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读诗品性说品牌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2445        作者:任无寐        发布:任无寐        首发时间:2009-03-28 22:55:00
关键词:于连胜
编语:

  乍写出这一个题目,即觉得有点烫手,诗歌和品牌绝对是两个行当的事儿,能放在一个锅里搅和吗?但是,读于连胜君的诗歌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让人从多方面引发对个性和价值取向的重新确认,而这两者恰好又是构成品牌的基本要素。所以我想,假如你希望做成自己的品牌,完全可以先读读于诗,这将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些诗不是专写给诗人们读的那种,这些平白如话,思路清新,以热肠示人的诗句,读起来已经有些像老友相遇进而酒酣耳热时吐露真言一般发烫。

 

      请看于诗之一

《风景线》

太重了

所以

寸步难行

太轻了

所以

飞上了天

然而

山有山的喜悦

云有云的遗憾

云的来去

总是短暂

山的落脚

总是长远

终于清醒的云

才化作雨

来装点

山的壮丽……

属于永恒的山

才穿过云

去俯瞰

云的变幻……

 

        古今诗人写山写云,佳作连篇累牍,“天台诸峰外,华顶当寒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灵澈);“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刘禹锡);“下压重泉上千仞,香云结梦西风紧。”(罗隐)。他们写云时无论怎样极尽铺陈,终究是为托山,山常常是主角,赋予坚实的形象,承载着深刻的寄寓。云只是用来烘托山的危乎高哉,仿佛永居从属地位。这似乎是早就形成的一个在诗歌语言中惯用的思维定势和审美取向。可是在于诗中所读到的山和云,却分明成为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山和云,不仅互有依托,而且互有超越。各自展示着有别于他的性格。诗人站在高处,同时为山和云的客观存在进行观察和价值考量。这给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启发,那就是,在复杂纷纭精彩纷呈的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体,都应当受到关注。如果你是山,可以为你的“重”而喜悦,充分利用好“重”的优势,脚踏实地的保持自己的那份恒久;如果你是云,也完全不必因为“轻”而遗憾,你尽管自由来去,在无限虚空中变幻万般。两者的存在一样得到尊重。这种哲学思考,可以让身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层面的人都能感受到被关怀被激励的温暖。

 

         再请看于诗之二

《瀑·尼亚加拉断想》

往高处走

道理

讲了几千年

 

往低处流

却飞出

瀑的壮观

 

尼亚加拉

我读你

悟真理的内涵

 

你是

无媚骨的水滴

汇成的

脊梁

 

你告诉人们

并非

就是凯旋

你告诉人们

也能成为

美的画卷……

 

你告诉人们

要像勇于飞落的水一样

多一分

自重

 

你告诉人们

要像投身下游的瀑一样

多一分

自谦

 

其实

最美的景色

并不

都在天上

 

那些

追求升腾的水

不过

化为云烟……

 

那些

勇于直下的水

才能流向长远……

 

尼亚加拉的飞瀑啊

红了枫叶

绿了两岸

 

震天的涛声

是一支

下的壮曲……

高垂的飞流

是一首

落的诗篇……

 

并非高贵

并非低贱

 

在尼亚加拉

我理解了瀑的直言

飞流直下的水

走向大地

才有

真正的不凡

 

        在惊心动魄的大瀑布前,诗人透过轰轰烈烈的景观物象,看到的是瀑布“下落”的个性化本质。别开生面地阐述了“下落”所蕴含的价值。“下落”不等于堕落,也不等于败退,而是一种进取的状态,是在不为和为之间的一种选择,是一种更高贵的美德和更不平凡的画卷。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言:升起并不都是喜剧/失落未必就是悲歌……/假如失落于泥土/就化作希望的种子/假如失落于熔炉/就炼铸钢的性格。在看到山的永恒的时候,赞赏云的变幻;在他人狂热地追崇“升腾”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下落”的意义,这种在热浪潮中的冷思考,可以说,是于诗的个性。同时,这也是于诗成为令人瞩目的一个文化品牌的奥秘。

  品牌,作为核心角色,可以说首先是在经济生活中确立的。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品牌它所以为人理解,为人承认,为人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个品牌所包含的文化趋向和文化原则。举个例子来说,有人请你上星巴克,那杯咖啡并不见得适合你的口味,但是你肯定会带着些许矜持去赴约,因为你要参与到一种雅致的文化氛围中去。所以说,围绕一个品牌会形成一种文化优势,这个优势大大地超过了承载品牌的产品本身的物质价值。用广告界流传很广的话来说就是,商家出售的是效用、快乐和舒适而并不是货物。这句话被美国人说成:“Sell the sizzle, not the steak”(卖的是煎肉的咝咝声,而不是肉)。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的过程也就是积极地致力自己文化环境与文化内涵构建的过程,简单地说,也就是张扬个性的过程。

  但是,这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驾轻就熟的事,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文化优势,不知道自己到底从哪里出发能超越别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清楚地了解自己有时候并不比看穿别人更容易。于是,一些人不惜化费重金加盟连锁,将自己的脸涂抹上别人的肤色,把自己的命运捆绑在别人的战车,这不但轻率地放弃了自己的品牌,而且,还埋下了一个隐患,众多的加盟商像一堆乱石,在滚动中很容易打磨钝了各自的棱角,原来的好品牌也会随之损毁得面目全非。

  其实,任何人都可能成就品牌。关键在于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找到自己那些独特的可以引起关注的优势。不要说你没有什么优势,这种谦虚在今天已经是不被看好的装饰物。已经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貌似高贵的谦虚所带来的并不是幸福的结局。每个人都各有其不同于他人或者说胜于他人的方面,而且,多元社会的关注也在聚焦于各式各样的个性。问题只是如何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个性,然后不遗余力地把它推销出去。人们为《非诚勿扰》中葛优的诚实善良会心一笑,也为《不差钱》中“小沈阳”的机智而捧腹大笑,两者的个性相去千里,而各自的个性形成的品牌力量却不差分毫。我们在笑过之后,安静地品读于连胜的诗歌则是又一种文化享受。

  我常常在一家“老四季”吃那种中式的快餐,不止一次地看到一位老者,独自坐在大说小唠的食客中间,就着那醇香四溢的煮鸡架和正午充沛的阳光,一瓶一瓶慢慢地喝着啤酒。那份闲散与安慰,是绝不可能在美国加洲牛肉面的吊灯下找得到的。

       注:文中所引于诗选自诗集《雨曲风歌》,于连胜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版。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赵凯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3-29 13:32:00)  
于连胜老师的诗涵大道理,感觉每一首若不说些心曲出来,就不轻易下笔。
匿名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3-28 22:56:00)  
妙诗佳评啊!--寒江雪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