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酣怀... [姜树立]
- 七律 池上闻笛... [酎泉老人]
- 七律 丁酉寄乡人... [酎泉老人]
- 七律 书房内的水仙... [扬帆]
- 蓦山溪.匆匆... [逸云先生]
- 七律 北京法源寺... [酎泉老人]
- 鹧鸪天 湄潭十韵... [雨晴]
- 七律·月(上平十五韵)... [秋思sy]
- (原创)答能愿法师... [江云]
- 登香炉峰... [李宣章]
- 华胥引•将离... [三郎]
- 山亭柳•途归... [三郎]
- 第五期诗赛参赛作品汇集... [花影]
- 第八期诗赛汇总二... [七巧]
- 第八期诗赛汇总一... [七巧]
- 辞旧迎新聆梦师... [韦志远]
- 第四期诗赛参赛作品汇集... [诚实成诗]
- 谒东坡墓[和张本义先生... [孙五郎]
- 我的近体诗作... [王文莉[]
- 七律•同学聚... [东城翁]
迷茫寰宇气蒸蒸,院士玄开第几层?
废夏忘冬藏典阁,任鞋辞袜挑寒灯。
青衫端得文人骨,绝技潜成扫地僧。
一去桃痷眠月醉,天龙作驾九霄腾。
最近微信朋友圈有李小文院士报道的转载,看了很有感触,祭一首七律送老先生一路好走!
“布衣院士”的最大魅力是“反季节”
文 | 曾炜
昨天一大早起来,读了一篇吴晓波先生写的文章,题目叫做《把人引向毁灭的从来不是金钱》。文章列举了很多例子和证据,证明金钱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它的误解有多深。读过之后,觉得吴先生还是一如既往“辣么”有才,一个被现代大部分人崇拜到五体投地的东西,被他说得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似的。我在想,如果金钱是上帝,听到了吴晓波为自己卖力地辩护,也一定会发笑的。
接着这篇“金钱颂”之后,我读到的文章,是媒体关于中科院院士李小文逝世的消息和评论。对于这位特立独行的“布衣院士”,媒体此前早有报道,我也曾经看过相关的报道,略有所知。不过对于这位院士具体是怎么个特立独行,还是直到今天才真正知晓。
身材瘦弱,一袭青衣、不修边幅、光脚穿布鞋,手里喜欢攥着一个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估计包上还印着“上海”两个字,看起来特别的“反季节”;另外一方面,他又是才高八斗,学术成就斐然,扬名海内外的大科学家。这样一个“违和感”爆棚的人,怎么能不让人觉得特立独行呢?
由于刚刚读过一篇“金钱颂”,我特别关注了下李院士生前关于金钱的观念。结果发现,这位“布衣院士”也太不给“上帝”面子了。他本是一个完全有能力说“有钱就任性”的人,但他却对学生说金钱的本质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留点钱买酒就行。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愿意把钱拿出来成立奖助学金,资助贫困的青年学生,自己却穿布衣布鞋,一天到晚吃点米粥、咸菜,在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竟然被医生诊断为营养不良!
如果不是大量媒体的报道,我还真不敢相信在一个几乎全民金钱崇拜、物质狂欢的时代,还有此等奇人,我定会觉得,这是某些部门为了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在塑造典型呢。我还记得此前有媒体报道过,说有某位占据高位的“工程师”,为了参选院士,不惜拿出几千万来打点,并请来“枪手”闭门造车为自己赶制论文。相对于这样的“聪明人”,李小文真是太“奇葩”了。
今天,会来事的“聪明人”是越来越多,实心人和性情中人却越来越少。像李小文这样的,必然会被很多人耻笑为傻气、孩子气、书卷气,一些“理论功底深厚”的人还可能会劝人家要“成熟点”。现在中国人的“聪明”据说已经远播海外,就连老外也会说“别跟我来中国人那一套”,言下之意是,别跟我耍鬼心眼。
不过在我看来,李小文最大的魅力可能也就在于他的“傻气”、纯真的“孩子气”吧,而他之所以瞬间“爆红”,也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缺的就是这个。
我并不反对“金钱颂”。我只是觉得我们已经处于一个铜臭味很浓的时代,实在没有必要为金钱这玩意唱赞歌。我知道一个19世纪末的德国社会学家,名叫格奥尔格·齐美尔,写过一本叫做《货币论》的社会学经典著作。这哥们所处的时代,也是资本主义追求金钱至上的时代,不过他的《货币论》通篇讲的就一个意思:金钱是手段不是目的,别把它捧得比生命还重要。
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什么呢?绝对不是强调金钱的重要性,而恰恰是要认识到,这世界还有比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东西。吴晓波的文章里有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饿着肚子的思想家,最后只能思想自己的肚子。”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至少我从营养不良的李小文身上看到的,不是这样。另外,如果说李小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例,但你别忘记了我们还曾经走过一个饿着肚子也能思考“哥德巴赫猜想”的时代。
在过去,类似这样饿着肚子搞思想的例子,还有很多,只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比较稀缺,以至于我们都不再相信这样的事情了。抗战爆发后的西南联大,是再典型不过的例子。正是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一个战火纷飞、物资奇缺的时代,产生了无数可观的学术成果:哲学家金岳霖在那个时候写出了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论道》和《知识论》;人类学家陶云逵则冒着战火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创办了“边疆人文研究室”和《边疆人文》杂志;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写出了著名的《热工学》……这样的例子,可以在各种回忆录里找来很多,今天的人们可能听了都有点觉得不大真实,可那就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数学家陈景润:“在科学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 我觉得,这句话可能用在67岁便早早离世的李小文身上,也是合适的。在我们这个时代,保持一个纯真的孩子般的心灵,比做一个世故圆滑成熟的人要难多了。真心敬佩李小文院士,老爷子一路走好。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