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伤痕文学】-------《新华事典》辞条编撰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204        作者:赵凯        发布:赵凯        首发时间:2009-07-03 08:18:00
关键词:文学
编语:

【伤痕文学】-------为《新华事典》编撰的辞条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思潮,主要描述了人民群众在“文革”浩劫中的苦难悲剧。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小说讲述了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尽力挽救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被文化大革命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拉开了人们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也划开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界限。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短篇小说《伤痕》:女主人公王晓华,在九年前对定她妈妈为“叛徒”的冤案假案信以为真,痛苦地同妈妈“决裂”、“断绝关系”,初中还没有毕业就上山下乡了。在农村生活和劳动中,和她建立了亲密关系的男青年苏小林,又由于王晓华的家庭成份问题不能上大学。为此,一对恋人被迫“分手”。在漫长的九年里,王晓华一直在孤独、彷徨和痛苦中熬煎,变得沉默而麻木。粉碎“四人帮”后,被严重摧残而患了重病的妈妈彻底平反了,来信说渴望着见上女儿一面,王晓华虽然也非常想念妈妈,可是却犹豫着,“我该不该回去呢? ”直等到接收了妈妈单位的“病危”公函时,她才日夜兼程赶回家去,然而只看到了病床上停止了呼吸的妈妈。“妈妈!”这是一声撕裂肺腑的呼喊,呼唤着那久已没有呼唤的称呼。她读到了妈妈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盼到今天,晓华还没有回来,虽然孩子身上没有挨过‘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

     “文革”后,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卢新华的这篇习作,张贴在1978年4月上旬的《百花》墙报上,引起轰动。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了这篇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建功的《飘逝的花头巾》、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等。

     “伤痕”一词在学术界被用来概括文学思潮,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共文学讨论会的讲话》一文: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跃,“最引大众注目的内容,我称之为‘Hurts Generations',即‘伤痕文学',因为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风头。”1 但另有一种说法: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 由此,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伤痕文学”这一特定的概念。2有人曾对这个概括性的词汇提出过异议,认为不如使用"暴露文学"切合这个阶段的文学实质,但“伤痕文学”一词被学术界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

     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并不高,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伤痕文学”后来较成熟的作品如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古华《芙蓉镇》等普遍表现出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深刻的探索和讨论,引发了19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文艺思想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从“伤痕文学”的出现至今,对其评说争论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几次著名的文艺争论,对“伤痕文学”暴露性描写给予了肯定。

     “伤痕文学”一扫文化大革命中“欺”和“瞒”的虚假文风,促进了文学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在思想上,它对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艺术上,它令人们发现了久违的悲剧精神。这便是“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所在。

 

[图]

       

                  刊登于《文汇报》的小说《伤痕》

 

 

 

 

三个“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人物,摄于1979年。从左至右:卢新华、刘心武、王亚平。

 

 [释文]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令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备受创痛,短篇小说《班主任》冲破了长期的文学禁忌,拉开了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对这种苦难的揭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是以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上为标志的。当这种愤懑大量地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为彻底否定“文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关键词]

“文革”,刘心武、卢新华,新时期文学

———————————————————————————————————————

 

1文革后小说创作流程》,秦宇慧,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2《伤痕文学是怎样开端的》,李贤彬,《党建文汇》2008年第4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4   条】
文章评论
赵凯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7-05 12:51:00)  
芊妹妹,跟我一起学习这个吧,呵。我们这个年纪,本是在伤痕文学的“后排”的。我整理的这个辞条,属于抄编的。
芊芊诗草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7-04 08:54:00)  
俺也学习了!伤痕文学!问好赵兄!
赵凯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7-03 08:17:00)  
儒子朋友在线啊,这么快就评论了,呵,我正修改版面哟,谢谢谢谢!
儒子驴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7-03 08:15:00)  
谢赵凯,长知识了。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