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之魂 ——王芳散... [雨晴]
- 学诗之法... [青青子佩]
- 杂谈... [初生牛犊]
- 心底飞歌 ——诗人王跃... [雨晴]
- 实践确实是检验真理的唯... [江湖夜雨]
- 靡靡相思苦,阵阵刀割痛... [翰林院士]
- 《诗论》修改稿... [崔思军]
- 关于《临洞庭上张丞相》... [秋水孤帆]
- 学格律诗28问答... [秋水孤帆]
- 《赋写风华》贺序... [诗赋家王]
- 中国历史上十大骈文高手... [周晓明]
- 诗歌概论... [覃应海]
- 艺术含蓄学(全本)... [郭有生]
- 古代离情诗诗译书画意境... [王铁&n]
- 怎样写七言绝句... [风霜雪雨]
- 生命的珍果 思想的明珠... [晓雪(著]
- 平水韵表中没收入的汉字... [淘淘一笑]
- 扬东北诗风,创“黑土”... [程奎]
- 艺术含蓄学... [郭有生]
- 《大家一起来写赋》... [石涵]
答 客 难
于海洲
某月日,客有自远方来携《中华辞赋》大刊造访寒居而未曾相识者,余恭迎入座,献清茶一杯,敬请大名,询所从来。
客曰:某何许人也,非关重要,有缘与先生同好,呼我“赋痴”可也。尝阅《中华辞赋》——从提包中取出几册,展示某某页、某某页——几次拜读先生大作与文章,不敢恭维,取古人“执经问难”之意,有若干“不解”,请先生不吝赐教。唐突之处,尚祈见谅!
余闻之,不胜惶恐——暗忖:妄发拙作(几篇赋稿)陋文(《赋体简说》),引火烧身矣!亦只好硬头皮奉答,避之有所不及也。
对曰:在下不才,妄发刍荛之议,幸蒙不弃,愿与先生共同探讨,悖谬之处,还请批评指正,发我愚蒙,助我进益。
客曰:赋者,或谓之“文学恐龙”;既为“恐龙”,于今作古久矣,当代人多不甚了解。请问先生:赋为何物?
对曰:余不敏,学而知之一二。《辞海》有注:赋为文体名,汉代形成之特定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之性质。盛行于汉代,尔后或向骈体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近散文者为“文赋”,近骈文者为“骈赋”、“律赋”。
客曰:诗歌与散文乃文之二体,二体对立,诗则非文,文则非诗,何谓“兼具诗歌与散文之性质”,岂不自相矛盾耶?敢问先生,其有说乎?
对曰:赋之为体,并非单一,同以赋称,其中又有诗体、骚体、散体、骈体、律体、文体等诸体之别。“兼具”云者,乃就赋之总体而言,非仅指赋中之某一体也。当代著名辞赋研究专家马积高先生为叶幼明《辞赋通论》所作《序》中有曰:“中国古代的赋是一种很复杂的文体。大致地说,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近于诗,或者简直就是诗。另一种则近于文,只是押韵,同一般的文不同。姜书阁先生认为“赋出于诗,亦为诗类,无疑”(《汉赋通义》上卷)。在下认为,从句法之讲究,押韵之和谐,声律之铿锵,对仗之工巧,诗体赋、骚体赋,尤其“诗化”之赋,庶几皆“近于诗”。骈体赋与律体赋,则处于诗与文之间——讲究声律、韵律则近于诗,句法、结构则略近于文。而行文之不受拘束,句式之灵活变化,句子之长短交错,内容之广泛包纳,则汉散体大赋与唐宋以后之文体赋,更“近于文”,其不同处在于赋讲押韵;当然,以铺叙为主等写法,亦有不同于骈文与散文之处。
客曰:读先生《赋体简说》(见《中华辞赋》第三期),知先生强调赋之押韵,以为“讲究句法、押韵,是赋与散文之主要区别”。句法且不论,只谈押韵。据某之见闻,当代一些赋之书刊,多载有以“赋”名篇而不押韵者(亦有押韵者,且不论),抱括《光明日报》“百城赋”所发若干作品,更有人主张“赋可以不押韵”,或“押不押韵应该根据作品本身的内容”。按先生高论,如许不押韵之赋,是否算是赋?如不算赋,亦有说乎?
对曰:赋讲押韵,非在下所发明,前人、专家早有定论,古来创作皆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曰:“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诗》与《楚辞》,其讲押韵,自不待言。就《文心雕龙》篇目排序观之,《辨骚》、《明诗》、《乐府》、《诠赋》、《颂赞》并列,刘氏认定赋体为韵文,亦不待言。白居易《赋赋》以赋论赋亦曰:“赋,杂用其体,亦不出乎诗。”诗必押韵。赋“不出乎诗”,则赋亦当押韵。已故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所主编《古代汉语》(下册·第二分册)《赋的形成》一节中论道:“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亦认定赋讲押韵。就在下所读过之古代赋作,亦皆押韵。即使“多夹散文句式”之“汉大赋”(王力语),其“中间乃赋”部分(元祝尧《古赋辩体》卷三注),亦皆讲究押韵,如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篇。毛泽东与陈毅谈诗函云:“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则“不讲押韵,即非赋体”,亦当成立。有诗人批评不讲押韵之所谓“赋”者为“伪赋”,窃以为不算刻薄。至于“露布于报端兮,竟刻枣于剡藤”(向喜英〈哀赋赋》)之“名家”无韵而称为赋者,确实屡见不鲜。然既公许为“名家”,或自封为“名家”,自有“名家”之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余敢复妄言之哉!
客曰:先生文中叙及文体之“变”,古赋(包括汉以前赋之诸体)若变而为今赋,则今赋不讲押韵,先生以为可否?
对曰:可,亦不可。曰“可”者,如散文家杨朔《茶花赋》,不惟不讲押韵,更变文言为白话语体矣,谁云不可?然则变有韵为无韵,变文言为白话,虽仍以“赋”称,而非复传统所谓“辞赋”之赋矣;白话散文而已,焉得与屈(原)、贾(谊)、枚(乘)、马(司马相如)、谢(灵运)、庾(信)、欧(阳修)、苏(轼)之赋同日而语耶?曰“不可”,只引当代著名辞赋研究家龚克昌先生一句评论:“有一些作者,甚至连古代诸赋体的特征都不甚了解,自以为用古文写作,自称为赋便算赋,古代赋的体式气势韵味全失。”指出当代作赋之时弊,切中肯綮,发人深思。
客曰:如先生言,则各载赋之大刊、大报乃至赋之专集,皆多发有不押韵之“赋”,先生作何解说?
对曰:余所作《读〈中华辞赋〉赋》(载该刊第三期)尝谓:“编刊广纳诸流,放宽尺度,良有以也。”盛赞之余,篇末诗云:“枵腹空囊敢浪吟?读千首赋始知津。摛文体物称浏亮,铺采缘情寓警箴。流变明分骈与赋,和谐细审韵和音。十年庭溷饶辛苦,去伪存真始见金。”对骈体赋、骈体文等混淆不分之现象,冒昧訾议,编者亦予刊载,余心稍安。卑之无甚高论,其是与非,君其质诸行家!
客曰:常言“文以立意为主”。《文心雕龙·诠赋》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可知赋当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要。而押韵往往束缚手脚,影响内容表达。孟子曰:“不以辞害志。”先生以为“表意”与“押韵”熟重?
对曰:问得好!然则凡属文学作品,无不包括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理论要求二者之统一,不容割裂。 赋乃文之一体,体必有其特征,即有一体之形式、一体之要求。离开赋之形式,遑论赋之内容?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之赋,既为押韵之文体,则必须押韵;不押韵而以“赋”命题,固然可以写出绝妙文章,然而以体式论,则非赋矣!曰散文,曰骈文,曰杂文……俱无不可, 而绝非所谓“赋”矣。譬如写七言长篇,内容深刻,语意高妙,手法绝伦,却不押韵, 则绝不可称之为诗。若言“束缚”,以律诗为最,盍取消律诗之押韵、平仄、对仗耶?然则赋之为体,仅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论之乎?窃以为不然。赋之为用大矣哉!司马相如论赋:“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 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子虚》、《上林》、《羽猎》、《灵光》者是,汉大赋也。小赋唐李商隐有《虱赋》,陆龟蒙有《后虱赋》等,其文皆不过几十字,未见其铺,可不谓赋乎?盖“铺采”、“体物”,乃就手法、功用言之,非言体式也。而押韵,赋之体式特征之一也,岂可忽之哉?
客曰:赋分诸体,是矣。然恻“骈文”与“骈赋”有以别乎?
对曰:有。盖赋之初,或诗,或骚,或散,虽偶用骈句,而不以骈称,前人统谓之“古赋”(明徐师曾语)。六朝以还,受声律学与骈体文影响,赋亦向骈体发展。以骈体为赋,是为骈赋;以律体为赋,是为律赋。以骈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且押韵者,为骈体赋疑;以骈体为文,不押韵者,则为骈文,不可以赋称。如南朝梁吴均《吴城赋》,骈体且押韵,属骈赋;唐王勃《滕王阁序》亦以骈体行文,但不押韵,则为骈文,不是赋;今有人称王序为赋者,误矣。比较吴、王二作,骈赋与骈文判然可辨。当然,骈文与骈赋亦有重合处,即皆以骈偶行文,其异在于押韵与否而已。凡骈赋皆属骈文(广义),而骈文并非皆赋:押韵为赋,不押韵为文。郑板桥睡中因夫人手扪其腹,触发灵感,谓“人各有体”,于是独创“六分半体”。作书然,作赋亦然。
客曰:然则当代作赋,只能袭古,不能创新乎?
对曰:继承是必须的,因袭守旧则非所宜。所要继承者,其体式也,其手法也;即于体式、手法亦可创新,如诸种体式之并用,或亦诗亦骚,或亦骈亦散,揉合并用,谁云不可?句式之打破四六,长短交替,变化出新,谁云不可?而押韵之放宽,不必拘于古旧韵辙,亦自然之理也。而出新,则应重在主题,重在内容,重在想思,重在语言,少古奥,弃堆砌,拓领域,兼美刺。有随意为文,既不讲押韵,也不讲句法与结构,胡乱堆砌词藻者,必然缺乏艺术感染力,谁人喜读?名为弘扬国学,实是糟蹋辞赋,或能造势于一时,而必遗笑于后人,历史将是无情的!
客闻拙说,诘语稍缓,徐而言曰:先生之论,开我茅塞,解我疑惑。吾当深入学习,见贤思齐。敬谢明达之诲,不胜打扰之至!
余曰:先生言重矣!某本不才,学浅识陋,仅于读写中略得赋之点滴,所言或谬,见笑于大方矣!先生所问难,亦皆当今赋坛之极易混淆是非者,令我受益。为赋,首宜师法古人,读千首赋,则可以为赋矣。勿为报刊上某些“大人赋”所迷惑。辩难之际,知先生于辞赋早有造诣,愿互通有无,同为振兴中华辞赋而摇旗呐喊,不亦乐乎!
客去,余亦不知所云,心犹惶惶焉未已也。
2008年8月5日初稿,2009年6月2日改稿
诗赋家王铁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1-22 18:10:00) | ||
该留的谁也无法赶走, 该走的谁也无法挽留。于公此论,当可传世。 |
孙五郎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6-26 21:09:00) | ||
释赋深刻,不愧大师! |
独上西楼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6-04 17:59:00) | ||
学问高深,以理服人。行文巧妙,赋论精品。每读受益匪浅,再赏。 |
寒江雪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6-04 10:57:00) | ||
高妙巧释!读之醒窍,受益非浅,谢于老好论![赞啊][赞啊][赞啊] |
刘青山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6-04 10:35:00) | ||
反复赏读佳作,受益匪浅,先生高论,完全赞同,并身体力行! |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