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歌词
本栏所称的歌词,是指歌曲中的文词部分,一般有较具体的内容,因大多数押韵而属于有韵诗歌的一种,并遵从音乐的启承转合规律,属入乐韵文。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江东心音
主编寄语:诗是语言的活性物质和情感的活性元素。在人性的豁然中灵光一闪,精神破茧后,感应着持续抽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现代诗歌  >>  歌词
莫将宋词写成了宋曲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076        作者:胡跃荣        发布:胡跃荣        首发时间:2010-07-23 09:19:00
关键词:工尺谱 曲
编语:

胡跃荣著《诗词漫谈》

第二十章  元曲溯源

第三节  《江城梅花引》曲(2

曲例:《殿前欢》(薛昂夫)

 

洞箫歌,问当年赤壁乐如何,比西湖画舫争些个?一样烟波,有吟人、景便多。四海诗名播,千载谁酬和?知他是东坡让我、我让东坡?

 

曲例:《折桂令·忆别》(刘庭信)

 

想人生最苦离别,唱到阳关,休唱三叠。急煎煎抹泪揉眵,意迟迟揉腮撧耳,呆答孩闭口藏舌。情儿分儿你心里记者,病儿痛儿我身上添些,家儿活儿既是抛撇,书儿信儿是必休绝,花儿草儿打听得风声,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

 

这又是选的两首正宗的元曲,读者不妨再与宋人程垓、蒋捷的《江城梅花引》比较看看吧!

——“睡也、睡也、睡不稳,谁与温存,惟有床前,银烛照啼痕”与“情儿、分儿、你心里记者,病儿、痛儿、我身上添些”、“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与“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从语气、腔调到句式结构,毫无两样,全都是打着扳子的唱词!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与“四海诗名播,千载谁酬和?知他是东坡让我、我让东坡”——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你来我往的边歌边舞的“二人转”之问问答答么?

到此就可以说白了,将词写成曲也不容易,要看作者是否懂得曲为何物,而仅仅只是在词中加入一句曲的唱腔就会成了词不成词、曲不成曲的东西。即便是将词写成了曲,品位也就低了,就更不用说词不成词、曲不成曲的玩意,这也是元词与元曲难以区分的原因所在,也是人们弄不明白何为宋曲的原因。与其这样真不如找几个曲牌老老实实地写几个曲子呢!

这些铁的事实可以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宋词——宋曲——元曲”这一本源的“曲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于中找到元曲的渊源,至少我们可以明白,正如唐词的来源是唐诗与音乐结合的缘故,进而到宋代形成了独特的宋词艺术体系并成为了宋代文化的主流一样,宋曲的来源是宋词与曲艺相结合的缘故进而到元代形成了独特的元曲艺术体系并成为了元代文化的主流,而不是像人们“以讹传讹”的那样,元曲并不是“从少数民族的歌曲艺术中来的”,元曲的前身无可置疑的是宋曲且未必与少数民族文化有关,其渊源来自于宋代,只是元曲的风行与宋朝的灭亡相关而已。或者正是宋曲促进了少数民族曲艺文化的进步呢!

再进一步地,明白了曲艺的文学性远远不如诗词并将诗词通俗化了,自然会明白,曲艺也就不可能有太深的文学内涵和语音结构的学问,自然地,曲艺的基本标准是“唱得是否字润腔圆”(这也该是曲艺家研究的问题,不是诗人、词人自不量力可解决的,拿“工尺谱”在诗词中说事太滑稽可笑了),关注的是迎合音乐节奏的特性以及表现语态和腔调的语言模式。所以,就逻辑关系而言,宋曲或元曲就不应该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太过关注一个个文字的语音声调的结构,而是应该关注一个完整唱腔的形成原理,自然对平仄的要求应该是很宽松的,至少一个句子中可以加一连串的衬字、衬句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就语句中大量使用的语气助词也可以证实这一点,更有将叶仄韵视同平韵看待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无非都是用来调整语态、腔调和节奏的,而不是用来调整语音声律的!于是,传统的、将元曲的语音声调说得神乎其神的理论就应该是荒谬而误人误己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曲艺”必须是一种通俗的大众文化。

或许,那些懂得音乐而不懂得平仄的人写元曲可能会比那些自诩为词曲专家写得更好!至少像要掌握和运用“断魂、断魂、不堪闻,被半温,香半熏”或“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宋方壶的《山坡羊》)这样的白话化的语言模式与鲜明的节拍根本就谈不上任何难度!而“情儿分儿你心里记者,病儿痛儿我身上添些,家儿活儿既是抛撇,书儿信儿是必休绝,花儿草儿打听得风声,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这无非是民俗化的语态、腔调所法定的句式而已,真个也要讨论平仄么?居然还自以为是地断言还哪个字处该用平声、上声、去声——不觉得愚蠢?真做学问就不该装腔作势!

明白了这些基础知识,就为研究元曲从发展观和方法论上确定了正确的方向并扫除了形形色色的障碍,就不会再像清人研究宋词一样,机械地搬来许许多多自己可以找得到的元曲作品(不包括其找不到的作品)来比较平仄和声调,没法比较时就说“又一体”,得出一些想当然的似是而非的结论而误人误己。之所以说清人的这种方法必然是误人误己的,因为这是经典的“我没见过的就不是词,我不明白的就不是理”的强盗逻辑!

我甚至在想,研究元曲只需要研究其曲艺中的语言模式和节拍以及下里巴人的常用语及语气助词的运用大概就可以成果非凡了!换句话说,到民间歌舞台前去,到生活中去,研究元曲艺术才会有成果,而闭门造车就只有一个产品——谬误!

我不打算研究元曲,却希望给有兴趣研究元曲的人指明可行的道路,谁真这样走下去的话,他必然可以开创元曲研究的里程碑而推翻清人的那许多歪理邪说。至于宋词研究的里程碑我已经做了,只是让许多诗词理论家们无地自容而被打磨着,并且没有炒作才被凉着,埋是肯定埋不住的,也就只好让现代人继续愚蠢好些年了。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