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蒙学天地
启蒙作品展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暂 无
主编寄语:朋友,欢迎关注本频道,还犹豫什么?请让你的键盘,借助你的才华,在这里倾诉你的心灵吧!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课堂  >>  蒙学天地
口语入诗
文章来源:老书        访问量:3406        作者:老书        发布:老书        首发时间:2011-08-11 22:18:45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口语入诗
“诗”这个字在人们印象中并不陌生,特别是在文学圈内人士心中,更占有一定的空间,很多不同层次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热心的探讨和研究,虽然如此,但要想写出好诗来,真的很不容易。生活的质感和品质,在实际生活中各种生活的环境条件下是看不到的,只有和生活紧密的相接触才能体会到,体验生活才能写出好诗。 诗是属于广大民众的,人们可以用诗这个模块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 有了感悟不必害怕失败,不必畏惧诗词先主们的才华与气魄,写的不好再改,不怕麻烦,可以说好诗是修改出来的。写诗也需要有些灵感和现实生活中的激情及经验的累积和相关的技巧。
作者要掌握写诗的基本常识,观察细节,注意平仄与韵脚的要素,反复推敲逻辑性及文学艺术性,选择好意境和题目,因为诗歌是散文和小说的浓缩,诗是诗歌的浓缩,所以写诗要抓住有代表性的点,以点代面,不能盲目的追求语言的华丽和运用晦涩难懂的文词,找一些难认的字写上去,因为读者不可能带着一本字典,边查边读作者的作品,这样可能没有人愿意看下去,写出来的诗也是短命的。所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口语入诗,口语入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们常用的口语,这样的诗适合于大众,现在社会上一些流芳千古的诗,每一首都是简单易懂、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沁人心扉、口语入诗令人难忘,如古人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如此千古绝句,人们心里自然的清楚,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口语,所以说,用生活中常用的口语写的诗适合于多数人的口味,通俗易懂,很容易被接受,这就是口语入诗的好处。在填词上,主要注意平仄韵脚和词牌名的含义。无论写诗还是填词,要有感悟,感悟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实践,写出的作品要适合大众口味,使读者和作者有相同的感受,你乐他(她)也乐,你悲他(她)也悲。不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不能不凭生活实践中所感悟的感受来写,只是凭自己有点儿文学底子 ,掌握点儿古韵知识,闭门造车,大言不惭地乱放厥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这样的作品,虽然登上大雅之堂也只有及少数人欣赏,不会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也是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推敲与检验的,可能成为被新时代文化历史发展中所淘汰。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不是凭更新了一些大多数人都不懂或者没有用过的词汇就是创新和突破,文学艺术作品从历史以来就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号角,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历史也不断地在前进,文化生活更不能倒退,不能只守着老祖宗们的文化遗产过日子,文化生活要回到时代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它来源于现实的人民大众生活,所以要服务于社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4   条】
文章评论
小燕子飞飞 评论 (评论时间2014-02-02 21:36:47)  

口语入诗,说得真好

夜之星泪 评论 (评论时间2012-11-09 12:35:31)  
经的起时间和历史的推敲与检验的,才能成为被新时代文化历史发展所认可。
绿色小溪 评论 (评论时间2012-07-20 18:12:40)  
受益非浅
唯美逸尘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8-13 11:26:10)  
谢君分享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