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日记
本栏所称的日记,是指作者对某天发生与处理的事务或观察的东西写下来的记录,一般为能体现个人活动、思考或感觉的文字。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日记
北大,那一拐的距离有多远?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498        作者:宁歌        发布:宁歌        首发时间:2010-05-31 21:57:00
关键词:北大 身残志坚
编语:

北大,那一拐的距离有多

——读匡澜《我与北大,这一拐的距离》有感

匡澜小挡案:匡澜,1980年出生于湖南隆回,幼时患小儿麻痹症与拐杖为伴。1998年隆回一中毕业后,以当年湖南师大文科状元,录取于法学院,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光华学院读金融研究生。现任职于香港汇丰银行广州分行。2006年又因为骨折住院,在病床上完成了《我与北大,这一拐的距离》一书的写作。

宁歌把这篇读后感发表在网上的原因是,让和匡澜一样身残的年轻人或身体健康却有些心残的年轻者以人生的鼓励和亲情的感恩。

 

说实话,进入不惑之年后,便很难被充斥感性的书籍所动容,何况常遭大众贬斥的“80代新新人类”的萎靡颓废、无病呻吟呢?更何况那些以校园爱情为主调的一地鸡毛类的娇骄呢?然而,当我接触到匡澜的《我与北大,这一拐的距离》(《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我与北大》)一书之后,便有点爱不释手了,一口气读完,还常被年轻作者那来自生活、来自个人奋斗的惊人哲语所感动,条条杠杠,圈圈点点起来。

作者从记事起,便开始他“背上的人生”,从学走路起便与轮椅为伴,经过两次大手术,总算能拄着拐杖行走。于是他和所有不甘平庸、不愿被人伺候的有志残疾青年一样,经过八年期待、五年奋斗、两次蹭进北大课堂、三次考试后,如愿以偿,成为北大光华学院金融学研究生。我想,经过匡澜人生公式的推演,这大概也算得上“北大,那一拐的距离”了吧。难怪书籍一出版,便在学界、新闻界引起轰动,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校长助理于鸿君教授专门为本书题词,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分别对匡澜进行了专访,上海、西安、广州等地不少高校,纷纷邀请匡澜前去演讲。做为匡澜的家乡人,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能与所有学生、家长、老师们共勉。在当今书目如林却没有书可读的年代,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

                                面对身体缺陷

“在素不相识的大多数人眼中,我是不同寻常的,同样一件事,如果没做成,大家会很体贴地将你身体的缺陷作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同情。如果做成了,那么这种缺陷就摇身一变而为骄傲的资本了。总而言之,要么成为被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要么就是被社会关注的典型,反正关注是少不了的。既然如此,那就只好做出一些成绩来转移大家对身体缺陷的纠缠了,普通不了,做先进典型总比做弱势群体要好。(匡澜语)”

“残疾”是可怕的,也是不幸的。它常常成为一些自甘平庸者怨天尤人、悲叹无助的借口,而匡澜面对“残疾”是如此的理性和平静,面对陡坡、面对楼梯、面对泥泞和冰天雪地,匡澜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去克服残疾带来的不便之后,才能争取到与别人同等竞争的机会。但他始终相信,“永远有人比你幸运,也永远有人比你不幸”。明白这一点之后,他只是把“残疾”看成生活不便的一个因素,哪怕是光滑的地板,他每走一拐都要十分小心。除此之外,他自认为与任何人没有什么区别。对常人的侧目、同学的帮助、老师的优待、父母的关心,匡澜总是怀着感恩之心,。这些感恩汇聚在一起,便成为了他不停拼搏的动力。

面对学业

有了这些动力,匡澜总会在学业方面做出一些惊人之举,在隆回一中他便以流畅的文笔、雄辩的口才、一流的成绩赢得同学的崇拜、老师的青睐,在校方特邀的一次国旗下的讲话之后,北大便成为了他人生的期待、奋斗的目标。

可是天不随愿,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北大的梦想被高考无情撕碎,他只能以湖南师大当年录取学生中文科第一的身份进入了法学院,但是匡澜没有消沉,更没有颓废。经过理性思考,他乐观的把师大当做挺进北大的平台,又在水波不兴的岳麓山下掀起了一轮轮风浪,大一时便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大二时辩论赛上评为学校最佳辨手,大三时跨专业参加研究生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同寝室学友的精神领袖。在以美女闻名全国的师大(网上排名,湖南师大在中国美女最多的大学排名中名列第六),匡澜不仅获得了学业上的美誉,而且赢得了爱情的神箭,在湘江边的爱情岛上,踏上了人生的浪漫之旅。当然,匡澜终究是匡澜,他没有被爱情滋润得分不出方向,而是牵子之手,一头扎进图书馆,开始既有花又有果的北大挺进之旅。

面对挫折

“人们常说,挫折让人成长,这也许是对的;但挫折会让人伤心,这一定是对的。(匡澜语)”挺进北大,正常人成功的几率都可想而知,何况一位身体、生活很不方便的人呢!在挺进北大的途中,匡澜失落过,伤心过,然而他依然拄着拐杖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着。

大三期间,他便抱着热身的心理,参加了北大经济类研究生的考试,从文科转考理科,从法学跨行到经济学,不说别的,单以一门数学就会让绝大部分文科生望而却步,然而匡澜抱定目标,拍遍栏杆,分配大部分时间在数学王国的公式和推理中欲仙欲死。他太过自负的选择,致使第一次考试的结果早在意料之中,匡澜折戟而返。

痛定思痛,匡澜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决不是要什么便有什么、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觉醒到了跨行的难度,挺进北大路途的遥远。于是从大三的暑期开始便蹭进北大的课堂,亲历北大的气氛,和母亲一起历练人生的每一个细节,诸如租房的困难、蹭课的尴尬、占座的苦恼、挤公车的麻烦等等,一个个困难克服之后,他有了最新的收获,在众多学者和舆论界对北大的误解中,匡澜发现了北大的与众不同,北大终究是百年名校,平等、自由,决不向任何权威权势屈服。这更坚定了他报考北大的决心。

对普通人而言,人生常常身不由己,但出类拔萃的人才总是有比常人多一些选择的机会。毕业前夕,匡澜凭着大学期间学业的亮点,比常人多了一次人生抉择,他获得了武汉大学法律系或者本校法律系研究生的保送机会。从理性的角度考虑,排除他的身体不便,匡澜也可以知足了,因为他的父母、家人、亲友、同学为他付出的心血和帮助已有了成功的回报。可是在匡澜心中,“无论是武大还是师大都不是北大,放弃努力了这么久的过程,接受保送读研,这不是他的性格”。他果断决定,放弃保送,凭实力考取北大。选择之后,说什么的都有,讥笑、嘲讽,当然也有支持、鼓励,匡澜听在耳里,明于心中。

然而,好运并没有光临,人算不如天算,在匡澜以为自己应该是万无一失的时候,老天用一个感冒便轻易地使他陷于万劫难复的境地。大考前夕,他高烧不退,头疼欲裂,英语、政治凭着坚实的功底,懵懂考完,数学考试时,他实在敌不过重感冒的火力,晕倒在考场,醒来时已躺在了医务室,用他自己的话说,一瓶点滴便结束了他挺进北大的梦想。

失败让匡澜痛苦,可是更痛苦的是祸不单行,大考之后迎接他的是一场大雨,泥泞中拐杖不听使唤,可怜匡澜又一次摔成骨裂。但他并没有后悔,哪里倒下去,还从哪里爬起来,带着同学的祝福,父母的关爱、家人的期待和骨裂的伤痛,匡澜又一次远征北京,蹭进了北大的课堂。在北京,租住六层的阁楼他没有却步,迎着寒风拄拐他没有退缩,冰天雪地的溜滑没有阻挡他按时走进课堂听课的步伐。九九归一,八十一难,匡澜饱经身体不便带来的磨难,历经考研途中意想不到的挫折,2003年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北大光华金融系硕士研究生。至此,八年的期待,五年的艰难拼搏,他完成了与北大那一拐距离的跋涉,这一拐也拐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面对感情

喜怒易形于色,匡澜,性情中人也。几年的拼搏,在匡澜身边融注了太多的人情关爱,而他不善装点,不善花腔,表现出来的大都是默默接受,铭刻于心。

倾注笔端最多的是至爱亲情。在25万字的作品中,22次写到了母亲,写母亲的鼓励,母亲的担忧,母亲的絮叨,母亲的厨艺,母亲在京陪读时为我租房、占座时表现出的出人意外的外交手段,和人合租时母亲大仁大爱式的古道热肠;当然浓墨重彩的是岁月掩饰不住的母亲的白发和历经生活折磨的母亲的病体。全书亲情可掬,孝心可感,在年轻一代孝道淡薄的今天,《我与北大》不啻为一本体悟亲情的好书。

贯穿全书的是浓浓友情。从高中到大学到京城考研,友情铺就了匡澜挺进北大的阶梯:高中阶段“背上的人生”和相互鼓励;大学四年室友生活的默契和无隔,上下楼梯、刮风下雨同窗的精心呵护和细心接送,无一不流露在如邻家小子的津津乐道中,以至大学毕业时,临别宴上的放声痛哭也被写成了“阳关三叠”中的主旋律。一直到北京考研,匡澜记住了每一位给予过自己帮助的认识或不认识的同学和朋友。

跳脱轻巧的是幸福的爱情。对于爱情,用匡澜自己的话说,他从未主动过,也从来没有过充分的信心。他知道身体的缺陷对学习工作来说,多一点付出是可以弥补的,而对爱情来说,那无疑会减轻自己人生的砝码。因此,大多时候,他只能像一位称职的守门员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外,默默等待。当爱情光临时,她幸福过、陶醉过,然而把爱情与考研相提并论,孰轻孰重,他很清醒;当爱情毫无缘由的失去后,他痛苦过、孤独过,然而他没有责怪,没有沉沦,别了爱情依然是友情,与那些年轻辈失恋后的要死要活相比,高下如何呢!这大约也就是性情中的匡澜吧,失恋了还要为对方考虑。

两年的硕士生活,匡澜练就羽翼,在就业竞争中经风冒雨遨游飞翔。现在正沿着自己设计的T台,以拐杖做道具,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我与北大》一书,也许算得上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吧。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   条】
文章评论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6-04 09:44:00)  
总之,面对生活。祝福!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