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之魂 ——王芳散... [雨晴]
- 学诗之法... [青青子佩]
- 杂谈... [初生牛犊]
- 心底飞歌 ——诗人王跃... [雨晴]
- 实践确实是检验真理的唯... [江湖夜雨]
- 靡靡相思苦,阵阵刀割痛... [翰林院士]
- 《诗论》修改稿... [崔思军]
- 关于《临洞庭上张丞相》... [秋水孤帆]
- 学格律诗28问答... [秋水孤帆]
- 《赋写风华》贺序... [诗赋家王]
- 中国历史上十大骈文高手... [周晓明]
- 诗歌概论... [覃应海]
- 艺术含蓄学(全本)... [郭有生]
- 古代离情诗诗译书画意境... [王铁&n]
- 怎样写七言绝句... [风霜雪雨]
- 生命的珍果 思想的明珠... [晓雪(著]
- 平水韵表中没收入的汉字... [淘淘一笑]
- 扬东北诗风,创“黑土”... [程奎]
- 艺术含蓄学... [郭有生]
- 《大家一起来写赋》... [石涵]
一、想象的背景
是那样一个静谧的黄昏,清风轻轻地抚弄着他的衣袖,落照的颜色,给眼前康桥的景物晕染了一层难以言说的动人的妩媚,悄悄地撩拨着他内心的琴弦。他静静地站在船舷上,久久地观赏着眼前熟悉的醉人景色,种种郁积在内心的说不清的情愫,悄悄地涌动着;昔日种种珍藏在记忆中的美好情景,如神仙宫阙般一一闪现在这夕阳西下的美丽画卷中······恍惚间,一直以来关闭的灵感的闸门豁然洞开,思维瞬间穿越眼前有限的物象与情景,直接进入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他感慨万端,思接千古,遥望西天的云彩,情不自禁地吟哦起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以上是我想象的诗人写作《再别康桥》一诗时的背景。康桥就是英国的剑桥,是徐志摩留学过的地方,也是徐志摩最喜欢的地方,正如他早年在一首《康河晚照即景》中的动情表述:“这心灵深处的欢畅,这情绪境界的壮旷;任天堂沉沦,地狱开放,毁不了我内府的宝藏!”------康桥如诗如画的生活,曾留给了他无限美好的记忆,也曾给了他的心灵以丰厚的滋润与养料,从而屡屡让他心灵的沃土上开放出奇逸秀澈的精神的花朵。这首诗写于他最后一次与康桥作别之时,写作地点是在中国海上,尽管可能没有我上面想象中的那么唯美,但在那海阔天空之中,瞬聚久别的眷念幽思应该是充满心际,应该是“夫性灵窍于心,寓于景。景所偶触,心能摄之;心所欲吐,腕能运之”的那种情形,于是“以心摄之,以腕运之”------一首传唱久远的新诗绝唱,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诞生于他铺纸执笔的瞬间。
二、艺术的自觉
这首诗的创作手法明显受到英国19世纪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的影响。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追求自然纯粹地表达一种真挚而澄澈的感情,追求宁静中的沉思与想象力的丰富,徐志摩的这首诗完全符合这些特点。它在体裁上则明显具有英国民谣体的影子。只不过徐志摩在借鉴中有自己的创新,在诗歌的韵律上有意识地向中国传统诗歌所独具的特征回归,用中文独有的音顿、意顿的方式,彻底摆脱了英国民谣体ABAB押韵方式,以及单数诗句抑扬四部格与双数诗句抑扬三步格的交替转换的机械性,创造出更具中国诗歌韵味的灵活多姿之美。应该说,徐志摩在向中国传统诗歌的回归中,有意识地靠拢了当年新月诗派所倡导的“三美”原则。闻一多曾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闻一多是新月派理论的倡导者,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自然也是这一艺术主张忠实的实践者。这首诗中有优雅的轻音乐、流动的画面与鲜明的意象;全诗情景交融,物我天成,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深具新月诗派主张的“三美”特征,是一首于抒写离情别绪中,自然而然地遵循并将这三美融合发挥到极致的典范篇章,也体现了徐志摩如日月菁华的艺术才华。
了解了作者自觉的艺术追求,有助于我们来分析欣赏这首诗因艺术追求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首先是音乐美。 全诗语言轻灵飘逸,首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与结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造成了一种梦幻般的遥相呼和,在回旋反复的音乐美中,传达出一种“一唱三叹”的艺术韵味。“轻轻的”、“悄悄的”看似轻松安静,实则沉重而思绪万千,它仿佛写出了诗人蹑手蹑脚,不忍惊动母校的时候,踮着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于轻灵中带着一种细微的弹跳性。全诗共七节,每句四行,严守二、四句押韵,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韵律在参差错落中铺展,淡淡的感伤的情绪伴随着铿锵的节奏感,像康河的柔波一样静静地流淌,在静静地流淌中,离情别绪也像那涟漪般层层荡漾开来。
其次是绘画美,也是写景状物的词藻之美。徐志摩的作品体现了一个优秀作家所必备的素质:惊人的语言敏感。他善于从生活中常人所见的普通物象上抽取意象,加以提炼,使之珠圆玉润,畅达通透。在这首诗里,作者于一组组鲜明物象的描绘中写活了康桥之美。如诗中的“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清泉、天上虹、星辉”等等描写,于赏心悦目中造就了一种绘画般的色彩美。这里尤其要注意到几个动词的应用,如“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这些具有生命动感和力度的字眼,从现实感受中提炼出来,体现了客观景象与诗人主观感应高度统一的和谐与默契,仿佛一幅立体感的动态画面,向我们精心描绘了一副依依惜别图。
第三是建筑美。全诗七节,每节四句,诗句并不完全一样整齐,一三句排在前面,二四句低格排列,组成两个平行台阶,建筑匀称而不呆滞,于严谨中见灵动活泼,使流畅的韵律在错落有致中徐行缓步地铺展,恰如一位“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在其中缓步徐徐吟哦。
三、尝试的解说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情由景生,景因情活。柳,留也,自古以来就是寄予离愁别绪的意象,在这里,是作者的别有会心,还是无意的巧合?那波光里倒映的垂柳,柔丝缕缕,是荡漾在水中的温柔,还是刻意地挽留?!------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那河畔的金柳”已幻化为诗人心目中“夕阳中的新娘”,无生命的景语,刹那间化作温润可人的有生命的活物;直至那波光里的艳影,在诗人的心头荡漾,使他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指的是“拜伦潭”(因诗人拜伦从前在剑桥学习时常在这儿游泳而得名),而诗人当年留学时也常在这儿游玩。接下来的几句奇逸奔放:“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者的思绪从“水”到“云彩”,从“地下”到“天上”,出色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大大提高了诗歌语言的维度,使有限的语句含有远超出常规的意味,使本来难以言传的心的幻影得以模糊地再现和传达。譬如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句,有学者曾考证指出不单是作者对一段旧日美好生活的怀念,更是影射其当年在剑桥与初恋情人林徽因的一段旖旎的旧情。另外,这节诗中所阐述的意境与寓意,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旧约圣经·创世纪》第九章第12节到17节中的一段记载:“神说:‘我与你们并你们这里的各样活物所立的永约是有记号的。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是我与地立约的记号了。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记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虹必现在云彩中,我看见,就要记念我与地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约。’神对挪亚说:‘这就是我与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立约的记号了。’”------在这节诗中,诗人虔诚的寻找梦境的心境,仿佛和“神”是相通的:当年“彩虹似的梦”,正是“我”与“你”在拜伦潭边“永约”的“记号”,“我”使“虹现在云彩中”,便是纪念我与你当年所立的约。但如今,五彩缤纷的梦已经被弃置,“虹”已被无情的揉碎在“浮藻间”,在拜伦潭下沉淀成一个虽依旧斑斓绮丽却永远虚无缥缈的“梦”!
应该说,在这种纯净的升华的境界中,“寻梦”的对象也不单独指向哪一个人,而涵盖着更为广阔的旨意-----旧时与作者曾有过情感缔约的“各样有血肉的”美好事物,所以作者在接下来的一节中更递进一步:“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此情此景,主客一体、情景交融,构成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意境。古老诗经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醇厚忧伤的意境再度得以复现!诗经中那位主人公反复咏叹的由于河水的阻隔而与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的凄美心境,又何尝不是诗人此刻的心境?那“漫溯”在此间与诗经中的“溯洄”体现的是同一种意味。在无言的流水中漫溯寻梦的意境,正与古典诗歌中的精神一脉相承。
“满载一船星辉”一句,脱胎于宋朝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的首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也许徐志摩曾读过这首宋词,故而信手拈来化入诗中。这两句虽然同样优雅,不过因彼此所叙述的“情境”不同,张词显得爽朗,徐诗透出幽婉,各具所长。但“明月”如何能“载”,尚费联想,而“星辉”泄入船中,则十分清畅自然。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徐志摩的语言风格:“我还没有见到过白话能写得如此秀丽而有力。志摩的文笔,得力于宋词和元曲。”说徐志摩的文笔得力于元曲尚不可知,但说得力于宋词却不无道理。这是徐志摩善于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而又使之贴切融入到自己现代创作风格中的一个明证。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此地无声胜有声,诗人的情绪,正如那低回呜咽的洞箫;而“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采用了一种逆向的欲擒故纵的写法,将“笙箫”与“悄悄”、“夏虫”与“沉默”这两种现实中不能调和的事物熔铸在一起,间接地表现了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使人感觉到诗人的离情别绪已经在静思默想中达到了极致。直至最后“挥一挥衣袖”而“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已用他磅礴的想象力将康桥完整地托起,化为精心镂刻的艺术形象永远珍藏在记忆里,再也不会随着时间的久远而褪色。在个体自由意识还没有充分觉醒的时代,它的诞生,成为超出时代一般水平的特殊现象,不能不说是现代新诗史上的奇迹,一朵艺术的奇葩。而一颗审美心灵的静静地观照,乃是这首诗得以在诗人的心灵参与下,创造出一个如此多姿多彩的美的诗境的关键。“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物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照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有了“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心态,才有了创造的“兴会”。这种主观能动性参与发挥的状态,唤醒了诗人在世俗中压抑和窒息的种种情感和情操,也激发出诗人前所未有的创造意识,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在灵魂的自在遨游中走入了心灵深处和宇宙深处。在这种审美心灵的静静地观照下,全诗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宁谧的氛围,一幅明净透澈、轻盈流转的画卷徐徐展开,诗人的整个的性灵与他周遭的环境水乳交融,共同氤氲出一种空灵蕴藉、自然无迹的美好境界。
四、冲淡的韵味
“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着文字”-------《再别康桥》是这样一首独抒性灵的好诗,达到了一种冲淡含蓄、韵味隽永的艺术境界。
在诗歌创作中主张“独抒性灵,不拘一格”的袁宏道曾说:“苏子瞻酷嗜陶令诗,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 这说明他把“淡”的境界作为性灵的最高境界与审美追求。“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这种“淡”不是平铺直叙、索然无味的淡,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幽远意味,可概括为冲淡的韵味。《再别康桥》正是这样一首具有冲淡意味的现代诗歌。“冲淡的韵味,正是通过这‘镜花水月’式的空幻的美的许多具体形态,展现在艺术中的。它们大都是,有选择性地描绘非常一般的自然景色来托出人生----心灵境界的虚无空幻,而使人玩味无穷,深深感慨。它的特色是如前面所说的动中静,实中虚,有中无,色中空。只有这样,才能有禅意和冲淡。”-----李泽厚的这段美学评论用来移评于此诗真是再恰切不过了。《再别康桥》描绘了夕阳下明丽非凡的自然景色,这自然景色所指向的作者“心灵深处的欢畅”,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深度展开。在情感漫流与周遭自然景色的相互渗透中,个体生命独一无二的感悟得到淋漓尽致地抒发。在全诗徐徐展开的画卷中,动中有静:“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实中有虚:反衬着夕光的潭水,五彩斑斓,却是“沉淀着彩虹色的梦”;有中显无:“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结果,只载来一船寂寞的星辉;色中悟空:“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以及“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再美丽,离别再怅惘,旧情再值得怀想,也不过是最终“挥一挥衣袖”作别时的过眼云烟而已------在承接前段的虔诚无比的“寻梦”而不得的怅惘中,诗人出人意表地借用这种由色而空的妙悟,使《再别康桥》一诗渗透了禅意和冲淡的韵味。然而,透过夕阳下挥舞衣袖的潇洒神韵,透过那仿佛庄子的“逍遥游”似的放旷豁达与超然物外的表面,我们又分明看到:在他挥手作别远去的瞬间,一切都没有了,只有淡淡的云彩还在天边悠悠地游着,“无人空夕阳”------这最后一刻静止的画面,多么孤独,宁静,惆怅和无可言说。
五、跨越千年时空的审美对话
《再别康桥》与李白的《送友人》一首的意境极为相似,也许是聪慧的徐志摩对这首诗有所借鉴吧。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是一首五言律诗,《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新诗,体裁形式截然不同,且诗中离别的对象也不同,李白是送别友人,徐志摩是作别康桥,但同样的都是抒发人类千古相同的感情:离情别意。两首诗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云”的意象;都写到了清澈的流水;都是落日下的背景;都是在明丽的自然景色中的作别,连作别时的动作都是一样:“挥手”;都没有直接道破内心的感触,而是通过外在的自然意象来映衬离别时的深意;都是在想象飞扬中境界壮阔,情景交融,具有极大的内涵与艺术感染力,是古今离别诗中交相辉映的名篇。两首诗的整体风格都呈现着清新飘逸,但在大致相近的风貌下掩映的却是不尽相同的韵致。同样是在飘逸中自由地挥洒,李白,是在用明快的节奏抒发对友人的真挚,徐志摩,则是在轻柔的音韵中婉转地表达对康桥的眷恋。徐诗中的情绪似悄悄别离时呜咽的洞箫,缠绵蕴藉;李诗中的情绪则是临别挥手时萧萧的马鸣,恰似“白马啸西风”,在豪纵中夹杂着畅快淋漓的悲怆。两首诗中所写到的自然景色也呈现着不同的色彩,《再别康桥》中那天边悠悠的云彩、纷披着霞光的垂柳、水底柔柔招摇的青荇、斑斓依依的星辉、沉默噤声的夏虫,呈现出一副淡雅清丽的自然美图。而在李白的笔下,清翠的山峦、火红的落日、清澈的流水、洁白的浮云,再加上萧萧的马鸣,展现的是一副有声有色的壮丽的自然画卷。对于离情的映衬,李诗中是通过“萧萧班马鸣”的静中有动的渲染,徐诗却是通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来作以静写静的处理。
诗歌是自由的感情在无限时空中转化而成的审美形式。具体参看这两首诗,虽则形式不同,但都体现了一种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是两位诗人熟谙各自时代的艺术形式的特征后高超娴熟运用的产物。李白诗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自然贴切而又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审美规范。而《再别康桥》则是现代格律诗中的典范之作,深具新月派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的三美标准。在韵律优美中错落有致,体现了现代诗歌活泼流畅的独特神韵。两位诗人都自觉地遵守了各自文体的规则,正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体现了不同时代里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后所创造的艺术之美。这也启示我们:在文学创作中,不管是哪一种文体写作,只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都是美的。
相比于古代“尺幅千里”的短小律诗,现代新诗似乎少了一种浓缩与精炼,它的明白畅晓往往会阻挠读者对诗歌意境的深度挖掘,但它的自由形式与活泼流畅,提供给了创作者更多的铺展衍化的空间,能够展现更丰富细腻的心理感应与情感诉求。具体比较这两首诗,可以发现,对比李白的“挥手自兹去”,徐诗中的“挥一挥衣袖”显得更潇洒随意。通过“挥一挥衣袖”与“轻轻的招手”的随意动作,淡化了离别之中的刻意宣泄,少了那种“萧萧班马鸣”的以静显动的渲染时的内在辛酸与故作豪情,流泻出一份浑融淡雅的超脱韵致。而且“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无形中使诗歌多了一份生动的灵气,使全诗具有了一种现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觉醒下追求自由与美的淡淡的象征意蕴,从而使古老的离别主题在其中获得了新的时代品格。这,与其说是徐志摩对李白的超越之处,不如说是新诗这种文体对旧诗文体的超越之处,说明新诗确实比旧诗更能自由地挥洒------正如李白天才再高,总不能逾越五言律诗格式的规范去尽情地自由展现。
-----纵情于山水间的浪漫,浸润了他们共同的清新飘逸,也赋予了他们同样流传千古的锦绣诗篇------徐志摩与李白,这两位深具浪漫气质的天才诗人,站在历史的两端,以心灵为纸,以山水为文章,以“游子意”为脉络,共同导演了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审美对话。他们不约而同地用雄奇瑰丽的想象,照亮了那古今离别时多情的山水,也照亮了我此刻对比阅读时喜悦的审美。
六、结语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诗歌强调诗人的独创性。正如一切因循袭旧的创作不过是把自己的头脑当作他人思想的跑马场,一个诗人如果没有自己的独创性而只是重复别人的表述和唠叨,将永远无法脱颖而出。《再别康桥》正是这样一首具有独创性的新诗。它以首尾梦幻似遥相呼应的回环句式、诗句中欲擒故纵的逆向叙述以及象征和比喻的成功运用等独具特色的语言感性表达,以一颗宁静的心去抓住一份超出常人的感悟,通过独具匠心的活泼流畅的形式,在审美的流动过程中流泻出一种动人心魄的情感体验与余意不尽的悠长韵味。
全诗风格清丽淡远,神韵天然,情感真挚,表达蕴籍含蓄而又幽婉洒脱。其优美的艺术形式,与深遂的艺术意境相得益彰,共同构合成了一个形神兼备、丰满完整的艺术意境,被誉为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最好的一首别离诗。这并不是过誉之词。这首诗在不同年代的市井中,让人们的心灵产生广泛的共鸣而被传颂不衰,试看自唐诗宋词以来,几人得此宠幸?-----它将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永远流传下去。
江湖夜雨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5-02 21:16:04) | ||
问好庄河兄,刚才已经将字迹放大。望赐教。 |
庄河教师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4-29 23:44:24) | ||
问好夜雨!清丽淡远 神韵天然文在于越炼越精,可惜字体太小,你给放大,我仔细看看,因为这文章的第一稿我欣赏过,还要欣赏的 |
江湖夜雨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4-29 21:52:54) | ||
夜雨问好各位!关于《再别康桥》,我曾经写过关于它的赏析文章,但这篇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幅度的改动,增加了一些个人的新的见解,所以将题目由原来的“赏析”改为了“心赏”。大家不会又嗔怪夜雨重复发文吧?但鄙意认为既然有了新的改动,不妨重新发表出来,以便大家参阅,同时也就正于大家! |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