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佳博文摘
对网络博客中的佳作选择转发,转发时须标明文章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诗人雪珂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佳作诗话  >>  佳博文摘
写在赵孝云诗画《故乡情》出版时
文章来源:摩娑拉何的新浪博客        访问量:1335        作者:何锦中        发布:摩娑拉何        首发时间:2012-10-01 10:41:28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绵绵故乡情 殷殷颐爱心

      

   绵绵故乡情 殷殷颐爱心

                              ——写在赵孝云诗画《故乡情》出版时

                 何锦中

  

     2011年7月,一本由赵孝云著、攀枝花市文联主席李平作序、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画合集《故乡情》一面市,便在攀西及川滇地区引起了极大反响。

     故乡,按照辞典里的解释是指自己的家庭祖祖辈辈的居住地。而对于中国历代学者文人来说,故乡更被赋予“家国”的涵义。所以在赵孝云的《故乡情》中,在他精心编排的四个小辑里,我们可以看到:既有作者情系故乡的诗词和精美的图片,更有心系祖国山水的壮美景观与题咏写照,不仅有颐享天伦的闲情雅趣,还有忧乐天下的迭宕情怀。

     时值赵孝云诗画合集出版之际,纵观《故乡情》的诗情画意,给我感觉最深的莫过于集子中表现出来的对攀枝花这片热土的绵绵故乡情、殷殷颐爱心。

  对攀枝花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因为诸葛亮《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语。“泸”指雅砻江汇入金沙江的一段,即今攀枝花及相邻地区,这一点没有异议;对“不毛”亦或“不毛之地”有人考证说“不毛”是指“濮族”,“不毛之地”指“濮族居住的地方”;魏晋以后随着民族的融合和变迁,濮族的名称渐趋泯灭,再加上古音的变化,“不毛之地”便不再含有“濮地”的意义,而逐渐演变为五谷不生、草木不长的同义语了。当年诸葛亮有意无意的邀功请赏的一句话,被后世居功自得者大量引用,以至在介绍攀枝花的文本中频频出现。进而更有人认为这里没有文化,甚至说这里是文化的沙漠。而赵孝云《故乡情》中的《马上天主教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建筑,《多情的迤沙拉》“苏皖小镇风貌和徽派建筑风格”,《拉鲊古渡》“苍茫岁月悠悠然,丝绸古渡载史篇”,《和谐米易》“古为邛都今米易,人文地理赋传奇”,《早春》“守时布谷声声紧,垄上青牛带雨耕”以及《秀丽的老汞山》等等,一一成为攀枝花宗教文化、里濮人文化、南丝绸之路文化、米易河灯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傈僳火把节文化的历史见证。这些文化是攀枝花先民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是攀枝花本土的文化遗存,并不是攀枝花开发建设以后才有的,有力地驳斥了“不毛之地”“文化沙漠”的说法。  

     对攀枝花城市发展的真实纪录。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毛主席“三线”建设的决策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在攀西大裂谷的崇山峻岭之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托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百里钢城”。对于攀枝花这座新兴城市的发展变化,赵孝云早已耳闻目染,熟记于心。于是在他的《故乡情》里,便有了“高峡平湖现。百舸争闹。大道接天连两岸,通途云堑萦三潦”(《满江红·长江》)。便有了“自古金沙付东流,而今会战炮声隆。炮声隆,建筑电站,盛世奇功”(《忆秦娥·观音岩电站》)。便有了“玉泉文化传千古,更喜市民见广场”(题玉泉广场)。便有了“钢铁航母立江畔,铁水奔流映金沙。百丈高坝锁雅砻,电发二滩辉华夏”(《钢城颂》)的壮观。便有了“飞架天桥通四海,花开裂谷又一春”(《攀枝花机场通航》)的欣喜。便有了“象牙微雕”突兀、江桥掩映、山水澄明的《和谐家园》美景。便有了《仁和之春》宜居、宜人、怡情的广场及其图腾。便有了毛主席卧佑下的攀枝花副中心城区的西区玉泉风光。这一篇篇写意的诗行,一幅幅宏大的图片,是作者面对“鲜活、明亮、激越的诗意攀枝花”(张成斌《跋》),感受“生活赋予我诸多创作激情”(《后记》)的写照,这也是为“三线”建设付出了青春热血的攀枝花人的骄傲和自豪。

     对攀枝花地标物语的细心陈设。经过各地精英会萃,艰苦卓绝建设,“攀枝花,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生活富裕的中等城市”,已被《国·家――百年中国新生与变革·成长的印记》列入(1965年)共和国地标。关于地标,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者自然物,游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看图而认出自己身在何方,有北斗星的作用,例如摩天大楼、教堂、寺庙、雕像、灯塔、桥梁等。在赵孝云诗画合集《故乡情》中,我们就发现不少这样的地标物语。如“群猴善解游人意,滥木桥边嘻笑迎”的宝鼎生态园猴趣图;如“人间万象宛然在,千姿百态似神工”的龙洞石林;如“仙人遗府涌清泉,绝壁苍岩挂彩帘”的箐河瀑布;如“两岸挺拔英雄树,一江倒映红木棉”那春江渡口的攀枝花。还有马上街旁的天主教堂和苦荞村的农耕图等等都是攀枝花特有的景象,带有很明显的地理标志。作者通过对攀枝花地标物语的陈列摆设,实质上是历史递给未来的一张张明片,也是在传递保护攀枝花文化遗产的一种责任,因为我们在看到这些地标物语的时候不禁担忧,我们的后人们能保存好这份遗产吗?因为我们看到,宝鼎狝猴好奇地跑到矿区游玩时,正受到围观者抓捕;龙洞那有着水绞线玉带纹的石头,正在当作建筑毛石在开采在被蚕食;马上天主教堂己被高高的烟囱包围了、用于扶犂牛耕的农田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了、攀枝花树已越来越少了。若干年后,这些有着地标物语的明片还在吗?我们和作者都殷切希望,攀枝花人能够呵护好这些地标物语,永远珍视,而不丢失遗忘这些明片。

     说以上这些,因为我也是攀枝花人,攀枝花是我深深爱着的第二故乡。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