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热点网文
对非博客的网络佳作选择转发,转发时须标明文章作者及出处。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诗人雪珂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佳作诗话  >>  热点网文
触摸金刚经
文章来源:腾讯空间        访问量:2844        作者:佚名        发布:诗人雪珂        首发时间:2016-05-27 17:28:52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触摸金刚经》
《触摸金刚经》 2014-09-07 22:34:50 “其人独具只眼,精于止观,睥睨天下,可于掌上定乾坤也。惜乎惑业未断,我执坚固,仍不出三界。”
情结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动力模式,是心理运动的一个潮流,是人对外界事物应对的一个程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存在,是一生都在左右人的神秘力量,是连绵不绝的梦境,是驱动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源泉。明了自己心灵深处隐藏的主要情结,知道它们的由来,才能对自己人格特征具有清醒的认识
匀_个弓箭手在射箭是为了好玩时,那么他就拥有一切的技术。如果他是为了一个黄金做的奖牌而射,他就会紧张,他的眼睛也会模糊,也许会看到两个目标,这时他已心神错乱了。
瘀鹑他的技术并没有改变,只是那个奖品会让他精神分裂,他会介意,他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想要的胜利上,从而忽略了射箭,而那个想要胜利的需要会耗掉他全部的力量。
人们一直在问:神性在哪里?真理在哪里?问题不在于找寻神性或真理。它一直都在这里,它从来没有在其他任何地方。它就在你所在的地方,但是你不在那里,你的头脑在其他某一地方。你的眼睛充满着梦,你的心充满着欲望,你进入了未来,而未来只不过是个幻象,或者你可以回到过去,可是过去已经死了。过去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未来尚未存在,在这两者之间是现在这个片刻。这个片刻很短,它就像原子一般,你无法分割它,因为它是无法分割的,这个片刻一眨眼就过去了。如果有一个欲望侵入,你就错过了它;如果有一个梦在那里,你就错过了它。
怀创造出一个空间,欲望就是创造空间的方式,那个欲望越大,就有越多的空间被创造出来。一个欲望或许在一年之内可以被满足,那么你就有一年的空间,你可以进入它,那么你就一定会碰到很多爬虫或野兽。这个你借着欲望所创造出来的空间,你称之为时间。如果没有欲望,那么就不需要时间。
只有一个片刻存在,它甚至不是两个片刻,因为只有欲望需要第二个片刻,它不被你的存在所需要。在一个片刻里,存在完全被满足,那么存在就意味着很完整。
舀鱙恧认为时间是某种外在的东西,记住,你弄错了,时间并不是某种外在的东西。
鬀襢恣所有的欲望,从你的眼睛抹去所有的灰尘,要很安详地停留于内在,不要去渴望什么东西,甚至不要去渴望神。每一种渴望都一样,不论你是渴望一辆大车,一间大房子,还是渴望神,都没有差别,因为那个渴望是一样的。不要渴望,只要存在。甚至不要去看,只要存在!不要想!让这个片刻存在,而你处在它里面,突然间你就什么都有了,因为生命就在那里,突然间,每一件事都会开始洒落在你身上,然后这个片刻就变成永恒的,那么就没有时间了,它一直都是现在,它是无始无终的,但是这样的话你是在它里面,而不是一个局外人,你已经进入了整体,你已经认出你是谁。
因为你并没有觉知到你内在的王国,所以你总是觉得还需要更多的东西,还需要某种胜利,来证明你不是一个乞丐。
这个胜利的需要是什么?你必须去证明你自己,你觉得内在很自卑,很空虚,你觉得内在是一个无名小卒,所以才会有那个证明的需要产生,你必须去证明你是某号人物,除非你证明了它,否则你怎么能够安心?
有两种方式,试着去了解,这是仅有的两种方式,其中一个方式就是走出去证明你是某号人物,另外一个方式就是走向内在去了解你是什么人,如果你向外走,你将永远无法证明你是某号人物,那个需要将会继续存在,或许还会增加,你越证明,越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乞丐,就好像亚历山大站在戴奥真尼斯的面前。向别人证明你是某号人物并不能使你变成某号人物,在内在深处,那个无名小卒仍然存在,他会刺痛你的心,再那里,你知道自己是一个无名小卒。
謀国并不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因为王国不能够进入到内在充满你里面的空隙,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进入到你的内在,外在的东西仍然停留在外在,内在的东西仍然停留在内在,他们不会会合。你或许可以拥有世界上所有的财富,但是你怎么能够将它带到里面去充满那个空虚?不,即使当你拥有一切的财富,你仍然会觉得很空虚,也许会更空虚,因为现在又加上了一个对照,那就是为什么佛陀离开了他的皇宫:看到了所有的财富,但是仍感觉到内在的空虚,他觉得这一切都没有用。
另外一个方式就是走入内在,不要试图去赶走这个无名小卒的感觉,而是去了解它,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变成一只空船,只要进入内在去了解你什么人都不是。当你了解到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你就会爆发而进入一个新的层面,因为当一个人了解到他是一个“无人”,他同时了解到他是一切。
行为是一种显像的心理,心理是没有显像的行为。行为受意识与无意识心理控制。意识受个人无意识控制,而个人无意识只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具体表象。原型通过一个个变化的情综以及千变万化的行为而得到表象。
三世,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一般来说只是我们内心固化的幻觉,也就是说当下这一刻就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全息。
气质和性格就是我们每个念头不断强化沉淀的结果,这都是从正心本心衍生出来的。透过命运的波澜起伏,要参悟到好坏、善恶都是从佛仙圣的本心、天性而衍生出来的暂时状态,千万不要当成永恒,而是一个流变的过程,不变的是随缘,随缘才能安,你能安就得自在,身心才会从容,人生才能洒脱自然。
我们都渴望自己心灵纯洁一点,悟性提高一点,境界升华一点,我们不愿意流浪生死,我们不愿意跟世俗红尘一起堕落,这样的一种良知、理性在我们心中已经慢慢在扎根,然而,要它发芽长成大树,还不那么容易,因为举目望去,到处都是让你往下堕落,刺激你,给你诱惑,压力的各种力量。
生命本来是很丰富多彩的,只要你不那么执着,不那么纠结,不那么厚此薄彼,用一颗平静的心去体会,用一颗随缘的心去接纳,放下那么多的对错好坏的评价,我想,你的路会越走越宽。所谓的业障,所谓的纠结,都会在这个过程中烟消云散。
所以,修行、发愿,不是强行拔高自己,当我们明白修佛就是让自己回归一种真诚,一种自在,一种从容,一种心里的释然之后,你会觉得任何有所图都是作茧自缚,自困牢笼,你发现,放下的只是枷锁,却迎来了无比光明和自由。
因为他自身的能量不够,自己本身无法使自己安顿下来,他需要通过一些时尚的东西、流行的东西让周围的人去关注他,从而吸取跟多的信息能量。所以要让一个人身心能安定,自在下来是不容易的。因为一个人本身的安定、自在本身是一个高度平衡的能量团,外在的风吹雨打,夸奖、贬低他都不那么在意,他已经是一个超平衡结构,就是处于太极中心点的能量。
在这个时代很多修行人也一样,以为修道就是追求更多的法术,来炫耀一些东西,控制别人;修佛的人就追求去极乐世界,积累功德,让更多的人羡慕他。其实他们骨子里面与俗人的追求名利、买服装是一样的。他不明白修佛、修道就是修一个身心的安宁与平静。
真正的东西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可以说有序的是道、佛的清净世界,乱七八糟,破坏的、刺激的、无序的是魔的世界。其实他们就是一个东西的两面,所以真清净是超越了这两个状态的。
不要指望去破除自我,更现实可行的路径是把自我慢慢扩大,从助人为乐开始、以觉悟“自我本无我”为最终。
试图改变他人就是痛苦的开始,改变自己看人看世界的价值标准和立场,就是心开 高兴的开始
为什么你想争?因为大家内心都有一个无意识的情综想去控制对方。为什么要控制对方?因为只有控制对方你才能找到一种真正自我的感受,这恰恰说明了你没有自我。
他人其实就是自己的生命的另外一面,讨厌他人、就是讨厌自己。迷恋他人就是迷恋自己。
自我与自性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从小积累起来的是自我越积累越固化,越有目的性,越累。自我是自性某种态势运动的产物,自性有无穷多种可能性,不生不灭,没有目的性,率真,是真我。后来积累起来的自我是假我。
儒家常常都是悲天悯人,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潜意识:我应该有所作为,我应该干点什么。而老子的结论就不一样。孔子是把人和自然,把自己和社会看成一个对立面。而老子则认为人其实和天地是一体的,人生在天地之间,天地有春夏秋冬,人有幼小壮老,生是来自这个自然,死还是在这个自然。你顺着这个自然,本性就不乱;你不顺这个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本性就乱了。
匀家更多是从大宇宙与天地的角度出发去看人的心理与行为。儒家更多地是从人的角度,再去推演人的社会与伦常规律。所以道家更多的是宏观,儒家更多的从是人的立场,从微观局部来看。
======================================================
《触摸金刚经——摘自博客》
第一章
1
金刚经是一部切断自我的经。
谁像金刚一样难以被摧毁?自我;自我就是百摧不坏的金刚。
自我,意味着什么?信念或见地。
当你持有信念或见地时,你就是难以摧毁的金刚。
信念或见地,就是金刚的分子和原子。
2
金刚经里有没有智慧?
没有。
那智慧在哪里?
在仁者——你——的心里。
3
金刚经是说什么的?
说空的。
说谁的空?
说心的空。
4
如何才是心的空?
没有一个念头或信念占据心,
这就是心的空。
5
什么是自我?
自我就是一个关于“我”的牢不可破的信念。
一个关于“我”的牢不可破的念头就是自我,
自我以念头的方式显示。
6
自我是固定不变的吗?
不,
自我时刻在变。
因为念头时刻在变。
7
到底什么是自我?
念头是自我的化身。
念头是什么,
自我就是什么。
8
自我到底是什么?
除了是一个念头,
没有自我存在。
以为自我是存在的,
是一个幻觉。
9
金刚经是一部什么样的经?
切断你牢不可破的信念的经;
打破或捻碎一个“幻我”的经;
一部把你指向“空”处看的经;
一部让你发现无穷和无生无灭之心的经。
10
金刚经
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
一部佛陀和长老的“对话”故事。
什么样的对话故事?
就修行领域里核心问题的对话故事。
第二章
1
我看到一切,
生命是一个见证。
我看到过星星,
我看到过月亮,
我看到过花朵,
我看到过河流……
这都是我看到的:
如是我闻。
2
来到这热闹的世上:
我看到过人们生病老死,
我看到过人们渔利我夺;
我看到过人们爱恨情愁,
我看到过人们欲死欲活;
我看到过人们苦不堪言,
我看到过人们悲欢离合;
我看到过人们四处找寻,
我看到过人们寻求解脱,
如是我闻——
这都是我看到的。
2
如是我闻,
我见证过生命里的一切。
如是我闻,
我见证过人生的苦到解脱。
如是我闻,
我看到过这世上的一切。
3
梦里,梦外,
如是我闻;
觉悟,解脱,
如是我闻。
4
我听到过佛陀讲法,
我见证过一个佛陀说法的故事。
如是我闻。
第三章
1
有一年,佛陀在一个园林里
给一些人讲法,
那时有修行者两千五百多人。
当时我记得,
受人们尊敬的佛陀,到吃饭的时间了,
带着觉知穿整齐他的衣服,带着觉知拿起他的钵
带着觉知到一座城市里乞食。
2
到了市内,
佛陀带着觉知挨家挨户地讫要,
没有分别,没有思量,没有选择
佛陀示显“平等”。
3
讫要完,
佛陀回到原处。
吃完饭,
佛陀觉知地收起他的衣钵,觉知地洗干净他的脚。
带着觉知
坐到了他的位置上。
4
一切都那么宁静优雅。
5
这时人群里有一个年纪大的人,
从群众里站了出来,
他露着右侧的肩膀,右膝跪在地上
合起他的掌
觉知而恭敬地向佛陀请教。
第四章
1
他说,“少有的受人尊敬的佛啊,
你善于觉知自己的念头,
热爱自己的正念。
我请问您——
现在有追求快乐、美好,想摆脱自己烦恼的人,
他们该怎么做?
他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念头、获得一颗清净心啊?
2
佛陀说:“嗯,不错不错,长老,你听我说
觉知念头,觉知善于观照念头,
你仔细地听,我给你说说。
那些追求美好和快乐,想摆脱烦恼的人
应该这样做,
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念头、获得一颗清净心。
3
好,受人尊敬的人,
我愿意听你讲讲这些事。
长老回答说。
第五章
1
佛陀告诉长老说,
“各位想修行获得愉快美好的人,应该这样对待你的念头。
各种各样的念头:
不管像飞虫一样的,不管像猛兽一样的;
不管带来阴暗心情的,
不管化显为怒火的;
不管生成图像的,不管没生成没图像的;
不管化成行动的,不管没化成行动的;
不管刚刚升起的,还是刚刚落下的;
……
我都等待它们回到它们来的地方。
如是如实地观照和等待,
最终那无数无量无边际的念头,都回到它们的来处,
最终什么也没有。没有要观照的念头。
2
“长老,若修行人还把一个叫作为‘我’的念头当真,
还把一个叫作为‘人’的念头当真,
还把一个叫作为‘他、她、它’的念头当真,
还把一切叫作为‘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当真,
如果他的觉知还没有照见或照破这些念头
那么他还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3
“再者,长老,念头对于觉知,念头本来就是不停留和不能不变化的
念头本来是不断地出现、出现、出现。
所谓念头不停,是指
念头不会停留在一样事物上,念头不会停留在一个声音上
念头不会停留在一种气味上,念头不会停留在一种味道上,
念头不会停留在一种感觉上,
念头不会停留在一个想法上。”
4
“长老,你应该这样允许你的念头出现、流动、消失,
你不能让它停留在它化现的任何一个图像上。
为什么要这样呢?
假如你让你自己的念头顺畅地流过一切,
你获得的喜悦不可计量。”
5
“长老,你认为呢?东方的天空可以想象或计量吗?”
“不可以,受人尊敬的人”长老答到。
“长老,那南边、西边和北边的天空、四面八方、上下的天空呢?
可以不可以想象或计量?”
“做不到,尊者”长老又答到。
6
“长老,要是你能让自己的念头流畅地流过一切,
你获得的喜悦快乐就像这样一样不可想象和计量。
长老,修行的人
就应该这样觉知和不掌控自己的念头。”
7
佛陀又问:“老先生,你的看法呢?身体是不是觉知呢?”
“不是,世尊。”长老说,“身体不是觉”
“为什么呢?”
“你所说的觉,不是指身体;你所说的身体,也不是指身体本身”
8
佛陀告诉长老说:“是的,长老。
凡是所能看见的,都只是心生出来的一些图像。
若要看着那些所谓的“实物“知道它们只是一些心生的图像,
你就看见‘觉’了。
‘觉’在念头的面前不变。”
第六章
1
长老又问:“世上的尊者,若有世人听到你说的这些,
他们会相信吗?”
佛陀告诉他说,“不要怀疑。我死了以后的岁月,
那些持觉观照心念修行的人,
听到我这些话,
会非常相信,会认为我说的千真万确。”
2
“这些人修行,他们的觉知从没失去过,
在千百万个好的念头、不好的念头面前,他们从没遗失过觉性。
听到这些话,甚至只如实地观察过一个念头,
他们也会相信我说的确实是真的,
并生起修持不移的信心。”
3
“长老,觉知能知道一切情况,
无数无量的念头都不会漏失,
那些念头不造成他们的痛苦,那是他们的福分啊。”
4
“为什么呢?”长老问。
佛陀说,“当日日流过觉的无数无量的念头
不认同它是一个是‘我’,
不认同它是是一个‘人’,
不认同它是一个‘他、她、它’,
不认同‘时间’、‘空间’,甚至不认同它是‘念头’时,
也就是说——
当念头不被‘我’、‘人’、‘他、她、它’,
不被‘过去、现在、未来’、‘这里或那里’等分别或概念所障住时,
它给那生命带来的礼物
不可测算和估量。
5
“为什么呢?”长老问。
佛陀说,“若心相信一个念头,若一个念头坚持它自己是真的,
那么它便会有一个‘我’、‘人’、‘她、他、它’或‘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产生;
若是心坚持‘不信’,或若念头坚持它不是真的
那情况也一样。
6.
“心不能坚持‘它是’,也不能坚持它‘不是’
心超越了它自身认为的‘是’或‘不是’——
心化现为念头,但心不是任何一个念头。
能听懂我说这句的人,
就能听懂我说的‘船’的比喻。
不应该执信任何念头(包括这个念头)
正念都不应该执着,何况妄念?”
第七章
1
“长老,觉者得到了‘觉’吗?‘觉’创造过念头吗?
你怎样看这件事呢?”
长老说,“按照我理解的你说的意思,
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觉’,也不曾有觉创造过‘念头’。”
2
“为什么这样说呢?”佛陀问到。
“觉不是念头,也不是不是念头;那觉不被任何东西沾染,
也不会去沾染任何东西,
它具体的性质没法说出。”
3
“那,具体到人会什么不同呢?”
“修行者和非修行者,以有‘觉’和无‘觉’而有差别。
有觉的人显得不同,
没觉的人就太多了”
4
“长老,若有人把他贪的信念系统、嗔的情绪世界和痴的无明之中的念头
都统统放行而不执着,
他得到的喜悦和幸福的感受多吗?
“很多,世尊”长老答到。
“这是为什么呢?”佛陀问。
5
“能觉察到的喜悦和幸福也是一个念头,
而你说的那种喜悦和幸福不是念头,
它的程度和能量大到没法说,
所以,您说的那种不再执着念头或相信念头——超越所有念头
的福报或感觉
大得没法说。
只能去体会。
6
佛陀说,“金刚经里的每个字都是一个念头,
假如有人因为某句话而悟得心和念的道理,
他的收获大不大?假如他启发别人也觉悟了相同的情况,
那人获得的酬报又大不大?
这种愉悦又比刚才的更大了,
因为有两个世界——两个宇宙——两颗人的心
获得了此种感受。”
7
老者问,“这又如何理解呢?”
“长老,一切觉者和他所了悟的道理、获得的喜悦感受,
都是从他对‘觉’和‘念’的了解中得到。
长老,佛法是一部觉的方法和出离念头的方法,
这被叫作为‘佛法’。
说它是‘佛法’,
事实上它不是指‘佛法’这个概念。
它超越这个概念,它超越所有的概念。”
佛陀说。
第八章
1
“长老,有人觉照念头,觉得他的念头自如了,这人修行有没有成果?”
“没有,尊敬的人”
“为什么呢?”
“念头本来就是流动的、无住的,它自由的进入——事物、声音
气味、味道、觉受、想法——又穿过它们,
它们是自由的。
它们不受我们的掌控。
2
“长老,有人觉照念头,
能够看到他的念头升起又落下——能够观照到他的一种念头的来和回,
这人修行有没有成果?”
“没有,世尊”
“念头没有来和去,它只是‘来、来、来’或‘去、去、去’——事实上这也不是;
说它有来去,只是描述上的需要。
念头的‘来和去’是名义上说法,世尊,念头不存在来或去。
3
“长老,有人觉照念头,觉得他‘无念’了——没有念头升起了,
这人修行有没有成果?”
“没有,世尊”长老说,
“如果能觉知到‘无念’,事实上还是念。
修行里说‘无念’或‘无生’只是叙述的需要,
事实上在无念或没念头升起之时
没有‘无念’或‘不生’的概念。
无念或不生,
只是名义上的说法,它们并不是存在的。
4
“长老,有人修行觉知观照念头,他连‘无念’的念头也没了——
他到达‘空’——涅槃了,
这人修行有没有成果?”
“没有,世尊”长老说,
“说‘空’或说‘涅槃’依然是个人为的分别和命名,
并不存在一个‘空’或‘涅槃’的境界。
能觉知到的‘空’、能觉知到的‘涅槃’事实上和其它普通的觉知相同。
若有人意识到‘空’,他依然没空。
若有人觉得他‘空’了——他必然不是空,他一定会有‘我’、‘人’
‘他、她、它’或‘时间’的概念或相存在,
否则,他怎样知道他‘空’或‘涅槃’了呢?”
5
长老接着说,“世尊,你说过我是个修的不错的修行人,
说我在‘心’、‘念’、‘觉’三处都很清净——
没有幻象缠绕幻象、念头追挤念头、觉知没被相念干扰蒙蔽。
我了悟到那此修行的‘境界’或‘次第’是虚假的
若我认为它们是真实的
并让心着在哪一个段位不走,
世尊您就不会说我
是个大自在的修行人了。
我也不是真正的行者。”
第九章
1
佛陀问长老:“长老,当我处在光明的觉知之上时,我能不能摄制住一个念头呢?”
“不能,世尊”老长回答到,
“觉知在光明的觉知处所,也无法抓摄住一个念头。
‘觉’完全无为,而念头自生自灭、自来自去。”
2
佛又问,“长老,正念能够有益于觉吗?”
“不能,世尊”长老答到。
“为什么呢?”佛又问。
长老说,“正念能够增加觉的光明或光辉,那只是看起来的假象,
事实上它不能,
那只是顺着幻象的相说它能。”
3
“是这样,长老”佛陀说,“各种内容名称的正念,
就是这样产出它看起来的光明的觉的。
但是那念头不应该在某事物上驻下来扎根,
不应该在美妙的声音、醉人的芳香、甜蜜的味道、美好的感受
或令人痴迷的想法中‘驻’下来扎根
发芽,开花,结果。
4
“应该让念头奔流,而觉知不失”
佛陀说,
“像镜子照耀,而万物自然变化一般。”
第十八章
1
“长老,你的意思呢?觉能看见肉眼看的吗?”
“是的,世尊,觉具有肉眼的功能。”
“长老,你的意思呢?觉能看见天眼看的吗?”
“是的,世尊,觉具有天眼的功能。”
“长老,你的意思呢?觉能看见慧眼看的吗?”
“是的,世尊,觉具有慧眼的功能。”
“长老,你的意思呢?觉能看见法眼看的吗?”
“是的,世尊,觉具有法眼的功能。”
“长老,你的意思呢?觉能看见佛眼看的吗?”
“是的,世尊,觉具有佛眼的功能。”
2
“长老,肉眼看见了什么?”
“肉眼看见了色相,世尊。”
“长老,天眼看见了什么?”
“天眼看见了如实的存在,世尊。”
“慧眼看见了什么,长老?”
“世尊,慧眼看见了心念。”
“法眼看见什么,长老?”
“世尊,法眼看见了觉性。”
“长老,佛眼看见了什么?”
“佛眼看见了有相和无相,世尊。”
3
“长老,觉真的有肉眼吗?”
“没有,世尊,假象上有个肉眼。”
“长老,觉真的有天眼吗?”
“没有,世尊,只是给了它一个天眼的名字。”
“长老,觉真的有慧眼吗?”
“世尊,没有,只是那样描述它。”
“长老,觉真的有法眼吗?”
“世尊,没有,佛说法眼非法眼,是名法眼。”
“长老,觉真的有佛眼吗?”
“世尊,是名佛眼。”
4
“长老,佛有多少种眼睛?”
“世尊,佛没有眼睛。”
“长老,佛有多少只眼睛?”
“世尊,佛只有一只眼睛。”
5
佛告长老说,“如来只有一只眼睛,它叫‘觉’;
而‘觉’没有眼睛。
‘觉’没有眼睛却看见了一切,
所以觉是一切眼睛。
如来有一切眼睛。”
6
佛陀又问。
“长老,佛看到过什么?”
“世尊,佛看见过虚妄的念头和空无的觉性。”
“长老,如来看到过什么?”
“世尊,如来看到过如实、如是的存在。”
第十九章
1
“长老,恒河中所有的沙吗?”
“世尊,很多。”
“长老,像恒河沙一样多的恒河中的沙多吗?”
“非常多,世尊。”
“长老,在你的心中,所有的色相,无数种心,比这还多。
如来用五种眼睛都能看见。”
2
“怎样理解?”长老问。
佛陀说,“我所说的各种各样的心并不是真正的心。
真正的心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
3
长老又说:“你再讲讲?世尊。”
佛陀说:“我所说的各种各样的心,可以叫作‘念头’。”
长老说“您说说念头,世尊?”
4
“念头是心的化现。
长老,有一个过去的念头存在吗?”
“没有,世尊。”
“长老,有一个将来的念头存在吗?”
“没有,世尊。”
“长老,所谓‘过去’的念头,是‘现在的念头’;所谓‘将来’的念头,
还是‘现在的念头’。”
5
“有一个‘现在的念头’存在吗?长老?”佛陀问他。
“没有,世尊。
所谓‘现在的念头’在意识到它时立刻成为过去,
而‘将来’或‘过去’的念头只是‘现在的念头’。
所以,并没有一个念头存在,世尊。”
6
“过去的心抓不住,现在的心留不下,将来的心触不着。”
佛陀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
第二十八章
1
“长老,假如有修行者
把像恒河沙一样多的世界的宝物拿来给出去;
又有修行者只是觉知、不相信他的一切想法,
若论修行的得到,
这个人比前一个人得到的多。”
2
“为什么呢?”
“长老,修行的人不应贪求具体的‘得’到。”
“世尊,为什么修行的人不能贪求具体的‘得’呢?”
“长老,若你贪求具体的‘得’——那说明你还是相信了自己的某一个念头,
若你相信自己的念头,那说明你还在生灭里,因为念头是生灭的。
若你还在生灭里,修行就没有什么功德。”
3
“所以,长老,修行的人不应贪求具体的‘得’,
因为在外在执着每一个贪求——那都意味着你在内在
对自己某个念头的相信。”
4
“长老,对于修行,
有福德就没有功德,有功德就没有福德。
修行不能贪求福德——即使福德再大”
5
“长老,越贪求福德,就越少功德。
于外贪求福德越大,于内功德就越小。
长老,修行人应记住这点。”
6
“长老,无德是最大的功德。
最大的功德即是最大福德。
若有人得到无德,即得到最大的福德。
长老,悟无所得,即长功德。”
第二十九章
1
佛陀问长老,“长老,如来有来或去的形象吗?”
“没有,世尊。”长老回答到。
“是这样,长老。如来有坐相或卧相吗?”
“没有,世尊。”
2
“是这样,长老。
若有人认为如来有来或去的形象,有坐相或卧相,
那么那人不了解我所说的话。”
3
“如来即是真相。
真相者,无来无去,无坐无卧。”
“为什么呢?”
4
“长老,能来能去的是心念,有坐有卧的是头脑判断。
而真相——存在或反映存在的觉知
不来也不去,无形也无相。”
5
“长老,何者是如来?”
“世尊,如我所解佛说义:
如来者,存在也;如来者,真相也;如来者,觉也;
如来者,存在本来样子也。”
“是这样,长老。”佛陀回答到。
第三十章
1
佛陀问长老,“长老,如来说三千大世界,
真的有一个三千大世界存在吗?”
“没有,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世界,并非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三千大世界。
如来所说的三千大世界,只是心说给它自己听的关于世界的故事。”
“是这样,长老。”佛陀回答到。
2
“长老,如来所说的‘世界’是指心所倒映的世界,
并非指物质的、与心无关的世界。
不管这种世界或那种世界,万有都是一个合相,
长老,你如何理解这个‘合相’呢?”
3
“世尊,如我所解佛说义,‘合相’有三个层次的合相。”长老回答到。
佛陀说,“有哪三种情况的合相呢,你说说?”
4
“世尊,首先是物与物的合相——这是普通人所看见和理解的合相。
比如,人们看见房子是由栋梁、瓦、砖、水泥等组成;
汽车是由轮子、车门、发动机组等组成;桌子是由木头、钉子和一些胶组成;
看到房子、汽车、桌子是一种‘合相’——
看到这种‘合相’的,是最低级的合相说法,世尊。”
5
“是的,长老。那么第二种合相情况是什么呢?”
6
“世尊,第二种合相是心与物的合相。”
“怎样说呢?长老?”
“世尊,第二种情况的合相是这样说的:
比如,我们看见了桌子上放着的茶杯,我们之所以看到了一个茶杯——
那是心和茶杯结合了,
我们所看到的是心和茶杯和合而生出的相。
同样的情况,我们所看见的一切事物都是心和物和合而成的相,
世尊,像这样情况的合相说法,是第二种合相说法。”
7
佛陀回答说,“是的,长老,那么第三种情况的合相呢?”
“世尊,第三种情况的合相是:相与相的合相——它根本和事物无关。”
“是的,长老。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8
“世尊,比如,现代的比丘或比丘尼们所使用的电脑——对于心来讲——
它实际不是由主机、显示器和电源线等组成,
而是由心反映的主机的相、显示器的相和电源的相组成。
世尊,心所观察到的一切现象,皆是由心的相和心的另外的相组合而成
从本真意义上讲它和实物无关。
世尊,这种情况的‘合相’说法,是合相的第三种说法。”
9
“是的,长老,是这样”佛陀回答到,
“第一种合相是普通人肉眼所见的情况——是下根人所见;
第二种情况的合相是中上根人所思所见,是慧眼所见。
第三种情况的合相见地是最上根人所见,为法眼和佛的见地。”
第三十一章
1
“长老,若有人说佛从‘我’的角度讲过一些真理,
从‘人’的角度讲过一些真理,
从‘他、她或它’的角度讲过一些真理,
从‘时间——站在过去、现在或未来’的角度讲过一些真理,
这人了解我所说的话了吗?
长老,你怎么看呢?”
2
“没有,世尊,若是那样,那人没有了解你所说的话。
为什么呢?——因为佛没有‘我’的身份、没有‘人’的身份,
没有‘众生’的分别,没‘时间’的意识。
佛从‘我’、‘人’、‘众生’、‘时间’角度说的话,
只是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说的一些关于某事某物的故事,
那仅仅是一种‘说法’——故事。”
3
“是的,长老。修行的人,在一切时候,
应该这样保持觉知,应该这样了解真相,应该如此相信和理解,
不要执着于一个角度、一种身份、一样见解。
长老,如来所说的‘角度’、‘身份’、‘见解’也不是真正的角度、身份、见解
那仍然只是一种说话的方式。”
4
“长老,如来说没有身份,那是因为如来有无数个身份;
如来说没有角度,那是因为如来有无数的角度;
如来说没有见解,那是因为如来有无数种见解。
如来能从无数的角度、无数的身份、无数的见解看同一件事情,
如来也能从同一件事向无数的方向、无数的世界、无数的层次看去。
5
“长老,如来是所有的可能性,如来知道所有的可能性,
这就是如来的智慧。
如来的智慧是如来是所有的‘可能性’——它的心完全开放。
这就是佛:一颗完全开放、没有角度和身份的心。
第三十二章
1
“长老,若有人得知这部经典,为人讲解,他怎样给人讲解呢?
他应该保持觉知,观察自己的念头和心所见的相,
不应被那些念头或心相所拽走。”
2
“为什么呢?”
“在念即为有为法,在觉即为无为法。
念头就像泡,就像影;念头制造梦,制造幻。
念头的出现或消失就像露珠或闪电一样迅速。
长老,修行人应该了解到这些。”
3
“在觉是佛,在念即是凡夫。
正念为菩萨,妄念是众生,觉知即佛陀。
长老,你应了解这件事。”
4
“长老,
在觉不移,即是世尊;一念觉知,立登佛位。
步步正念,步步觉知,
即佛菩萨以彼岸之身走在此岸。
5
佛陀说完了这部经,长老及各位修行的人,
以及他们内在的念头外在的举动
都表现出欢乐的样子
并发愿愿意按佛陀的教诲修行。
第三十三章
1
觉知是无体金刚,正念是大力金刚,
存在是无近金刚,真相是不坏金刚,
诸佛菩萨是持有和瞥见这四大金刚的人。
2
这是一部帮助你找到四大金刚
和进入金刚世界的指点。
它是一幅发现心和存在真相的地图,
它描述了你要去的世界和到达那世界的路。
3
透过这佛陀的指引,
穿透文字,
带着你的金刚来到金刚的世界,
欢迎来到佛的身旁。
触摸“金刚经”(写在后面的话)(2009-12-31 08:42:40)
有一些人喜欢把金子藏在沙子之中,为什么呢?一是藏在沙之中安全,没有智慧的小偷偷不走,甚至他也看不出来。二是有些人喜欢沙子,他们会认为黄沙才是真正的金子,而金子只是一些无用的黄沙,而且能看出金子是金子的人不多,而能把黄沙当金子的人却很多,所以他把金子藏在黄沙中;三是有些人即知道哪是黄金,也知道哪是黄沙,但如果你直接给他黄沙,他不喜欢;如果你给他纯粹的黄金呢,他也不喜欢。他喜欢什么呢?他喜欢淘金。他喜欢把金子从沙子中淬洗出来的过程。所以有大智慧的人,为了世上大多数人各有事做,各得喜乐,就把金子藏在了黄沙中。
这些人就是那些大智者,比如佛陀、庄子之类——那些和上帝同位的人。他们都是知道真金的人,但他们也都是编造故事、创造隐喻——把金子埋在沙中的高手。他们那样做产生了很多趣事:
现在有人头脑产生了“金子”的概念,并想获得金子。他们知道金子的属性是黄色的、质地有些硬、常常珍藏在沙子之中。他们还知道“金子比沙子好,有用”。于是这个寻找金子、分别金子、偷取金子和淘金的事情就产生了。但人人都听说有金子,但却很少有人见过真正的金子,因此他们实在不知道金子是什么样,有的把沙当成了金,有的把金当成了沙。人们在一片沙滩上翻来覆去的分别、找寻和做淘洗的工作。但因为没有见过真正的金子,还是有人把一堆硬的发亮的黄沙当成了金子带回了家。
有一些见过真金的人对他们说,“你这不是金子”;甚至有些见过真金言词过头的人嘲笑说,“你真蠢,把沙子当金子”;甚至还有些急性子的好心人,来不及解释理由略带些愤怒、呵斥般地说,“放下!”。看,这情况就显得复杂了。当有见过真金的人对那些没见过真金的人如此说话时,一些情况会发生:有人和他们吵起来了,有他们和没见过金子的人辩论起来了,有些人用异常的眼光看着他们……,总之沙滩上,人们就因着“金子”的问题变得热闹起来了。
现在还有另外的一类人,他们既不向那些没见过真金的人说“你那不是金子”,也不嘲笑他们说“你真蠢,把沙当金”,更不会有些急怒地对他们说“放下!”。他只是把淘出来的金子拿来,放在路边,让人们看或随意拿取。他们没有语言,只有真金在说话。只有真金在用明亮的光,在刺醒那些昏蒙的眼。
现在诸佛的经典——比如金刚经,就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大智者——佛,把它的金子藏在了沙子当中了。看,现在也有人把沙当成了金,也有人把金当成了沙,还有人既分得清沙也分得清金,他们在做淘金的游戏;看在沙地里,有人在和见过真金的吵架,见过真金的人在和没见过真金的人辩论,还有人摆起了地摊,默默不作声地卖他的真金假金……看这热闹的佛法矿藏地和佛法市场哦,人们在做各自的事。
我呢?就类似在做淘金游戏的那个人,同时在摆地摊卖我的真金,不吆喝也不夸耀,不讨价也不还价,默默不作声地讨来金子,然后默默不作声地把淘来的金子摆在地上等识金或不识金的人光顾。淘金的时候我宁静安然,全然在一举一动中;卖金的时候,我也宁静地坐在那里,优雅地让金子和我同时被时光和路人经过。现在我把真金淘取了放在那里,仍然会有走过的人说,“你这不是金子”;还有更直率不顾言词优美的人说,“你是骗子,把沙子当金子卖”、“你是傻子,把假的当真的了”、“你骗了你自己”、“你比我还蠢”。当然,也有真见过金子的人,他们默默蹲在我的摊前看啊,欣赏啊,喜悦啊,然后他们站起来走了,虽然没有给我钱,也没有带走金子,我知道,“他们买走了。”嗯,我就是这样一位快乐的淘金人和摆地摊的售金人。
在从古老和现代之间,我在做佛法的生意。我是个贩卖智慧的商人,虽然我是个不成功的商人。但我确定我是个生意人。生意生意,没有生意——没有生的意趣啊。我知道在来来回回之间我没有赚,因为我兜里的钱不增不减。虽然如此,但我喜欢做这件事,所以我还是很认真的做着淘金和地摊售金的工作。奔跑在古老和现代之间,和佛陀、老子、庄子、慧能等打着交道,我开心无比。他们是我的生意合作伙伴,是我的供养者,是我的存在师长,也是我古老时候的自己。时光并不存在,现在我们仍然是一,在一起。我非常爱他们,因为我爱我自己。不用解释,他们即我,我即他们。
说一点“淘金”的秘密。诸佛经典都是一种隐喻——金子藏在沙之中:古老的智慧放在了故事里,以隐喻的形式存在。为什么叫古老的智慧呢?因为智慧没有新的。所有的智慧都来自源头,都流向那里,也珍藏在那里。那源头就是人类的概念和故事未产生之前的心,那一直没增加也没减少、没被污染也没被变得更干净、没有失去也没有诞生的心。叫它古老的智慧,它并不是古老的智慧,只是那样取名叫它古老的智慧。按照佛陀的话说是,非古老的佛陀,名古老的智慧。因为古老的智慧也可以说成最现代的智慧,因为最古老的就是最现代的。当然,是它一个环。当你跑到最后面时你又处在最前面,当你跑到了最前面时你又处在了最后面。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像个魔术或不真实的把戏一般。智者们站在这个“最”的——“交结点”,他们能这也能那,他们能给你拿出来这,也能给你拿出来那。他们显得像个神奇的智慧的魔术师——他们能“变”:能千变,能万化——所以他们显得很有“智慧”。但知道,这“智慧”并不是他们得来,原来人人都有,只是他们先跑到那个“点”:能自由的滑冰,展示给我们看各种造型而已。事实上你也能,你现在之所以不能的原因是,你正站在沙滩上,而不是溜冰场。
淘金,或变得像智者们一样伸展自如。那么你得去掉你身上的一些枷壳,或者你得剥去一些外在的什么。透过向外你可以向内。但向外时你必须把那些障碍去掉。然后你才能穿它们而过,然后到达自我。比如金刚经里的智慧,——说白了金刚经里没有智慧——智慧在你心中。但是你要透过解读所谓的“金刚经里的智慧”来解读到自己心中的智慧,你必须把粘附或包缠在“金刚经”上的那些痂壳——那些隐喻或故事——那非金刚的部分,去掉。否则,你看不见那里面的金子。把经典里的故事去掉,或刺破它的隐喻,你才能看到它里面被掩藏了的发光的金性。说白了,你要的是金性,并不是金子——连金子也不是。我把这个从经典里、从故事里、从隐喻里“扒”出或“找”出金子或金性的过程,叫“淘金”。这去除隐喻的过程叫淘金。所以我说我是一个淘金主义者。
脀淘金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首先你得见过真正的金子。否则,你即使遇见了真金你也不认识。如果你遇见了真金你都不认识,你怎么能淘金呢?所以淘金的第一步是,去见到真金!如何看懂外在的真金?如何去见真金?——当然是内内:向你内在的矿藏矿场走去,你只有认识了内在的真金、你只有在内里认识了真金,你才能到外面里寻金,到外在里比对哪金是真、哪金是假。否则,你的工作没法开展。这个淘金或炼金过程,就是自修自悟,自我觉悟的过程。你只有自我觉悟了,别人才迷惑不了你。你带着发亮的眼睛,即使行走在森林迷丛里,你也不会迷路。带着觉知,即使不打灯笼,你也能看见夜中的小路。所以淘金或做个金子鉴定专家,第一步:认识真金。认识自己的真金,存在于自己内部的真金。掉头向内,涉过山河,我到过自己的内在,看见过那内在发光的东西,以及更多的广阔。现在,我不向内了,我开始向外:我开始鉴定金子,透过做鉴定金子的工作,我开始在丢弃我的工作。事实上,鉴定金子也是一种淘金,也是一种售金,它们是一回事。而越来越热爱你的工作,最后你将“失去”你的工作。为什么呢?你眼里没有“工作”的概念了。做者只是做者,做者在做,但没有“做”的概念了。因此,所有真正热爱他工作的人,最后都“失去”了他的工作。因为失去了他的工作——所以他有永不失去的工作。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极速而觉静”的故事——就像你把一个轮子转的很快,快到一定程度,看起来它就像不动了一样。术的极致就是道,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热爱你的工作到极致,这就是成道的方式。这也是成道的路。我们阅读“金刚经”,找到它的性,把那些文字去掉。穿过那些故事,刺透那些隐喻,找到它的真性。看见它的“本来面目”。你知道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吗?就是“空”。“空”就是不坏的金刚。这就是它的要义。我们的头脑自以为是金刚,但它到处碰到真正金刚。它用头碰墙,墙是金刚;它用头撞树,树是金刚;它用头碰空,空还是金刚。它和事实对抗,事实就是金刚。自为是金刚的头脑生活在一个真正金刚的世界里。它执着自己是真金刚,不断地试炼着自己的真金刚性——直到它发现真正的金刚不是它,是除它之外的,万有一切存在:有和空都是金刚。万有一切都是金刚,独它不是。开始它以为自己是,直到它不断地碰,不断地碰,与这个碰,与那个碰,直到把它碰醒。它发现了这个事实。这个“醒”就是觉悟,就是读懂金刚经,就是看见金刚经里的真性,就是看见金刚经的面目。面对“金刚经”,你看到了吗?金刚经是一面镜子,让它照耀到一切都是金刚——除了自我不是。金刚经向外照,也向内照,它照出一切存在的真相。
记住,阅读金刚经,或者任何其它经、其它古老的书籍,一定要穿过它的故事性,刺破它的隐喻,进入它的内核,否则,像一条河穿越沙漠一样,在你还没有到达那儿时,你被它吸收了:你迷失在沙漠中了。你迷失在故事或隐喻里了。当你迷失于故事或隐喻里时,你离真相是最远的距离。带着找寻真相的目的,你却离它最远,这决不是你的目的。你被梦引进了梦,这是修行觉悟之中最应该注意的啊。金刚经里有很多隐喻,比如,“正念”隐喻为“菩萨”,“觉”说成是“佛”,“肢解”暗指“自我解构”,“时间”说成“寿者”等,注意这些隐喻,穿透表面到达本质,透过符号看见真体。行经花园不迷失在花上而注意脚下的路。
紀,我把真正的金子和淘金的方法都给了你,下面该用你自己的眼睛和手,来在沙子和金子上工作了。愿你从那上面发现“发现”的喜悦和工作的喜悦。所有的金刚经都不是真的——包括我呈托出的,发现那最真正的!用你的心智去识别出假,或那真中的假,或那真上的假的部分,见证真正的金刚,读懂和读出真正的金刚经!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加精理由:
直指人心,无余涅槃。
诗人雪珂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