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其它评论
本栏目主要发表不适合在“书画影廊”版块的其它栏目发表的评论作品。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寄南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书画影廊  >>  其它评论
【书法研究】郭有生:心手不应 原因探索
文章来源:自创        访问量:1545        作者:郭有生        发布:郭有生        首发时间:2017-11-15 20:25:31
关键词:心手不应 原因探索 郭有生 书法研究
编语:
                                   心手不应 原因探索

                                         文/郭有生

      记得一次和我市著名书法家贺祯厚聊天,他说你不是能知道别人书法的好坏吗,怎么就写不出来呢?这,不是心手相应的问题吗?我当时只是说,懂了游泳理论,跳下水恐还怕会呛水吧。
      两年来,贺祯厚老师说的,还时常让我琢磨,怎么好多书法人理论和实践不能对应,心手不能相应,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呢?
      康有为能写出《广艺舟双楫》,怎么写出来的字,那么难看呢?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振濂,讲起书法来一套一套的,怎么许多书法家说他不会写字呢?沃兴华不是博导吗,还写了《民间书法艺术》《书法构成研究》《书法观止》《从临摹到创作》《书法技法通论》《书法临摹与创作分析》《沃兴华书法选》《中国书法史》等一系列书法著作,怎么他的书法像烂草绳一样让人惊诧呢?有人说,这是心中有神,笔下为鬼!说白了,还是心手不能相应。
      我们心中也许是一种书象,一种书法构思,一种书法意境,一种书法审美趣味,一种书法风格,但要出现在自己笔下,确实很难!说自己能心手相应,大多是吹!
      心中能掌握笔法秘诀,懂得书法理论,明白书法意境,有高雅的书法审美趣味,那妍美、雄浑、宽博、自然、质朴等等书法风格了然于胸,能从“道”的高度俯瞰书法,本来就难。说心手相应,你的“心”到了哪个境界,你笔下能写出来就更难。还有个问题,不知你想过没有,你“心”的境界是在峰巅,还是山壑?有的人,其实就在山壑,说心手相应,相应倒许相应了,但不是相应的可笑吗?境界越是巅峰,就越难反映在笔下。
      如果你的“心”,到了峰巅,要与手相应,除了天生的禀赋以外,会有哪些重重障碍呢?
      一是理论,不等于技能。技能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不要说你能欣赏出花繁林苑、月柔溪水或鹰搏九霄、浪激三江的意境美,就能写出这样意境的书法,就是内方外圆或内圆外方的某种折笔之法,没有实践的支撑,仍然你会提起笔惶惶然的。 打个比方在《资谈异语》中载:"石曼卿善谑,尝出御马,一日失鞍马惊,曼卿坠地,从吏慌忙扶掖升鞍。曼卿曰,赖我是石学士,若是瓦学士,岂不跌碎乎?"这儿石曼卿表示不介意了,说的自然,幽默,大度。看北宋书法家石延年,回答的这真是巧妙,在修辞角度来看,不过是仿词,但只其理论,你就能巧妙的应用这种修辞格吗?我们家乡有句俗语“看花容易绣花难”,还真是如此。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把握的如果只是抽象的风格、意境、神采和情趣,如不能明白或把握笔法、结字、墨法等对应的具体技艺,则也难以心手相应。有些评论者,能明白24种书法风格,能讲出“飘若云游,激如惊电”,或“龙拏虎踞,剑拔弩张”,或“婉然芳树,穆若清风”等等意境,但不能入对应的笔法之玄微,结字之奥妙,章法之奇崛,因此还是写不出。他们的理论和评论文章,也大多说的虚无缥缈,不能从具体处落笔。这样,讲道,讲理,讲趣,就都成了空中楼阁。
      一是理论、评论往往是某一两个视角,而创作则需要全面把握。写篇理论文章,可以只从内擫外拓来说,可从笔势体势来说,可从阴阳对比来说,可从虚实布局来说,可从形式意味来说,但写却需要一一明白,有遗漏就反映不在笔下,甚至差之毫厘,失以千里。而且有些书法理论和创作没有直接关系,比如眼高手低的问题,书法选帖问题,书家从艺经历问题,历代润格现象问题,因为书法理论不仅有创作理论,还有书法史,书法审美理论,历代书论书法观,书法家生平研究,碑帖传世历程问题,书法家风格特点探讨等等。比如你研究柳公权书法当时与后代对此的喜好、影响,这些文献资料你烂熟于心,如:“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外夷入贡, 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凡公卿以书贶遗,盖巨万,而主藏奴或盗用,不复诘,惟笔砚图籍,自鐍秘之。”但对书写没什么直接价值。
      一是创作有随机性,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不能敏捷的应对具体书写过程的突发艺术想法,该怎样承接、呼应和对比处理,这不仅和理论的把握相关,也和实践能力相关。还存在着理论、设想、预期、经验和把控等综合因素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比如你临帖时,某字大,现在依凭书法语境当小;某字端正,现在依凭书法语境当欹侧;某字原收敛,现在依凭书法语境当主笔放纵,出现超常笔画以达到透气的效果等等。这些随机性的变化,又会引发连接的文字,出现随机应对性的处理,所以从一个稳定的理论,进入变化的创作,就有一个反复实践磨合的过程。而且理论,要有自己的体验,要有自己切身的独悟,我们总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来写,写出来再从感性上升到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就这样要不断的实践感悟,才能随机应变。看来学的僵死了不行,没有准确的预期效果也不行,不能把控笔能顺着自己的审美情趣也不行,不经过磨合也不行,没有自己的体悟也不行。总言而之,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反复循环,方可达到理想的境地。
      一是你看一幅杰出的书作,你能从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分析出许多,明其妙处,知其风采,但在实践之前必然会有死角,也即必然会有没看出的地方;你掌握许多书法理论,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但在实践之前,还是一定会把握的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高度,所以提起笔自然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因为再高超的理论和书法实践来比,总是蹩脚的。书法实践所表现出的书法艺术形象总是比书法理论更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也总会遇到更多更细微的问题,倘若实践不够,还是会被你意想不到的实践问题所羁绊。
      一是人们所掌握的理论,不能在书法实践中融会贯通,处于支离破碎的境地,不知各种技巧怎样组合,艺与道怎么和谐统一,形质与神采怎么融为一体,也即你巅峰性的心,其实没有实践性的把握了种种关系的处理,因此怎么能出现在笔下。而且许多理论本身恍兮惚兮,不具有可操作性,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以姿态奇逸,可谓美矣。”你笔下处理,也一定昏昏然。
      一是书法当一心十用,而一般人一心二用已不错了,所以你时常注意了这些角度,却无力把握其它角度。比如在创作中注意了肥瘦大小,忘记了疏密虚实;注意了收放欹正,忘记了墨分五色;注意了疾涩方圆,忘记了萦带贯气。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在不断书法实践中,让一些角度熟练到无须有意注意就能自然表现出来,才能写好,才能在一瞬之间的挥毫泼墨中,关注到书法作品的方方面面。
      一是书法是艺术,需要的是独创,独创要自己构思,自己处理各种对比关系,自己把握神采,自己确立书法主题,这就需要丰富的协调经验和创意构思,同样没有丰富的实践,哪来的经验与创意。而且独创,需要禀赋,需要创作激情,需要灵感,需要超逸的技能,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这些对只能得于心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心手相应,难啊!时常心在前,手在后!不过心在前还有奔头,手在前心在后,早已是死水一潭了!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