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雅词
本栏所称的雅词,是指按照前人创造的、已形成基本固定的词牌(词调)格式(体例)与韵律要求所填写的词。发表作品时,应标明词牌和题目。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尤俊峰
主编寄语:续写国学经典,遍寻网络情缘。风花雪月惹人怜,静守心香一瓣!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古风雅韵  >>  雅词
锦帐春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900        作者:胡跃荣        发布:胡跃荣        首发时间:2010-07-25 10:49:00
关键词:夏夜 登山
编语:

胡跃荣《漫吟轻诉》集

 

《锦帐春·夏夜登山锻炼偶成》

 

夜色氤氲,霓虹纱帏,山径上、几番痴醉。短衣衫,酥腻味,怕漫步生风,把暗香摇碎。

 

好景如诗,美人联袂,偏信有、物随其类。花儿柔,女儿媚,共一轮新月,两湾碧水。

 

胡跃荣著《诗词写作》(节选)

 

词例:《风入松》(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吴文英的这首《风入松》中,句子“一丝柳,一寸柔情”只能算是一般句式,且适合于“曲”中运用,宋词中一般没有这“不三不四”的语言结构,所以这种语言模式通常是四、五字组合的句子或三组短句组合时才用的。这本应是现代人才较容易出现的破格形式;而句子“有当时、纤手香凝”才是有衬字的添字格句式;上阕结句“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和下阕结句“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都是试图作为对偶句处理的,但下阕结句足以说明,吴文英想做的却没能做到。而且,其中的“双鸳”使得诗文的主语乱套了,是谁在“惆怅”呢?凭这“双鸳”好像不该是看黄蜂扑秋千索或中酒的人,倒更像是这个“院落”。所以吴文英又是欲造句型而未成句型,还害了意。显然,这原本可以和吴文英习惯于自诩的“倚声填词”毫无瓜葛,比如在这里,将结句脱口而出地读成“惆怅伊人不到,幽阶昨夜苔生”不是很好了吗?主语立马清晰了,既说明了“凝香纤手”是谁的,也说明了作者是在“晓梦”醒酒后的“惆怅”,更表现了作者为何要“日日扫亭林”、为何会“中酒”,还说明作者害怕到院子里去——时间、地点、原由、情境都有了,这才是结句的功用,这才叫做文学!而主语不明确一切都完了。

诗词对结句的格式、句型的要求本来就放得很宽松,作者量力而行就是,做不到的事就没必要硬着头皮去做了。与其说吴文英的水平毕竟还是太低,还不如说“倚声填词”者一生都没法谈诗词,吴文英填了一辈子词而且还名头好大,却把词写成这样,简直是人生的一大悲哀!我要生在宋朝就会劝他:“别这样活”。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2   条】
文章评论
余文唐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7-22 18:41:00)  
柔情似水,好景如诗!品赏跃荣师雅词![美~~][开心][咖啡]
隔岸听箫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7-22 14:27:00)  
“如果我像先生一样,---”,呵呵,这样的言语有趣。实际上也无它。无非是看胡先生在论述了一番领字后,话锋一转,对“觉得诗词和“工尺谱”有关“的人大肆攻击,于此有些惊愕罢了,因为本人就是“觉得诗词和“工尺谱”有关的”。在胡先生看来,“觉得诗词和“工尺谱”有关“的人“怎么可能懂得诗词”,居然要剥夺人家“一辈子”的“写诗词”的资格?未免霸道了些。如果觉有观点与胡先生相悖者,胡先生尽可同多数人一样,道出自己的观点就是,似不必这样以苛刻的语言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嘲讽,何苦来。还有,譬如像胡先生的某些学术文章,有的文风近乎骂大街了,恐有损胡先生的儒雅风范了吧。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7-22 13:30:00)  
唉——,这个结论不是在《再论倚声填词》中就说了吗?什么是“再”,显然这个结论早在此“再”之前就下过的,不然的话,近八百年来人们研究和使用的宋词格律岂不都是欺人之谈?中国文化真能是这么一回事么?我不先确定这个问题,断不敢动笔写《诗词入门》、《诗词写作》和《诗词漫谈》的!前提就错了,还可以有什么值得谈的东西?所以这个结论还不是这几年才确定的。另外,《再论倚声填词》是很久以前的文章了,而且今天的话比《再论》中含蓄多了,如果我像先生一样,岂不是也可问先生究竟是什么意思了?
隔岸听箫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7-22 12:42:00)  
胡先生,【如此看来,真个觉得诗词和“工尺谱”有关的话,又怎么可能懂得诗词?这一辈子真不要写诗词了,玩玩新诗可寻求安慰。 】这段话,和你在这里的回复似乎没啥关联,有些突兀吧。再者,觉得诗词和工尺谱有关,就“怎么可能懂得诗词”,“这一辈子真不要写诗词了”,这个结论是必然的吗?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7-22 12:21:00)  
回复听箫先生:我在前面的《再论“倚声填词》中全文谈的就是“工尺谱”,而且态度也是这样的没变,并非现在才说的,只对观点不对人,先生不必误会。。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