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本栏所称的游记,主要指作者通过描写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问、考察等旅行见闻,来记事、抒情、说理的散文。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精品文章
- 踏访红崖,寻访掉龙湾... [绿染秋情]
- 让我好好陪着你... [史春培]
- 晚安,旧时光... [惜若]
- 紫玉生烟... [莫小仙]
- 再梳妆... [莫小仙]
- 闲话大维... [史春培]
- 蓦然回首间... [云木欣欣]
- 明朝一哥王阳明(续)... [蓝色小妖]
- 年少不识爱滋味... [徐姜清]
- 浅析甲午战争期间一封日... [云木欣欣]
人气排行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广西浦北县恢复建县45... [韦志远]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人性的丑陋没有底线... [醉玉如雪]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戏剧人生如梦诗(2)... [韦志远]
- 圆锁庆典家长祝词... [气自华]
- 月窗探骊---文集... [郭有生]
- 试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 [谭长征]
寻根武夷思先贤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767 作者:一刀也 发布:一刀也 首发时间:2019-04-10 11:16:25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半仙山与武夷山,两地相隔千里,而半仙山村朱氏家族作为朱熹的后裔,他们情系“朱子理学的发源和传播地”武夷山。日前,横沥镇半仙山村朱日明、朱金全等贤达组织宗亲代表前往福建武夷山和尤溪县,开展寻根祭祖和学习朱子文化活动。
一
十月的武夷山,金风送爽 丹桂飘香。按照本次寻根祭祖活动的行程安排,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36人于10月20日下午到达福建武夷山市,开启了踏访武夷山、朝拜朱子之旅。在武夷山市的行程中,虽然步履匆匆,但大家先后实地踏访了朱子的文化遗址、遗迹,加深了对朱子的了解,感受一代儒宗的风采。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是继孔子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受到祭祀的儒家先贤。武夷山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10月20日下午,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参观了位于武夷山大王峰南麓的武夷宫。武夷宫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任过这里的主管。现宫内一壁上,刻有朱熹咏武夷山的诗《九曲棹歌》。该诗为朱子于淳熙十一年(1184年)所作。这首棹歌是对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扫描,也是描绘九曲溪的一幅长卷佳作。继参观武夷宫后,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于10月21日参观了位于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的朱熹园和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在这里营建了武夷精舍,并在此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发展、传播天下。
武夷精舍是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初建时有仁智堂、隐求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物。南宋末年扩建,武夷精舍改称“紫阳书院”。明正统年间改称朱文公祠,退隐山中的兵部侍郎陈省捐资雇工,将紫阳书院修复一新。2001年,武夷山市对历史上原有的“紫阳书院”进行了广泛资料查考,并依此规划重新修建总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的“武夷精舍”。想当年,武夷精舍一创办,便吸引了各处学者纷至沓来,这是何等动人的景象。曾经名噪一时的理学家,如蔡元定、游九言、刘火仑、黄干、真德秀等,都曾受业于朱熹门下。他们在这里求学虽然没有毕业证书,但是他们从这里走出来却能干出一番天地,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朱熹曾在此讲学达十年。武夷精舍是朱熹完成《四书集注》和以它为教材实行完好的教育实践的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据有关专家考证,流传较广,影响远大,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的《朱子家训》是朱熹在武夷精舍所作。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封建统治的腐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理想失落。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奉行“格物致知、实践居敬”的教育理念,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力求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朱子家训内容襄括了理学体系,诚然是为社会全员所作,并非专对朱氏家人,这也体现了朱子的家国情怀。传承朱子文化,这对提升民众的人文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代儒宗,朱子集上起孔孟、下迄北宋五子思想之大成,创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广泛继承了儒家的学术文化,对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对四书的集结和诠释几乎花费了毕生精力,是文化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典范,这是近1000年来无人可与之相比的。从精神层面来说,朱子文化指的是以朱子理学为核心的,涵括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和文学等诸多方面的思想文化;从物质层面来说,朱子学派所遗留的历史遗存和遗迹,是朱子文化活态的历史见证;从道德层面来说,以天道性理为核心的朱子学,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绵延不绝,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二者本来就有其一脉相承之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离不开对朱子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康熙曾给武夷精舍赐了一块匾额,上书“学达性天”。意思是朱子的学问达到了人性和宇宙的本源,为一度被边缘化的儒学补上了宇宙论和心性论的缺口。这四个字把朱子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写出来了。
书院留有朱子许多诗文手迹,尤以朱子亲笔题勒“逝者如斯”和陈省在晒布岩刻下的“壁立万仞”最有影响。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在朱子理学的发祥地看到保存下来的书院遗址、遗迹,参观图文并茂的朱熹及其书院史展览,感受朱子文化,心中生出万分感慨。
青峰碧水,今古相接;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武夷山的朱子文化遗址、遗迹作为活化的历史,见证着朱子文化的辉煌。
二
1 0月22日上午,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乘车离开武夷山市,先后到了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和莒口镇社洲村,分别拜谒了朱子墓和朱塾墓。
从武夷山市到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路程近一百公里。放眼望去,群山巍迤,林木葱茏,公路似带,风景如画。大巴沿着山边的公路奔驰。一个多小时后,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来到了黄坑镇后塘村大林谷。沿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拾级而上,不多久便可看到了朱熹墓。在肃穆的气氛中,大家虔诚地拜谒了朱子墓,深切缅怀先祖朱子,表达慎终追远之情。
朱熹墓,又称“朱子墓”,陵墓位于丘阜隆起的高爽之处,墓为凤字形,周列水田,视野开阔,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子墓规制不大,200多平方米,虽然朴素、大方、无华,但与朱子泰然处之的气度相配。封土堆卵石垒砌圆形,周壁以鹅卵石垒砌,远看如凤字形。墓后立大石碑,刻字:“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墓前有明代所置石香炉、石供桌及石华表一对。墓与大地融为一体,坐西北朝东南,西北处的小山丘上有翠绿大树,东南方视野开阔,远处是苍茫山峦。
朱熹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于建阳区考亭村,与夫人刘氏并葬于此。当时因朝廷奸佞的迫害,朱熹理学被贬为“伪学”,朝廷“伪学”之禁森严,许多与朱熹理学有关联的人受到迫害。尽管如此,却仍有许多弟子和友人不顾个人安危、前来为朱熹送葬。长长的送葬队伍从建阳考亭出发,走了六天,才将这位先贤的灵柩送到黄坑镇后塘村大林谷。朱子身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他抬棺送葬?答案只有一个:公道自在人心。朱子一生重视发展教育。他讲学的书院,多达数十所;他兴建、修建、扩建的书院,就有十余座。在教学方面,朱子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且教学有方、爱生如子。正是如此,即使“罪名”再大、路程再远,路再难行,也有人为他送葬。
每年清明,朱子后裔从世界各地赶到黄坑镇后塘村大林谷,参加祭扫朱熹墓活动。千里迢迢前来拜谒朱子墓,不单单是朱子后裔们表达追思之情,更是后辈们对朱熹在理学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崇敬和缅怀。
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拜谒了朱子墓后,又乘车往建阳市莒口镇社洲村,拜谒朱塾墓。朱塾,字受之,系朱熹长子,生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于南宋绍熙二年(1191)。其少时受业吕东恭先生门下,荫补将士郎,官至中散大夫。朱塾墓始建于绍熙三年,此后历代时修时荒。1994年由旅居海外的朱塾二十四裔孙朱祥南重修。墓为凤字形,河卵石砌圆形封土堆,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半仙山族谱》记载,朱文公生塾、埜、在三子,长子塾早故,生一子钜。钜年幼,文公嘱三子在居建安抚养其主祀事。文公曾孙满公与澄公(即钜公之子)由福建入粤当官做事,后因宋乱不能返闽而居粤。是朱家入粤始祖。满公定居东莞,澄公定居番禺。满公入粤后,举家卜居东莞东城鰲峙塘。后曾孙宁斋又移居东莞大岭山金桔岭数年,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宁斋与其子如斋和散斋迁至东莞横沥半仙山村定居,因此满公被尊为半仙山朱氏一世祖。半仙山村朱氏家族在此安居已有600余年。作为朱熹的后裔,他们一直牢记先祖教诲,传承朱子家风,并将《朱子家训》刻在朱氏宗祠青石之上。2015年,村里修编了《朱氏族谱》,内文收集5篇祖训。如今,村中男丁娶妻之时,都会收到一本《朱氏族谱》,以传承朱子家风。
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拜谒了朱子墓和朱塾墓后,又乘车风尘仆仆于当晚赶到了二百公里外的朱子故里尤溪,参加2018朱熹诞辰888周年祭祀大典活动预备会,与来自各地的朱氏后裔代表聚集一堂,共叙血脉情缘,同商祭祀大典各项具体事宜。同生一根,共出一祖,纯粹一姓,亲如一家。宗亲相聚,其乐融融。
三
10月23日,在位于福建省中部的朱熹诞生地尤溪县,朱熹诞辰888周年祭祀大典隆重举行。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按照活动安排,一大早到尤溪县政府广场和来自各地的朱氏后裔代表整装列队后,一起步行到位于尤溪县城关镇水南朱子文化园,参加朱熹诞辰888周年祭祀大典活动。
当天上午,秋阳普照尤溪大地。朱子文化园内的朱熹塑像广场,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尤溪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来自各地的朱氏后裔代表、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有关教育文化团体出席了朱熹诞辰887周年祭祀大典活动。整场活动庄严、肃穆、有序,寄托着大家对先贤圣哲的追思和缅怀。
随着舒缓、悠扬的音乐,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代表和大家向朱熹塑像鞠躬致礼后,一起齐诵《朱子家训》。“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作为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朱子家训》意义深远。大家齐诵《朱子家训》,不仅是对学习国学经典的呼吁,更是对经典家训的传承。
祭祀大典结束后,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参观了朱子文化园。该园总用地面积4.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600平方米。主体由沈郎樟、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观书第、瘗衣处、开山书院、博物馆、朱子画廊浮雕群、画卦洲、青印石等组成。2017年,朱子文化园晋升为4A级旅游景区。
当天下午,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还游览了尤溪县一河两岸滨水绿廊,观看融入朱熹相关典故、传说、诗句等内容的十里朱子文化长廊,体验新尤溪和朱子文化的魅力。
尤溪县是朱熹诞生地,朱子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尤溪县高度重视朱子文化工作,围绕“打造中华理学文化名城”总体目标,主动融入福建省朱子文化品牌建设,通过朱子文化挖掘研究,加强保护和开发,突出朱子文化品牌打造,推进传承发展,着力推动朱子文化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宣传教育、道德培育相融合,扩大朱子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做活朱子文化,致力将朱子文化打造成为新的国家级文化品牌,展现出时代风采和魅力。该县着力打造整合的朱子文化园景区已颇具规模,目前一期工程包括南溪书院、开山书院、朱子文化苑和尤溪博物馆等,二期工程文公书院、文公小学、文公幼儿园等,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期工程朱子祖殿、四期工程南溪书院学术交流中心项目也着手推进。
武夷山和尤溪之行,让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收获满满。尊祖敬祖,爱国爱乡、凝聚人心、传承朱子文化、推动半仙山村发展,是半仙山村朱氏宗亲的心声。据了解,半仙山村将以建设“一村一品牌”和全面振兴乡村为契机,从“人、文、地、产、景、治”六个维度出发,重点围绕朱子文化特色,以朱氏宗祠为中心活化周边文化项目,计划通过朱子文化长廊,以及朱子文化公园、公益公墓园和朱子文化传承馆、朱氏名人堂、农耕具展览馆、社会主义价值观展示馆“一廊二园四馆”项目,推动朱子文化传承古村落建设,打造具有历史人文底蕴的乡村文化品牌,促进本村的产业会更加兴旺、生态会更加宜居、乡风会更加文明、治理会更加有效、生活会更加富裕,让半仙山村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像春天的花儿一样,开放得更加绚丽、更加动人!
正是:寻根武夷,追思先贤。朱子文化,根植心田。振兴乡村,奋勇争先。同心同德,共建家园。
2018年10月27日
一
十月的武夷山,金风送爽 丹桂飘香。按照本次寻根祭祖活动的行程安排,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36人于10月20日下午到达福建武夷山市,开启了踏访武夷山、朝拜朱子之旅。在武夷山市的行程中,虽然步履匆匆,但大家先后实地踏访了朱子的文化遗址、遗迹,加深了对朱子的了解,感受一代儒宗的风采。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是继孔子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受到祭祀的儒家先贤。武夷山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10月20日下午,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参观了位于武夷山大王峰南麓的武夷宫。武夷宫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任过这里的主管。现宫内一壁上,刻有朱熹咏武夷山的诗《九曲棹歌》。该诗为朱子于淳熙十一年(1184年)所作。这首棹歌是对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扫描,也是描绘九曲溪的一幅长卷佳作。继参观武夷宫后,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于10月21日参观了位于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的朱熹园和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在这里营建了武夷精舍,并在此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发展、传播天下。
武夷精舍是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初建时有仁智堂、隐求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物。南宋末年扩建,武夷精舍改称“紫阳书院”。明正统年间改称朱文公祠,退隐山中的兵部侍郎陈省捐资雇工,将紫阳书院修复一新。2001年,武夷山市对历史上原有的“紫阳书院”进行了广泛资料查考,并依此规划重新修建总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的“武夷精舍”。想当年,武夷精舍一创办,便吸引了各处学者纷至沓来,这是何等动人的景象。曾经名噪一时的理学家,如蔡元定、游九言、刘火仑、黄干、真德秀等,都曾受业于朱熹门下。他们在这里求学虽然没有毕业证书,但是他们从这里走出来却能干出一番天地,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朱熹曾在此讲学达十年。武夷精舍是朱熹完成《四书集注》和以它为教材实行完好的教育实践的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据有关专家考证,流传较广,影响远大,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的《朱子家训》是朱熹在武夷精舍所作。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封建统治的腐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理想失落。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奉行“格物致知、实践居敬”的教育理念,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力求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朱子家训内容襄括了理学体系,诚然是为社会全员所作,并非专对朱氏家人,这也体现了朱子的家国情怀。传承朱子文化,这对提升民众的人文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代儒宗,朱子集上起孔孟、下迄北宋五子思想之大成,创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广泛继承了儒家的学术文化,对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对四书的集结和诠释几乎花费了毕生精力,是文化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典范,这是近1000年来无人可与之相比的。从精神层面来说,朱子文化指的是以朱子理学为核心的,涵括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和文学等诸多方面的思想文化;从物质层面来说,朱子学派所遗留的历史遗存和遗迹,是朱子文化活态的历史见证;从道德层面来说,以天道性理为核心的朱子学,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绵延不绝,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二者本来就有其一脉相承之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离不开对朱子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康熙曾给武夷精舍赐了一块匾额,上书“学达性天”。意思是朱子的学问达到了人性和宇宙的本源,为一度被边缘化的儒学补上了宇宙论和心性论的缺口。这四个字把朱子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写出来了。
书院留有朱子许多诗文手迹,尤以朱子亲笔题勒“逝者如斯”和陈省在晒布岩刻下的“壁立万仞”最有影响。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在朱子理学的发祥地看到保存下来的书院遗址、遗迹,参观图文并茂的朱熹及其书院史展览,感受朱子文化,心中生出万分感慨。
青峰碧水,今古相接;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武夷山的朱子文化遗址、遗迹作为活化的历史,见证着朱子文化的辉煌。
二
1 0月22日上午,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乘车离开武夷山市,先后到了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和莒口镇社洲村,分别拜谒了朱子墓和朱塾墓。
从武夷山市到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路程近一百公里。放眼望去,群山巍迤,林木葱茏,公路似带,风景如画。大巴沿着山边的公路奔驰。一个多小时后,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来到了黄坑镇后塘村大林谷。沿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拾级而上,不多久便可看到了朱熹墓。在肃穆的气氛中,大家虔诚地拜谒了朱子墓,深切缅怀先祖朱子,表达慎终追远之情。
朱熹墓,又称“朱子墓”,陵墓位于丘阜隆起的高爽之处,墓为凤字形,周列水田,视野开阔,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子墓规制不大,200多平方米,虽然朴素、大方、无华,但与朱子泰然处之的气度相配。封土堆卵石垒砌圆形,周壁以鹅卵石垒砌,远看如凤字形。墓后立大石碑,刻字:“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墓前有明代所置石香炉、石供桌及石华表一对。墓与大地融为一体,坐西北朝东南,西北处的小山丘上有翠绿大树,东南方视野开阔,远处是苍茫山峦。
朱熹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于建阳区考亭村,与夫人刘氏并葬于此。当时因朝廷奸佞的迫害,朱熹理学被贬为“伪学”,朝廷“伪学”之禁森严,许多与朱熹理学有关联的人受到迫害。尽管如此,却仍有许多弟子和友人不顾个人安危、前来为朱熹送葬。长长的送葬队伍从建阳考亭出发,走了六天,才将这位先贤的灵柩送到黄坑镇后塘村大林谷。朱子身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他抬棺送葬?答案只有一个:公道自在人心。朱子一生重视发展教育。他讲学的书院,多达数十所;他兴建、修建、扩建的书院,就有十余座。在教学方面,朱子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且教学有方、爱生如子。正是如此,即使“罪名”再大、路程再远,路再难行,也有人为他送葬。
每年清明,朱子后裔从世界各地赶到黄坑镇后塘村大林谷,参加祭扫朱熹墓活动。千里迢迢前来拜谒朱子墓,不单单是朱子后裔们表达追思之情,更是后辈们对朱熹在理学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崇敬和缅怀。
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拜谒了朱子墓后,又乘车往建阳市莒口镇社洲村,拜谒朱塾墓。朱塾,字受之,系朱熹长子,生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于南宋绍熙二年(1191)。其少时受业吕东恭先生门下,荫补将士郎,官至中散大夫。朱塾墓始建于绍熙三年,此后历代时修时荒。1994年由旅居海外的朱塾二十四裔孙朱祥南重修。墓为凤字形,河卵石砌圆形封土堆,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半仙山族谱》记载,朱文公生塾、埜、在三子,长子塾早故,生一子钜。钜年幼,文公嘱三子在居建安抚养其主祀事。文公曾孙满公与澄公(即钜公之子)由福建入粤当官做事,后因宋乱不能返闽而居粤。是朱家入粤始祖。满公定居东莞,澄公定居番禺。满公入粤后,举家卜居东莞东城鰲峙塘。后曾孙宁斋又移居东莞大岭山金桔岭数年,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宁斋与其子如斋和散斋迁至东莞横沥半仙山村定居,因此满公被尊为半仙山朱氏一世祖。半仙山村朱氏家族在此安居已有600余年。作为朱熹的后裔,他们一直牢记先祖教诲,传承朱子家风,并将《朱子家训》刻在朱氏宗祠青石之上。2015年,村里修编了《朱氏族谱》,内文收集5篇祖训。如今,村中男丁娶妻之时,都会收到一本《朱氏族谱》,以传承朱子家风。
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拜谒了朱子墓和朱塾墓后,又乘车风尘仆仆于当晚赶到了二百公里外的朱子故里尤溪,参加2018朱熹诞辰888周年祭祀大典活动预备会,与来自各地的朱氏后裔代表聚集一堂,共叙血脉情缘,同商祭祀大典各项具体事宜。同生一根,共出一祖,纯粹一姓,亲如一家。宗亲相聚,其乐融融。
三
10月23日,在位于福建省中部的朱熹诞生地尤溪县,朱熹诞辰888周年祭祀大典隆重举行。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按照活动安排,一大早到尤溪县政府广场和来自各地的朱氏后裔代表整装列队后,一起步行到位于尤溪县城关镇水南朱子文化园,参加朱熹诞辰888周年祭祀大典活动。
当天上午,秋阳普照尤溪大地。朱子文化园内的朱熹塑像广场,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尤溪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来自各地的朱氏后裔代表、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有关教育文化团体出席了朱熹诞辰887周年祭祀大典活动。整场活动庄严、肃穆、有序,寄托着大家对先贤圣哲的追思和缅怀。
随着舒缓、悠扬的音乐,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代表和大家向朱熹塑像鞠躬致礼后,一起齐诵《朱子家训》。“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作为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朱子家训》意义深远。大家齐诵《朱子家训》,不仅是对学习国学经典的呼吁,更是对经典家训的传承。
祭祀大典结束后,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参观了朱子文化园。该园总用地面积4.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600平方米。主体由沈郎樟、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观书第、瘗衣处、开山书院、博物馆、朱子画廊浮雕群、画卦洲、青印石等组成。2017年,朱子文化园晋升为4A级旅游景区。
当天下午,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还游览了尤溪县一河两岸滨水绿廊,观看融入朱熹相关典故、传说、诗句等内容的十里朱子文化长廊,体验新尤溪和朱子文化的魅力。
尤溪县是朱熹诞生地,朱子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尤溪县高度重视朱子文化工作,围绕“打造中华理学文化名城”总体目标,主动融入福建省朱子文化品牌建设,通过朱子文化挖掘研究,加强保护和开发,突出朱子文化品牌打造,推进传承发展,着力推动朱子文化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宣传教育、道德培育相融合,扩大朱子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做活朱子文化,致力将朱子文化打造成为新的国家级文化品牌,展现出时代风采和魅力。该县着力打造整合的朱子文化园景区已颇具规模,目前一期工程包括南溪书院、开山书院、朱子文化苑和尤溪博物馆等,二期工程文公书院、文公小学、文公幼儿园等,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期工程朱子祖殿、四期工程南溪书院学术交流中心项目也着手推进。
武夷山和尤溪之行,让半仙山村朱氏宗亲一行收获满满。尊祖敬祖,爱国爱乡、凝聚人心、传承朱子文化、推动半仙山村发展,是半仙山村朱氏宗亲的心声。据了解,半仙山村将以建设“一村一品牌”和全面振兴乡村为契机,从“人、文、地、产、景、治”六个维度出发,重点围绕朱子文化特色,以朱氏宗祠为中心活化周边文化项目,计划通过朱子文化长廊,以及朱子文化公园、公益公墓园和朱子文化传承馆、朱氏名人堂、农耕具展览馆、社会主义价值观展示馆“一廊二园四馆”项目,推动朱子文化传承古村落建设,打造具有历史人文底蕴的乡村文化品牌,促进本村的产业会更加兴旺、生态会更加宜居、乡风会更加文明、治理会更加有效、生活会更加富裕,让半仙山村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像春天的花儿一样,开放得更加绚丽、更加动人!
正是:寻根武夷,追思先贤。朱子文化,根植心田。振兴乡村,奋勇争先。同心同德,共建家园。
2018年10月27日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9-04-13 22:27:30。
文章评论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