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题西林壁》第二句究竟是哪一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484        作者:云木欣欣        发布:云木欣欣        首发时间:2017-01-07 09:26:51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苏轼《自记庐山诗》又一题作《记游庐山》,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月,时苏轼由黄州转知汝州(今河南临汝),途径九江,遂与僧友参廖游庐山。
  苏轼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日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可见苏轼初入庐山,完全沉醉于匡庐的奇丽秀色之中,全心欣赏,应接不暇,并不想因作诗而分神,可为何苏轼改变初衷了呢?原来苏轼自以为深山之中无人认识自己,谁知山中僧侣皆云“苏子瞻来矣”,由此可见当时苏轼的名气有多大,就连庐山深处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弥陀佛的僧侣们都认得他。对此有些哭笑不得的苏轼于是欣然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候”,其幽默风趣可见一斑,此后苏轼在庐山作诗遂一发不可收。末句有云:“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之诗,尽于此矣”。
  这首颇具理趣的《题西林壁》是苏轼咏庐山的最后一首,也成为他脍炙人口的一首传世之作。其中第二句“到处看山了不同”,在它处有不同版本,有说“远近高低各不同”的, 有云“远近看山总不同”的,我以为当以此文中的“到处看山了不同”为准,为何?一来这篇《自记庐山诗》详细记录了苏轼与友人初入庐山,沉醉痴迷,由不想作诗到后来受山中僧侣的友好热情所动而作一诗,于是一发不可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清晰完整的,真实可信的,以苏轼之文来佐证苏轼之诗,再合适不过。“到处看山了不同”中的“到处看山”与前一句“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相对应,由此可见,“横看成岭侧成峰”绝不仅仅是看一座山的体会,而是结合了庐山很多山来说的。第二,此记中的“到处看山了不同”中的 “了”作完全,全然之解,强调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给人以全然不同的感受,比起“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各”与“远近看山总不同”中的“总”来更胜一筹, 而后两个版本句式显得有些拘泥死板,不太符合苏轼之风。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拙见而已,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诗友予以指正。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   条】
文章评论
兰蔻侬心 评论 (评论时间2017-02-06 17:33:08)  
呵呵,师姐分析得非常合理,侬支持,好久不见了,祝师姐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