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郭有生:拨雾方见山奇崛 ——榆林诗人比拟应用漫话
文章来源:自创        访问量:1880        作者:郭有生        发布:郭有生        首发时间:2019-08-10 15:33:34
关键词:拨雾方见山奇崛 榆林诗人比拟应用漫话 郭有生
编语:

                         拨雾方见山奇崛

               ——榆林诗人比拟应用漫话


                              郭有生

       当代诗人非常喜欢用比拟修辞格。有时一首诗,句句不离比拟,连绵几十个比拟,看的你眼花缭乱,如坠烟云。
       比拟,不外拟人与拟物。
       拟人自然是非人之物模拟人来写,如郑晓姝《沙柳》“怀念被填进沙漠/已逝的寂寥”就是,本来“寂寥”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但诗人来写“沙柳”,是把沙柳模拟人来写。
       自然,拟物是此物模拟它物来写,或者把人模拟物来写,如乔巧林的歌词《耀眼明珠亮东方》“厚实品格写华章,报效社会送芬芳”,其“芬芳”不过是一种可闻之味,生活中不能成为一种礼品,但作者却模拟礼品来写。
       一个句子,如果是由主谓宾结构构成,语法中称为叙述句,自然会出现单比拟和双比拟两种类型。高仲岗《大漠流韵》“古道驼铃吟雅韵,溪边祥鹤咏轻歌”,以“吟”这个谓语为中心来看,“吟”是人的一种行为,所以从主语“驼铃”的角度来说,是拟人;如果从宾语“雅韵”来看,并未用比拟,所以是单比拟。看惠诗钦的《纸飞机》中这样写道:“纯白色的寓言/播撒着她美丽的梦和希冀”,从整个句子的主干来说是“寓言撒播梦和希冀”,这儿“撒播”和主语“寓言”来说是比拟,和宾语“梦和希冀”也是比拟,所以是双比拟。
       还有一种句子,语法中称为描写句,它的结构形式是主谓句,谓语一般是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这类句子的比拟,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模拟现象,如我曾写诗“岩石也憔悴了”。
       比拟可以用在一个句子的主干,也可以用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如惠诗钦的另一首诗《一个陌生男子的来信》第一节是这样写的“一阵无声无息的风铃/震颤着的静默/破土而出”,这里“震颤着的静默”就是如此。倘若一个句子,主干和枝叶同时发生比拟,就会出现一个复杂的比拟现象,看她这整个句子,不是如此吗?
       比拟总是看似不合生活逻辑,属于超现实的语言现象,却符合人的情意。在人的联觉、联想和想象中,让人感到诗意盎然。沈庆丰的《七月荷香》“万种娇羞游客醉,千丝淡雅惹诗吟”,其“惹”是招惹的意思,本来是写人的一个词语,但现在却来写“淡雅”。生活中“惹”往往指一种触发因素,而“淡雅”之美正是触发诗人诗兴大发的因素,所以诗人沈庆丰在联想中用了这么一个词,而读者也在联想中也感受到了“淡雅”之美的魅力,其赞美之情不言而喻。
       当代诗人为什么特别青睐这种修辞格呢?一是能形成一种陌生化效应,显得新颖别致;一是距离产生美,这种距离不是时空距离,而是一种生活距离,因为用这样的修辞和生活语言拉开了距离,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情趣;一是有广阔的创造天地,能充分展示诗人语言上的才华;一是能写得含蓄隽永,形象生动;一是给人神秘莫测之感,让人觉得你才华超凡,崇拜之情顿时而生。但倘若处理不好,这种修辞格也容易写得扑朔迷离,晦涩难懂。记得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到诗歌语言的“隔与不隔”: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所谓“不隔”就是诗歌的语言容易懂,和人没有隔膜;而“隔”就是难懂。为什么说“谢家池塘,江淹浦畔”就是“隔”呢?周振辅在《诗词例话》中解释说:
    这里举“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为隔的例,主要是因为它用典。谢灵运有“池塘生春草”句,所以“谢家池上”就是指春草。江淹的《别赋》里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此“江淹浦畔”也是指春草。这样用典不容易懂,表情不真切,所以说隔。
       用比拟本来有一定“隔”的效应,但不注意分寸,用的过度了,就非常难懂,或者比喻、借代和比拟糅合应用,也有诗人本来就没抓住本体与拟体之间应有的相通之处而使比拟失误,这都能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甚至只有作者才明白自己写的是什么,更甚者也许自己也糊里糊涂。我曾开玩笑说,倘若这样来写诗,我用抓阄的方式能写出许多,反正你不知写什么,所以我在100个纸片上写上一百个名词,揉成团,分成两堆;再写50个动词为一堆,以不同顺序来抓,每三个为一组,或某组抓两三个而某组抓一个,以一定的方式,添加一些词语连接,就成了一首诗《瞥一眼马的喜剧》:
       海上崛起了蚂蚁
       野鹿 风化了天堂
       岩石牵来历史的痴呆
       咚咚,蜘蛛织着一条条狼

       明眸上栽着绝对

       看发愣怒对经脉忙
       分开啊,藤条的世界
       寻找酒店里的裤裆
       当然,再明白再有才华的诗人,有时也会写出一些句子,连自己都说不明白写的是什么,别人更是感到云遮雾罩了,但作者还是感到就这句好。有人分析这种现象,是潜意识驱使下出现的现象。这样的诗句,心理学家一定能够解读。
       记得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消极修辞就像咱生活中的语言,但你只要换不同的语言来说,想怎样说的更好些,就是在修辞,这种修辞以简明、连贯、得体为要旨,以他的话说讲究“明确、通顺、平匀、稳密”。积极修辞,自然是用了比喻、比拟、夸张、借代之类了。那么这两种那种修辞好呢?其实,修辞没有好坏之分。换句话说,你语言本本分分能写出好诗,错彩缕金也能写出好诗。你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语言也够平实的了,但细细想来,太阳用表示“明亮”意思的“白”来修饰,更像是写日上中天后,而“依山”,是描绘日暮时太阳靠在山上的瞬间,最后用一个“尽”,表示看不到太阳了,所以短短五个字,写尽了太阳运行的情景,是一幅动的画面;“黄河入海流”,更像是一幅散点透视的千里奔流图,因为在鹳雀楼不可能看到黄河入海的情景,这只是一幅想象式的虚景。整个写景,气势磅礴,境界宏大,壮美生动。再如大家熟悉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语言也是大众化的,但表现了一种心理境界,当顺流而上,到了水尽头的时候,并没有山穷水尽时的沮丧,而是坐下来欣赏“云无心以出岫”,这样的人才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外云卷云舒”。看来好诗,不是一味追求外秀,更应当追求内秀。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这是形容文采的重要性,自然语言需要润饰,但只注意外饰就会空洞,内饰才能让语言耐人寻味,才能蕴含丰富的美感和深邃的思想情感。这是说,不要以为连篇累牍用了比拟的诗,就一定高出用平实语言的诗。二者都有超逸才华的诗作。我常惊讶榆林诗人各有自己的一手,各有各的特色,你是山,他也是山。
       那么怎样理解用了比拟的诗句呢?所有的诗,在解读中都应当注意知人论世、情景题旨,都依凭文化底蕴和生活积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活是理解诗歌的金钥匙。理解总要以文脉贯通,和主题相吻合,方为妥当。比拟诗句解读的特殊点,在于这种诗句和生活的隔膜,需要在联想和想象中,把其描绘的奇异景象,转化成生活景象,把诡异的语言转化成生活的语言,这时我们就拨开了云雾,我们就能进一步深味其韵味。比如你该怎样解读刘雕和《爱情的颜色》中“我们在青绿色的天空下亲吻/空气五彩缤纷”呢?这里两个心理幻觉性的词语有什么深意呢?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2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9-08-11 08:59:45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