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藏经阁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思齐
主编寄语:平仄无奇,几字之中藏万象;楹联虽小,两行之外证千秋。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楹联天地  >>  藏经阁
对联的对偶修辞美学特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2628        作者:湖北 李继平        发布:思齐        首发时间:2016-07-08 08:28:49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在我国语言文学当中,可以说是运用最广泛、意蕴最丰富的修辞方式,也是沉淀民族审美心理最深厚、最能体现汉文学古典美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在各种文体中都有应用。中联会刘太品先生说:“(对偶)它的表现形式是并列使用两个对称的句子,从而起到强调表达内容、美化表现形式的作用。随着对偶修辞手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终于有一天,这种修辞手段终于成长到自身独立起来作为一种文体的阶段,这种独立使用自成篇章的对仗句,就是对联文体。”①众所周知,对联由对偶句发展而来,远在先秦著作中就出现了对偶句,经汉、魏至南北朝,形成以俪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骈文,同时律体诗亦趋成熟。王均裕先生认为:“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简称‘对联’。这才是对联一词的来由。”②

      对偶具有无穷的魅力。王均裕先生说:“对偶,由于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同、相关或相反,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格外整齐匀称,既表现为对称的美,也表现为均衡的美;在语音上,平仄协调,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它的确是很有修辞效果的一种形式。”③但是,很少有专家对楹联的对偶辞格进行深入地研究。深入地探讨对偶的内蕴特别是它在对联文体中的运用和审美效果,对于我们深入地认识对联的美学特质,继承古典美、创造现代美都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在学习《联律通则》和创作对联作品的实践过程中,对楹联理论有了逐渐深入的认识。在纵观对偶修辞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联作为一种独特文体的特征,笔者认为对联中的对偶修辞具有四个美学特征,即建筑美(造型变化美)、对称美(联意相关美)、语言美(文字凝练美)、节律美(节奏和谐美)。

一、造型变化——建筑美

对联的外在造型美主要表现为整齐美和参差美。

1、整齐美

      整齐,又叫“整齐一律”,是形式美的一种形态。汉字是单音独体字,无论如何复杂的一个字,所占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同的。这样,它排列起来就非常整齐,具有一种独特的建筑之美。加上对联的上下联句字数相同,不论是横排还是竖排,都像整齐的仪仗队一样,非常美观。从美学角度来看,这就形成了整齐、均衡、对称的形式美。对联中的对偶,由于句法、词性和声律的两两对应,自然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内聚力。经过前后映衬,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和谐的内蕴丰富的整体。

2、参差美

      对联中的对偶,有一字对偶(一言联),也有两字对偶(二言联),还有三字对偶(三言联)等等,字数逐渐增多。如中国最长的对联为清代“联圣”钟云舫所撰重庆江津临江楼长联,总计1612个字,上下联各806字,每边135个分句。对联这种“边不定分句数、分句不定字数”, 长句、短句相间的特点很好地呈现出参差美与对称美,并围绕一个主题,在参差的形式中达到内蕴的和谐一致性,比整齐划一的五言、七言律绝在外形造型上更具有变化丰富之美。

如明代解缙著名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上下联句都有两个分句,前一分句4个字,后一分句7个字,上下分句整齐对称,前后分句参差错落,尽显对联的整齐美和参差美。

      此外,除了上下联句之间的工对、宽对、邻对,正对、反对以外,还有串对(流水对)、当句对(本句中自成对偶,上下句也成对偶)、扇对(隔句对)、错综对、鼎足对(三句对,即三句相连、字数相同、互为对偶的句子,如鼎之三足并立)、连璧对(四句对)、连珠对(五句及以上)等等一些特殊的对偶形式,使对偶更富于变化和参差之美。④

二、联意相关——对称美

      中楹会刘太品先生说:“对联文体的形式要求,是上下联字词之间在形、音、义上的全面对称。”⑤这句话道出了对联的联意对称美。楹联令人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对偶具有对比美、对称美;声律具有抑扬美、和谐美。王力先生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见《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龙虫并雕斋文集》)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偶或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事物,并且两个联句之间又不能互相映衬、贯通、呼应,就是不合格的对联。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联律通则》第六条把对联的这个特点概括为“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⑥这条规定实为提纲挈领,切中要害。曾伯藩先生在《对联作法》一书中也说:“合乎事物的逻辑关系,这是写作对联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⑦

      可以说,正是对联的这种特点,使得一大批对联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或冥思苦想、呕心沥血,或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从而构思出了一副副绝妙佳联,为世人称道、叹服。这就是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戴着镣铐跳舞”以及歌德所说的“在限制中才显出名手”。对联中对偶的这种独特魅力,先天就注定了它将激发联家最大的创作热情和创造能量,而联家则在全力以赴的钻研、磨练中逐渐掌握对联文体的要求,最终臻于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地。

如明代顾宪成题东林书院大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重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作用,妙在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凝练——语言美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琅琅上口。对联的语言美,既有各类文学作品的共有美,同时又有别与其他文学门类的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联律通则》第二、三两章,讲到的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使用领字,巧对、趣对、借对、摘句对、集句对,还有比喻、借代、设问、顶真等等修辞手段,都涉及到楹联的语言艺术,均展现了对联艺术的语言美。加上每位联家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给对联带来多姿多彩的景象,给读者以绘声绘色的美的享受。

如周恩来青年时代题赠王朴山的一副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仅八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救国救民的伟大胸怀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笔力千钧。

      对联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学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成为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需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说过:“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在内容上,对偶的两句形式并列,简洁凝练的内容却相对或互补;刻意的严谨格式,却容纳无比广阔的内容。

四、节奏和谐——节律美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并不是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到句中平仄大概交替、对句平仄互相对立就可以了。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为字数少,则要求必须严格。

       汉字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对联对偶将平声和仄声有规则地相间相反而形成整齐美、起伏美、抑扬美,对联这种严密完美的音调律,使对联具备了极为悦耳和谐的听觉美。姚仲明先生在《修辞美学》中说:“对偶句能给人以和谐、对比、匀称的音乐美和结构上的整体美。”⑧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对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关系作了翔实的论述,这里不作赘述。对联是一种非常接近于诗的独立文体,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只不过对联在用韵上没有限制,比较自由,没有诗那么高的要求。朱光潜先生认为:“四声不但含有节奏性,还有调质(即音质)上的分别。” “四声的功用在调质,它能产生和谐的印象,能使音义携手并行。做诗虽不必须依声调谱去调平仄,在实际上宜用平声的地方往往不能易以仄声字,宜用仄声的地方也不能随意换平声。”⑨对联声韵的高低抑扬之美,主要通过平仄、停顿和对仗来体现。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能造成音调的和谐而有变化,形成节奏。对联大量的二字一顿,穿插一定数量的一字顿甚至少量的三字顿,使人读来不觉单调。对联欢快紧凑而又流畅和谐的韵律,给人无限的音乐想象和美感。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形式、丰富技巧和巨大魅力的独立文体,对联是“意美、音美、形美”三美一体的集大成者,实不为过。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思齐 评论 (评论时间2017-03-14 19:10:37)  
问好一丁老师!
一丁 评论 (评论时间2016-07-18 10:09:59)  
学习问好!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