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游记
本栏所称的游记,主要指作者通过描写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问、考察等旅行见闻,来记事、抒情、说理的散文。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游记
​九嶷山一日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406        作者:一刀也        发布:一刀也        首发时间:2022-08-04 10:03:51
关键词:诗赋网
编语:

                (一)
        这是一次期盼已久的远行,这是一次打起背包说走就走的远行,目的地: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九嶷山是毛泽东同志于1961年所作的光辉诗篇《答友人》所描绘的地方,那里留有我三十年前在九嶷山学院求学的青葱记忆。
       2014年5月1日,广东东莞天气晴朗。早上七时半,我赶到东莞横沥客运站,乘坐开往湖南宁远县的班车。大巴经广东清远、连县和湖南蓝山,下午5时许到达宁远县城。考虑到五一假期短,便急匆匆赶到宁远老城区一个叫水市的停车场,乘坐开往九嶷山的班车,计划到山里夜宿。司机是个中年汉子,热情豪爽,看我背着双肩包,问我:“看你从外地来吧,这么晚了你还一个人到山里去玩?”我点头,笑了笑说:“是的,趁天晴,早点进山玩个够!”
      从宁远县城到九嶷山20多公里,过去坑坑洼洼的山路已变成两车道的水泥路,班车一路走得十分平稳,路两旁的青山绿水让人心旷神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在九嶷山求学三年,这条路曾一次次走过。一路上可看到山势逶迤,峰峦莽莽,连绵不断,如波涛起伏、奔腾不息,座座峰头朝向九嶷,这就是“万山朝九嶷”的景观。“盖掩口之东峰,如排衙行檝,而此处之诸岫,如攒队合围,俱石峰森罗,窈窕回合,真所谓别有天地也。途中宛转之洞,卓立之峰,玲珑之石,喷血惊涛之初涨,溹烟沐雨之新绿,如是十里而至圣殿。圣殿者,即舜陵也。”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对九嶷山风景描述,显示了九嶷山的壮美、秀丽、神奇。“巍巍九嶷,雄屹南天。百峰逶迤,簇拥舜源。紫霞万丈,气冲霄汉。娥皇女英,左右相伴,婀娜多姿,貌赛天仙。噫!集五岳之雄姿,纳四海之秀靥,壮哉!” 今人姚子珩也作《九嶷山赋》,抒发对九嶷山的赞美之情。
       我极目车窗外,搜寻着留存在脑海那三十年前的记忆,那怕是一花一草、一树一石、一山一峰、一水一村,都会让我感到快慰,但曾经熟悉的风景现变得完全陌生了。
      傍晚,班车到达九嶷山舜源峰下。扑入眼帘的是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的舜帝陵(舜庙)和绿树掩映的庙前广场。记忆里的那一条条蜿蜒的小路、那一座座灰色的民居、那一片片绿色的农田都如云烟般集体消失了。只有那古木参天的舜源峰和娥皇、女英峰依旧守候着这亘古之地,与茂林修竹为伍,与清风流云为伴。看着眼前物换人非,心情颇感复杂,免不了生出一番感慨!
      久违了,九嶷山!没有相约,只有相望;没有执手,只有恋念。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我不是南山下的采菊人,也不是寒江上的独钓客,更不是坐看云卷云舒的参禅者,我是一个满脸风霜、风尘仆仆的归来者。铅华洗尽,故地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据《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九嶷山是始祖虞舜的藏精之所。《水经·湘水注》载有"九嶷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导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可见,是因游人望着九座相似的山峰不胜疑惑,此山才命名为九疑山。舜帝南巡,崩葬苍梧,赢得了南国民众的爱戴和崇敬。关于舜帝南巡与舜葬九嶷山的传说,流传了数千年,在九嶷山可说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舜帝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也称虞帝,相传他是黄帝的九世孙,为五帝之一。他是开创中华民族人类文明的五帝之一,道德文化的创始人,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浓墨重彩,重点记述的杰出始祖,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古人称尧舜时期的社会为“舜日尧天”,孟子说
      “人皆可以为舜尧”,毛泽东则借喻“六亿神州尽舜尧”。自大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恭祀舜帝起,4000多年来,人们对这位杰出的人文始祖崇祀不断,绵延至今。古舜帝陵遗址与舜帝陵已“捆绑”成功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2000年该遗址被发现。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舜帝庙由玉琯岩搬迁至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如今的舜庙为上世纪90年代重建,共斥资近三千万元,于1999年落成。新建成的舜庙占地600余亩,坐南朝北,庄严肃穆,这是国内唯一的舜帝陵墓。陵庙为仿清式,两重院落,四进建筑,由神道、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和陵山(舜源峰)组成。舜帝陵重新开放以来,一直是海内外游客、炎黄子孙朝拜祭祖的“圣地”,并被列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晚风轻拂,树叶婆娑。我走过玉带桥,穿过仪门、神道,来到了舜帝陵前。公园工作人员已全部下班,整个园区变得宁 静。遥拜舜帝之后,我从舜帝广场东走到西,又从广场南走到北,寻找三十年前在这里的青春记忆。暮色里,我看到了庙内那几棵饱历沧桑的古枫,顿觉心头一热。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那舜庙曾是我们的校园,那树下曾是我们的课堂,舜庙内外飘荡过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正是:读书惊晨鸟,论道觉夜寒。古枫见证九嶷山学院的学子留下的青春足迹。它那经霜飘落的红叶,曾为我拾起珍藏!
      “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在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让我共享阳光雨露,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校园的早晨》这首歌曲又仿佛在我的耳旁响起。在九嶷山求学那几年,我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同学,带着同一个梦想,学习生活在九嶷山的舜源峰下、舜帝庙里,耳濡目染着舜文化成长。
      在舜陵仪门旁独坐了一会,一时兴起,便去寻访黄家大院。该院位于舜源峰西北0.5公里,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是一组结构严谨的清代民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末民初,永州府以挑担缝衣为业的黄金宝,辗转来到了九嶷山,为这方洞天福地所吸引,便倾其所有,于舜陵之旁置地建房,举家迁居于此,迄今已历五世。这便是黄家大院的由来。大院为砖木结构,马头墙,由十六座一厅四室二侧室雨天井一照壁的民居及两侧的养牲、畜房组成。当年,同乡学友符琳曾在此院租住,我常于傍晚沐浴着悠悠清风,走过田野小路,到这里找他聊天、听歌。依稀还记得他那部旧式录音机一次又一次地播放着流行歌曲《望星空》和《十五的月亮》的情景。
       三十年过去,黄家大院所在的山脚已建起了一幢幢几层高的楼房,我从前面新建的水泥路走来走去,竟看不到黄家大院的影子。这里已变成一处新的住宅小区,新建的一幢幢楼房遮挡了黄家大院,也遮挡了我的视线。夜幕四合,周围寂静,不见行人。我只好默默地往回走,心里一阵怅然若失。
       已是晚8时多了,想到明天还要走很远的路,我便到舜帝广场前的商业街一酒店吃了晚饭,随后找宿处。五一假期,来山里度假游览的游客纷至沓来,各酒店、旅馆均告住客爆满,我费尽周折才找了一家招待所住下。山里风冷,一夜无语。
                   (二)
      早六时,我背起背包,走出位于娥皇峰下的招待所,穿过商业街,先到母校九嶷山学院参观,然后再按既定的路线游览,寻觅三十年前我的生活轨迹和那方心中的风景。
      放眼望,九嶷山笼罩在朦胧的晨雾中。街上已有几家饮食店、商店开门营业,一些商贩忙着在街边摆摊,出售猪肉、瓜菜和食品等。我沿街朝着九嶷山学院的方向踽踽独行,行至街东面尽头拐弯处,是一条两车道通往学院的水泥路。旁边的地里有早起的农人在干活。我举着相机对着远处的舜源峰和舜帝陵拍摄时,看到骑着自行车路过的干部模样的一中年男子,忙叫他帮忙给我拍了几张照。
      沿着通往九嶷山学院的水泥路继续往前走,左前方可见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九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和九嶷山瑶族乡的两层颇具民族建筑风格的办公大楼,其建筑飞檐翘角,气魄宏伟。记得这个地方,原先是一个荒草萋萋的山岗,四周是农田,一条小水渠于旁边潺潺流过,当年我在九嶷山学院求学时,晚饭后常和同学来此处散步,现已看不到山岗当年的痕迹。
      舜源峰右侧,是九嶷山学院现所在地。继续走了五分钟,便看到了学院大门。校大门和教学楼为仿古建筑,白墙灰瓦,飞檐凌空,似扑朔欲飞,看上去清新又古朴。院名“九嶷山学院”五字,为萧克将军所题,其曾到学院视察,指导工作。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农林科学家、教育家乐天宇教授于1981年创办该院。一批批热血青年来到该院学习,2万多名学子毕业后在全国400多个县、市工作。
      早安!可爱的母校,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夏天早晨,我踏歌来了!
      当年九嶷山学院开学典礼仍历历在目。舜源峰下,乐天宇院长慷慨陈词:“如果谁是为了一张文凭,为将来的工资待遇来学,我劝他今天就离开这里。”他还说:“这里没有‘铁饭碗’,……只有培养有真才实学之人,才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知天生我才必有用,还恐英雄无用武之地么?”
      我记起几年前参观广州黄埔军校时看到的那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想当初,一批批热血青年,抱着军事救国的理想,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先锋,写下了光辉的诗篇。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正是一大批热血青年,来到九嶷山学院,追寻自已的梦想,奏响了一曲动人的青春壮歌!
      校友王胜旺曾撰文记述当年学院创办初期的情景:“几间破庙,简易修缮,就成了学院的办公室、教室和寝室;教室不够,操场、空地上,支起一块黑板就上课;没有课桌板凳,同学们自带一张小板凳,一本讲义夹,室内室外都是课堂;没有学生寝室,就借用当地学校的教室,用木桩、木板钉成大通铺,几十个人就这样挤在一起;晚自习没有电灯,同学们就自己买来煤油灯,在灯光昏暗、蚊虫叮咬的陪伴下,挑灯夜读……由此,“板凳大学”、“油灯大学”等,就成了九嶷山学院的代名词。”
      校友李时平也撰文记述在学院求学时的感受:“当时没有多的教室上大课,如乐老上修身课或召开大会作报告,我们就在舜源峰山麓,就在枫林树下,就在大草坪上,就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群山环抱之中,开始我们的学习上课听报吿。没有课桌,我们就借用老百姓的板凳,以自己的膝盖当课桌。后来,我到延安参观,了解当年我党办的抗日军政大学等大学就是这样办学的,难怪乐老办的九嶷山学院被誉为“八十年代的抗大”。”
      乐天宇院长在课堂上告诫学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徳润心,富润屋。他说,一个人没有品德,就失掉了灵魂。没有气节,没有骨格,没有品德,不作修身工作的人,谈得上爱国吗?修身有三方面的内容:德、智、体,关键在德。没有德,学问再高也是无用的!立德是一辈子的事,无道德之人,学问越高对社会伤害会越大。人要有嫉恶如仇的精神,不要学老好、玩滑头,善恶不分、和稀泥。他还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怎么走,我们要探索,不能什么都学外国的。外国有很多落后的东西,不能学!培养你们是要立大志、做大事,是为了中国、为了世界。中国多几个人才不好吗?我老是说,你们当中能出一两个毛泽东式的人物就好了,我们不要“纸文凭”……
      在乐天宇院长的心中,九疑山舜帝陵、毛泽东《答友人》诗、九疑山学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优秀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毛泽东浪漫的革命情怀、润物细无声的高等教育学府,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体,它培育着有传统道德教养,又有革命理想的现代化人才,这些就是他崇高的追求!随着时代大环境的改变,九嶷山学院光环退尽,繁华不再,但九疑山学院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精神,让每个学子受益终生。
      许多教育界专家认为,九嶷山学院为老、少、山、边、穷地区培养人才是完全正确的,坚持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激励学生的教育方法是十分成功的。这印证了萧克将军于1990年学院十周年校庆之际,为学院的题词含义:大城市里出人才,山区也能出人才。2005年3月,经专家评估、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正式更名“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序列。自此,九嶷山学院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迎来了满园春色。
      时光会将记忆慢慢风化,希望随梦想且行且舞。九嶷山学院之光,一路照亮了我们的双眸。感谢乐天宇院长,感谢母校九嶷山学院,给了九嶷山学子一个安身立命、在艰难环境逆境中成长的勇气和才干。这勇气和才干铸成了大家走上社会打拼的资本,它如长流的潇水,取之不竭,用之不完。
     “感恩之情,点点滴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进取,努力奋斗,为九嶷山学院继续添光加彩。” 这是校友李庆能在九嶷山学院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饱含深情的话,表达了同学们的心声。
       我久久地站在学院的大门前,回想着在此求学时的学习生活,感到如流水的时光过得真快。三十年啊,真的是弹指一挥间,我已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进入中年。那八千里路云和月,仍让人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往事并不如烟,征程仍然漫长。不论身在何处,我们不会忘记:九嶷山是我们的根。致敬,九嶷山!问好,亲爱的同学!在现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想念你们,祝福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谨此以诗记述自己的心境:“九疑高耸沐春风,古树鲜花绿映红。潇水河边思乐老,舜源峰下觅旧踪。征程漫漫怀宜壮,学子莘莘志自雄。往事悠悠情永驻,常将拙句啸晴空。”
                                                                                  (三)
      我从九嶷山学院出来,穿过舜帝广场,沿着舜源峰左侧的道路,开始向鲁观洞进发。此时是早上七时,已有当地村民挑着或用摩托车运来小食品或用品,往舜帝陵赶来摆卖。九嶷山风景旅游区的开发,让附近村民从中受益。这几天是五一假期,想必他们为了生意而早来找个摆摊好地方。
      从舜帝陵到鲁观洞,全程约四公里,要翻过两座山。三十年前,这里全是崎岖难行的羊肠山道,现已取弯拉直,变得平坦。到了第一个山口,是一个岔路,往前通往紫霞岩,往上通往鲁观洞。绕山而过的九嶷渠因已失去效能,被填平成了道路。我止足往山上观望,九嶷山大酒店就在山坳绿丛深处。该酒店在路旁竖着五六米高、铁架做成的广告牌,“九嶷山大酒店”六个大字分外醒目。昨晚找宿处时,我曾向一饭店老板打听该酒店的位置,得知该酒店已客满而作罢。
      沿着通往鲁观洞的小路往前走,看到一小青年就在前面,便赶上前去与他搭讪,他说名叫李文杰,是宁远二中的学生,从宁远县城一早前来九嶷山游览。我说正好结伴同行,先到鲁观洞,再经九嶷山水电站、玉琯岩、永福寺、紫霞岩返回舜帝庙,既能观看沿途美丽风光,又可游览这些景点,他听我一说,欣然同意和我同行。
      一路我俩走走停停,观赏风景。文杰虽是宁远人,但第一次来九嶷山,对九嶷山知之甚少,我成了他的向导,并不时向他介绍九嶷山的人文景观、掌故。我对文杰说起毛泽东同志的《七律•答友人》一诗,告诉他《答友人》实际上就是一篇传颂九嶷山的华章,毛泽东的“友人”之一就是九嶷山人乐天宇。我还对他说,“九嶷山”的正确写法应为“九疑山”,《九疑山图志》说得清清楚楚:“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古人在山上的各种石刻也都是“九疑”。受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的影响,“九疑山”就成了“九嶷山”。此后有关“九疑山”的文字都写作了“九嶷山”。而有意思的是:现有人持“九嶷山”特定环境特定“嶷”字一说。正本清源,但听无妨。
      对于九嶷山,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我记起唐代文学家元结(719-772)写的《九疑山图记》,其中有一段文字,说出了不少人的心结: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翻译成白话就是:有的人说:“如果真的这样这座山为什么没有列于五岳之中?”我的回答是:“五帝之前,分封的疆界还比较狭隘,把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已经是很偏远的地方了。今天九疑山之南,万里归服。站在都门向东望,看不到边际;向西行几万里,到不了边陲。因此应该把九疑山作为南岳,把昆仑山作为西岳,像衡山、华山之类的山,还是听任出世者在此结庐隐居,让领受封邑的贵族作标记当做后花园吧。只是苦于当世议论之人常常被常情局限,被古制牵累,不能有所改动创新,这又怎么办啊?”
      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元结在代宗时,曾任湖南道州刺史,他曾饱览了九嶷山的奇异风光。他撰写《九疑山图记》一文,无非是表示对“兹山何不列于五岳”的不满,希望人们能够认识九疑山的与众不同之处和历史文化价值。
      其实,这何止是元结老人家为九嶷山鸣不平?
      长久以来,九疑山它就像一段冷僻的历史典故,深深掩埋在《尚书》《礼记》《墨子》《离骚》《史记》及《通考》《汉书》《淮南子》《水经》《舆地考》等数不胜数馆藏书籍中。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九疑山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封面发黄的线装书。了解和认识一座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知不觉间,我和文杰已到了山腰。我停下脚步,寻找路旁那棵熟悉的桂花树,此树已不见踪影,心里不免怅然若失。这里被推平成了一块空地,似要兴建什么建筑物。当年在九嶷山求学,常于周日从舜庙步行到鲁观洞的墟上购买生活物品或到邮电所办事,返回时常在这棵桂花树下歇脚。坐在桂花树下的石头上,闻着桂花散发出的清香,沐着清清山风,久久也舍不得离开。学兄周爱文在《我们的九嶷山》这本120万字的巨著里,记述从鲁观洞购物回来在这棵桂花树下歇脚的细节。谁知今日重游,桂花树只能重现在我的梦境!
      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这棵从石头缝里长出来、树身苍劲的野生桂花树身影。一年四季,它始终不改初衷和追求:春天,它悄悄换叶,不去争春;夏天,它浓荫遮日,招来阵阵清风;秋天,它吐蕊扬花,送来缕缕芬芳;冬天,它绿叶扶疏,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桂花树是崇高、贞洁、荣誉、友好和吉祥的象征,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而“月宫仙桂”的神话,更给世人以无穷的遐想。
      人间谁是最香浓?蓦然回首心云飞!桂花树,桂花树!你曾是我心中的一首耐人寻味的诗,是我梦境里的一首难忘的歌!
      翻越了第一座山,走过山下的村庄和田野,我和文杰又翻越第二座山。这段路景物依旧,那溪流,那石桥、那石径,那田野,那绿树,那民房,让我感到特别亲切。三十年前,我和学友一次次从这里走过,留下了一个个青春的脚印和一串串欢声笑语。
                                                                            (四)
      翻过第二座山,穿过山脚下一山村,便看到九嶷河畔的鲁观洞了。鲁观洞不称乡不称镇,却是内陆小镇的规模,曾是方圆几十里山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三十年前,这里的居民聚居在九嶷河对岸的群山脚下,一座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水泥大桥连结着两岸。如今,两岸新楼幢幢,商店林立,成行成市,别有洞天。
      鲁观洞为九嶷山瑶族乡所辖。这里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长约三公里、宽两公里的盆地。正是墟日,沿河边伸展的大街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均可见出售,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的景象。长达约三、四十米的大桥,成了商贩卖衣服之地。本地商贩在桥上搭着一排简易雨棚,权当临时“商铺”,出售的衣服款式繁多。不时可看到身着瑶族特色服饰的瑶民从街上或桥上走过。
      我和文杰站在桥头,看着发源于九嶷山腹地的三分石父江和婆婆石母江而逶迤而来的九嶷河(潇水),我一时想起三十年前位于桥头旁的那家小食馆和那位面容姣好、质朴和善的老板娘。当年我和同学来此办事,常在这家小食馆进餐。那家小食馆的位置,现被新建几层高的楼房所代替。走下桥来,我想寻找位于小巷里的那间小小的鲁观邮电所,但多寻无果,估计已拆除了。当年,我和同学每月都来该所领取家里寄来的生活费或生活物品。该所那位待人和善的师傅,早就退休了吧?
      鲁观洞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她宛如走出深闺的女子,灿然一笑百媚生!
      前几年,曾在网上看到九嶷河鲁观河段漂流项目招商。该河段系潇水的源头,可漂流的河段全长10公里,河段宽,水流湍急,落差大,滩潭交错,河两岸地势险峻,植被葱郁,风景秀丽,水质清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个短、平、快的旅游项目,至今仍未见有眉目,实为可惜。清代乾隆年间宁远县令徐旭旦就曾游览这里,还把此地命名为宁远八景之“潇水涵青”,并赋《潇水》诗一首:“潇潇一脉出天南,皎洁澄鲜映蔚蓝。飞瀑千寻还浩渺,碧潭万顷自空涵。无心学海偏流细,有意宜民独作甘。莫道臣心真似水,须眉一鑑胜奇探。”
      我对鲁观洞这个地名来了兴趣。九嶷山瑶族乡不少地名就很特别,什么嶷山头、向阳头、大地坪、牛头江、盘洞口、别江口、上文武、三亩田、王奇生、童子坪、桐木坪等等。而鲁观洞这个地名既怪且奇。后经询问当地网友得知,鲁观洞之名源于这里有一个“鲁女观”。旧志载:九嶷女冠鲁妙典,修道于麓床山上,成仙飞天,后人筑观奉祀。《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这样记述:“鲁妙典为九疑女冠,麓林道士授《太洞黄庭经》,入山十年,白日升天,而山中亦无知者。九疑洞之西,地名有鲁观,亦无余迹。”
      道观四周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观前有桃花台,其上有仙坛。登临可远眺九嶷群峰。唐元结有诗云:“九嶷第二峰,其上有仙坛。杉松映飞泉,苍苍在云端。何人居此处,云是鲁女观,不知几百岁,燕坐饵金丹。相传羽化时,云鹤满峰峦。妇中有高人,相望空长叹。”解放初道观犹存。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现在已经观毁人去,不复存在。想不到,鲁观洞这个地名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的那个女子,因“羽化”而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鲁女峰就在鲁观洞东面不远处,是一座在田野独立突兀的小山峰。山下住着几十户人家,因村民为孙姓,当地人称该山为“孙家石山”。远望山体郁郁葱葱,是传说中鲁女居过的地方。
      鲁观洞前方,有三座相连的青山,远望像天地间一个巨大的“山”字,又宛似一个巨大的笔架,当地人称为“笔架山”。在笔架山的山坳中,住着数户人家。三十年前,我和乡友符林曾于星期天从舜源峰下翻山越岭到了此村,探访30多年前从雷州松竹镇远嫁于此的一位女老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情窦初开的她跟着一位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后退伍归乡的九嶷山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当年我与她谈了什么,现已记不起。她儿子当年在九嶷山瑶族乡民族中学任老师,现过得可好吧?
      鲁观洞虽为九嶷山区偏僻山乡,但与当年红34师却有着紧密的关联,见证了当地人民与红军的血肉深情。根据史料记载,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担负全军后卫,掩护全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同敌人追兵频繁作战。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1934年12月12日,率部突围时已负重伤的陈树湘仅率两个班战士,在道县四马桥镇富足湾村馒头岭两个山头,掩护师参谋长王光道率其他80余人突围,进入宁远县九嶷山区。王光道所率余部14日深夜在香花铺小南海与前来追剿的敌人发生激战,牺牲11人,王光道受伤。15日,王光道与通讯员陈真清、唐明德、刘南仔、花机关等5人留在鲁观的上洞、花盘洞等村养伤,余部于16日分两路分别进入蓝山和江华,最后大部牺牲、被俘,极少数失散。12月18日,陈树湘在道县石马神村“断肠明志”,壮烈牺牲。至此,红34师这支战功显赫的红军劲旅,在九嶷山区悲壮地结束了它的战斗历程。有3位红34师战士当年滞留在宁远鲁观洞养伤,后被当地群众掩护收留并就地定居。
       鲁观洞有青山绿水,有肥沃的土地,有水泥公路通往三十公里外的县城宁远。说这里是一个宜居的地方,一点也不为过。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地方依山临水而居,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也算是人生一绝美风景了!
                                                                        (五)
      因为要赶路,我们不能在鲁观洞过多逗留。准备上路时,我看到街边一瑶族妇女摆卖新鲜的橙子,一问是从自家果树新摘下来的,售价3元一斤,便购了两斤分与文杰尝鲜。此果酸甜适度,味道确实不错。我尝着橙果的当儿有点纳闷:五月不是橙果成熟的季节,山里人也学会了种植反季节水果?
       鲁观洞通往九嶷水电站、玉琯岩的山路已改建为两车道水泥路。路道虽曲折,但路面平坦。我和文杰沿着这条水泥路往前走。一路可见到三三两两前来赶集的山民。山里人把赶集说是“赶闹子”,意指墟日人多,热闹,听来挺生动、鲜活。不时有两轮、三轮摩托车从路上驶过。三轮摩托车在广东称为“三脚鸡”或“三叉戟”,后厢可坐六、七人,成了这里山民出行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一些前来赶集的山民就是坐着这种三轮摩托车往返。车费按路程远近收取,大多为几元。
      看到路旁有一口古井,泉水自井中咕咕嘟嘟流出,沿着下面水沟向田野流去。几位村妇在井下方洗涤衣服,我走过去,在井口旁蹲下掬水喝了几口,并洗了一把脸。井水清冽,这可是来自九嶷山深处的泉水啊!
      我对文杰说:“过来洗一下手吧,这么好的井水不可错过。”
      文杰应声走了过来,双手掬井水喝了一口。
      几位村妇停止闲谈,看着我和文杰这不速之客。我冲她们笑了笑,说:“好井水啊!”
      沿公路徒步前往九嶷水电站、玉琯岩,路途远了些,我边走边搜寻三十年前两次走过的小道,由于近年来道路改变,一时难于辩认。看到路旁的村口有几个正在搬砖块建新房的山民,我便走过去打听通往水电站、玉琯岩的公路有多长。他们回答说往前走远着呢!为抄近路,我叫文杰跟上,凭着过去的印象,走下公路,沿前面溪畔的道路前行。小溪两旁长有不少皂角、乌桕、枫杨、红枫等百年古树,生机勃勃。十多分钟后,我看到了溪边那片熟悉的竹林,心里一阵欣喜。我对文杰说,我们走对路了,我三十年前曾两次从这里走过。
      绿树、篁林、清流、鹅卵石组成了这里殊美的风景。我们边欣赏这里的风景,边寻找水浅的地方过溪去。在拍摄了十多张照片后,我对文杰说,我们脱鞋过溪吧,来了就该亲亲这溪水。古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九嶷山之水亲密接触,也算是此行赏心乐事。溪水清冽,淙淙流淌,似在弹唱着一支欢乐而古老的歌谣。我们提着鞋子,赤脚踩着鹅卵石,一步步地涉过清流,到了对岸。在岸边,我蹲下掬一捧清流洗了把脸,并喝了几口,一种清新的感觉从全身散发开来。
上了溪岸,面前是一大片绿色的田野,我们踩着狭窄的田基前行。看到前面有一位年约五十多岁的大叔独自在田里挥镰收割油菜籽,我走过去把相机镜头对准他,说我要拍照啊,大叔您不介意吧?大叔一听,停下手中的活,站起身望着我们露着微笑。我趁机把大叔拍进了镜头。
      我们往前又走了一段路,一大片单株生长、近一米高的绿色作物展现在面前。文杰问我是何物,我说不认识。我对文杰说,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植物,山里人在这么好的农田里大面积种植这种植物,一定是经济效益高。正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中年男子在菜地喷洒农药,我远远向他打招呼,问他这是什么植物。他告诉我们这是百合。
      百合?我一听,有点惊奇。过去我曾读了作家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这篇曾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品以一个美丽、凄婉的故事,数十年来打动了许多人的心灵。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在我的心中,是一种圣洁之花,象征着纯洁、贞洁和天真无邪。它还寓意百事合意、百年好合等。
      南北朝时,梁宣帝诗云:“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甘菊愧仙方,藂兰谢芳馥”。赞美百合花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到了宋代,喜欢百合花的人就更多了,大诗人陆游也利用窗前的土丘种上百合花,他也咏诗:“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可见,百合花的美是如何的深入人心。
      百合花是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鲜花,尤其是在我国倍受青睐。近年来,百合成了经济价值较高的草本药食兼用植物。想不到,我今天在九嶷山如此近距离看到了百合花的真面目,可惜来的不是时候,还没到百合花开的时节。花开的时候,这里该是何等壮观、瑰丽的景象?
                                                                            (六)
      穿过长满百合的田野,走近一山脚下,便是紫荆村。沿绕山而来的公路向前走十五分钟,便到了九嶷山水电站。水电站的办公楼掩映在绿林中,分外幽静。据了解,该水电站于1979年建成,是宁远县规模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当时装机3台,总装机容量7250千瓦。
      从山前流过的紫荆河水湍流急,浪花飞迸,哗哗作响。河旁,青山耸立,壁立千仞,极为险峻。文杰拿着手机,对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阵狂拍。我也从包里取出相机,把镜头对准了这里的山体、河水和绿林……
      水电站大门正对面耸立着半边峰,山体上半部裸露,呈赤色。此山只有半边,山崖陡峭,似被倚天利器劈开,在群山中显得特别“另类”。当地人对此山有个说法:九嶷山的山峰呈现“万山朝九嶷”的特征,唯独这座山峰不朝向九嶷山,对舜帝不敬,所以让雷公把它劈掉一半。天地造物,鬼斧神工,本来无罪,但也有如此倒霉的山峰,无端背上千古骂名。
      山峰是景,山峰也是故事。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山的民族,中国人对山似乎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在中国,没有哪座山,不铭刻着一些精英的名字;没有哪座山,不记载着一些经久不衰的传奇。古人云,登山如读史。一座山就是一部历史,一座山亦是一种文化的聚集点。
      九嶷山与舜帝既然紧密联系,那么发挥一下想象力,编一个传说,拿这半边山来开涮一下,更能显出九嶷山的神奇与异彩。看来,我们的先人为塑造舜帝的伟大形象,是花了不少心思。山还是山,但多了一层历史文化和神秘的色彩。
      所谓高手在民间,创作故事的高手就在民间呢!半边山的传说寄寓着明显的训示意义。呵呵,谁让你心不诚,情不真,动了歪心思?我只能对半边山说一声:活该!  
       古语云:心诚则灵。用心专一,恭敬于事,这才是正确的心态。巍巍九嶷山,就是一座民间故事宝库。这里留传很多传说,虽有些神化,但它反映了人们思圣求贤的愿望。人们不会忘记舜帝,甚至将山、水、土、石、鱼、虫、禽、兽予以神化,借以寄托崇敬之情。很多神话故事大概就是这样流传而来的吧!
      文杰对半边山的景色兴趣颇浓,但不知他读懂了半边山的传说没有。他对我说,这山好看呀,多照几张吧!我把相机镜头对准他,以半边山为背景,给他照了两张。随后,我把相机递给他,叫他给我照了。我对他说,你把QQ号留给我,我回东莞后把今天的图片发给你。
       从九嶷山水电站到玉琯岩,一路的风景美不胜收。望远方山脉,山色如娥,连绵不绝,与山下阡陌、村庄、绿水构成了一幅幅清新、迷人的水彩画。风悠悠地从山间吹来,群山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显得更加色彩斑澜、绚丽多彩!山脚下的村庄,就像在画图里。我对文杰说,这是一条绝佳的山水风景线,只有徒步的人才能品得此中味。
      看着周围美丽的景色,仿佛自己置身在一个美丽的天堂之中,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和可爱。
      宋代画家郭熙对山有很形象的概括:“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无论是春夏秋冬,总然是美好的。但我还是独爱春山,春山清新妩媚,又富有生机。因为山的魅力,消极避世者总期待“种得春风二顷田,远离红尘万丈波”的生活,虽然只是纯美的想象,但它却承载者数千年无数名人墨客沉重的心灵寄托。爱山爱水,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
      我和文杰走着,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拍摄风景,胸中律动着远离烦嚣、远离浮华的欢快。一处风景,描绘出一段心路;一脉心语,勾勒出一片情怀。九嶷的山既豪迈,也俊秀。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山的万千形态和气象,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向往。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著名诗句。自屈原以后,九嶷山就成了文人骚客们心向往之的地方,成了骚客笔下托物言志、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他们游九疑,祭舜帝,对九嶷山有了无限深情的吟唱。
       依稀记得过九嶷山水电站后有一路通往左边山坳里的石门口村。现道路和绿化改变后,路迹难寻。三十年前,有一次我到鲁观洞办事后,随同连州籍同学杜国强、沈青辉等于中午到过此村。杜国强的姐姐从广东连州嫁入此村。当时其姐姐看到我们来了,立即生火做饭,并杀了一只自养的鸭子,热情招待。村子由于绿树遮挡,现在远处望不到影子。
       上午十一时半,我们到达九嶷洞村委会新建的小楼前。从山坡上向北望去,山下是方圆几公里的盆地,对面的山麓有排列有序的一组庙宇,有一尊巨佛端坐佛龛,几里开外就可看见。文杰问我是什么建筑,我说是永福寺。永福寺始建于公元47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晚清以来,历经战乱,庙宇倾败,仅存遗址。现在的永福寺为近年重建。前年,乡友沈健重游九嶷山,曾拍了永福寺的图片发给了我。距离永福寺约一里之遥的小山包,是玉琯岩。远望玉琯岩山,恰似一块翡翠镶嵌在碧玉盘中,故又称“天下第一盆景”。我和文杰走下公路,穿过田野,走过一条横跨小溪的石桥,向玉琯岩走去。
                                                                   (七)
      玉琯岩是平畴间突兀的一座玲珑小山,玉琯岩前面是新建的舜庙遗址博物馆。两处门票售价分别为30元。我对文杰说,来九嶷山,玉琯岩不可不看。玉琯岩入口有一保安把守,我说就一个小山包,也要30元门票啊!那位保安听了说,你两人可买通票,30元。我一听,感到有点意外:一张票30元两人共用,超值了吧?
      购票时,文杰说,我出10元吧!我说不用,你这15元我来出。我把他递过来的10元钱挡回。此时已是上午十一时,太阳猛烈,我把门票交他拿着,一起游览玉琯岩去。虽是五一假期,但到玉琯岩和舜庙遗址博物馆游览人的人少,游客大多为一日游,他们首选的景点是舜陵、舜源峰公园和紫霞岩。进入玉琯岩内,我感到惊奇:游客只有我和文杰两人。
       关于玉琯岩名称由来有一段趣事。汉哀帝时期,文官奚璟到此祈祀舜帝时,在石岩中发现了十二支玉琯(“琯”即玉制管乐器)乐器,他认为这是舜帝的遗物,不敢私自收藏,献给朝廷。于是后人特将此岩洞更名为“玉琯岩”。玉琯岩的山上怪石林立,佳木葱笼,远远看去,活脱脱是大自然造就的天然盆景。三十年前,我和同学曾来过两次,虽对此山已感到无什么新奇,但既然来了,还是想在玉琯岩正前方的“九疑山”碑刻旁留个影。
      “九疑山”碑刻,笔力遒劲,金钩铁划,是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外交家方信儒所书。三字平均高度为1.2米,且笔划雕刻之深十分罕见。但令人费解的是,“疑”字中“矢”少了上面的一撇。当地村民对此就有多种说法。一说舜帝葬于九疑山是上天的旨意,世人不用怀疑;二说南宋时期国破家亡,少此一笔喻意国土不完整,同一时期所建的岳庙,所书的“精忠报国”中的“国”字少一点,也是这个道理;三说这样写是为了三个字的笔划结构均匀,少一撇是讲究三字布局的完美;四说当时这三个字是方信儒请当地石匠雕刻,要求每笔可盛15升米,并以此米为酬劳,结果方少给了石匠15升米,石匠于是就少刻了一笔。究竟那种说法确切,后人无法考证。
      在“九疑山”碑刻左侧,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蔡邕撰写的《九疑山铭》,它是南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仿汉隶书法名家李挺祖补刻的。其铭文是:“岩岩九嶷,峻极于天,能角肤合,兴布建云。明风嘉雨,浸润下民,芒芒南土,实桢厥勋。建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大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嶷,解体而升,登此崖嵬,托灵神仙。”在玉琯岩右侧的石壁上,有一块保存完好,目前在全国摩崖石刻中绝无仅有的“蝇头小楷”石刻,字体小若蝇头,在二尺见方的石壁上雕刻了一篇祭文和《玉琯岩怀古》《娥英二妃怀古》《九疑山怀古》《紫霞洞怀古》四首诗。
      我对这里流传着何侯一家在玉琯岩升天入仙境的故事颇感兴趣。很久很久以前,玉琯岩旁居住着一户人家,姓何名真元,祖辈为人厚道,勤险善良。何真元从小行医,为百姓看病寻药,解除痛苦,更是尽情尽意。何真元长得高大粗壮,特别怕热,每到夏天,就把铺盖搬到玉琯岩石洞里,白天上山采得药来,晚上动手制成药丸。真元制药丸,非常讲究,为了得到圣洁的泉水,他在玉琯岩周围,挖了九口井,而且井井相通,用九井之水,制成药丸,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来此求医,何真元有求必应。其炼丹行医,救死扶伤,普济百姓,感动了五老神仙。老神仙下得凡来,送了一副仙药给真元,告诫说:“七月七饮了此药酒可祛百病。”天皇元年,七月七日,何真元用九井之水与五老送的药,酿制成酒,全家试饮。谁知饮着饮着,何家整个房屋浮了起来,越升越高,后来升到了天庭,全家步入仙境。这是一个典型的“善有善报”的传说,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的善良愿望。
      我在“九疑山”碑刻旁留影后,在一旁的石头上坐下小憩。几个四到七、八岁的村童随着一阵笑声从山后走了过来,围在我身边,好奇地打量着我。我问他们到哪玩了,他们说刚从山上下来,还说山上建有一亭,有空心树。村童所说的亭子是近年建的,而山顶那棵空心树是黄柳芽树,树心已空,其内能容四、五人。文杰一听,提议沿石径上山一看。我对文杰说,我以前到过这山上,不想再上了,你自己上去游览吧!玉琯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上遍布莲花、龙头、龟、牛状的嶙峋怪石,石上难见泥土。然而,就是这么一座小小的石头山,却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次生林,也算自然一奇观。
离开玉琯岩,往前走了五十来米,就是新建的舜庙遗址博物馆。我们入该馆参观了一番。该馆为仿古建筑,建筑面积2420平方米,展览厅580平方米,馆内除展出大量图片处,还展出了一些2004年挖掘宋代舜庙遗址出土的实物,是以舜帝、舜帝庙、祭舜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博物馆。遗址2000年被发现,2002年进行试掘,2004年至2005年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舜帝庙遗址是宋代及宋代以前祭祀舜帝的主要场所。从秦汉至明洪武四年(1371)在此延续了1600多年。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高规格的建筑陶瓷和祭祀陶瓷。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考古学家黄景略、张忠培等专家一致认为,舜帝庙遗址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有传世文献、存世碑刻、地下出土文献(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绘于公元前168年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与丰富考古学实证相互印证的古帝王祠祀遗址,是研究古帝王陵庙建筑格局及相关祭祀规制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八)
      从宋代舜庙遗址博物馆出来,文杰问我往哪走,我指了指前面的公路和群山说,我们沿公路经永福寺、马蹄石、紫霞岩景点走,即可回到舜源峰下。因时近中午了,我们顶着烈日,加快了脚步。从早上到现在,九嶷山的天气出奇的好。
      沿着公路走了十五分钟,有一分路通往对面山腰上的永福寺。永福寺是南齐时(公元479年)由皇帝敕建,以护卫舜陵。原名为无为寺,又名报恩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永福寺香火不绝,僧众三百,是一座与杭州灵隐寺齐名的国家级庙宇。晚清以来,历经战乱,庙宇倾败,仅存遗址。重建的永福寺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明地理学家徐霞客实地考察九嶷山地貌时,曾路过该寺,作了考察。
      永福寺山门前面稀稀落落停着几辆车子,看不到什么游人。说实在的,这样的一处当今人造景观,已没内涵,徒有其表,我已无心进寺游览。山还是那座山,天还是那片天,但寺庙已不是那座寺庙,砖瓦已不是那砖瓦,我倒是乐于从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的“已过永福寺故址,础石犹伟,已犁为田”的文字,品味永福寺的历史沧桑。据说此寺为商人投资所建,投资者们的动机是出于对文化传承的热衷?还是巨大的商业利益?背后隐含的可是现代人的浮华与功利?这年代,“假作真时真亦假”,个中原因,真的说不清、道不明。
      我和文杰停下脚步,站在公路边望了一下山上的永福寺,权当小憩。在路口摆卖小食品的村民拿出煮熟的红薯向我们兜卖。我看一妇女的篮子里有少许鸡蛋大的红心薯,便随口问多少钱一斤。谁知她说不论斤,是论个,每个一元钱,让我瞬间石化。我笑了笑:真是开眼界了,一个不足一两重的红心薯要价一元钱,比鸡蛋还贵。她看我没购买的意思,便说很好吃呀,你吃了就想买。我暗笑,红心薯在东莞才卖几元一斤,我在市场或超市买过,什么味道,我早就知道了。
       当地政府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并把道路修到村民的家门口,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摆摊,也算是受益的一个方面。在舜陵、舜源峰公园、紫霞岩等处,每天可以看到不少摆摊的村民。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既增加了收入,又开拓了眼界。
      我早上带上的两瓶饮料在路上已喝完,此时已徒步五个多小时,既饿且渴,看到村民摆卖的食品中有八宝粥,每罐四元,我和文杰各要了一罐。我把八宝粥的盖子连同里面备有的塑料小匙往路旁边的垃圾箱一仍,准备进食,文杰见此忙问我没有小匙如何吃呀!我说看我的,我拿着八宝粥,脖子一伸,脑袋一仰,八宝粥顺口下肚。他立马学会我这个吃法。
      我催促文杰往前走,并告诉他马蹄石这个景点就在前面的山口。马蹄石实际是一堆面积约五、六平方米呈黑色的石头,上面有犹如骏马踩出来的一个个蹄印。传说是舜帝南巡至九嶷山时,其坐骑留下的。舜帝德播人间,为后人景仰,这个传说寄予了后人美好的愿望。我们到达山口,寻视多时,却不见马蹄石的踪迹。有关方面为铺建景区道路,已把马蹄石推平,马蹄石这个人文景观就这样被人为永远抹去。而旁侧山壁上,新刻了一个巨大的行体“福”字,为某企业家捐资所为。
      当今,各地旅游资源开发热潮方兴未艾,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无疑是面临的一个现实命题。短视,能让自己看见纤美的手指,却看不见深处的伤痕。对于九嶷山马蹄石,后人只能从地方史书上了解和想象一番了。但愿马蹄石给我们留下思考。
      看到马蹄石不复存在,甚感败兴。这处在徐霞客《楚游日记》中数次说到的景观,因道路建设而在轰鸣的挖土机声中消逝,实为千古憾事。我指着马蹄石原来的位置对文杰说,这个景观消失了,看不到了,永远看不到了!
       在山壁的石刻“福”字下方照了几张相后,我和文杰走下水泥公路,沿着长着楠竹的山旁石径走了一会,进入九嶷山瑶族乡大桑塘村。穿过大桑塘村就可到达紫霞岩。
                                                                          (九)
      沿大桑塘西南面的村道拾级而上,前面就是紫霞岩。岩前的水泥公路上,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车,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几个大桑村村民提着篮子,带着几个小孩嘻嘻哈哈从公路沿着石级回村来,差点与我碰个满怀。看他们高兴的劲儿,料是摆卖的山货已经售完,正赶回家补充货源。
      这个五一假期,紫霞岩成了游客热衷游览的一个景点。看了一会热闹后,我问文杰,想进去看一下岩洞吗?文杰得知门票80元,且此时已是中午12点了,他已无心游览,要回去了。他对我说,我先回去了,你玩吧!他对我说了一声“再见”,便独自沿水泥公路向舜陵走去。他早上与我相遇时就告诉我,母亲一大早开车送他进山来。他与我结伴徒步游览九嶷山五个小时后,就这样分手了。
      三十年前,紫霞岩还处于原始状态。我和同学结伴,曾几次在当地村民的引导下,持火把游览此岩洞,虽然前行艰难,有如探险,但颇有情趣。那时从山脚走过,就可看到此洞口。该溶洞分内外岩,系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外岩宽敞明亮,数丈高的紫色岩顶苍穹般笼罩,当朝阳斜照,紫气缥绕,岩因故得名。紫霞岩也称“重华岩”,“重华”乃舜帝之名,传说当年舜帝南巡曾游此岩。当地人也称“斜岩”、“前岩”。岩内有一溪九曲流经全洞,宛如九曲黄河地一流。游道全长1550米,现已开发了1500米游程,洞内空间十分宠大,可同时容纳数千人,地势平坦,内岩神秘,曲折,钟乳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岩内溪水九渡,名“九曲黄河”,不见来处,不知去向,令人神秘莫测。洞内至今保留有唐宋名家题刻,有宋明纪游诗壁。明代诗人郭崇嗣这样描写紫霞洞:“古洞千秋秘不开,谁道一窍此中来。云深定有蛟龙伏,地僻难堪日月回。白乳累累悬玉髓,丹霞片片锁苍苔。不知仙侣栖何处,多少游人抱渴怀。”
       紫霞岩内有徐霞客塑像。明崇祯十年(1637)三月,明地理学家徐霞客实地考察九嶷山地貌时,曾在岩内连宿4晚,他在《楚游日记》中,把紫霞岩列为“楚南十二名洞之第二”。现在岩内有徐霞客塑像及其宿地遗址。他在《楚游日记》中写道:“二十四日,雨止而雾气蒙密。平明由路亭西行五里为太平营,九疑司亦在焉。由此入山多乱峰环岫,如攒队合围,俱石峰森罗,窈窕回合,真所谓别有天地也。遇耕者问之,已过圣殿而抵斜岩矣(笔者按:即今紫霞岩)。穹岩东向高张,势甚宏敞,洞门有石峰中峙,飞泉倾坠其上,若水帘然。岩后上层,复开一岩,若楼阁然。左复开一门,即岩之下层也。余既至外岩,即炊为饭。”文中所说“洞门有石峰中峙,飞泉倾坠其上,若水帘然”之景,现已不复存在。
       现洞口之外竖起新建的巨大灰色嶙峋峭壁,把前岩遮得严严实实。此峭壁下方,是前岩入口,游客持门票由此通过后方能游览。想当年,我在九嶷山求学时,在夏日炎炎的周日,常和同学来到此前岩内读书。我们带上煤油炉和大米,饿了则煮粥,渴了则喝泉水,困了就在石上躺下。紫霞岩像一部巨型天然空调机,你一进入前岩便感觉凉气横生,立即心静神宁,愉悦无比。目前,紫霞岩在轰轰烈烈的开发中,已散发着浓重的商业味。“新楚南名洞—紫霞岩”成了最高亢的宣传语。紫霞岩这个清灵水秀的村姑,现成为一个浓装艳抹、花枝乱颤的女子,其留在我记忆里的风韵荡然无存。这一处曾经为人类也曾经为兽类作过居所的荒野洞穴,谁会料到竟有今天的辉煌?
      紫霞岩的洞口山崖上生长着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的“报春苣苔”也为不少游客关注。报春苣苔是地球濒危植物,全球不足3000株,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曾失踪一百多年,十年前在这里被重新发现。最初发现时,报春苣苔的数量也只有24株,但已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野生报春苣苔群落。报春苣苔为多年生草本,属苦苣苔科植物,生长环境极为脆弱,绝大多数分布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生长在海拔约300米的石灰岩密林荫湿处或溶岩洞穴入口处,生长环境一旦破坏即难以生存。由于生长环境特殊,其分布区域极窄,仅在我国广东连州、阳山和乐昌,湖南宁远和东安,江西婺源等地有几个小的种群。此外,洞口山崖上还栖息有“高端住户”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岩燕,它是飞行最快的鸟。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围绕紫霞岩的权属,大桑塘村村民与政府部门上演着一场争夺战,双方互不相让,最后走上了法庭。大桑塘村自祖辈以来一直居住在九嶷山舜源峰南麓紫霞岩旁。随着“旅游时代”的到来,紫霞岩的景观极速“升值”,变成谁都想咬一口的唐僧肉。哎,法律的滞后使此类争夺战变得激烈,不说也罢。
      中午强烈的阳光并无影响游客一探紫霞岩的兴趣,公路上可看到车子和游人不时向紫霞岩而来。我匆忙在岩前入口前拍了几张照片后离开。想起当年宿此洞写下“二十五日,静坐岩中(即紫霞岩),寒甚。闲则观瀑,寒则煨枝,饥则炊粥……”的徐霞客,我心生敬慕:当时洞中冷是冷了一点,但您老人家安安静静、怡然自得,十分享受,这样的感觉在当今是可想而不可求了!
                                                                                 (十)
      早上从舜源峰出发,在九嶷山山水间绕了一大圈后,现又走向舜源峰。此时是中午12:30了,我已走了6个多小时,脚步开始变得沉重。每走一步,都感到脚底生疼。来九嶷山,我特地事先精心选购了一双新布鞋,希望能在九嶷山走得顺当,想不到正是为此犯了一个错误:新鞋也需磨合,这新鞋穿上走了半天,双脚遭受“皮肉之苦”后,起了三个水泡。但既然来了,也要咬着牙把行程走完。
      沿公路走了不久,便到了舜源峰西侧山脚,此处是上舜源峰公园的入口,对面是瑶寨山庄。瑶寨山庄是仿瑶家民居建筑风格而建的一家规模较大的酒店,主营餐饮,兼营旅店,主楼为两层的餐厅,那重檐飞角的门楼相当漂亮。主楼后面,依山势错落有致建有十几间独立的瑶家吊脚楼,既可以做包间,也可以做客房。早上路过时,我曾为该建筑所吸引。现在正好进去解决午餐,顺便参观一下。餐厅里食客如云,找个座位不容易。在一个空位坐下,看一下菜单,看到有血鸭在列,48元一份。血鸭是宁远的一款传统名菜,昨晚在舜陵前商业街一酒店点此菜,却被告知售罄,现试尝此菜念头仍未消。我把菜单一丢,对着服务员一呼:就来一份血鸭。
       这是关于宁远血鸭的来历:相传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太平军首领洪秀全率众将士攻下了永州城,当地老百姓为慰劳起义军,也前往军中与厨子一起下厨。可是在杀鸭拔毛时,鸭身上的细毛却怎么也拔不干净。这时临近开宴了,一位老厨子急中生智,先是把鸭肉砍成块,下锅炒好后再将生鸭血倒进鸭肉里,继续炒拌成糊状,这样一来,鸭块上的细毛自然看不见了。到了开宴时间,一碗碗拌有鸭血的鸭肴全部端上了桌。这时有人问老厨子这叫什么菜,老厨子结结巴巴答不上来。最后还是洪秀全之妹洪宣娇说了句:就叫它“永州血鸭”吧。于是“永州血鸭”便由此而得名。宁远为永州管辖,“永州血鸭”传到宁远,便冠上“宁远血鸭”之名了。永州、宁远一家亲,一个招牌,能共同把它擦亮、打响就好。
      永州本土知各作家潇水渔翁说:“血鸭血鸭,顾名思义,血才是它的精气神,但是血经过了煎炒,看去黑糊糊一团,外观上实在叫人不敢恭维,菜肴讲究色香味,血鸭在‘色’上注定就要失分。不过血鸭独特处也正在这里——如果剔除了其中的血,它必然就要失去其应有的价值……炒血鸭是父亲的家传手艺,有一套严谨的程序,如今传到我手上,总觉不如父亲的完善。父亲炒的血鸭,闻起来香,吃起来更香,别的菜吃多了腻,血鸭不腻,肚子饱了,嘴还馋着。即便是今天,我走南闯北也算品尝过不少所谓美食,但仍认为父亲的血鸭,在我心目中绝对无可替代。当年我曾天真地认为,血鸭应该就是人类饮食中的最高境界,现在看来这种认识自是幼稚得可笑。不过话又说回来,血鸭确乎算得民间有口皆碑的佳品,它的赢得民心,完全是因为其纯真的上佳口味,而这种口味,往往让人在一忽儿间,就能品出乡情。”
       不多时,血鸭端上来了,色泽红润,香辣酸咸兼备,份量够足。菜是吃不完,而米饭却我是吃了两碗,因为肚子太饿了,当时的吃相怕是像一个活脱脱的三天没吃饭的饿鬼。吃饱喝足后,在山庄前后闲逛了一会,颇感悠然自得。
       从瑶寨山庄出来,穿过公路,到舜源峰公园入口旁的绿树下,细读那堵墙上的毛泽东那首脍炙人口的《七律·答友人》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廊,芙蓉国里尽朝晖。”娥皇和女英,为了寻找南巡的舜帝,千里迢迢找到潇湘。得知舜帝死在苍梧,泪如滂沱。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斑竹”。现又一次读到此诗,仍是心旌摇荡。
      毛泽东同志《七律·答友人》标题中的“友人”其实说的就是乐天宇。那是1961年,著名的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乐天宇教授带领一个科考小组回九嶷山进行考察,返京时带了一枝九疑山斑竹送给毛泽东,并附上他所写的一首古诗《九疑行》:“三分石耸楚天极,大气磅薄驱舞龙。南接三千罗浮秀,北压七二衡山雄。西播都庞越城雨,东嘘大庾骑田虹。我来瞻仰钦虞德,五风十雨惠无穷。为求山河添锦绣,访松问柏谒石枞。瑶汉同胞殷友谊,长林共护紫霞红。于兹风雨更调顺,大好景光盛世同。”毛泽东接到九疑山斑竹,又听到关于舜帝和娥皇、女英美丽而凄美的爱情传说后,诗如泉涌,挥笔疾书,写下了《答友人》。该诗的原名为《答乐天宇先生》。可以看出,九疑山能闻名天下,既得益于毛泽东,也沾了乐天宇的光。  
      “九嶷山上白云飞”,说的是晴朗的天气;“帝子乘风下翠微”,这叫接地气。接地气的传说更有特别的生命力。“帝子”指娥皇、女英,这姐妹俩传说为尧的女儿,嫁给舜帝为妻。你看,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飘,两名妃子乘着微风翩翩下山。青青的竹枝上闪烁着泪光,片片红霞若天风织成绚丽的衣衫。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诗云:“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杜牧有诗云:“血染斑斑成锦文,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泪,何忍将身卧泪痕?”“二妃寻夫”的故事显得如此凄美!
      娥皇与女英生前是贤妻良母,死后有的典籍则统称“湘夫人”。始以文学的意象将湘妃由历史带入文学的是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你看,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拥着像云一样。这场面可十分热闹啊!我们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屈原对九疑山和帝舜与“二妃”怀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情。
       除屈原外,与九疑山有过文字缘的,还有司马相如、郦道元、曹植、李白、杜甫、王维、韩愈、刘禹锡、李贺、杜牧、温庭筠、梅尧臣、苏轼、朱熹、陆游、朱熹、柳永、王夫之、纪昀……等等。历史浩繁若烟海,实在数不过来。
毛泽东的《答友人》诗描写“二妃寻夫”,更把九嶷山推上了至善至美的境地。
                                                                         (十一)
      游舜源峰公园的人可不少,男女老少,前呼后应,笑逐颜开。游此山需两个小时。
      舜源峰也叫陵山,“远古无墓葬,依山为陵。”因而舜源峰即视为舜帝的陵。司马迁曾历尽千辛万苦,“探禹穴”、“浮沅湘”、“窥九疑”,最终为后人留下一个确切的信息: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无疑,这是司马迁的一项重要的学术成果,这项成果基本奠定了九疑山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九疑山布局,似乎是上苍专为舜布置的一个归宿之地。舜源峰就是九嶷山的中心,整体看来,九疑山就如一座现成宫殿,娥皇、女英及其它大小峰峦,围绕着舜源峰,排列得秩序井然。
       舜源峰为复斗状,主峰雄姿耸立,海拔650余米。山上山下绿树成荫,郁郁葱葱。近年修建有石砌游道逶迤而上,直达中峰,西峰,峰顶建有览翠亭一座,供游客观景和歇息。最吸引游客的是山上的野生猕猴,成群结队,常拦路索食,甚为有趣。据公园管理方介绍,现山上有大大小小的猕猴数十只之多。在舜源峰观猴,可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带来的妙趣和美好!
       登上舜源峰深处,立刻被眼前梦幻般的景象震慑了:只见树林中,或坐或卧或攀附着数十只大大小小的猕猴,有的在树梢跳来跳去,一双眼睛不时朝我和游客观望,好一幅“群猴逍遥图”!几位游客把带来香蕉、饼干、糖果等食物投了过去,猴子们便一拥而上,争相抢食。食物很快被猴子们享用完了,它们似乎对游客也有了好感,渐渐地与游客更近了,有的还绕到了游客身边,睁大眼睛看着游客,透出顽劣、聪明、机灵的性儿,我趁机拍摄了很多猴子的镜头。
       三十年前,我在九嶷山学院求学时,曾和学友登上此山,当时此山仍处原始状态,上山无路,全靠手脚并用,披荆斩棘,探索而行。峰顶有古石枞一株,形似松树,大可两人合围,虬枝劲叶,仰天临风,有如冕旒,成为一景。石枞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含油量特别高,一颗籽燃烧起来,大概可烧一整夜。石枞、香杉、斑竹被誉为“九疑三宝”。石枞伟岸、挺拔、孤傲,深深扎根在舜源峰上,成为山的形象。
       游罢舜源峰,走近舜陵,看到旁边有大象雕像,形态生动,基座书有“大象助耕,五谷丰登”八字。旧说娥皇峰下有舜池,即池水源,萧韶峰下为象耕鸟耘之处。象耕鸟耘的传说流传很广,成了千古美谈。舜有了大象帮助,耕地多了,种上庄稼后,地里杂草丛生,一个人忙不过来,正自发愁,地里出现了一群一群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帮助舜啄去地里的杂草和害虫。如今象耕鸟耘已了无痕迹。《文选•左思〈吴都赋〉》:“象耕鸟耘,此之自与。”静心想一想,这说法太神乎其神了。
      我相信舜曾唱过《南风歌》。九嶷山九峰之一的萧韶峰,传说是因为舜帝南巡在此峰演奏韶乐吟唱《南风歌》而得名。想当时,舜帝南巡到了南国,感谅南方赤日似火,酷暑易旱,百姓疾苦。每每南风乍起,薰风时雨,顿解万民之焦渴,除浑身之燥热。舜帝看到南国民众在温暖和煦的南风中那种欢快惬意,思潮澎湃,感慨良多,于是,忧国忧民之情怀催生了《南风歌》。作为一代帝王,他的歌就是与众不同,有思想,有深度,也有高度。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翻译成现代话便是:南风和熙啊,可以吹散民众的怨气;南风及时啊,可以增加民众的收成!”就是这样两句平平实实的话,却实实在在道出了舜帝的爱民之心。舜帝为自己的臣民祈祷上苍,切切思虑着拯救万民于水火,思虑着富国富民的方略。早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就明白要“让老百姓富起来”。你说老百姓对舜帝不感恩戴德么?
       后来的汉高祖刘邦也有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不知刘邦听过舜帝《南风歌》没有,他的《大风歌》充其量就是发泄一下情绪而已。可以说,舜的一生,“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真正做到了天下为公,执政为民。
      舜文化和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不同,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五帝德之后,下结论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明德,是指人的完美德性。它是一个道德概念。《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唯馨。”认为明德比之粮食更重要,更馨香。《礼记·大学》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说大学之道,在于对明德发扬光大。舜帝最重视德行操守,历来被推崇为道德最完美的帝王而被百姓敬仰,被墨客颂扬,因而被称之为“德圣”。太史公一个“德”字,概括了舜帝一生的功绩;一个“皆”字,概括了舜帝对黄帝以来的事业的全面完成;一个“始”字,概括了舜帝的开创性贡献对后代的深远影响。我们如果把缔造中华、凝聚民族、发展五千年文明史看作一个伟大的工程,那么,这项工程就是五帝合力完成的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可以说,舜帝成就了九嶷山,九嶷山因舜帝而名扬天下。
      历代帝王都遣人来九疑山祭舜,你别以为这不过是一种形式,走一走过场让天下老百姓看看而已,其实只要想一想,事情恐怕并不这么简单,以历代帝王的至尊无上,他们如此看重九疑山,一定是看中了九疑山的潜在价值,而这种潜在价值,恰恰就是稳固他们根基的精神力量。
      舜帝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准备了最初的物质、精神文化基础,铸就了伟大的舜帝道德精神。九疑山是舜的一座丰碑,也是舜的精神的凝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制高点。九疑山是为舜而耸立在天地之间。
      老院长乐天宇教授特别推崇舜文化。在九嶷山求学的岁月里,我多次聆听老院长乐天宇教授的教诲。他给我们上修身课,常提到的就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舜帝。九嶷山是舜的精神的凝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制高点。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和炎帝文化、黄帝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他亲自为九嶷山学院制定的校训是:“贵自学、敦品德、勤琢磨、爱劳动”。他晚年创办九嶷山学院,选择舜庙附近建校舍,一则为了保护历史文物,更重要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舜帝遗风、延安抗大精神。他认为,舜文化精髓在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他强调说,徳润心,富润屋。一个人没有品德,就失掉了灵魂。他注重学生品德、人格修养。他不但给大家上遗传学、进化论等专业课,还主讲“修身”课。他把自己在长沙求学时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写的《达化斋日记》刻成油印本,让学生学习。1981届医学系学生、现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杨林回忆:“乐老上专业课风趣幽默。但讲修身课严肃认真,目光炯炯有神,可以看穿人心。”如今,当年老院长乐天宇教授对九嶷山学院莘莘学子那期待的神情,仍历历在目;那殷殷的话语,犹在耳旁回响。
      几多心愿、几多期盼,几多责任、几多担当……敬爱的老院长乐天宇教授,您就是九嶷山的石枞,给九嶷山学院的学子撑起了一片蓝天。  
      “创业从来不怕难,先生独上九嶷山。披荆斩棘开黉舍,化雨春风润芝兰。岂为名声传海内,唯求才俊出人寰。青松挺立虞祠畔,浩气长留天地间。” 这是欧阳德威教授写的题为《悼念乐天宇老师》的七律,是对乐天宇教授创办九嶷山学院的最好评价。
      1984年7月5日,乐天宇教授当晚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舜帝庙他工作了四年的简易办公桌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闻讯,来电指示尽力抢救。可是,84岁高龄的老人,虽经县级医院整整十天的紧张抢救,却已无力回天了。7月15日,乐天宇教授走完了他漫长而光辉的一生。当时人们悲痛地发现,他身上穿的是一件破衬衫,系的是一根三截布条结成的裤带!
      乐天宇教授筚路蓝缕的4年后,把最后一丝光、一份热献给了家乡,为九疑山学院耗尽了最后的心血。
      当地政府现在原九疑山学院建起了乐天宇纪念馆,塑乐天宇教授铜像,塑九疑山学院师生学习生活情景石像或腊像,并建设配套设施。这对于纪念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农林科学家、教育家乐天宇教授,发扬乐天宇教授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及促进九疑山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往事非烟,长歌当哭。乐天宇教授推崇舜文化,感召着九嶷山学子。乐天宇教授的修身课,让每位九嶷山学子的心灵都沐浴在震撼之中。
      舜文化是舜帝身体力行创造的。舜文化是中国学脉之源;是人性论之根脉;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是儒家本体论之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舜文化的薰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一批国家精英。完全可以说,舜文化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对其研究和弘扬,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份。
       中国社会现处于转型阶段,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伴随着这种多元化趋势的还有社会上不断增加的道德问题。而中华道德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舜文化所显示的正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基础。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重视舜文化,就是寻回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凝聚民族情感,推进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载体。
      舜源峰下笑语飞扬,舜陵前广场游人络绎不绝,宫墙环绕的舜陵香烟燎绕。看蟠蟠群峰、苍苍林木、峨峨楼台,我的思绪如云纷飞,如风清飘。哦,在这山高水长的地方,我且行且吟:南风之薰兮,日丽风和;南风之时兮,飞鸟竟歌……
                                                                                   (十二)
       在此次行程的计划中,还有一个游览的地方:九疑山的最高峰三分石。因暴走半天,双脚生疼,我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九嶷山,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三分石是九嶷山最为壮丽的景观。“三分石耸楚天极,大气磅礴驱舞龙。”这是老院长乐天宇教授的诗句。该山又名三峰石,在舜源峰南二十多里处,海拔1822米。三分石形状奇特,三巨石并峙,鼎立山巅,直冲霄汉,常有浮云缭绕,真容偶露。近在咫尺,很难看清其真面目。据《九疑山志》记:“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佩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蹄石。还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明崇祯十年(1637)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曾到三分石考察,并在山腰露宿。三分石对面山上,有万亩斑竹园,其内斑竹遍布。斑竹因有泪痕似的斑点而得名。
        有攀登“三分石”者作了这样的描述:三分石是耸立于峰顶最高处的巨石,其底部庞然卧于峰顶处坪地,而腰部忽然拨地而起,一分为三,直插天际,故又称之“三峰石”峰。其高一百多米,石顶上覆盖有绿色树丛,傲然挺立于空,堪称真正的“南天一柱”。江南一些号称“南天一柱”的名胜,如与之相比仅似一小竹篙而已。传说“三分石”在舜葬九疑之后,每天长高三尺三,扶摇而上直逼天宫。玉皇大帝惊恐不安,急派雷公电母滥施淫威,将巨石一劈为三。这传说虽无从稽考,但巨石四周确实散布有大小不等的石块,很象雷劈留下的痕迹。
       攀登者描述了登上“三分石”看到的瑰丽景象:“‘三分石’峭如摩天石壁,整个三峰石孤出群峰之上,巍然横空,光晶耀眼,有如金碧辉煌的殿堂高悬蓝天;而峰外群山沐浴一新,淡壮素裹,躬身稽首迤逦而来,确呈“万山朝九疑”之势。如环峰扫视,群山则化成婀娜多姿的少女,披着光彩照人的盛装,环峰而列,微风轻拂,莲步轻盈,翩然起舞,把九疑山的风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再伫立静观,则群山流光溢彩,或翡翠,或鹅黄,或嫩绿,或湛蓝,似片片茂叶绽开,整个三峰石有如万绿丛中怒放的花朵,“三分石”似花蕊伸展于空,把美丽和芬芳奉献给人间。若是淡云薄雾之际,三峰石将是另一番景观:峰下白云缭绕,有如万顷波涛翻滚,那三峰石峰好似岿然不动的巨舰,峰外群山象飘浮在碧海中的一叶叶小舟,如同千帆竟发,劈波斩浪而来,乘风踏涛而去,更为令人壮观。
       这南岭奇峰,让人叹为观止。一批批驴友曾长途跋涉来到三分石山下,想征服这座高峰,但大多因多雨多雾天气影响,只能望山而叹,无功而返。
       我在九嶷山求学时,曾和同学相邀到三分石一游。那是1985年中秋,我和同学符林、陈年好、罗少龙、石洪云五人早上从舜源峰下的九嶷山学院出发,开始三分石之旅。游三分石有两天行程,我们一早沿着崎岖的山道赶路。当年三分石处于原始状态,去三分石,是一次探险之旅,这里是原始次森林区,山高路险,人烟稀少,野兽出没。有同学建议找个向导,很快被我们否决了。当时青春年少的我们天不怕地不怕,既然远足,我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轻装上阵,我们按计划每人只带上大米和饼干各两斤,渴了则喝山泉水。
       当天是阴天,放眼九嶷山脉,峰峦蜿蜒,雾色苍茫,景色诱人。随着海拔不断上升,越往上雾越浓,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前行的激情。一路上,我们翻过一山又一山,涉过一水又一水,有几次是沿着陡峭的绝壁前行。中午时分,我们停下在一溪流边小憩。大家坐在溪中的石头上,喝几口山泉水,吃几块饼干,沐着宜人山风,心旷神怡。下午五时许,我们抵达三分石脚下的瑶寨。寨里住着近十户人家,我们找了一户人家,主人听说我们远来,便应我们请求,立即为我们生火做饭,山里人的热情与质朴让人感动。
       饭后,我们走到寨外,拟一鼓作气登攀三分石,并在山上留宿。但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且山风寒冷,我们冒雨披荆斩棘,踩云踏雾,艰难地走了一段路后,发现已无路可寻,此时如果继续登攀,不但路途更加艰辛,而且也十分危险,我们只好放弃此次登顶计划,撤了下来。
       在三分石峰下夜宿瑶寨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夜色渐浓,雾海茫茫。一热情的瑶家大叔安排我们在瑶寨旁一间土墙瓦顶的空房里夜宿。屋外,清风阵阵,流水潺潺,虫声唧唧,夜鸟声声。朦胧中让人感觉是在欣赏小夜曲。而篁林沙沙之声,幻化出娥皇、女英二妃手持斑竹,吹笛幽鸣的婀娜倩影,给人无限遐想。我们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翌日一大早,天空飘着零星冷雨,寨里寨外浓雾弥漫。我们在瑶寨吃了早饭后,开始了返程。我们对三分石恋恋不舍,不时回头仰望。徐霞客说过:“爬山,必登群峰之巅;探洞,务达幽穴之远。”三分石陡险而遥远,能登峰顶者极少,徐霞客算得是有心人,最终却为风雨所阻,只及山腰便返回,未能完全称心如愿。现当地政府已开通了一条通往三分石的道路,汽车可直达三分石山下。有商家看好商机,投资在山下兴建旅游服务设施。但作为户外爱好者来说,去三分石不如徒步来得畅快、尽兴。
      哦,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永远怀念!那飞扬的青春,令人格外难忘!那难忘的脚印,写着执着与梦想!
      站在舜帝广场前面,我遥看着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的三分石,心里五味杂陈。我明白,对于三分石,我只是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一个风尘仆仆的旅人。在这次短暂的孤旅中,在万般无奈的回首中,我只有挥一挥手,又一次与三分石悄然作别。
       下午五时,我在舜帝广场前乘坐开往宁远县城的班车,离开了九嶷山,离开了这个曾让我心牵神绕的地方。是啊,总有一些声音刻在生命线上,让人一生也无法忘记;总有一些事是印在心间,呼吸起伏便浮现在眼前。说什么相见不如思念,其实呀,相见了才有思念。
      歌声随着清风飘过来了,这是一首名为《九嶷山,我的爱人》:“你可记得我曾经亲吻过你,你可记得我曾经拥抱过你……”我轻轻地说一声:我的九嶷山,再见!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2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22-08-04 10:06:02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