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朗读声声,碎梦片片
文章来源:九月家园        访问量:867        作者:冰城旧主        发布:冰城旧主        首发时间:2013-01-30 16:51:29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朗读声声,碎梦片片
  
  ——再说点关于《朗读者》的话
  
  这部小说的英译本名字是《TheRreader》,德文原版的名字是《DerVorleser》,中文版的名字就比较带有译者的感情色彩,《生死朗读》《读爱》《为爱朗读》,不是我喜欢的,重要的是这部小说不单单写情爱。而我最喜欢《朗读者》这个简洁而又平实的翻译,这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还好中译本没有把它翻译成“朗读家”,英文词缀er,在翻译成中文后,多数都被翻译成“家”了。
  
  写这一段,就是想提醒自己,在第一篇糟糕的读后感里——有朋友指出那不是读后感,我也认同你们的批评——并没有真正从“朗读者”三个字去分析本哈德•施林克的这部小说。一部小说的题目,肯定是小说最点睛的那部分,这话怕是没人怀疑和反对吧?所以这篇,我就从朗读说起。
  
  朗读爱情
  
  一个15岁的男孩与一个36岁的女人之间,产生了爱欲产生了情欲,在人伦道德上是不被接受的。人的生理欲望是基本欲望,尤其一个15岁的少年,对性的朦胧意识产生了,这不应该被批判。生理学的理论说,男人的青春期是13岁到20岁,性欲最强的时候是18岁,那么,男孩白格对女人产生性趣并不早。
  
  爱情是什么?一定时期内培养出来的情感。随着白格和女人汉娜接触时间的加长,他们之间产生了感情。至于他们之间是不是爱情?我觉得是部分有的。爱情是两个人对彼此亲近、向往、依恋,专注的情感,当然,白格和汉娜应该说是先有了性以后,才推进了向往、依恋和专注。白格毕竟还是一颗孩子的心,他的更多依恋可能性爱比情爱要多,而汉娜或许情爱相对要多一些。36岁的女人,做过纳粹集中营的看守,隐藏自己的身份做公交车售票员,来到某地要做户籍注册,离开要注销,小说中没有写到她的亲戚朋友,她需要感情的排遣和依托。于是她对一个送上门的小男孩下手了,虽然这种行为我不支持,但不难理解。白格的行为和汉娜的行为,都是人性的本真,只是在对比之下,15岁是末成年人,所以较难让人接受;如果白格25岁呢——同样存在女大男小的差距——和汉娜发生关系,可能在读者看来只是有点恶心,甚至连恶心也没有,会以为那是传说中的爱情,更不会有强烈的指责和愤慨。
  
  再追问,爱情是什么?是两个人为了对方可以无所不用其心。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白格知道汉娜被审判的时候,想帮助她免于或者减轻罪行,白格是用了心的。探访集中营遗址,奥斯威辛和克拉科夫等地,他心里晓得汉娜是文盲,没有读写能力,那份作为重要证据的报告不是汉娜写的。但是,从过去他们交往的细节中,白格知道汉娜不想被暴露自己是个文盲。尽管白格已经找到审判长,要说明真相,最后他还是守住了汉娜的隐私,这可不可以解释为无所不用其心呢?这是不是爱情呢?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很多事情是不是就不应该去做呢?无所不用其心,这是个中性词!
  
  汉娜被判终身监禁。白格娶妻生女,五年后离婚,因为他的生活中抛却不了汉娜的影子以及气味。朗读成为白格的一项“事业”,为自己也为汉娜,一本本录音带被送到监狱去。入狱18年后,经申请——应该不是汉娜申请的——汉娜获得免于罪行的机会,面临出狱。而这其间,汉娜掌握了读写能力,给白格写过不少短信,虽然有时只是三言两语。这说明,汉娜已经可以面对了,而白格不回一个字,似乎还在极力为汉娜保守隐私,这或许是给汉娜带来痛苦的原因。是不是汉娜有这样想过:“白格有妻子有孩子,家庭生活幸福,我出狱后无所依靠,所以得用死来告别一切。白格接受不了我是个战争罪犯,所以他回避我的一切。”白格的唯一一次探监,临离开时,汉娜“好自为之”的嘱咐,或许就已经是对人世的告别了。我也有在想,两个人认识时,汉娜36岁,被审判时汉娜43岁,18年牢狱后,汉娜61岁,这时40岁的白格真的能够接受汉娜?爱情,是什么?无所不用其心?在这里,又偏贬义了。
  
  白格把一笔钱带给集中营里的受害人,一对母女,为了完成汉娜的遗愿,但被拒绝了。最后这笔钱转赠给“犹太反盲联盟”,然后白格到汉娜墓前,报告消息,这是他第一次来,以后再也没去。为什么?白格认定,汉娜给他带来了伤害,他心里不能接受汉娜是个战争罪犯,他觉得汉娜有罪。当然,白格也怪罪战争,如果不是二战,他可以和汉娜好好地相爱。
  
  朗读历史
  
  德国二战的受害者是犹太人。上文提到的那对母女就是犹太人,他们曾经写书揭露集中营里的生活,暴露纳粹统治的残暴。这类的伤害者文学,汉娜掌握了读写能力以后,在狱中读了很多,这同时也表明,当年法庭审判她,隐藏文盲的隐私可能不是第一目的,或者不是唯一目的,汉娜承认自己有罪。当然,汉娜的事如果有个好律师,至少可以减轻罪行。因为,即使汉娜曾直接杀人,她也是听从命令,并不是她的本意要杀人。刽子手杀人是听从命令,刽子手最多是个最低层次的帮凶,刽子手不应该受到最高或者较高的惩罚。再具体一点,汉娜被审判只是因为集中营在北迁的过程中,犯人们临时住在教堂,又是因为战争,教堂被炸毁,死了很多人,因为没有狱守拿钥匙去打开关押犯人的房间。犹太母女是那场灾难的幸存者。
  
  纳粹后期的德国,曾不同意以色列建国,也不承认以色列是个国家,这是历史。小说中有写到战后的德国,孩子们站出来批判父辈,批判他们参与纳粹罪行,批判他们对战争的袖手旁观、视而不见,批判他们战后对战争避而不谈,那种儿子打倒父亲的故事,很像文革,但又很是不同。但是,儿子对自己的父亲下手,难免不说也是纳粹行为。
  
  白格为汉娜的案子纠结的时候,曾征询哲学家父亲的意见,这当然就是谈战争的问题,父亲避而不谈;白格去探访集中营的时候,与遇到的人讨论,关于战争。他没有底气再为汉娜寻找减轻罪行的证据,他说服不了自己。即使我上面的刽子手的说法成立,也不得不说,刽子手也是有罪的。
  
  我之前不能理解,白格为什么会以为汉娜给他带来了伤害,伤害就来自于汉娜是个纳粹人。白格与汉娜是两代人,白格这代人是要揭露、批判、讨伐汉娜那一代人的,白格自己不能容忍汉娜是战争罪犯,虽然她不是战争狂人,但不可否认,她是战争狂人的追随者,参与了纳粹的罪行。这比白格的父亲避而不谈战争更让白格接受不了,他不能伤害父亲,也不能接受汉娜。这不但是当时社会环境需要他这样做,一个人对三观有正确的态度,都要这样做。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正视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必定要有阻力。就说中国,对文革如果都揭开来,薄同志或许不会悲剧,还有对八九,得,这个怕网监要来查的。
  
  朗读人性
  
  说到人性,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我只是冒这个名字,显得我有点水平,记得以前在日记里自嘲,解释这个词的意思是,人的性格。当然,在我的理解里,人性这词里的性,除了本性、品性、情感、理智、心智,可能也包含性格,人性是个集合名词。
  
  白格是不是有人性的双面,以及多重人格,还有汉娜,以我的知识容量,和对人性一词的理解能力,谈这些几乎会落下笑柄,但,或许人的进步有时候就是从笑柄开始的吧。
  
  白格在二战对德国社会造成影响这个问题上,其实也是一个袖手旁观者,当然,我不会支持他对父辈进行彻底的批判并打倒他们,但或许他是可以声援同学们的,至少有这种态度,批判和审视纳粹的态度。一个法律系学生,逃避着事实存在的给德国社会以至欧洲社会带来的伤害,到后来他逃避做律师做法官,又难免在研究德国法律的时候,面对第三帝国法内心极其折磨和痛苦,他不得不想到纳粹,不得不想到汉娜。以一个法律工作者的身份,有义务为揭开真相而努力,法律和公正,更多的时候,比人情大。法律工作者,从某种角度来讲,是要相对无情一点,白格为了汉娜的秘密,使法律失去公正性,这是对法律的亵渎。从这个方面来说,白格是麻木不仁的,他的麻木不仁,小说中还有一个情节,强烈表达了这一点。审判过后的那个冬天,同学找他去滑雪,可以想见,滑雪肯定穿棉服,而白格穿衬衫,重要是他不觉得冷,当然后来他病倒了。情绪、思想、意志上的麻木会让人变得不可想象。
  
  但他又是多愁善感的。在许多时候他都会想起汉娜,他与女同学索菲在一起的时候,与妻子葛特茹德在一起的时候,他永远想到的是汉娜的体香,汉娜各个身体部分不同的气味都分辨得很清楚,这些使他割舍不掉,也是因此与妻子离婚,和平分手。他也是极其敏感的,当索菲、同学、监狱长等人问起他与汉娜的关系,他多会转移视线、转移话题、避而不谈、避重就轻。
  
  《奥德赛》这部作品,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到,白格和汉娜认识后,白格就给汉娜朗读了《奥德赛》。后来汉娜在狱中,白格又朗读这部作品送进监狱。这部作品写的是奥德修斯返乡的故事,不管是乡土的故乡还是心灵的故乡,有的人,怕是再也回不去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谁的话,赫拉克利特?白格自己应该不只三次读过这部作品,他想找回汉娜,找回自己,甚至找回德国。白格有强烈的自我反省的意识,在客观条件已经形成的时候,他也并不能完全“听从心灵的召唤”,汉娜已经把文盲的隐私公之与众,并且在狱中研读伤害者文学,然而白格还是不能接受她,用录音带继续刺激着,至少汉娜是这样认为。那么,白格这时候的录音带,对汉娜不再是保护,应该是伤害了。他就是“精神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也是纳粹的被伤害者。那么,也就必定丢了汉娜,甚或自己也没有找回,而至于德国,是不是依然邈远呢?白格有积极的返乡的思想,又没有返乡的行动,他是自我矛盾的。
  
  汉娜这个人物形象,我初读是批判她的。因为在我的意识形态中,她应该以母性的慈爱保护一个孩子,她不应该拿走白格的童男身,当然这是表面的;深一层的是,她应该想到以她那样的年龄会给15岁的白格带来伤害。但是,人是情感动物,最初,或许她只是为了满足一个性欲启蒙中男孩的需要,而后来她也确实割舍不掉这个孩子了,尽管这种情感是复杂的。
  
  在汉娜和白格的交往中,每次见面白格都会给汉娜朗读,朗读的内容是小说,包括《奥德赛》《战争与和平》等等。当然这时的白格不知道汉娜是文盲,而作为文盲的汉娜是有求知欲的,她想了解更多的文化,在多数人的眼里,书都是获取知识和文化的源泉。想获取文化知识,又不承认是文盲,还会为这一点被暴露而懊恼,就显得很矛盾了。当然,不耻下问是理想状态,实际状态并不是这样的,在一个孩子面前承认不识字,大体是面子过不去的。但因为这个秘密而宁愿做牢,这就未免极端了。或者从这一点上看,汉娜虽然那时43岁了,但心智的成熟度可能还不太够。
  
  在狱中,汉娜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诚心改造,这一切是积极的;然而她最后又不能面对外面的社会,也确实无法面对白格,那些录音带,不回一个字,都是深深地伤害。外面没有亲人没有朋友,61岁的老年,需要面对的太多。所以我猜那个申请不是她自己申请的,至少不是出于她的本意。或许她终老在狱中,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最后她消极了,监狱长如果真的没有征求汉娜的意见提出那个申请,汉娜就终老在监狱,只要快乐学习开心生活,也没什么不好。人,没有绝对的理性也没有绝对的感性,只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理性和感性哪个占了上峰。所以,只有偏理性和偏感性的人,没有绝对理性和绝对感性的人,而,过于理性和过于感性一定会被指责。人应该都是有自我矛盾的性格的,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人是情感动物,偏理性的人也会有犹豫,偏感性的人也会很果断,当然这果断是带了引号的。
  
  汉娜对白格有伤害,白格对汉娜也有伤害,小说全篇都贯穿着白格的反思,虽然更多时候只有反思而无行动。作者通过白格所要表达的,是罪赎。历史已经过去,伤害却长久存在着,白格或许可以代表汉娜代表他的父亲向被纳粹伤害残害的人,朗读忏悔。
  
  朗读碎梦
  
  小说只有一段梦境的描写,汉娜死后,白格去纽约完成汉娜的遗愿,在火车上。白格梦见五光十色的森林,五光十色的山丘,火车从这些地方穿过,然后汉娜从汽车里走出来,把购物袋抱在怀里,穿过花园向房子去,她放下购物袋,朝白格前面的楼梯走上去。这是梦,是回家的、回故乡的梦,梦往往是不能得的,那么,汉娜的这一生是梦,凄凉的碎梦,谁个不想幸福?白格的这一生也是梦,冰冷的碎梦,谁个不想美好?
  
  犹太母女的碎梦,更多战争直接受害者的碎梦,更多战争间接受害者的碎梦,更多战争七拐八拐受了伤害的人的碎梦。白格就是战争受伤害的第三层,他朗读自己的碎梦的同时,也朗读了希特勒的碎梦,纳粹的碎梦,德国的碎梦,欧洲的碎梦,二战亚洲战场参战国的碎梦,更多的碎梦。
  
  再退回到朗读者三个字上来,文中不多的人物,朗读者不少,犹太母女是,战后批判父辈的许多年轻人是,汉娜是,白格是。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无疑是最勇敢的一个朗读者,他把这样一个伤心的故事朗读给世界各国的听众。我听到了,听到了朗读声声,我也看到了,看到了碎梦片片。
  
  冒着好几个大名头,来写这篇东西,实在是惴惴!
  
  2012-11-13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