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杂文
本栏所称的杂文,主要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杂体文章。包括随感、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杂文
​【老鲁论道】:日常生活中该如何修行?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26        作者:鲁邦升        发布:鲁邦升        首发时间:2024-07-06 17:39:51
关键词:诗赋网
编语:
【老鲁论道】:日常生活中该如何修行?
      人人都想了悟真理实相,但人人又沉醉于虚幻假象;人人都向往天堂,但人人又不知道路在何方。红尘像座围城,只有突破围城,才可看到城外的风景。因此人人需要修行,但人人又不知道该如何去提升,这是困惑时人的最大瓶颈。
      
修行是有法门的,不同的教派又有各自的法门。在中国,最主要的是“释、儒、道”三家。虽然三家各有特点,有各自的法门,但相互之间颇有相通之处,且终极目标一致。老鲁看暂不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今仅对践行道、佛两家的文化主旨,谈下自己的感悟。
      
老鲁因机缘巧合,无意中看了几部《佛经》和《道德经》,感悟到佛、道两家其实是相通的。道家的“无”,就是佛家的“空”;道家的“无为”,就是佛家的“随缘”。两家唯一的区别,在于修炼法门。
       老子一出场,首先就抓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至高点,然后再慢慢地诠释道的本质,引导人们去体悟“顺其自然、自我完善”的道理,最后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因此,老子的修炼只有“致虚极、守静笃”一个法门。而释迦牟尼则是从“善念成就善行,恶念成就恶行”的基础开始,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再慢慢地诠释“慈爱众生、无私奉献”的道理,教导人们逐步去感悟宇宙和人生真相,因此法门众多。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为了教化有情众生,根据众生的根器而随缘讲的法门就有八万四千种。
      那么如何选择修持法门?据老鲁看,这要根据自身的根器来决定。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固然可以顿悟,但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也可以逐渐走向正觉。只是惠能的方法,适合于慧根深的少数者;而神秀的方法,则适合于根器一般的普通人。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惠能与神秀的方法,在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只要方向正确,不同的修持方法,均可达到殊途同归之效果。
      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总有一条“时间经济”最优的法门。在老鲁看来,这个法门就是“无修之修”。而“无修之修”的最高法门就是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因为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致虚、守静”,我们就可以无我之心态,在“万物并作”过程中“观其复”。如能通过“夫物芸芸”得出“各复归其根”之结论,那自然就可以洞察道之本体了。
       据此,老鲁认为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修行的最高法门,同时也是最简单、最难的法门。
       所谓最高,那是因为只要我们能做到“致虚、守静”,即可瞬间迈入“空无”之境,了悟宇宙真相,与道融为一体。这就像惠能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瞬间就明心见性,找到真我一样,人的觉悟就在身心处于“致虚极、守静笃”的那一霎那。
       所谓简单,那是因为“致虚极、守静笃”是“无修之修”,不需任何技巧,也不需去打坐、念经、吃素。只要我们能专注当下,放下一切,心平、行直,做到身心合一、心外无物就行。
       所谓最难,那是因为人在红尘,易被红尘的种种假象迷惑,甚至会沉醉于红尘的感官享受。而且,人的天性也很难真正做到无我。除非你具有“以百姓为刍狗”的圣人品质,否则不可能会做到毫无挂念、毫无情欲、毫无知觉的空无本来。而且,要做到“致虚极、守静笃”,自己的身心必须要相当柔软,要具备“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秉性。对哪些自然而然形成并习以为常的习性、思维、情感等,必须要净化到相当的程度,否则必然会以自我的认知、以有为的方法去看万事万物,进而无法空无。试问世上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会有几人?即便像老鲁这样,从来对“名利”没有多大概念,喜欢独思,且时刻能保持阳光心态的人,也难以净化自己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性及其爱好,时常会被以往的习性所扰,更别说能做到把自己当死人了。故要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实在是难上加难。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修行?怎样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如何洗涤我们的污垢?为此,《道德经》第十章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老鲁看来,这是我们日常修行的最基本要诀。
       第一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要求我们身心合一、活在当下,清醒明觉、身心对焦。只要方向正确,那就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让自己活在每一个当下。老子的这一观点与释迦牟尼的“不念过往、不问将来,专注当下”修持心法是一致的。
       第二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社会环境影响,进而会沾染各种各样的尘埃污垢。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净化心灵,清除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贪心、嗔心、嫉妒心和我慢、主宰欲等,进而找回赤子之心,把自己的心灵净化到婴儿般的纯真,回归到宁静、纯朴的自然状态。这即为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果“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净化到婴儿般的纯真,那就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这一观点与释迦牟尼对提婆达多说的:“我出家不是为了赢取,而是为了失去。我现在失去了嗔怒、失去了贪婪、失去忌恨、失去了憎恶。如今我一无所有,达到了寂静的彼岸”的道理是一致的。
      第三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告诉我们,修行就是要把自己心镜上的尘埃、污垢洗涤掉,最终忘掉自己,争取走向无我。因为只要我们有自我、有自我意识,那我们的心镜就是凹凸不平的。心镜凹凸不平,就照不出真实的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本性,发现不了自己的本来面貌,即不能明心见性。老子的这一观点与惠能说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道理完全一致。
      正因为如此,所以老鲁过去常对友人们说:“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忘我、无我,把自己当死人”。当然,当时老鲁还没有研究过《道德经》和《佛经》。老鲁当时之所以会形成“无我”概念,那是老鲁根据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无我”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好生存法则。这,或许是老鲁在研究《易经》后,现在会着迷《佛经》、《道经》的原因所在。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24-07-11 15:47:40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