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访红崖,寻访掉龙湾... [绿染秋情]
- 让我好好陪着你... [史春培]
- 晚安,旧时光... [惜若]
- 紫玉生烟... [莫小仙]
- 再梳妆... [莫小仙]
- 闲话大维... [史春培]
- 蓦然回首间... [云木欣欣]
- 明朝一哥王阳明(续)... [蓝色小妖]
- 年少不识爱滋味... [徐姜清]
- 浅析甲午战争期间一封日... [云木欣欣]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广西浦北县恢复建县45... [韦志远]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人性的丑陋没有底线... [醉玉如雪]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戏剧人生如梦诗(2)... [韦志远]
- 圆锁庆典家长祝词... [气自华]
- 月窗探骊---文集... [郭有生]
- 试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 [谭长征]
茶这东西着实有些奇妙,本不过是木本生出的一些嫩尖绿芽,经人晾晒、炒制、烘焙,被冠以一些诸如“铁观音”、“大红袍”、“碧螺春”之类稀奇古怪的名称,再经打包、倒运、发售,再进入各色人等的壶碗杯盏中,再用开水那么一冲一泡,便弄出了文化来,曰:“茶文化”。与其比肩的另一饮品则曰:“酒文化”。想一想,其母体同样的稀松平常,也不过是一些粟米粗粮罢了。
但在吾帮,无论何物,一旦文而化之起来,必然从里到外都要考究起来。一如人中的暴发户,一朝发达,便忙不迭地修祖堂,续家谱,书撰先考行述,还要扯上一个本姓的前朝贤达做祖宗,以证明本就是贵胄遗脉。
茶也便如此。这源于荒山野岭的寻常树叶,不知何时便被好事者塞进传说中的人文始祖——神农的手中,并言之凿凿。如《神农本草》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是茶早期名称,之间形与音的转变曾见过一些语言学上的考据,在此就不讲了。不管怎说,由这些不可考、也作不得准但很神圣的典藉所支撑,茶无疑是天佑我华夏的神赐之物了,自然就很宝贵的了。
而就我们传统文化的模式或惯例讲,大凡宝贵之物总须有彰衬,比如云从龙虎乘风,比如红花终须绿叶扶等等,不如此就不足动人心夺人目。茶之为物宝贵若此,衬托之物当然亦不可少,于是壶、盏、杯、盘之类就应运而生,有一些的名称是很讲究的很独特的,如公道杯、茶针、茶海等,听着就能让人产生出那么一种很郑重的感觉。而这些物品几经演化,每一件则又累积出不少的讲究,如一千三四百年前陆羽的《茶经》中就云,某茶须用某地所产之某泥烧的某种名称的杯盏,再用某地某时的某雨水冲泡,方得其真味。——中国的一些文人的是了得,大事未必能做了,但于细微之处芥纤之事却每每能折腾到极致,竟而变成什么学问或文化。同样是吃喝玩乐,如吾等,充其量为庸庸碌碌胡吃海喝,而人家则堪称精益求精天纵奇才。
正是经这些奇才们的充分挖掘和全面带动,待前后左右所有那些讲究之物与考究之事落定,水也就差不多要烧开了。此时,茶隐于罐内,人坐于案前,眼看着就要跃跃欲试,将倾危卵于覆巢。但,且慢,壶中乾坤大,杯里日月长,如此文化之物能这么草率地入口吗?那岂不成了喝水一样?于是,便有好事者又巧思了一番,觉得世界因己而不同,茶之因己而不俗,就毅然决然地避开了“喝”这种俗字,神情严峻地为其正名曰:“茶道。”
这可不得了。只要是略通国学者便知,“道”之为物在国人心中,份量是可比地厚可与天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云:“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前者是精神范畴,后者是物质范畴,这可是天壤之别判若云泥的。由此推度,喝水是形而下的,其俗若似避人耳目的做爱;品茶则是形而上的,其雅犹若夸夸其谈的爱情。——这等大是大非于饮者而言,自是要划分清晰心知肚明,不如此就不足以定雅俗彰高低!一如富贵与贫贱,势位之异自成上下,“道”“器”之分立显清浊,碗盏之别俨然小大。故有人叫嚣曰:“小杯抿者谓品,大碗喝者牛饮。” ——曾无事时考查过几个什么文化,我的一个感觉,无论什么事,只要能被贯以什么文化的名目,其早期肯定是为地主阶级及士大夫阶层所专享所垄断的,普通百姓是玩不出那些花样的。
总之,“牛饮”之言一出,众多儒雅之士便于茶之一事惴惴小心起来,生怕一不留神滑入粗鄙一族,故于壶之器型、水之温度、泡之时间、端之手式诸等无不详加考虑,反复研习,于是一干程序就逐渐程式起来,茶道从此便真地得“道”了。
古时的那一套茶道现已无法想见了,也不知道那些繁琐的作秀程式古之士人们折腾了多久,但从一些资料得知,此“道”还颇具一些传染性。据一些学者专家称,与我们隔海相邻的那个东瀛岛国玩的就是我们唐宋时的把戏。倒是通过一些影视资料领教过,我猜,这一套把戏肯定被那些更加阴郁、刻忍和注重门第等级的岛国之民们改造过。那些柔缓复杂的程序怎么也记不住,因为即使皱着眉头也实在难以看完。只记得一个蛋球大的小盏盏被跪在地上的几个男女神情严峻、点头哈腰地传来传去,嘴里念道着,一者如何,二者如何,磨叽个没完。总共鸟饮的一丁点水,就是不往嘴里送,真不知这些品茶之人的心情如何?——不烦吗?不就是一小口泡着几片树叶的水嘛!书中曾见过,不少不明就里的西方人因其怪异,觉得匪夷所思而大加赞叹,誉为之“生活上的艺术”。我觉得他们的这种赞应该跟他们夸奖印第安人跳裸舞的意思一样,无非因稀罕鲜见就啧啧几声罢了,反正我还从没见过哪个大鼻子就那样小里小气地传着口茶不喝。如果古代若苏东坡之流就这般喝茶,我想,任他如何怎样的豪放和有才,我肯定在内心会对他不齿的!
或许中国确曾有过这种鬼画符式的“茶道”,但迄今为止没再见过,我为它在我有生之年已经消亡而庆幸,否则我可能会拒绝喝茶的,因为对任何做作和夸张的事物,天性里总有一种抑止不住想往其上吐唾沫的冲动。想一想,还是忍不住地喜欢日常惯见的民间那种自然朴实亲切的“茶道”,——家再穷,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并非必需但必备,或许不喝或不爱喝,但总要备上,哪怕就一二两。有它,说明这个家庭的根基很稳,生活的各方面运转很正常,而这个家里的人也多少有那么一些情趣和品味。茶于国人的关系,或许它的象征意味甚至强过其实用功能。——客来上茶,并也为自己沏一杯来相陪,两两相对,随意攀谈并随意品饮,这种气氛想一想就很好。我很小就感到喝茶是很优雅的,就是因为那种氛围,因为那种时候大人们的和颜悦色、心平气和与摇头吹沫时的那种姿态,也因淡淡地弥漫在屋里的茶的那股清香。这种优雅是内在的自然的,绝无任何做作之态。鄙人入“茶道”就在那时。那还是上世纪的一段,记得当时很多人多用罐头瓶子当杯,瓶外往往套着个用玻璃丝编织的套保温兼防烫,里面泡的多是茉莉花茶,用盖子旋紧随身携带。我经常乘他们不注意就偷喝一两口,觉得很香。再其后,开始出现有钱人了,慢慢地,就有一些露出头来,或许是为证明其有钱且有闲,就念道起了“茶道”来。但这些新有闲阶层因多成长于白话和简体字的教育下,多看不懂古籍中的文言记载,而看懂的人又懒得去说或本来也说不清,如此,市面上流行的所谓茶道就多是一些附庸风雅胡言乱语的夸夸其谈,并到处散漫着。对此我并不排斥,因为觉得语言上的做作和渲染,比起行为上的那些神五鬼六总还是能够让人忍受的,无非是用嘴喝口茶,搞那些脱了裤子放屁的仪式有啥意思?对于茶这种清淡内敛的饮品,我始终觉得简朴自然安静的享用应该是一种最为适宜的“道”。——它无非是来自于深山幽谷中的一种树芽,保有一种“草根式”的自在、随意与亲和应该是它的“道”之所在。
是的,鄙人从来就如此这般地喝茶,天生地重茶薄“道”。所谓重茶,是因为从十岁左右以来就与茶结缘,渐次只以酽茶充渴,少年时就是家里年龄最小而耗茶最巨的茶迷,并为此曾被对我宠爱有加的姥姥惊叹为天生的“八旗子弟”。所谓薄“道”,则根源于生性懒散,因懒散骨子里就从来敌视礼仪规范,对于那种假模假样、俗规滥习的茶道甚为鄙薄,崇尚的是自然简朴之道。
事易时移,不可否认,而今我于品茶之事也较往昔有所讲究。早在上世纪九几年始,条件稍备,就于屋内置一硬木大机,上摆有竹制茶海,内置紫砂壶一把,仿官窑铁线纹茶盏若干,下搁微波热水壶一只,供己随时享用。若许年来,静坐机前独自品饮,始终是我最为神形安适之时。一人坐于机前,将紫砂温透,用竹茶勺酌取滇红些许置于壶中,以百度开水灌注,掭去杂沫,覆盖于上,再用开水浇顶,此时紫砂壶面水珠凝润,砂体呈温蕴如玉态,缈缈水气如烟,辐散开来,与我口吐之烟混然合之,颇难析辨。待倾茶于盏,醇韵香气顿时扑面而至,阖目深吸,通透肺腑,周身顿时涣然松散。一口微品而不咽,含于舌尖,味蕾敏于苦涩之味,一股激韵若丝,游于脚心,贯于头顶,胸中之气则豁然澄静;待茶汤滑于舌根,其回甘之韵荡于喉间,振于发肤,有若幽谷兰香沁体,心神悦然。之于此境,如沐清泉,若有千金置于面前,我亦当守不换之心也。
庄子有云:“得鱼忘筌。”王弼有云:“得意忘象。”我则曰:“得韵忘茶。”我所谓的得“韵”,指得的是一种人生品质,是一种旁若无人、自以为是、不拘一格、身心俱忘的状态。一向认为,人之一世若白驹过隙幻若烟霞,人之所得比之于物质世界终归是渺小和有限的,而人生苦短,何必总孜孜于物海欲渊徒然悲叹呢?茶显然是适合我的,每每于品饮之际,清而不醒,会不自觉地感到多了一些安适,这久已是我一种排解纷扰和缓解忧愁的有效途径了。清茶当前,意并不在茶,许多思绪无序地纷飞着。此时,这世界于我是无所限制的,是可尽情可尽意的,没有什么是了不起的,是承受不了的。“得韵忘茶”许是就指这种“精骛八极,神游万仞”的状态吧。这无疑应该算一种境界吧,或者它本来就是一个空灵的世界,一如黄秋园笔下的富春江水激荡着沉郁着隐含着。是的,那是恍惚含糊的一种感觉,让人心驰神飞而不着痕迹,也没有压力。它超脱于物象之外,是纯粹的精华。它可以升华,使我洗心涤欲;可以使我面对自己,不再因外界的挤压而游移;可使我审视和保有内心珍视和渴望着的一切,觉得自己仍然是自己。当此之际,往往已然不知正品着的是什么茶了。于此时,我想,哪怕是最低级的劣茶所泡出的一口茶汤,于我一样是可以阖目而见高山流水,屏息而嗅幽谷兰香的。
老子言:“圣人被褐而怀玉,神乎其神。”老怪言:“老怪品茗而得韵,嘻嘻哈哈!”
雨晴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2-24 23:27:00) | ||
欣赏作者的茶道!文化这个词运用很广,只要内涵,值得研究,就应该是一种文化,作者大谈“茶”文化,欣赏了!问好! |
紫氏物语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2-24 21:48:00) | ||
果然老怪![顶] |
十五人生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2-24 20:47:00) | ||
从老怪这里看到了不一样的"茶文化"!品茶如同品人生!祝老怪的人生有另一番精彩![赞啊] |
十五人生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2-24 20:46:00) | ||
从老怪这里看到了不一样的"茶文化"!品茶如能品人生!祝老怪的人生有另一番精彩![赞啊] |
洒家无戒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2-24 15:48:00) | ||
那洒家言:“吾饮茶如牛伏槽,解渴便是。”[偷笑]跟老怪后面品茶品文,也领略一番茶的文化! |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