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随身携带的“生死朗读”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378        作者:醉玉如雪        发布:醉玉如雪        首发时间:2011-03-24 06:07:23
关键词:随身携带的“生死朗读”
编语:

 

 

    想不起什么时候喜欢上的“生死朗读”,只是整理随身物品时才发现,这已经跟随我很久的书看上去有些陈旧,折卷的边角,坏掉的尾页,密密匝匝的文字和横七竖八的线条,感觉上好像有很多年,也许是更长的时间,但仔细算来也不过是两年多,因为封面左上角有一行红色的小字:2009年4月29日开始看,虽然看的太晚,但是能看到就不遗憾。

很庆幸我能用那么确定的日期对一本自己打印出来的装订书标有那么精细的记录,像行将启程的路线图,瞬间,将过去的某些片段给圈点为我求之不得的记忆犹新。我想起来了,那个时候我正准备写《再看孙红雷》,因为构思文章时对“再看”和“再见”的举棋不定,还问了近我咫尺的那个人,你说:“该用‘再看’还是‘再见’。”

“当然是再看!”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

我没再想那个“再见”的含义会有几层,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再看”,仿佛,一个字的肯定就是对我的一篇文或我看待的某件事乃至于对我个人的种种认可。

当时,旁边还有其他人,而我,却一反常态地旁若无人,忘记了书本与酒桌氛围的不合时宜,也忘记了平日一向的沉稳和不喜欢张扬,看上去应该是有备而来的请教,却像是为着某种想望的成行和某种非分欲念的实现。蜕去人为虚饰的外衣,把真实的自己暴露于光天化日下的俗尘,忘乎所以却又认真极致。

我很怀念那样的时光,等待对方将智慧用语言的形式传递给我,并让我无比受益。

“她停下脚步,静静地赏看丁植珈轮廓清晰的背影像剪纸般地在她的眼前晃动,她想起了不知从哪听来的那句话:男人是鸟儿站成的巨石,因为,男人倾向于一千次的飞翔和只有一次的栖落。她不知道此时此刻的丁植珈是属于那一千次飞翔中的一次,还是只有唯一一次的栖落,好像在丁植珈突然转过身来喊她的那一刹那,她觉得,丁植珈如花摇曳的背影,在被树枝刮起的衣角里,有着她不可思议的万千思绪,那些曾经冰封的情感,那些无比苍茫的渴望,更有那些不能告知于他人的无望和无助,都被身边这个成熟男子,给彻彻底底地消解了,以她喜欢的方式,在突如其来的关注中了然成一种感激和一种感伤。她追了过去。”

在小说《自救本色》中,我用意识流的手法,翔实地记述了我内心深处最不容易碰触到的细枝末节。

我知道了我的努力。

也知道了我的幸运。

更知道我为什么如此喜爱“生死朗读”这样的德国文学,虽然在那之前就有着对它们的偏爱,但在那之后,它们成了我的最爱,仿佛,这世间再没什么能够如此地吸引我。因为,爱上一本书,就等于爱上一种生活方式,也或许是爱上了一个人,有书里的,也有书外的。

我喜欢那种用审慎的睿智来思考并行云流水般地进行表述,也寄希望于自己能有那样的本领,将废墟中的毁灭和生存,用震撼人心的力量给巧妙地渗透于过目不忘的情节中,将挥之不去的意念给抛扔到人性虚伪的断壁残垣里。

毫不犹豫,却不在故事发生的最初时刻。

 

汉斯·维尔那·里希特说:“恐怖改变了活着的人。”

我被“生死朗读”的文字所改变,但并不完全由于恐惧,好像更多的原因是出于我对生活的热爱。让书里的文字与我身临其境的现实很好地结合,并赋予我创作的土壤和灵感。

我的小说也随之应运而生。虽然躲不过必落俗套的男欢女爱,更少不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纠缠与纠葛,但是,在壮志满怀得不到展现的洪荒岁月里,男人必定要错过的花期以及一念之间的过错,便会成为一个枷锁或一副镣铐,即便有后来的幡然醒悟,又怎敌得过“大智若愚”的“聪明”背叛。人为地将希望单纯成一晌贪欢,使花开满树的绚烂懵懂成落叶的余寒,结果,势必要无穷无尽地承受、承担乃至于承载。

一切,只为那个影子般的女人。

“他一次一次地想象她、完美她,然后,再撕裂她、修补她,仿佛,她在他的心中已经成为一个永远雕琢不完的塑像,即便偶尔的哪一次完美了,也完整了,用不了多久,就又被新的想法所模糊、所破坏。他久久地站在小屋的窗台左边,看着远处那片黑黝黝的所在,一次又一次地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是怎样在那样一个雨后晴朗的下午,慢慢地踱到她的身后,看着她黑黑的头发里,怎样反射着绿树的折光。他清楚地记得,栅栏墙外那道刚刚升起的彩虹是用怎样的身姿斜架于群山之间,像见证他们情感的美丽信使。还有,那些鼠尾草及待开未开的黄紫色花苞,在他眼睛的余光里,怎样的向后、向后、再向后,一如电影里的某些镜头。他突然想喊,可是,他又觉得……”

小说《愚人》的片段,就这样被清晰地记录在我的打印书里,没有日期,也没有说明,更没有解释,我不知道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思想出这些未知的故事,更不知道最初的动机和最后的落笔里还续接着什么,这不符合我一向舞文弄墨的规矩和习惯,但红色的字迹清清楚楚地记着这一切。

只是非常遗憾,一切都在“愚人”的沉思中戛然而止为难以琢磨的省略号,或许,再多的表达也无法完全印刻到书页里的空白之处,因为,思绪万千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挥而就,更有充满理性的深思熟虑。而《愚人》,时至两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着落,我不知道这是我的不争气还是我与那些文字的缘分未到,我只是隐隐地感觉,某一天,我构思在“生死朗读”里的小说,不会只听楼梯响。

只要楼上有人,就会一步步地走下来。

我知道我为什么要随身携带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原因了,我总是极力地想把书里的每一字和每一句变成我的一日三餐甚至是我的衣食住行,像陈年旧事,不想一笔勾销,也不愿意从记忆中给抹掉。

“我躺在那儿睡不着。当我打开灯拿起一本书看时,眼睛就睁不开了;而当我把书放到一边关上灯时,我却又睡不着。这样我就大声朗读,大声朗读时,我就不再打盹。当我的大脑处于杂乱无章的回忆和梦幻中时,当痛苦在我的脑中盘旋时,当我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中对我的婚姻,对我的女儿和我的生活进行反思时,汉娜总是在左右着我,我干脆就为汉娜朗读,为汉娜在录音机上朗读。”

每次看到书里的这些文字,我就想,干脆,我也只为某人或某事写作,写到拿不动笔,写到不能思想也无法思维,虽然不知道那种境况会在何年何月出现,但我必须也一定要那样,因为,坚持,还不仅仅只为着某个人,还应该为着这个日新月异的好时代。

“在周而复始地对汉娜进行思考后,我竟产生了一种想法,我追踪了这个想法,最后也得出了结论。真是筋疲力尽之时,也正是柳暗花明之日。这种情况随处可见,或者至少在这种情况下随处可见:你对一个环境或一种情况非常熟悉,以至于凡是你感受到并接受了的、令你惊讶的东西,都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产生于内心。我得出结论的过程就像一个人走在一条路上,先爬上陡峭的山坡,再穿越马路,再经过一个泉井,然后穿过一片森林。”

本哈德·施林克在他的文字中幸运又适时地到达了他所要达到的那个地方,那里,既有幻想也蕴含着占有,更有不忠。亦步亦趋的我,也循着那个方向不停地前行,艰难却别无选择。

因为,翻开书,看到的不过是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合上书,忘却的也不过是那些逐渐淡忘的过往曾经,但是,真正开始思考或思索时,我才知道,我想汲取的和我想要得到的,都会在那样一种看似自由随意实为桎梏的约束里得到了最完好的满足。

“原来,感觉也可以在人体里蛰伏很多年,像一缕馨香,遥远却能闻嗅到。梦里,他又回到了那个小屋,又如以往那般地站在窗台的左边,看着栅栏墙里已经开放的鼠尾花,迷蒙着伞状的风骨,招摇暗示到他的视线里,仿佛在明确地告知给他,他索要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再也不会出现了。因为,失而复得,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的一句鬼话。”

电脑桌上的日记本里,我看到了有关“愚人”的文字,这或许就是我要写它的全部动机和初衷,难以言说的内心世界虽然让偶尔站得住脚的理论和主张显得扭扭捏捏,但又不能不表达。

谁能完完全全地实话实说,小说也不能。

我只能变换一种形式和方式将“生死朗读”给随身携带,因为,有它的日子,我写下了无法泯灭的心路历程,一字一句的意念纷呈,一段一行的天马行空,有着我再熟悉不过的日出和月落,更有我感恩的春华和秋实,甚至还有每一个季节的开场与结束,这让我明了我的坚持在那样一种颠三倒四的勤劳耕耘中怎样平和着我的所有。

为着某一件事的执着,也为着某一个信念的最终实现,让庸常和平淡在一书的文字里飘飞出绚烂芬芳。虽然还不知道未来的我会在哪一天将它给真正地放下,但总有一天我会脱离它,在它还没有完全被损毁之前,或在它残破不堪到不能再读。

毕竟,它印证了我的生活。

 

卡夫卡说:“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生死朗读》就是这样一件利器,它能消磨生活的无助与无奈,也能去除精神世界的荒芜和繁杂,并从润物无声的感知里快速地还原人生应有的态度。

珍惜他人也能正视自己。

 

“不是我把汉娜忘记了,而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她的回忆停止了,那种感觉不再伴随我。回忆被留在了身后,就像一列火车继续向前行驶而把一座城市留在其后一样。它依然存在,在什么地方潜伏着,我可以随时驶向它,并一次次地得到它……”

 

为了守护秘密,你能走出多远?

走不了多远。

无论是谁,也无论以什么方式!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7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4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1-04-14 11:53:07
文章评论
赵凯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3-26 14:32:43)  
《生死朗读》是最早的译本,后来叫《朗读者》了。
我比你读这书还早一点。我喜欢德国文学整体上的思考性。
中国的文学惯性不培养在作品中这样冷静地思索。
期待早日拜读您的小说!
雨晴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3-25 18:47:44)  

醉玉如雪的影评和书评都很很深刻。一本书能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引起一种颇浓的兴趣,以至于爱不释手,这就是书的魅力之所在。感谢醉玉让我们也了解了一本书的内容和意义。问好!

醉玉如雪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3-25 05:44:13)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5675c70100ptjh.html
枫林醉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3-24 21:44:01)  
没看过生死朗读,读你的文,却感受到思想的深邃。
惊鸿照影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3-24 13:53:54)  
关于生死朗读,看过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当时感觉颇为厚重。小说的魅力应该更加浓烈,毕竟文字留给了我们更多空白去思考。从醉玉的文字中,看出了思想的深沉和绮美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