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赋论
本栏目所称的赋论,主要指对本站辞赋骈文版块的作品与作者进行的文艺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赋论
静升古镇赋
文章来源:自创        访问量:4401        作者:杨迎光        发布:河东老夫子        首发时间:2015-05-05 17:51:30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美哉风光,壮哉风貌,杰哉传人,灿哉文明,淳哉乡风
编语:

静升古镇赋

灵邑多山也。其广袤县域,遍布阻山带河,颇多津关险塞而鲜有开阔之地也。唯县东古“千亩”地[1]一带,天成佳境,别有一番洞天。

由县治循小水河东行二十里,道路迂回,山环水转,豁然而开朗者,古“千亩”盆地也。群山环合,村寨围拱,土地平旷,沃野千顷。驻足而北望,有村镇依山面川,高低错落,绵延十数里者,静升古镇也。

古镇者,国之名镇也。数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为首也[2]。又有明清老宅王家大院者,天下之名院也,享“华夏民居第一”之赞誉,有“中国民间故宫”之美称。由是,美景古韵,相得益彰,遐迩游客,纷至沓来。五里长街,宾客如潮,日日重排“清明上河”;百年老宅,游人如织,天天上演“元宵观灯”。其赏心悦目者,或钟情于山水天然之灵秀;或属意于街市宅建之古老;或陶醉于乡风民俗之淳朴;或迷恋于历史文明之久远。正所谓仁者爱其山,智者乐其水。情之所钟,虽各有所属,神之所往,则行合而趋同。

美哉!古镇之风光。田园如诗,胜比世外之仙境;山水似画,堪称北国之江南。傅青主五度小住,饱览“山林埜[yě]趣”[3];梁崇龄两番亲临,感慨“咫尺仙凡”[4]。或生机盎然,柳嫩花新;或满目碧翠,鸟语蝉鸣;或五谷飘香,遍地流金;或粉妆玉砌,十里琼林。春夏秋冬,景色迥异;阴晴雨雪,风情万种。山涧溪流潺潺;峰顶池水盈盈[5]。“红崖”峡谷[6]幽幽;“禅房”仙洞[7]冥冥。崖间“神头”[8]栩栩;壁上“马迹”[9]隐隐。“介庙松涛”[10]阵阵;“苏溪夜月”[11]澄澄。“民居奇葩”[12]佼佼;“古寺迎晖”[13]彤彤。奇山异水,无处不有;美景佳境,举足可亲。                           

    雄哉!古镇之风貌。街市五里,旗幡招展;住户八千,屋舍俨然。麒踞虎峙,堡寨恢弘;凤翥[zhù]龙蟠,巷陌深远。层台累榭,雕梁绣柱;刻桷丹楹,碧瓦朱檐。寺庙巍巍,诸教集萃;祠堂森森,各祀祖先。奎星[14]巍峨,摘星揽月;文笔[15]高耸,直插云天。古坊座座,横跨街市;石狮对对,雄踞宅前。高堂广厦,比比皆是,名胜古迹,洋洋大观。

    杰哉!古镇之传人。介子[16]忠孝,千古贤士;子崇[17]刚直,一朝良臣。师氏名门[18],英才辈出;王姓望族[19],冠盖如云。宋之儁[jùn]一门忠烈[20];王之桢父子皆贞[21]。张执中同主留质[22];翟公忠共兄舍身[23]。吴御史生性峭直[24];王如玑砥节奉公[25]。孟太真一身武艺[26],耿文光四壁书盈[27]。余承恩策马应敌[28];王舒萼变法维新[29]。王得才梓匠高手[30];阎登贵梨园名伶[31]。王如玉辞集《诗钞》[32];张尊美文勒贞铭[33]。侯懋棠民国元老[34],杨绍泉商界精英[35]。士农工商,英才荟萃;文豪武杰,卧虎藏龙。

灿哉!古镇之文明。黄土地埋藏仰韶遗迹[36];古墓群长眠商代先贤[37]。《击壤歌》[38]乡人传诵百代;“尧车地”[39]故土册名千年。晋穆侯攻戎[40],古战场狼烟遍地;周宣王伐狄[41],千亩地杀声连天。鞋靴发源之地[42],晋文公履屐叹悔恨;节俗兴起之乡[43],静介里寒食禁火烟。汉文帝还朝,官道排驾[44];唐太宗礼佛,古村盘桓[45]。赵匡胤下河东,帅帐设在山头[46];苏东坡访“资寿”,名诗成于溪边[47]。……蕴深积厚,天荒地老;源远流长,沧海桑田。

淳哉!古镇之乡风。五里街市,孕育诚信理念;百氏家族,传承仁爱精神。仕者以忠孝节廉克己;民者以温良恭让待人。富庶者兼济天下;贫穷者独善其身。三清山封神[48],上天褒奖绵上忠孝之士;千叟宴赐杖[49],帝王表彰介里爱国之臣。扶困济危,杨起麟[50]有万里大裘之情怀;周穷恤匮,王梦鹏[51]具千间广厦之胸襟。方方碑碣,一笔一划载记古圣先贤仁德之举;座座牌坊,千凿万斧铭刻忠臣孝子不朽之功。                                                                                                                                     

嗟乎!予词穷矣。古镇之钟灵毓秀,深积厚蕴,非鸿篇巨制而不能够书,非生华妙笔而不足以状也。惜予才疏学浅,简陋无文,故虽有心歌之颂之,而辞难达也。今斗胆以鄙言累句而赋之者,非为示人,所以寄浓浓之乡情,且抒绵绵之乡愁也。

是为赋。

                          里人  杨迎光撰文

                      时公元二〇一五年三月十九日

【注释】

[1] “千亩”地:现静升、马和盆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千亩”为商周时的称谓,隋唐时亦称“度索原”。

[2]  2003年以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三批共四十多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古镇名列首批第一名。

[3]  傅青主:即傅山,据可查史料记载,傅山先生曾先后五次在古镇逗留,游览美丽山河,并题写“山林埜趣”匾额,盛赞古镇风光。 “埜”为“野”的异体字。

[4]  梁崇龄,清乾隆时浙江兰溪人,曾慕名两次亲临古镇游览,并在其《游介林记》中留下古镇景色“咫尺仙凡”的赞语。原文见嘉庆版《灵石县志•艺文志》。

[5]  峰顶池水盈盈:太岳山极顶牛角鞍附近,海拔高度约为2500米的山顶,有一圆形水池,一年四季碧水盈盈,天旱不涸,雨涝不溢。人称“天池”。

[6]  红崖峡谷:位于静升镇东南8里处,山谷狭窄而深邃,谷中树木森森,气候凉爽,是天然的避暑胜地,现已开辟为生态旅游景区。

[7]  禅房仙洞:指绵山禅房岩上的一个石洞。石洞深约百尺,内有一泓清泉。据当地人传说,当年范蠡前来拜谒介庙时,老子曾在此洞中点化范蠡,希望他能够“放下”功名利禄的困扰,急流勇退。为此,当地人称之为“禅房仙洞”。

[8]  崖间“神头”:指神头峪崖壁。位于距古镇约五里处的介庙以东,崖高数十丈,崖面上有天然形成的神头图样。远远望去,神头形象逼真,眉目清楚,须发栩然,俨然一位束发戴冠的古人,当地人以其为介子推神像。

[9]  壁上“马迹”:指马迹岩。位于距古镇8里处的马扎沟中,岩上有天然形成的骏马图迹,现因年深日久,风雨侵蚀,图迹已不太清晰。

[10] “介庙松涛”:灵石古八景之一。傅山先生曾赋诗赞之曰:“青松白松十里周,松青松白祠堂幽,晋霸园林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

[11] “苏溪夜月”:位于古镇苏溪村东,灵石古八景之一。据传因苏东坡曾在此赏月赋诗而闻名。

[12] “民居奇葩”: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明清老宅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建筑群规模恢弘,由六堡五巷五祠堂组成,面积约250000平方米,上世纪末,被定为为灵石新八景之一。

[13] “古寺迎晖”:“古寺”,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古寺资寿寺,位于古镇苏溪村西,“古寺迎晖”为上世纪末确定的灵石新八景之一。

[14] “奎星”: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升文庙的魁星楼,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

[15] “文笔”:指文笔塔,“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升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建筑年代无考,约为元代建筑。塔高27米,因形状如一支笔头向上的毛笔,故得其名。

[16]  介子:即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灵石旌介村人。在随从晋文公逃亡19年期间,割股奉君,忠心耿耿。归国后“不言禄”,与母隐居绵上山林之中。文公欲逼其走出山林,接受封赏,遂放火焚林,致母子二人烧死在山中。文公悔恨不已,遂改绵山之名为介山,立庙祭祀,并将介子推母子遇难之日定为 “寒食节”,号令方圆百姓届时只能寒食,不得生火。宋元丰元年(1078年),封“洁惠侯”,崇宁三年,宋徽宗赐庙额“昭德”。清光绪六年(1880年)御赐“绵田旌善”匾额,光绪二十八年(1902),诏封“履洁”徽号。祀乡贤忠孝祠。

[17]  子崇:即杨子崇,汉太尉杨震的第14世孙,隋文帝杨坚的堂弟,古镇集广村杨氏先祖。据《隋书》记载:“杨子崇,高祖(隋文帝杨坚)族弟也。父盆生,赠荆州刺史。子崇少好学,涉猎书记,有风仪,爱贤好士。开皇初,拜仪同,以车骑将军恆典宿卫。后为司门侍郎。炀帝嗣位,累迁候卫将军,坐事免。未几,复令检校将军事。”另据集广村《杨氏族谱》记载“大业间,炀帝巡幸北塞,子崇公随驾驻雀鼠谷,屡谏,谪为庶民。遂隐居汾滨以东之集广村,躬亲陇亩,以奉宗祀。未几,灵石城成,徙居城内。众姓因其人品端正,推为县首(在全县户籍中列为一甲一户)。”

[18]  师氏名门:指宋元祐进士、江南督理师范一家。师范,静升尹方村人,其祖父师守信、父亲师克奇均为进士,故有“一门三进士”的赞誉。祀乡贤忠孝祠。

[19]  王姓望族:指静升西王氏,灵石“四大家族”之一。明清两朝,王氏一族,有官位者达200余人。

[20]  宋之儁一门忠烈:宋之儁,明代灵石县尹方村人。天启二年进士,初授直隶容城县知县,后调户部,先后任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逼仕于他,宋之儁宁死不从,被杀。其妻乔氏见丈夫被杀,当即撞阶而死,女儿含泪收殓父母后,亦拔簪刺喉而死。祀乡贤忠孝祠。

[21]  王之桢父子皆贞:王之桢,崇祯戊辰科进士,与闯贼死战,慷慨就义,其子王煌闻父亲死讯后,跳楼自尽。事迹载历代灵石县志。

[22]  张执中同主留质:张执中,祖籍临汾,其先世于元末明初迁居静升。明洪武二十五年,张执中供职北平燕王府邸。洪武三十一年,燕王朱棣为使朝廷放心,将世子朱高炽及张执中等人作为人质留在京师。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张执中辅高炽留守北京。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夺得帝位,念张执中在充当人质和留守北京期间“效其劳勋,盖有岁年,”遂“进其品秩”,任命其为应天府府丞。洪熙元年赠应天府尹、嘉议大夫。

[23]  翟公忠共兄舍身:明代著名孝悌楷模。据嘉庆版《灵石县志》载:嘉靖壬寅年,“匪寇突至,(翟公忠)兄弟仓卒,不及备猝,与寇遇。兄(翟公)佑驱弟急走,愿自当其患。忠曰:‘兄在,请与共死!’遂俱被执。兄弟争代死,贼不听,皆杀之。有司申其事,提学移檄旌之‘有手足恩重,患难不离,处变不渝,天伦壮节,有裨风化’等语,树坊于其门。同祀忠孝祠。”

[24]  吴御史生性峭直:吴御史,指吴珉,静升镇土黄坡村人,明成化进士,累官至南京都察院右护都御使。吴珉为官三十余年,清慎耿直,始终不渝,口碑极好,时有“直不过吴珉”之赞词。死后入祀乡贤忠孝祠。

[25]  王如玑砥节奉公:王如玑(1696-1759),字魁山,号绵岫,清代静升人,诰封中宪大夫,晋封资政大夫,乾隆九年(1744年)任内务府光禄寺掌醢署署正,乾隆十一年(1746年)升任刑部陕西司郎中,记名按察司副使道。居职期间,以“惕然”为座右铭,“克勤克慎”、“遇事不苟”、“立心于直”、“务期明允”,深受百姓拥戴。

[26]  孟太真一身武艺:清代静升后沟人。生前广拜名师,高徒遍布天下。曾向傅山学习太极拳术,并在其基础上,创立了“绵山太极拳”。曾著有《太极拳论》的王宗岳,以及《陈氏拳谱》的作者陈玉廷均为其徒弟。

[27]  耿文光四壁书盈:耿文光(1830-?),号酉山,灵石苏溪村人。不仅饱读诗书,且为清末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家中筑有专门的藏书楼,名为“万卷精华楼”,藏书达8万余册。著有《仁静堂书目》8卷,《精华书目》146卷,《紫玉函书目》、《苏溪渔隐读书谱》等专著。

[28]  余承恩策马应敌:余承恩,清代静升核桃窊村人,监生出身,清咸丰七年起先后任河北省巨鹿、曲周等县县令,后因平乱战功卓著,被朝廷授予“车勇巴图鲁”(汉军勇士)称号,并擢升广平府知府,奉特旨以总兵用。据立于河北省鸡泽县的一通碑碣载:“余(承恩)公少不读兵书,长不习弓矢,而步伐止动,齐与古合,策马应敌,指挥胆壮。”面对进攻保定的数万捻军,余承恩仅率领2000人马,“大呼冲入,直抵省垣,群贼落胆,不敢窥城。”

[29]  王舒萼变法维新:王舒萼(1732-1773),清代静升村人,同治丁卯科举人,光绪丙子科进士,曾任直隶文安县知县,户部主事福建司行走。他支持“公车上书”,主张变法图强,并参加了杨深秀于光绪二十三年创立的关学会,积极投身变法维新。百日维新失败后,遭罢官回归故里。后任平遥超山书院山长。

[30]  王得才:明代静升人,出生于建筑木作世家,著名古建木作技师。静升古镇现存的明、清代古建筑,其大、小木作营造多数出自他及其后代之手。

[31]  阎登贵:静升村人,是清末及民国时期誉满三晋的晋剧须生。艺名“雪山红”,晋剧名家丁果仙、丁巧云、花艳君、张美琴、筱桂芬、筱桂梅都做过其徒弟。

[32]  王如玉辞集《诗钞》:王如玉(1732-1773),字璞园,又字岚溪,号汾左,清代静升村人。自幼聪颖好学,日事吟哦。成年后“座上常开北海之尊,接引名流递相唱和”,与扬州八怪郑板桥等结为知己。时人称赞他的诗“兴到神来,拈毫挥洒,不为古缚,不为今诱。”乾隆二十七年,王如玉出版了他的诗集《岚溪诗钞》,由好友朱文震作序。乾隆三十六年,王如玉因驸马忠勇公福隆奏荐,发四川军前分理粮务,乾隆三十八年,小金川降人复叛,王如玉阵亡。次年,奉旨恤赠太仆寺卿(从三品),入祀昭忠祠,并立坊旌表。

[33]  张尊美文勒贞铭:张尊美,字政五,灵石县集广村人,清康熙恩贡生,本县文豪之一。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知县侯荣圭的主持下,作为主要编纂者,参与纂修了康熙版《灵石县志》,他所编辑的《灵石县志·文艺·普通古籍》被录入《中国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数字方志)》中。由于张尊美才学出众,遐迩闻名,因此,无论是县治乡村,还是豪门巨族,大凡树碑立传,多邀他撰写碑文,为此,由他撰文的碑碣遍及全县,不可胜数。

[34]  侯懋堂民国元老:侯懋棠(1906-1987),又名侯桢祥,静升村人。1925年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介绍加入国民党,1931年回山西省党部工作,后任职山西省政府,并荐任视察,负责11县市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进入军统局工作,1943年升任上校科长,兼任中美合作所总务组组长,具体负责照料张学良将军的生活起居。抗战胜利后,改任保密局设计委员,1949年,与灵石县老乡张彝鼎先生一同赴台,1955年被台湾当局授予少将军衔。1965年退休后,受宋美龄女士之邀,出任台北振兴复健医学中心主管,直至1986年。1987524日去世。逝世后,张彝鼎先生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蒋经国先生为之亲笔提写挽幛:“忠勤堪念”。

[35]  杨绍泉商界精英:杨绍泉,又名杨家麒。集广村人。清末至民国初年任“天津英国隆茂洋行” 大掌柜。杨绍泉早年赴天津经商,由于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商号、钱庄遍布天津、北京、山西等地。当时,在晋商集中的山西平遥以及古镇静升,都有他的商号钱庄。杨绍泉精通英文,他在天津主要与英国人做生意,在与英国人长期做进出口生意的过程中,他以精明的经济头脑和诚信的经商之道,得到了英国人极大的信任和赏识。英国人称之为“中国的经济家”,是在天津,乃至北京闻名遐迩、蜚声中外的晋商代表,其生意主要是用内地的土特产品换取进口洋货,从中赚取利润。民国年间,杨绍泉先后置得静升村钟灵巷东、西两处院落以及王氏“孝义祠堂”,遂将家人迁入静升村。

[36]  黄土地埋藏仰韶遗存:1976年,山西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会同灵石县文化部门对静升镇集广村、旌介村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在集广村东到旌介村西的一带,有厚达三米的仰韶——龙山文化堆积。2003年,静升村在建设自来水工程时,在村东瓦窑沟、桐坡一带发现了大量古陶器与灰坑,后经专家考证,为仰韶文化遗存。

[37]  古墓群长眠商代先贤:古墓群,指“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旌介遗址的商代古墓群。位于静升镇旌介村,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内除发现有仰韶、龙山文化和东周遗存外,还广泛分布商至汉代墓葬。1985年发掘清理晚商墓四座,西周粮仓二座,汉墓一座。出土铜、玉、陶、骨器138件,其中青铜礼器40多件,多铸有“亚羌”铭文,反映了商代晚期与商王朝共存的北方方国的文化面貌。

[38]  《击壤歌》:“击壤”是一种古老的投射游戏。玩游戏时,先准备两块“壤”, “壤”是用木板做的,前面宽后面窄,长约一尺五寸,宽三寸左右,形状就像一只鞋子。玩的时候,先把一只壤的一半插入地中,一半暴露在外面,然后玩家走到三四十步开外,将手中的“壤”向插在地上的“壤”掷出去,击中的就算赢。而《击壤歌》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诗歌。据传:有一年,鲧陪同尧帝巡游来到古镇静升,看到当地老百姓家家安居乐业,几个七八十岁的乡间老人正在做击壤游戏,于是感慨道:“乡村百姓安享太平,耄耋老人游戏街头,尧帝的仁政真是惠及天下啊!”一位参加游戏的老人听了鲧的感叹,很是不以为然,于是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人所唱的这支歌,就是《击壤歌》。在静升村和义堡以东,至今尚有一块耕地,历来被当地人称作“击壤场”,或“击场子”。据历代古镇人口口相传,这块地便是当初几个老人做击壤游戏,并唱出《击壤歌》的地方。

[39]  “尧车地”:在“击壤场”附近,还有一块地,古镇人称之为“尧车地”。据传,这块地当初是尧帝巡游时停放过车辇的地方。与“击壤场”一样,虽经几千年风雨沧桑,但“尧车地”的地名,古镇人一直沿用至今。

[40]  晋穆侯攻戎:指周宣王二十六年,即晋穆侯十年(前802年),晋穆侯攻戎,战于千亩并大获全胜的战事。

[41]  周宣王伐狄:指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宣王伐姜氏之戎,战于千亩,王师败绩的战事。

[42]  鞋靴发源之地:木屐,通常认为是“汉代足衣”,但据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服饰》一书指出,木屐起源于春秋时期。书中说:“晋文公想封赏曾割股肉为之充饥的介子推,但他拒不受封而隐于山中,文公以火烧山想逼之出仕,介子推抱树焚死。文公非常哀痛,便以该树制成木屐穿之,以作纪念。”另据乡人传说,木屐的发明者就是晋文公。他在放火焚山时,脚上的鞋靴也被烧坏,加之,晋文公对误焚忠臣一事十分后悔,于是,便用介子推临死时怀抱的“黄栌”树干,制作了一双木屐穿在脚上,沿着静升以南的一条深沟,一步三回头地离开绵上。从此,这条沟便被称作“后悔沟”。

[43]  节俗兴起之乡:静升古镇历来被称作“寒食节”的发源之地。晋文公将介子推烧死在绵山之后,对自己的鲁莽行为十分后悔,于是在绵山脚下立祠祀之,环山一境之田,皆做祠田,使农夫掌其岁祀。并将靠近绵山的三个村落更名为“旌介”、“记过”(今集广村)、“旌善”(今静升村),令当地人于介子落难之日禁火寒食。曰:“以记吾过,且旌善人”。从此,寒食节习俗逐步普及开来。

[44]  汉文帝还朝,官道排驾:汉高后八年,代王刘恒还朝即位,沿千里陉古道一路南下,路过古镇时,曾在官道上排驾。

[45]  唐太宗礼佛,古村盘桓: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到绵山礼佛,曾在旌介村盘桓。

[46]  赵匡胤下河东,帅帐设在山头: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时,曾在古镇北五里的一个山村扎帅营,后该村改名为“帅家山”。

[47]  苏东坡访“资寿”,名诗成于溪边:宋元祐八年,苏东坡在外放出知定州期间,曾不远千里,亲访资寿寺,并游览古镇山水,在一个月圆之夜,苏东坡在资寿寺东的一条小溪旁饮酒赏月,并吟成了著名的《行香子•述怀》。后来,资寿寺所在村因此而改名为“苏溪”,苏东坡吟诗的地方亦被定为灵石八景之一,称为“苏溪夜月”。《行香子•述怀》全诗为:“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48]  三清山封神:传说介子推被晋文公烧死之后,道家三清念其“生前孝敬尊长,行为可风;割股奉君,忠心可鉴;淡泊名利,节操可嘉;不幸火海焚身,冤尤可悯”,特在古镇之东南十里的“三清山”封其为“晋国方神”据说,当初三清所颁的封神榜就张挂在三清山上的“屏风崖”上。

[49]  千叟宴赐杖:清代一朝,静升王家曾有王谦受、王中极两人分别参加了康熙、嘉庆两位皇帝举办的千叟宴,王谦受在参加千叟宴时,康熙皇帝为表彰其爱国情操,还赐给他龙头拐杖一根。

    [50]  杨起麟:明末清初人,杨子崇的后裔,集广村杨氏第二世祖,据清嘉庆版《灵石县志•人物志》:“杨起麟,举乡耆,天性仁恕,慷慨有大节。敦本力田,分余济困,尝读钱公辅《义田记》,便以古人自期许。曾割田分金以资从弟侄等抚养成名,置义田若干亩,以赡族人。又出金取息以资族中老稚贫乏、婚葬诸费,择族中贤明者掌之。母族何氏亦为捐金营息。及里中徭役、县中递应官车各有裁制,约费千缗。知县狄(狄其麟,顺治十年任灵石县知县)旌曰‘巗谷德叟’;孟(孟嵃,顺治十二年任灵石县知县)旌曰‘尚义功高’;徐(徐用华,顺治十六年任灵石县知县)旌曰‘德重乡评’”。逝世后,祀“忠义孝弟祠”,牌位上书“义士杨起麟”。“万里大裘”典出白居易《新制布袭》。原文为:“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穷人。”

    [51]  王梦鹏:(1679-1756)清代静升人。曾在家乡广设义学、建义仓、捐义冢,修路筑桥,救济灾荒,所做善事无数。乾隆皇帝颁旨建孝义坊旌表,现石坊尚存,刘墉赋诗称赞他:“遥瞻槐里钦耆宿,评重乡邦月旦同。志节独传千古后,操持只在五伦中。骑骏直上清琳馆,化鹤闲游紫石宫。争羡天章荣处士,馨香至德永葆崇”。“千间广厦”,典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   条】
文章评论
幸福群岛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5-06 22:50:08)  
可发到辞赋骈文板块。欣赏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