔墨运动,都存在着高低的起伏、节奏的缓急、力度的轻重、程度的浓淡,所以为书法的表现提供了基点。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说:“我们叫做‘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与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是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正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这是谈音乐的,倘若我们把这段文字中的“音乐”二字换作“书法”,表述也是完全准确的。
      比如,我们表现愉快基调的诗,我们就要在人的各种表情方式中,捕捉其特点。快乐,面部表情是明朗的,身段表情是舒展的,语言表情是速度较快,语调上扬的,行动语言往往是活泼的、奔奔跳跳的。所以我们书写这样的诗时,用笔要爽利,下笔要轻盈,用墨要明润,以应情感的明朗;线条适宜突出长而婉转的特点,以应“舒展”;行笔当流畅而较快,以应语速;行笔轴当用S形,文字注意大小对比,结体凸显欹侧变化,以应“活跃、跳动”。比如写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诗,倘要达到抒情的效果,就不妨如此来写。
      有时,我们为了突出一种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也可以从联想和联觉中,寻求同构关系,以暗示或象征这种内涵,从而把情感蕴于其中。如陈毅的《青松》一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诗,突出了青松无所畏惧、坚贞刚毅、高洁孤傲的品性。这些品性能否在书法的形式因素中,寻找到表现的材料呢?“无所畏惧”,蕴含着一种力度,一种坚定,一种冲击力,所以中锋运笔,点画厚实或瘦劲,结体稳健,又有长枪大戟敢于抗争的意味,是最好的。“坚贞刚毅”,又让我们想到了,浓墨的硬度,直笔的刚性,宽博的从容。“高洁孤傲”,又似乎提示我们当结字挺拔,字间留白略大。然后在分析的前提下,综合聚于笔下。这样品格突出了,这样就把诗歌自身的思想情感表现了出来。
      从一首诗的意境特点出发,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角度。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的意境淳朴、平静、安详、淡泊,表现这样的意境,你一定会想到李叔同的书法。用笔少装饰多拙朴,结字无奔放多内敛,取势少险绝多平正,用墨少浓重多淡雅,字间少结密多留白。这样意境也就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意境就是诗的思想情感。
      我们在书写一段诗文的时候,还会发现有许多诗文,前后生活情景、意境特点、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这就为我们的章法,前后不以一个面目出现,而随之变化奠定了基础。比如杜甫有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前两句意境优美,后两句意境壮美,前两句应该写的用笔柔美,行笔和缓,多圆少方,节奏轻快;后两句应该写的下笔厚重,气势磅礴,古朴厚重,境界博大。这里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要找到对应的笔墨技巧和对应意味的形式因素,第二要考虑有变化,而前后又和谐一致。这种变化,符合心理能量的蓄积与释放的理论。比如人们在嘈杂的环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期待宁静的欲望,当这种嘈杂还在继续时,这种欲望会越来越强烈,这就是心理能量的蓄积。当我们突然进入到一个平静的环境时,期待性的欲望得到了实现,人们必然会得到一种美感和愉悦感。人的生理也有这种变化欲求的现象,比如人长久坐着或躺着,就会感到不舒服,想起来走走、动动。长久运动或劳作着,就会因为劳累而想坐坐或躺躺,这符合休息规律,久静以动为休息,久动以静为休息。因此书法这样安排结构,既符合多样统一的美学规律,也符合人的心理规律。
      除了“蓄积——释放”类结构外,还有类似于“呈示——发展——再现”三部的奏鸣曲。诗歌中的术语是“起承转合”。 比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头两句写突然在白帝城听到赦免而兴奋的心情,所以用笔轻快、疾速,大小欹正对比中要有一种欢呼雀跃的跳跃感。第三句猿声虽然凄厉,却怎能影响人的心情,是“转” ,属于三部曲中的发展部,有反衬作用,可以写的略行笔凝滞,并墨浓而厚重以示低沉,间以出锋的尖笔以示凄厉;最后一句,同样表现了兴奋,再回到开头的笔法。这样既表现了情景,又表现了人的心情。这样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平衡的体验。
      不同的诗有不同的内容结构和情感变化,所以反映在书法的抒情结构中,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
      从上述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五个结论:
      书法的抒情,更适宜在行草书中实现。
      书法的抒情,对形式意味的全面深刻的把握,是前提。
      书法的抒情,既要有高超的笔墨技巧,又要有深厚的诗文鉴赏能力。
      书法的抒情追求,我们可以写出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也可以使我们的章法富有变化。
      书法的抒情,是推动我们追求书法新颖而富有内涵的动力。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21-11-25 16:38:50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