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新诗
本栏所称的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自由诗,形式上分行排列。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江东心音
主编寄语:诗是语言的活性物质和情感的活性元素。在人性的豁然中灵光一闪,精神破茧后,感应着持续抽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现代诗歌  >>  新诗
诗想(5)——关于诗歌的静净境(下)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069        作者:李犁        发布:李犁        首发时间:2010-10-29 08:38:18
关键词:诗想 诗歌 静净境
编语:

诗想(5)——关于诗歌的静净境(下)

 

除了爱和痛诗歌还要有美。美即境。 

 

在爱和美面前诗人的姿势是仰视的。诗歌的方向是向上的,是神性的,是敬畏的,是一尘不染的。这时诗人和诗歌的状态都呈现出“净”。“净”是他的理想,是诗歌的境界,是他的诗学终端,也是人类的方向和将要达到的终点。

 

为了表现这种净,诗人往往用距离,用时间和空间的“远”,来作为至纯至美的精神极地和诗歌高地。“远”隔开了现实,远离了现实。我把诗人这种行为称之为“返朴”。这里的“朴”代表着我们悠久文化中那些清明的思想和人性中没被破坏的原生态的真纯与美好、圣洁与纯粹。

 

“返朴”就是恢复我们传统中那些具有人类普适性的美德,那些在历代备受推崇的仁爱廉耻,那些为了保持清白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洁的精神,那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义凛然和豪迈,还有那久违的血性和骨气,这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营养和血脉。王鸣久也视这些为他的诗歌血脉。这是他的诗歌信仰也是他的价值理念。 

 

时间上,“返朴”就是怀旧。都市中一声久违的鸡鸣,使诗人思潮澎湃,热泪盈眶。他让现代的我们看到了农业时代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那和谐的情感关系。诗人用诗呼唤这种和谐:“想想,大婴儿时节,大儿童的家/鸡是农业文明的鸟/鹅是农业时代的鱼/牛呵羊呵马呵/在老祖父的鞭儿下/长哞短咩,踢踢踏踏……/——辘轳和水井说话儿/鸭儿狗儿喧哗/我们的母亲握一掌小米晶莹地扬起/一把汉字飘飘洒洒”(王鸣久《都市闻鸡》)这是多么亲切多么和谐的人类情感的早晨呵!诗人要回到这记忆的源头,寻找人之为人的本质。“返朴”,当然不是“返古”,怀旧,更不是“还旧”,诗人所呼唤的是这种和谐的情感模式和生存方式,用它来医治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疏离、对抗和陌生。

 

“返朴”也表现在地理的距离上。深山和远水,还有令人敬畏的高原甚或西藏,常常被诗人作为精神的宗教和诗歌的核心。这地理上的又远又险,象征了精神高地的远而险。由于远而清,由于高而洁,“至高绝险,方显大生命的浩荡”。而诗中的雪山之巅,也是诗人的精神之巅。它预示了走向精神高地的艰难和遥远,也预示着追求高洁纯净的精神之旅就是练狱之旅,必须具有古代“逐日”精神的绝决和凛然,也必须有西方“圣徒”那永不打弯的信念,才可有望到达。于是,这“返朴”就有了宗教般的意义,我们的精神就不再苍茫,我们的脚步也不再迷茫;于是诗歌和人类都找到了路标,诗歌博大的精神气质和诗人的终极情怀也就凸现在了高处。

 

扎实的诗歌不论是向下扎进泥沼,还是向上寻求超拔和绝然,思和诗都是比翼齐飞的翅膀,思和诗并行着,最后达到思和诗的交融。思和诗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渗透,合二为一。也就是思既是诗,诗也是思。这也是诗歌魅力与人格精神的大融合。

 

有境界的诗歌,诗人不因现实的苦难和丑陋而慷慨激昂,也不用高远的境地来象征精神的极地,诗人强调的是诗歌本体的魅力和意蕴的美,在这里,诗歌和生命是高度融合的,诗歌的境界就是生命的境界,而且生命的追求和诗歌本体的美是浑然一体的。或者说诗人努力在把生命提高到诗歌的境界、诗歌的高度,诗人也努力在把诗歌的境界,化作诗人的血肉、诗人的呼吸。生命因诗歌而净化,诗歌因生命而有形,生命诗歌化了,诗歌也有生命了。 

 

这是诗人人格魅力与诗歌精神的统一,是诗人内在素质和外在自然的结合,是灵魂、自然、诗学和哲学共同完成的诗歌大美。

 

在有境界的诗歌中,愤怒和激烈的情绪消弥了,美的意境把心境涂抹得一片宁静和疏朗,诗已经完全回归到诗的本体,并凸显出自身的美丽光芒。摇撼我们的是诗歌本身的魅力,而不再是社会意义上的愤怒、呼喊和鞭挞。但这决不是说诗人已经放弃了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类的同情,那种具有穿透力的疼痛感依然堆积在诗歌之中,只是这种疼痛不再是四处喷溅的火星,也不再到处蔓延,它在梳理和节制中被深沉了、深化了,被形而上了,也就更加具有人性深度和终极性质了。艺术规律告诉我们,不要让情绪过分的激烈,太猛烈了就会破坏诗歌的美感,把这种疼痛稀释在诗歌的“溢洪道”中,让它在诗歌美感和哲学意味的感召下,一点点将疼痛渗透给读者,这不但不会减少诗歌的同情心,反而会使这种疼痛具有了美的品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忧伤的美和沉郁的美。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5   条】
推荐理由:
精妙之论,值得学习!
芊芊诗草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0-11-22 01:46:26
文章评论
沙漠之蓝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0-31 12:40:45)  
来学习!问好老师!
生活哲学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0-29 20:59:03)  
认真学习后很受益!谢谢啦.
醉江月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0-29 19:31:25)  
扎实的诗歌不论是向下扎进泥沼,还是向上寻求超拔和绝然,思和诗都是比翼齐飞的翅膀,思和诗并行着,最后达到思和诗的交融。
非常欣赏!读此文,真受益匪浅!认真学习,问好老师!
芊芊诗草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0-29 16:28:17)  

读之,受益匪浅!学习了。问好老师!

雨晴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0-29 15:09:27)  
"有境界的诗歌,诗人不因现实的苦难和丑陋而慷慨激昂,也不用高远的境地来象征精神的极地,诗人强调的是诗歌本体的魅力和意蕴的美,"欣赏学习!问好犁兄!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