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之魂 ——王芳散... [雨晴]
- 学诗之法... [青青子佩]
- 杂谈... [初生牛犊]
- 心底飞歌 ——诗人王跃... [雨晴]
- 实践确实是检验真理的唯... [江湖夜雨]
- 靡靡相思苦,阵阵刀割痛... [翰林院士]
- 《诗论》修改稿... [崔思军]
- 关于《临洞庭上张丞相》... [秋水孤帆]
- 学格律诗28问答... [秋水孤帆]
- 《赋写风华》贺序... [诗赋家王]
- 中国历史上十大骈文高手... [周晓明]
- 诗歌概论... [覃应海]
- 艺术含蓄学(全本)... [郭有生]
- 古代离情诗诗译书画意境... [王铁&n]
- 怎样写七言绝句... [风霜雪雨]
- 生命的珍果 思想的明珠... [晓雪(著]
- 平水韵表中没收入的汉字... [淘淘一笑]
- 扬东北诗风,创“黑土”... [程奎]
- 艺术含蓄学... [郭有生]
- 《大家一起来写赋》... [石涵]
----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杨柳”,这一被运用极广的情思缠绵的文学意象,并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并称,而是专指柳树。垂柳如何姓杨?其名字的来历据说与隋炀帝杨广曾御笔赐垂柳国姓“杨”的一段记载有关(见清代杜文澜所撰《古谚谣》一书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但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作为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中的“杨柳”专指柳树却是无疑的。在中国古代,“杨”、“柳”是同义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释义专著《尔雅》的《释木》篇中有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西汉学者毛亨的《毛传》中也说:“杨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中说得更清楚:“《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而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主干高、枝挺、叶圆,与文学意境中所描述的柳树的袅袅依依的姿态是绝不相称的。
“杨柳”的意象,最早出现于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著名的诗句中,出现了一个缠绵悱恻的场景,充溢着人性之美。诗中的主人公为了昔日离别时杨柳依依的美好场景,独自冒着霏霏的雨雪归来;那昔日依依的杨柳,在记忆里楚楚动人,仿佛一盏温暖的心灯,招引着他漫天风雪中独自前行的身影,也牵引着我们千年之后欣赏的目光。“杨柳依依”这一经典意象,也从此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融会在一起了。 而“柳”,“留”也,汉字所特具的谐音,也极易让人们在离别的场景中托其寄寓殷勤挽留之意,这也大概就是中国古时候就有的“折柳相送”的习俗的原因之一吧?当然这个解释不尽合理,如清人褚人获在其《坚瓠集》中就曾指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他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枝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从柳枝随处可活的特性出发,含有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的说法,似乎对“折柳相送”的习俗的缘起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
“折柳相送”的习俗在唐代最为盛行,且又多发生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途----灞桥之上。因这种地理的原因,唐代长安送别,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断魂桥”,以致成为诗词中一个常见的典故:“灞桥折柳”,用来形容离别时黯然伤情的情景。唐诗人裴说曾有诗为证:“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又如王之涣的《离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风尚所致,加上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性与丰富的联想,浩如烟海的唐诗中以“杨柳”为意象抒写离情别恨的名篇佳作不计其数,限于篇幅,仅举著名的几例:李白的《春城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刘禹锡的《柳枝词》:“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韩翃的《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如在唐代送别作中传唱最广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作者也特意提到了最易让人产生离情的青嫩新鲜的柳色。诗人以我之眼观照自然之物,则自然之物也包含着诗人之感兴与灵性。可以说,杨柳,在唐诗中已被提炼作离别的象征而成为一个符号化的重要意象,也是被运用得最多,描写得最优美动人、缠绵蕴藉的一个意象。
继唐诗之后崛起的宋词,也延续了这一意象的运用,最为著名的例子是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他如周邦彦《浪淘沙慢》中的“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其《少年游》中的“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辛弃疾的《摸鱼儿》中的“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欧阳修的《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举不胜举。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杨柳的意象中又有细致化的趋向,不但杨柳本身被寄予感兴,连柳絮也被用来比喻人生的漂泊凋零与短促易逝,如朱淑真的《蝶恋花》中的“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住。犹自风前飘絮舞,随春且看归何处?”秦观的《江城子》中的“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欧阳修的《蝶恋花》中的“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在“要眇宜修”的宋词里,“杨柳”意象已经超越单纯的送别离愁的范畴,而扩展为人生际遇与深沉悲叹的广阔内涵,表现手法更为丰富,达到了更为蕴藉的感发人心的效果。
人类的性情,是千古相通的;作为人类从事精神领域创造活动的文学创作,其中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参照物的传统审美的经典意象----杨柳意象,成为代代诗歌中赖以创造成功意境的重要参照。近代李叔同的歌词《送别》中,就有这种意象的成功运用,故而引起了普遍的同感而广为传唱,其词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在现代新诗中,传诵最广的一首离别诗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中,作者依然采用了这一古典意象来抒写离情: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当然,杨柳被赋予离别的内涵并不是绝对的,少数情况下也含有别义。如上面举例的《章台柳》中的“柳”,诗人本来是用来代指诗中一位姓柳的风尘女子,后来被慢慢演变成“妓女”的代名词,被嵌入到诸如“寻花问柳”、“花街柳巷”、“柳下惠”一类的词语中去。“杨柳”袅袅婷婷,婆娑多姿,本来是大自然中美丽的植物,有时也自然被用来比兴女性的美丽,如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芙蓉如面柳如眉”;韦庄的“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温庭筠的“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娇无力”,以及现代歌词中出现的“红红的那个嘴呀,弯弯的柳叶眉”等等都是。还有直接以杨柳本身作为对象来描写自然景色的,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等等。杨柳有时也作诗词中人物的代称,如毛泽东《蝶恋花》中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杨柳”代指其夫人杨开慧与烈士柳直荀,运用得很贴切。不过这些运用与“杨柳”作为离别抒怀的主题意象并不冲突,读者在遇到这类较少的情况时,结合具体语境不难鉴别。
写到这里,不妨也学学古代诗人们的“附庸风雅”,即兴附上二首七绝,顺便当作本文的结束:
其一
淡烟衰柳斜阳照,自古逢别欲挽留。
情绪无垠愁绕指,折枝相送慰离忧。
其二
衰兰送客咸阳道,相送折枝在灞桥。
自古多情悲弱柳,万千心事竟逐潮。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