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横沥牛墟的起源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935        作者:一刀也        发布:一刀也        首发时间:2019-12-24 10:18:53
关键词:诗赋网
编语:
       一、横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横沥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部,北毗广州,东接惠州,南靠深圳、香港、澳门,地处珠三角广深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区域总面积44.67平方公里,是一颗镶嵌在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闪亮明珠。  
      横沥建村始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有一条河横贯东西而得名。全镇现有总面积44.67平方公里。横沥明清时属文顺乡,归京山司管辖(据《东莞县志》“舆地略叙”,清代东莞县为五属管辖,设捕厅、戌厅、京山司、中堂司、缺口司)。民国时期,横沥地区设有共和乡(后改横新乡)和横沥乡。解放后,两乡合一,隶属第一区;1953年1月至1955年8月,隶属第五区;1955年9月至1957年11月,隶属常平区;1957年12月,撤区并大乡,成立横沥大乡;1958年9月,撤销大乡,横沥与桥头、常平合并成立常平人民公社;1959年6月,横沥人民公社从常平人民公社析出;1983年10月,撤社建区公所;1986年1月撤区建镇,沿至而今。现辖17个村(居)民委员会。1985年6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横沥为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先后获评“国家卫生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文明镇”。连续四年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2019年排名第68位)。    
      横沥地区是由东江水经历漫长的岁月冲积而成,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全镇是以沙岩为主的水成岩层,内部岗阜丘陵起伏,河谷平原交织其间、丘陵与平原面积参半。境内最高神山海拔57.1米,其次为蚬岗岭海拔55.7米,陂头岭海拔51.7米。寒溪水、仁和水和东引运河(又称东引河)流经横沥境内。全境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暖,年平均气温22.1—22.2℃,无霜期33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67小时,年降雨量约1473毫米。从地理环境和年平均气候来看,横沥土地和水利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给横沥带来了丰富的物产,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漫长的岁月中,横沥人辛勤耕耘,以生产水稻(粮)、花生(油)、甘蔗(糖)为主,并以自己智慧创出了本地特产,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盛誉。山厦村所出产的芋头,以其个头均匀、肉松、味香而驰名莞邑。长巷村所产的沙葛、粉葛,以其数量多、个头大、味清著名。田饶步种植优质荔枝数量多,并以其果味清甜著名。村尾村所产的淮山,色味俱佳,有一定知名度。新中国成立后,横沥成为东莞埔田区的粮仓之一。月塘村也以粮丰鱼肥被誉为“南海明珠”、“金色月塘”、“东莞粮仓”。1972年,《南方日报》以《金色的月塘》为题,对月塘村水稻大丰收作了报道。
       横沥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有史可考者,在南宋宝佑四年(1256),田坑村先人迁此安居,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及至元、明时间,已先后有村头、石涌、张坑、横沥、月塘邓氏、半仙山、月塘叶氏、村尾等村先人到横沥地区定居。半仙山村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后人开村立业之地,已有600余年历史。“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在半仙山村朱氏宗祠里可看到朱熹家训语录。朱氏家族积极传承朱子文化,学习朱子家训,严格按照家训为人处事,做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在横沥这方传奇的土地上,横沥先辈们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荒辟田,引水灌溉,从事耕读、渔猎、经商,营造出一方美好的生活绿洲。  
       横沥钟灵毓秀,英才辈出,人文璀璨。吴濂出生于横沥石涌村,清乾隆年间赐进士出身,因科举考试成绩优秀,被选任江南道察院要职及太子少傅(嘉庆帝的启蒙老师)。他为人清正勤慎,先后任职乾隆三十五年、乾隆三十六年科举考试的监射官,监督户部裕丰仓兼理储济仓务,接着调补吏部验封司主事,任吏部、兵部则例纂修官,擢考功司员外郎。乾隆五十九年任江南道御史,署户科给事中(谏官)。乾隆六十年任会试(集各省举人在北京考试)磨勘官,顺天(府名,属当时的直隶省)乡试(集秀才于省城考试)内帘(阅卷官)监试官。嘉庆元年(1796)任会试、殿试监试官,补吏科掌印给事中。在职期间,政绩斐然,为人称道。清末探花陈伯陶曾给予“此人学究甚深”的高度评价。吴濂的曾祖父吴承晋、祖父吴为萼、伯祖父吴石章都是清朝秀才,诗词著述甚丰,至今《横沥镇志》上记载着他们写的诗词。到了近代和现代,横沥由于地处广东前沿,受民主革命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曾在民国初期出现过多个知名的历史人物。朱兆莘,横沥半仙山人,曾留学美国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商学科学士、法科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等。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他以中国政府首席代表身份,积极参与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各项活动,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与尊严。香翰屏祖籍横沥村头,在陈济棠主粤时期,他为粤军第二军军长和粤、闽、赣三省边防总司令。抗战期间任惠州游击指挥所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任第三战区中央军第九集团军代总司令、副总司令,率部参加抗战史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淞沪会战。当侵华日寇的铁蹄踏进广东的时候,他组织训练民团,周旋于东江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痛歼日军。在民族大义面前,香翰屏坚持抗战,直至胜利。他不仅治军严谨,政治显著,而且素爱读书练字,究心笔墨,所作诗赋,均很出色,有“儒将”和“半个书生”之称。刘纪文,下车岗人,20岁就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追随孙中山, 为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抱负而奋斗。他曾先后到日本、英国留学,回国后曾任国民党执行委员,中央党部秘书长,国民政府委员等要职。1928年,出任南京特别市长,1932年到1936年,就任广州市长。人们评价他:“青年才俊”、“一身的才子气”、“铁腕市长和全才市长”。吴剑本烈士出生于水边村, 1924年在黄埔军校参加革命,任青年部长。他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洪流中,1927年5月29日在雷岗书院被敌人围困而光荣牺牲。香根泰祖籍横沥村头,自幼受家族熏陶,对中国书画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来,他努力追求,艺术造诣日渐深厚,成为海内外知名书画家,被誉为香港艺坛“常青树”。其在焦墨山水画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横沥文脉深厚,风情万种,散发着浓郁的牛墟风情和文化韵味。身临横沥,不但能欢欣愉快地领略自然风光,而且可倾听七子(七仙女)莲花等美丽动人的传说,体验相睇饮茶、哭阁歌、房夜对歌等浓郁的地方特色婚俗风情。舞草龙是横沥民间的一项传统民间风俗活动,起源于大家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的愿望,已有300余年历史, 2007年3月被列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人舞凤,我舞龙,舞到你家吾使穷。财主娘给扎香,财主叔给蜡烛。龙来,添丁发财,银纸就来。”这是舞草龙时孩子们唱的祝愿童谣。横沥每年中秋节前后和牛墟风情节都举办“舞草龙”活动。横沥多次应邀到市和相关镇区进行舞草龙表演。 2019年10月16日,2019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在广州开幕,横沥镇“舞草龙”代表东莞的民间工艺参加展演,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横沥还有一项被列入东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貔貅舞。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这种猛兽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貔貅舞起来,能将邪气赶走,给人们带来欢乐、好运和安康。舞草龙和舞貔貅,呈现出淳朴自然的人文风情,寄予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热切期望!
       横沥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开放气象、海纳百川的地方,有着写不尽的史迹风情,创业诗篇。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横沥人为了横沥的繁荣和发展,献赤诚、洒血汗,勇开拓,艰难探索,奋发进取,把横沥建成一个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的形胜之地,并积累了丰厚的农耕文化、商贸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特别是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横沥牛墟以其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声名远播,成就了横沥商业文明品牌。横沥牛墟的形成和发展,是横沥人数百年来写就最动人、最美丽的创业诗篇,充分体现了横沥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征。
       二、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千载横沥,百年牛墟”。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陆丰并称广东“四大牛墟”。长期以来,来自附近县、市,如博罗、宝安、惠阳、惠州、增城等地许多农民每当开耕时节,就云集横沥参加设在此地的耕牛交易;而远处的番禺、南海、顺德、新会、四会、从化、普宁、海丰、陆丰等县市的牛贩亦来此作成批牛只买卖交易;来自外省(区)的山东、安徽、湖南、广西、福建等地牛客络绎不绝。1970—1980年间,每逢新历“三、六、九”,广州火车站都安排一趟专列开往横沥,方便人们前来趁墟。每逢横沥牛墟日,牛市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声、吆喝耕牛声、牛经纪以手势比拟价格的劝价声交汇在一起,呈现一派繁忙的交易氛围。  
      翻开历史记载,中国传统农业的定期市场,华北称“集”,华南称“墟”。广东人称赶市集为趁墟,东莞以前则有“大为墟,小称市”的墟市命名法则。过去因牛不同于一般商品可以随便购买,于是人们就设置了耕牛交易的市集,固定几个日子开市。横沥牛墟是如何成市,有两种说法:一是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有一些商家把牛只运到横沥渡口(寒溪河和东引河交接处)附近的旧墟交易,由此形成了最早的横沥牛只交易市场,这个旧墟的土名叫“卖牛埔”(现横沥镇文化广场西侧)。每逢墟日,墟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喧声鼎沸。二是四百多年前,明朝人稀地荒,很多土地未得到充分开发。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大概是位“以粮为纲”的主,即位后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并大力奖励农耕,发展农业。朱佑樘在位虽然只有十八年,享年三十六岁,但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此时,横沥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人口汇聚。农家拓荒垦殖,开始有实力由肩拖手挖而使用牛耕,耕牛买卖便开始广泛兴起。公元1505年,明孝宗去世,横沥先民为了纪念这位皇上的农业政策对地方开发的贡献,决定把牛只的交易市场命名为“横沥牛墟”,“横沥牛墟”由此而来,且墟名越叫越响,远近闻名,享有盛誉。            
      有关人士认为,促进横沥牛墟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是横沥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清康熙年间《东莞县志》记载,东莞因为河渡多,水路运输比陆路更为方便,过去商贾、农民主要是通过河渡把耕牛运输到横沥牛墟交易。该县志还特别记录了东莞多个渡口,其中就有横沥渡。就横沥、东坑来说,新中国成立前,这两镇分隔在寒溪河的南北两岸,地处东坑镇的丁屋村和横沥镇交界处的这段寒溪河,过去没有桥,只有横水渡。这个横水渡位于神山山前,故名神山渡口,是寮步、大岭山、大朗等地的人们来往横沥牛墟的必经之道。1964年神山大桥建成后,这个横水渡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至今,横沥、东坑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还对当年这个渡口的热闹景象记忆犹新。1958年,20岁的东坑丁屋村村民丁文华就曾在这个横水渡当过艄公,他记得平时到横沥的不少人就是挑着货物,赶着耕牛过渡。正是横沥的水运历史悠久,河道交错、水路交通发达,为横沥牛墟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寒溪河、东引河(含仁和水)在横沥文化广场南端汇流经峡口注入东莞运河。改革开放前,来往的货船可由寒溪河进入东莞运河或东江大河抵达东莞、太平、广州、石龙、惠州、河源等地方。此外,横沥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环境优势、服务优势,开风气之先,敢于探索,奋发进取,成就了横沥的牛墟商业文明。
      横沥牛墟不但在广东农村拥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在全国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它悠长的历史,与东莞商业文明交相辉映。据清康熙年间《东莞县志》记载:“二月望日山谷民大集三角山唐家村诸处以农器耕牛贸易曰犁耙会”。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之十五日。三角山唐家村明清时又叫“山塘村”,即现在的横沥水边平巷村。“犁耙会”是庄稼人自己的临时集市,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举办犁耙会,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交易活动的主体,买主卖主全是农民。由此可见,早在明末清初,横沥已经出现了耕牛交易的圩市。由此证实了横沥牛墟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史实。
      1992年出版的《广东省农业志》认定横沥牛墟形成始于明末,“为全国四大牛墟之一,每逢3、6、9为圩日,进行耕牛交易,交易量为广东之最。”文中说:“早在新石器晚期(4000年前),广东珠江三角洲已饲养牛只。到了西汉后期,番禺的水网地带出现耕牛。宋代,从高州载牛渡海,百尾一船,运至海南。”据“明史”、“明实录”、“明史记事本末”、“续通典”等记载,明代曾出现大批的耕牛交易。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争,到处都是战争的废墟,显现出人口锐减、田土荒芫的凋敞景象。特别是中原一带,情况尤甚。由于荒地太多,只靠流民僧道回乡耕垦,其力量实在有限。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于明洪武年间决定了移民垦荒的战略决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开始了。这场移民活动覆盖中原、
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中原屯种”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的。“明朝太祖朱元璋,奖励移民多垦荒,兴修水利粮增产,推广植棉务蚕桑。” 后人写的这首诗,正是对朱元璋重视农耕的评价。《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朝廷命工部遣往广东买耕牛给中原屯种,同年闰三月,南海县西林寨巡检蹇思明等送官牛至京。洪武二十五年,命户部迁官,于湖广买牛二万二千三百余头,以给中原屯种之民。”为解决“中原屯种”耕牛紧缺问题,户部迁官(即升官的官员)奉命到湖广买牛二万二千三百余头,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量,这事放在今天来看,朱元璋对农耕的重视也是相当给力的,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牛只的交易和农业的发展。《广东省农业志》记载,随着牛的发展,东莞、饶平、南海等县的一些圩市相继出现耕牛的交易。民国23年(1934年),广东全省耕牛发展到338.1 万头,其中水牛183.2 万头,黄牛154.9 万头,为新中国成立前广东养牛最多的一年。
      2010年,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编写,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南民间墟市节庆》一书对“横沥牛墟”也作了具体的介绍,称东莞横沥牛墟颇具特色而且著名。炎黄风俗网也对“横沥牛墟”作了简述,称横沥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声名远播。过去,在东莞的大朗、常平、桥头等地方也曾先后开办牛墟,但由于各种原因,经营时间都不长久,只有横沥牛墟,以它独特的经营方式仍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牛客,且越办越兴旺,越办越红火,历经四百多年而不衰。
      横沥牛行行长朱树轩说,据祖辈的口口相传,明末清初年间,横沥河道纵横交错,一度成为连接省城的水运枢纽。由于当时东莞缺牛,在横沥贩牛的生意很好。过去每逢农历以3、6、9为尾数的日子,各地客商、农民就云集横沥,参加设在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横沥牛墟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后来,随着牛只交易的繁荣,在牛墟周边,卖牛皮、牛绳、牛扼、牛嘴笼、牛鼻环,开饭店、开旅店的生意也应运而生,形成富有特色的‘牛皮市’。现我们还可从横沥半仙山村一排老房子门牌上,看到写有“牛皮市”字样。”
       三、横沥牛墟活动为岭南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佐证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横沥牛墟,一直是广东四大牛墟之一,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声名远播。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横沥牛墟成为见证横沥商贸繁华的“活化石”。它的长盛不衰,是一个农耕时代横沥牛墟文化的经验样本。2007年,横沥牛墟入选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横沥牛墟入选第四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横沥牛墟入选“广东老字号”企业。  
      “横沥牛墟的牛只交易量,形势较好。它不仅是一个牛只交易的场所,更是一种品牌,一种商业文明的象征。就牛经纪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牛墟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一直以来,横沥牛墟的口碑很好,‘诚信’二字塑造了牛墟金字招牌,显示了横沥人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全国各地的顾客都信任我们,来到牛行进行交易,我们牛行生意哪有不好的道理?除此之外,牛行还有规范化管理,所有的牛经纪必须按规范操作,由此带动整个牛产业的全面发展。”
横沥牛行行长朱树轩说。  
      在一代代横沥人的心中,“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是一个地方前进道路上的通行证。“诚信”是横沥人知行合一的体现,横沥牛墟的牛经纪早就明白:做事要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而“诚”和“信”的重要性,古人对这两字早就给出了说法。《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成声。”“诚”是一个形声字,意谓做人要诚实讲信用,不搞鬼鬼祟祟的把戏和阴谋诡计。从《尚书》中,我们知道“诚”字首见于该书。但作为实词使用,却最早见于《左传》:“明允笃诚”,疏云:“诚者,实也。”又见于《易·文言》:“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疏云:“诚谓诚实。”又见于《礼记·乐记》:“著诚云伪”,疏云:“诚谓诚信也。”基本上“诚”具备四个层面上的含义:首先,指说话符合实际,言语真实不欺;其次,与“伪”相对,即是指真实;第三,诚者成也,成就、完成之意;最后,恭敬、审慎的态度,如
     《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这样的诚信观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道德作用。  
      时下说到“诚信”与否,有的人认为是道德方面的问题。可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道德和利益是相邻而居的。古往今来,追逐利益的人往往只注重方法和手段,而不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他们以为,道德与利益是毫无关联的。其实不然,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利益的得失。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说过:“言不信者,行不果”。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说:“人无诚信,不可立于世”。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重视道德,讲究诚信,往往可以在经济上得到丰厚的收益;反之,不但会在道德上遭至谴责,受到法律的严惩,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更难以在经济上获得长久的利益。就“诚信”的重要性而言,说“诚信是金”应是不为过的。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由于利益的驱动,体制的缺陷,管理的错位等多种因素影响,社会领域存在大量失信,违信现象,假冒伪劣,偷税骗税,走私欺诈,恶意逃债,股票黑幕等问题,严重地侵蚀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在今天我们更加需要讲诚信。横沥人正是“牙齿当金使”,用‘诚信’两字塑造了百年牛墟金字招牌,并一代又一代把这块金字招牌擦亮。
      “赢得认可靠口碑,赢得市场靠品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市场如何风云变幻,人们更愿意见到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品牌依然坚守初心,而不是昙花一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年代在不停变换,时代不断的创新,诚信的具体含义却一如既往,不曾改变。作为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诚信不仅是我国古代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我国当代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根本价值取向,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千经万典,信义为先;人生行路,诚信为重。我们格外珍惜横沥牛墟这个金字招牌,是因为这个金字招牌的背后,是一代代横沥人的奋斗、积累、传承、创新。横沥牛墟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发展,从牛墟交易方式、牛中技艺以及人们对于牛的尊重与情感等,都见证与记载着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横沥牛墟活动也为岭南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佐证。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