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点评文稿不辞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769        作者:一刀也        发布:一刀也        首发时间:2021-10-27 17:11:53
关键词:诗赋网
编语:

  一次,我与戴师明光先生谈兴正浓时,他问我:“你写的诗不少了,何时出本诗集呢?”
  “呵呵,我还没有这个打算呢!我写的诗太肤浅,怕人家读了见笑!”我笑着说。
  “有条件时就出一本个人集子吧!”他接着说:“就算是个人学诗的总结嘛!”
  我不可否置:“也是,我回去后看能否先对以前写的诗文整理一下,到时请您给我评改、点定。”
  他听了,表示同意。那时我在河头镇兴办了酱油厂,终日为该厂的生产和产品销售疲于奔命,整理旧作之事时断时续,速度不快。
  2000年6月初,我把整理好的诗文稿抄录在一个笔记本上,定名为《坡上青青草》,邮寄给了他。7月5日,他给我来信,说已阅完我的诗文稿。信摘录如下:
  日兴同学:
  我收到你的诗文集约已历时两月。因近期以来要为几处投稿,并且要整理《明光吟草》出版后所写的新作,故推迟阅看你的集子。谅你久盼了。
  昨日已阅完这些诗文稿,亦改了一些词语。有少数要改写或删去的稿,俟见面时才提出商定。……
  并祝安好!
                            戴明光
                        2000年7月5日
  我抽空到他家取已批改好的诗文稿,他要我对后记作个改写,并对诗文稿的增订提了一些意见。他还说:“我想请吴茂信同志给你文集写序,他来写合适。”
  数年前,我在纪家镇电影院聆听了吴茂信先生的文学讲座,他原籍雷州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剧本集、文艺评论集、综合文集、诗集多种。我高中时代,就在报刊上读到他的作品,十分钦慕。他在湛江主编《湛江文艺》时,我曾给他寄上一信,他热情作复,给予我写作上的指教。
  我说:“我与吴茂信先生虽见过一面,但不算熟悉,你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给我写序吧?”
  他说:“我有便时可与吴茂信先生联系,他诗文写作功夫深,会乐于给家乡作者的文集写序的。”
  我说:“吴茂信先生在广州工作,找他很不容易。还是您给我写吧!”
  他说:“我平时读新诗少,对新诗没有深入研究,怕写不好序呢!我先考虑一下,你的诗文稿增订后再送来,我再看看。”
  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人生境界。有道是:山峰越高,山谷越深;稻穗越重,头越低垂。我后来读了他为文华先生(戴师明光先生的学生)诗集《文华诗选》作的序,越发感受到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在序里说:
  “乙酉之夏,符文华同学交来其所作之诗稿一本,嘱我为之选定与作序。余曰:选稿尚可,而写序则不能。盖自知素来未深研诗论,且无写序经验,如率尔操觚,言之不当,恐有负作者之期望,而且将会贻笑大方也。越数旬,其稿已初步阅毕,他要来取回之,并仍坚持索序,乃勉为其难而为之。……”
  此序点评中肯,言简意赅,饶有韵味。
  我回来后,因忙于生计,终日奔波忙碌,诗文稿一撂置就是几年。2003年10月,我离开雷州报社,前往经济发展在全国一花独秀的东莞市,应邀担任寮步镇《寮步》报副总编,数月后到了虎门镇《虎门》报社,后来转至横沥镇,任《横沥》报副社长兼主编。当工作有了起色和生活安定之后,我找出那尘封的诗文稿作增订时,戴师已不幸因病辞世了。《坡上青青草》印行后,我为诗集少了戴师的序言而抱憾。
  这里略记一事:2004年春,我到了虎门镇《虎门》报社工作,是年10月,我应聘到了《横沥》报社工作。新来乍到,忙于开展工作,一时未能把我的新单位和地址告知戴师。转眼到了新春之际,我给他寄上贺年卡,告知我的近况并向他问好。他收到贺年卡后,给我寄来明信片,殷切之情,由此可见。他在明信片上写着:
日兴同学:
上周我曾打电话给虎门报,问知你已调往别处,但不知新址在何方。今接贺年卡,特别欣喜。祝你新年快乐,工作顺利,一切如意。
                            戴明光
                        2005年1月6日
  戴师退休后,不顾年高体迈,坚持诗词创作不辍,且参加文化交流活动颇多。一些诗联社常请他担任评师。有一次,我到他家时,师母对我说:“他就是这样啦,在家一天也闲不住。时不时还往外面跑,不照顾自己的身体。我说过他多少次了,他就是不听。”
  他听了,对我笑了一笑。他一如既往,默默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一路风雨走来,他的心中永远燃烧着如梦的诗情和青春的激情。
  师母告知我,平日里常有诗友找上门来,请他看诗评诗改诗,他都热情接待,不知疲倦。我在雷州报社工作时,有一次前往遂溪探望他,刚一走进他家大门,就看到他手持一叠诗稿,与一位中年汉子(忘记其姓名)促膝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谈笑风生,气氛十分融洽。我坐下后得知,这汉子是遂城附近一村民,他耕作之余,喜欢读诗写诗,他得知戴师诗名后,慕名登门求教。
  “嘿嘿,我自小喜欢古体诗词,但写作水平低,我是慕名前来请教戴老师的。”那汉子望着我,脸上挂着舒心的笑容。
  “你生活在农村,能够坚持学诗写诗,已经十分难得的了!”戴师赞许那汉子。
  “我知道你名字哩!”那汉子对我说:“戴老师以前向我介绍过你,说你爱好写作,很有进步,想不到今天我们有缘一见。”
“我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多年来得到戴老师的悉心指教,”我对那汉子说,“以后有便我们多多交流。”
“这是他写的诗,你也看一看。”戴师把那汉子的诗稿给我递了过来。
师母做好午饭后,招呼我们一起就餐。我们一同推盘换盏,把酒言欢,兴致勃然。
正是:灵魂家园,二分地可耕可种,精心伺弄,自会满圃春色篱疏疏。酒中诗,诗中情,让人如此亲近。哦,多么难忘的美妙时光!
  遂溪县城月镇政府有一干部名叫杨贰,是戴师的学生,他是个诗词写作爱好者,常就写作的问题向戴师请教。某日,戴师路过城月时,还特地下车入该镇政府找到杨贰座谈。戴师对我说:“你有便到城月时,可找他交流,你就说是我学生,他的诗写得不错。”戴师还介绍他加入遂溪诗社。杨贰先生写有一首《贺戴明光老师八十生朝》,读来情真意切,诗为:
        风雨征途八十年,弘扬国粹独当先。
        艰难境遇心犹壮,淡泊生涯志更坚。
        弟子三千人共仰,诗词数百世相传。
        欣逢寿诞遥申祝,玉体长康鹤算延。
  有一次,湛江市雷歌研究会霞赤分会举行谢广《劝世雷歌》一书首发式,他应邀参加。雷州报一记者前往作了采访,并拍摄了两张他在会上发言的照片。我把该冲洗好的照片寄给了他,他收到后来信说特别感到惊喜。后来《明光吟草(续集)》由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时,他在封面勒口用了此照片。
  2005年冬,我随旅行团到北京旅游,回到东莞后,心有所感,写了一组题为《京华短吟》的散文诗,寄上请他批阅。他阅后写信说:“‘天安门广场’等三首散文诗,我看了十分欢喜——你的散文诗有新意,有特色,兼有我国传统诗的韵味……”。
  遂溪乐民文明书院的重修牵动着他的心。该书院建于宋微宗初年,为当时境内三大书院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苏东坡于公元1101年遇赦从海南北归时(公元1098年,苏东坡先生几经贬谪,最后到了海南儋州),在此逗留了四十天,并在此留下诗章墨宝。据《遂溪县志》记载,“宋元符三年苏轼南迁,由儋徙廉,道经双村(当时为兴廉村),宿净行院,四顾山川,谓乡民陈梦英日:‘斯地景胜,当有文明之祥。’既去月余,瑞芝生其地,诸儒遂即其地建书院,扁日文明。”文明书院之名由此而来。由于该书院年久失修,当地有识之士发起修缮倡议,并向外征诗。戴师坐车到该书院采访,作诗宣传推介,并给我来信,寄来了介绍该书院有关资料,告知我如写有关于该书院的诗歌,可给他寄回。
  几年前,我到乐民镇办事时,曾顺路游览过该书院,并写有新诗《遂溪乐民文明书院感怀》一首,我当即把此诗抄正给他寄回。诗为:
    北部湾的潮声,日夜不息,
    是谁在吟唱: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北部湾的浪花,分外迷离,
    是谁在感怀:不为己悲,不为物喜。
    哦,朵朵含露的稔花仍留有记忆,
    那踏浪而来的人,已踏浪而去。
    心如水澄清,梦亦香亦甜,
    那渐行渐远的历史,谁能忘记?
    今晨,我又徜徉在这一方福地,
    听风儿奏响生命和文明的乐曲!
  此诗得到他的赞许。他给我复信时欣然写道:
  日兴同学:
  连续多次寄来的报纸都已收到,从中看到你的文稿最为欣慰,并阅读了其他新闻报道,亦很高兴。前二、三次亦接阅了你为文明书院写的诗歌,我看了几遍,非常喜欢(也曾收到别的同志寄来的新诗,但我觉得不合意),待到编集来稿成书时,自当编入之。就近日为重修文明书院而捐款的情况看来,修复书院与出书可以实现的。现复印一篇关于书院的文稿(湛江日报刊登)寄上,你看了就可以得知有关的情况。另复印一份“湛江诗歌大赛征稿启事”。亦附于书院文稿的后面。我希望亦依期按址投寄稿(启事就印在此页纸的背面)。
  耑此,祝你工作进步!
                            戴明光
                  2006.5.22下午于遂溪邮局
  后来我从该书院的管理者陈利盈先生处得知,戴师是乐民文明书院征诗选集的重要编辑负责人,收集到的征诗稿件交由他审定。他热心公益文化事业,可谓不遗余力。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重读此信,更让我不胜唏嘘,感慨不已。信上说“连续多次寄来的报纸都已收到”一句,指的是我给他赠阅的《横沥报》。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