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书法
本栏目主要用于展示各类书法作品。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寄南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书画影廊  >>  书法
郭有生:行楷关系辩
文章来源:自创        访问量:1080        作者:郭有生        发布:郭有生        首发时间:2018-07-18 15:30:28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行楷关系辩

                      郭有生


     苏轼曾经说:“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⑵。”他还说:“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行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好多人凭此,认为要学行草,一定要先学楷书,楷书是基石,行草是建在楷书之上的大厦。

     是的,经历过先学楷书、再学行草的人,有这样的体会是再自然不过了。后世许多书法家,就是在这样的教诲下,如此一路走来,成就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但我想,这会不会就像攀登一座高山,本来有十条路,都可以到达峰巅,但一个先行者说,只有南面的这条道,才能“凌绝顶”,后来者于是就顺着这条道往上爬,而取得了骄人的艺术成就,于是就断言只有此路,才是唯一正确的路!难道这不会成为误解吗?其实,其它方向或许也能上去啊!
     从宋代来说,通行的书体应该是楷书,而孩子们开始学字的时候同时学习书法,因为当时的书写工具就是毛笔,因此自然首先应当先学楷书。你总不能开始学字书写就学行草吧!于是看来苏轼所说的是正确的,但这之前呢?细细想来,什么时代,以什么书体为社会普遍应用类的书体,什么书体就是最基础的书体,而其它书体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如《周礼·地官·保氏》中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内容。六书自然是指“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开始所学书体必然是大篆了。 然后再学蝌蚪文、鸟虫书等等。                                                                                                                                而到了秦代,在李斯的《仓颉篇》中说,“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教,谨慎敬戒”,可见这时孩子们学的首先是小篆。然后回头再学大篆,或秦书八体的其它书体。
      汉代,萧何所制定的《尉律》中规定,“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当时学书,应该是籀文和八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而到了汉武帝时六书八体,不在是考试取士的内容,而隶书成了通行的书体,自然从此开始所学自然为隶书。然后学习篆书或章草等。我们知道,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既然当时通行的书体是隶书,所以学章草,是先学隶书是没有疑问的。章草,最著名的就是史游的《急就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所谓章书者,正因游作是书,以所变草法之,后人以其出于急就章,遂名章草者。” 而在汉灵帝时,更是形成了草书热。从赵壹的《非草书》一文中,有生动的描述:“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但此时尚未出现楷书。现在发现最早的楷书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葛祚碑》。并且在学习隶书的基础上探究行书,从张怀瓘的《书断》所说,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已出现了行书:“刘德升,字君嗣。颖川人,桓、灵之世,以造行书擅名。既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善行狎书是也。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但刘德昇等,不可能不先学通行的书体隶书。
     而楷书从隋唐成熟以来而成为社会通行的应用性书体,当然首先学的是楷书。然后学习隶篆行草。
     但20世纪初,钢笔传入中国,到解放后人们普遍应用钢笔,逐渐出现开始学字,却并不同时开始学书法,这时如果说学的仍然是楷书,也只可以说首先学的硬笔书法,然后学硬笔行书。等到了一定的年纪想学书法了,如果把控不好,就会出现钢笔字味的毛笔字,这在前代是不存在的现象。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隋唐以来,既然先学通行的应用性书体楷书,所以行草,必是以此为基础,而自然产生的行草大家也最多。但解放后渐渐普遍使用硬笔以后,如果年龄尚小的孩子开始学习书法,也以先学楷书为宜,但人们发现有些人,从青壮年开始学习书法,就不一定先学楷书。不然,楷书没出现时,已经出现了杜操、崔瑗、张芝、张昶等草书名家,这又该怎么理解呢?有人说学了楷书,对学行草总会有好处的吧?
     对的。不过,你这么想,由于知识、技能、理念等的迁移性,不论先学什么,都会对后学的产生影响。比如,先学行草,对后学楷书也必然会带来有益的影响。苏轼在《论书》中,不是还有一句“大凡世人所贵,必贵其难。楷书难以飘洒生动,草书难以严肃持重,大字难以紧密不散,小字难以宽绰疏朗。”如果先学行草,再学楷书,就更容易使楷书写得飘洒生动。
     从笔法等来看,其实我们以元素分析的方法来看,先学行草没有什么不妥。
     楷书,以中锋用笔为主;行草中锋与侧锋并用,间或也用偏锋。
     楷书点画讲究藏头护尾,行草讲究笔断意连,一者多藏锋,一者多露锋。
     楷书行笔当“徐”,行草行笔当疾徐并用。
     楷书用墨当润,行草用墨当枯润并行。
     楷书以直线为主,行草以曲线为主。
     楷书笔顺规范,行草笔顺灵活。
     楷书端庄,疏密讲究均衡;行草灵活,讲究欹侧收放。
     从上述可以看出,二者更多的是不同。即使有交叉之处,也不一定这种技能必须从楷书而来。比如,中锋用笔,只学行书就不能形成这种技能吗?再如用墨,难道一定要先学润墨,再学枯润结合吗?
     要说行草的根,应该是隶书。汉代是书法史中的一个高潮。当时在通行的书体隶书上,逐渐产生了其它书体。从居延汉简,能看到鲜明的行书影子,露锋入笔,点画相连,大小跌宕,欹侧多变。明代丰坊在《 书诀》中对行书有这样的形象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凡接触过居延汉简的,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些简牍,就是有这样的意味,而这些简牍却是隶书。而早期的草书——章草,张怀瓘在《书断》中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而且,楷书也是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比如武威《礼仪》汉简,大约写于西汉成帝时期,该隶书华仁德说“由于运笔较快,一些笔画往往出锋收笔,致使一些撇、钩、捺等笔画类似于后世的楷书。••••••这使我们看到了楷书是由隶书简捷书写而逐渐形成的一个例证。”《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王愔《文字志》说:“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宋《宣和书谱》:“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76-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
     这从隶书与行草的衍生关系,是不是说学行草当学隶书呢?显然不是,隶书衍生出行草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而现在学了隶书再学行书或草书,却是笔法、结字区别跨度很大的两类书体,并且先学楷书的实践,也说明可以先学隶书,但不是一定要先学隶书。
     总而言之,我们归纳来说,隶书可为行草的基础书体,楷书可为行草的基础书体,我们推测篆书也可为行草的基础书体。而当时代的发展以钢笔等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后,再学习书法,可以说喜欢什么书体就先学什么书体。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毕竟隶书有实践证明;从隋唐至今1500年来,人们在学字书写同步中,因书写工具又是毛笔,自然都是先学楷书的,而这期间每一个书法大家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也是经实践证明的。那么现在你想学书法,你又或是青壮年,或是老年,那么先学行书或先学草书能行吗?这就要在漫长的历史中来检验。但现在可以证明的是,不善楷书,楷书上没什么大的艺术成就,却善行书或草书而名声大振的却是大有人在。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2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8-07-18 16:03:49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