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古井的断想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058        作者:柔木        发布:柔木        首发时间:2010-11-25 15:05:10
1
关键词:古井 无波
编语:

古井的断想

进方塔园东大门,绕过照壁右拐,就是问泉堂。一口南宋古井坐落在问泉堂前的空地上,“问泉”“古井”,顺理成章,顾名思义,妙趣横生。因此我也喜欢和朋友们在此落座喝茶。

世事浩渺,沧桑流年,景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在捧茶品茗之余,总要端详一番那口默默无语的古井,井边植有几颗瓜子黄杨,树径也有五寸以上,属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但与古井相比,都像是后生晚辈,恭敬地侍奉在长者的身畔。也无从知道这古井历经了多少的平淡和辉煌,承受过何等的耻辱和荣耀,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已经被埋在它的深处,人们只能透过它厚重古朴的外形来探寻蕴藏在其中的内涵和秘密。

史载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因地处崇教兴福寺内,故名“崇教兴福寺塔”。空旷的园内,方塔突兀而起直插蓝天,可谓气势磅礴,离巍巍方塔百步之遥就是这口幽幽古井,它静静地埋在大地之下,恰恰是深藏若虚。据考证,塔基与井壁的用砖相同,都是宋代制造,可见它们相守相望,相映成趣已有千年之久。清光绪年间,庞鸿文修《常昭合志稿》记载:“咸丰十年,寺毁而塔巍然独存。”地面上的塔尚且幸存,地底下的井当然更是安然无恙,也说不定,当时救方塔免于火灾之难的,就是这近在咫尺的深井。我的想象中,寺庙起火的原因无非是香火余烬所致,或者是战火纷飞所扰,在无法保存寺庙的情况下,寺中的和尚与附近的居民们当然要竭尽全力地保护这座常熟城的风水塔了,因为其他的水源距离很远,只有这口与方塔日夜相守的古井之水能物尽其用了。

古井的井栏圈是一块巨大的青石雕琢而成,呈八角形状,青石看上去陈旧斑驳,彰显出年代久远。趴在井沿探头细看,一股凉气悄然逼来,令人有不寒而栗之感。井确实很大,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圈蓝天,凝神而望还可以看见偶然有白云飘过,一直都说是“坐井观天”,看来在井栏上俯首观看“井中之天”也别有风味。那一圈蓝天的中央会映出你的脸庞,在中午天气晴朗时还相当清晰,你高兴时就留下一张笑脸,你烦闷时则还你一脸愁容,在瞬间使人觉得,古井与你莫非有灵犀在沟通。井壁上布满了墨绿的苔藓,砖缝中长出几棵粉嫩的蕨草,因终年不见天日,长得分外的柔弱,令人不免心生几分怜意。井中之水还是很丰沛的,就是捉摸不透井到底有多深,俯首吸一口气,清新舒坦到极点,很有点清晨在山谷林间的感觉。井外的世界是春花秋月,夏露冬霜,井里的岁月却四季安闲,风波不兴,除了地层中透过井壁渗入的雨水外,寂寞的井水也会升腾和蒸发,导致井壁上终年湿漉漉的,造就了苔藓生长的机遇;蕨草虽然娇嫩,但也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它们的身躯总是向着井口,向着井的中央。在这个湿润的空间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听到有滴水落井的声音,无法判断是从井壁的苔藓上滴出,还是从蕨草上挂下,只是看到水面上随即荡起涟漪,那一圈井外的景象便皱成一团,无影无踪,待等水面平静后,才又恢复如常。 

有一句名言“古井无波”,自古沿用至今,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这很形象地概括了井的内涵,深不可测,与世无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人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一词中写道:“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寥寥数十字,浓浓挚友情,道出了久别重逢的喜悦,又寄托着依依惜别的惆怅,赞扬了朋友坚持操守的美德,又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心志,把“古井无波”诠释得淋漓尽致,得失两忘、超然洒脱之气跃然而出,令人顿生钦佩之意。

眼前这历尽沧桑的古井,面朝蓝天,饱览风月,波澜不惊,宠辱皆忘。它不会去嫉妒方塔的伟岸,与之一决高低,也不会居功自傲,喋喋不休当年的相救之恩,因为它明白自己只是一口井,井自有井的功能。当年可以为寺中僧侣,善男信女应对生活之需,可以在危急之中排解方塔的祝融之困,但是在今天,它只是一处倍受今人保护的古迹。人们在瞻仰观赏国宝方塔的同时,也一定会看到一个与方塔同时诞生顺延至今的千年古井,怀旧之感便会油然而生。古井有这样的待遇何乐不为呢?它是乐在其中而不形之于外,所以它显得很是安详,当然也就唯美。

我慢慢地抿了一口茶,收回了久久凝视着古井的目光,顺便打量了一下围坐在古井旁林荫下休闲聊天的茶客,我想,古井其实并不寂寞。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5   条】
推荐理由:
感受古井的文化,在断想中给予更深刻的内涵!
雨晴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2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0-11-25 17:14:02
文章评论
wwldjl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1-26 08:42:29)  
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举重若轻,余味悠长……叙述、描写、议论多种写法,暗喻、象征、拟人各种修辞,哲理蕴含其中,感悟留给读者,真正的美文!
天云之骨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1-26 00:19:19)  
看题目就感觉一股清凉沁人心脾。很有意思的古井感慨。也想起本站薄荷草笔下的古井,呵呵。
雨晴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1-25 22:36:04)  

从文字中感受古井文化!欣赏了!问好!

秋子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1-25 21:29:39)  

其实,每一个景物都有他自己的记忆与情怀,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假如可以产生共鸣,那便是我们的幸运了!

洒家无戒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1-25 20:33:37)  
曾在多年前在常熟工作,也曾在常熟的古巷漫步,也曾去过方塔,却未曾有先生此感想。拜读先生美文!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