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 张坑村古井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635        作者:一刀也        发布:一刀也        首发时间:2019-09-19 10:55:26
关键词:诗赋网
编语:

       张坑村地处横沥镇西北部,建于元朝末年(约1320年),距今已有700年历史。立村原址在石涌村后面的一座小山侧(现石涌金马路中段附近),时元兵到处烧杀抢掠,民无宁日。为另择新村地,经德可祖细察岭头(地名),看到此山云蒸霞蔚、山青水秀,而山下有一缓坡,视野开阔,遂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迁至斜坡处立村,故取名云坑。后改名为张坑。张德可乃为张坑一世祖,至今世系26代。他们开基立村,凿井取水,生息繁衍。现张坑村留存的古井有两口,分别为铜锣古井和陂头古井。  
       在张坑村工作人员张淑玲的引路下,我们走进位于高岭头(山名)下的张坑村旧围,经西门沿一条高底不一的小巷往前走约50米,再往左转入一小巷,就可看到隐于旧民居旁的铜锣井。该井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村里现存历史时间最长的古井。井口直径约1米,井深约6米,井壁由青砖堆砌而成的圆柱形,井底属黄泥沙质。此处虽地势较高,但井水清澈甘甜。近年村里对此井进行修缮,井沿和井口下方用水泥环管叠砌,该井得到加固。据《张坑村志》记载,该井因井口形似铜锣而得名。全国一些地方有以铜锣取名的井,我镇村头和横沥村也有铜锣井,因打水时木桶投入水面发出像铜锣响声而得名。一般的锣都是铜制的,属于中国传统响器,其形其声,为人所熟悉。张坑村的铜锣井与村头、横沥村的铜锣井或以声、或以形取名,各具特色,相映成趣。
       今年68岁的陈姨过去就居住在铜锣井附近,一说起铜锣井就滔滔不绝。她说铜锣井水质好,水质清纯,回味甘甜,冬暖夏凉,以前居住旧围的村民都喜欢用铜锣井的水。那时候,一大早就起床到铜锣井挑几担水。用绳子吊着水桶下沉到井水中,再均匀用力缓慢把水桶上提,打上来就是满满的一桶井水。做饭、淘菜、洗衣、冲凉等,全靠这井水。夏天的时候,干活回来,满身是汗,舀上一瓢井水喝进肚子里,更让人爽快。但铜锣井的水源并不丰沛,遇上干旱之年,水量会变少。
      站在铜锣井旁,看着林木青翠的高岭头和少人居住的古村落,可有人想到,过去这里曾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村民清晨来铜锣井汲水,洗漱浣衣,净菜煮饭;傍晚来铜锣井汲水,洗去一身尘埃,解除一天疲劳。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坑人来说,这古井承载着他们深深的情感,留下了许许多多温馨的记忆。  
       陂头古井位于张坑村陂头岭下的陂头围,约有200多年历史。井口直径约1.35米,井深约4米,井壁为青砖围砌而成的圆柱形,井口下方长有苔藓和羽节蕨等绿色植物。多年前,村里已对此井封闭不再使用。在横沥镇各村的井古中,该井口直径最大,可供两人同时用水桶打水。据《张坑村志》记载,陂头围原为陈姓人居住,在清代的一次纷争中,全村房屋被官府烧毁,只留下一口陂头井。幸存的陈姓人逃往他乡,从此不再回来。后来,张坑村随着人口的增多,有的村民移来此处安居,陂头围又见兴旺的景象。  
       张阿婆今年81岁,现仍居住在距陂头古井仅二三十米的旧房屋里。在她的记忆里,陂头井水清澈甘甜,经久不涸。过去,古井后面是成座成排、鳞次节比的民居;古井前面,是两口很大的波光粼粼的鱼塘,再远一点是成片的农田。每天早上,村民到老井打水的声音和鸟儿鸣叫的声音,像动听、独特的山村晨曲,掀开了山村新一天的日子。几位来旧村清理杂草的阿姨还向我们说起当年嫁入夫家后祭拜井神、端午节取井水“煲时茶”(妇女于端午节上山采集多种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草药,并取井水煲凉茶)、女子七夕取井水的事,一下子说个不完。  
陂头古井曾见证了日寇给横沥和张坑人民带来的苦难!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入侵横沥,给横沥人民带来了灾难。日军为监视横沥一带的抗日游击队活动,在铁路沿线附近都建有炮楼,并常常沿铁路线进行扫荡。因为张坑村靠近铁路边,日军便强迫村民自带砖石,到陂头岭顶建炮楼。炮楼建成后,约有10名日军驻守。日军为解决吃用水问题,每天强迫村民到陂头古井打水挑上山。据张阿婆回忆,当年日军每天都强迫几位村民把井水和副食挑到陂头岭的炮楼里。此外,张坑村常常受到沿铁路线扫荡的日军搔扰,村民受尽了日军的欺凌,有3人(包括一男孩放牛时被日军空袭炸死)被日军残害致死。陂头岭留下了日军作恶多端、侵害横沥人民的罪证。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探访张坑村古井时看到,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幸福张坑村,该村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在高岭头车边岭以及“大王公”庙至陂头岭一段山间建设了一个山地生态公园。该公园占地130亩,公园内建有凉亭、山道等,成为人们休闲、健身、观光的好去处。现在,山上的松树已长大成林,绿树成荫,花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而山下历经风霜的古井,仍不改初衷,静静地守护着张坑村人共同的记忆。
      据《张坑村志》记载,张坑村旧时有多口水井。村民至今仍念念不忘旧村南面铁路外那口清泉长流的沙井,该井水质较为清甜,从来没有出现干涸,后因修铁路而填埋。新中国成立后,因生活、生产的需要,村里先后开挖了几口新井。但改革开放后,随着村庄的建设和发展,这些水井被填埋了。特别是村民用上自来水后,大部分水井在岁月的风尘中再难觅其踪迹。
      水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符号和故土与家园的象征。掘井而饮,依井而居,成为一幅历久弥新的故土图景。年逾70的张柏池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张坑村人,退休前在张坑村委会工作。在他编写的《张坑村志》中,对张坑村的古井特别作了介绍,记录了村民依井而居的烟火生活。有的侨胞回村探亲,还特别去看老井是不是还在。见到清澈的井水时,兴奋地让人打水来喝,还要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出生的时候就有这口井,每天都是喝这里的水。想不到这井水还是当年的味道!”
      古井,与村民生活相依,与村庄发展同步,真实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和繁荣。这正是:景好看张坑,古井不寻常。水清且甘冽,最美是故乡!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