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昌谷名片(昌谷星空之一)
文章来源:昌宫晓竹的博客        访问量:1439        作者:周柏涛        发布:周柏涛        首发时间:2010-08-09 06:56:00
关键词:昌谷 李贺 名片 遗产 大使 继续 历史
编语:

        说到昌谷,好多人不知道,但说到李贺,知道的人就多了。

        那个骑着駏驉,背着个破锦囊,像个游神一样晃荡在落水两岸的竹园畦边,不时还念念有词,随手写上几句,丢进锦囊,晚上回家一整理,一首首金光闪闪的句子就横空出世了,母亲疼爱儿子,就规劝他“是儿要呕出心乃已尔”,呕心沥血的成语就这样出来了。慕名的皇公贵族,名仕歌妓一见有新作,便争相传阅并演绎珍藏。闲来邀上两三个好友,游山逛水,寻仙问道,作诗吟对,好不快哉。时不时还到洛阳城南的仁和里家中小住,联系联系皇亲国戚,走动走动名门望族,醉卧青楼著新诗也未可知。在那个时代,估计一般人家,认个字就成问题,也不会有那麽多的闲情逸致吧?

        “李贺,字长吉,唐宗室郑王之后。居河南府福昌县之昌谷。父晋肃,边上从事。”(朱自清《李贺年谱补注》)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再加上自小聪慧,才思横溢,擅赋诗章,所以他才能醉游山水,“斫取青光写楚辞”,才能操觚染翰,援笔辄就“高轩过”,才能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陈商、沈亚之等每旦日同游饮对,才能名溢天下,遭与贺争名者“排摈毁斥”竟不就试,才能有韩愈为他写的《讳辩》:“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才能恩荫得官,做别人想干都干不上的奉礼郎,才能“石破天惊逗雨”,才能“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李商隐《李贺小传》),才能”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也”(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才能得到伟人毛泽东的偏爱,“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惜乎死得太早了”。

         “柏村问李贺,乡人未知名。地灵蕴隐秀,青天骑白龙”,这是李准考察李贺故里时写的一首诗。李贺诗虽好,名虽大,但都藏于历史中,藏于文献中,藏于文人雅士的吟咏中,藏于老百姓的想象中。知道昌谷有个大诗人李贺,但却不像那些明星歌星,电视网络报纸天天见,音乐天天听,出来进去前呼后拥的,上台表演,出场费动辄百十万,而我们的李贺呢?好在1991年,在李贺故里昌谷举办了李贺诞辰1200周年的活动,期间汇聚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立下了李贺故里碑,并建言献策,共谋诗鬼故里的发展。县里成立了李贺研究会,确定了以“一山一寺一名人”为中心的宏伟的发展蓝图。当地老百姓才逐渐了解了李贺,才知道了名人效应对经济的影响,才知道了李贺原来还是昌谷以及宜阳的一张名片。

             现代人的大脑比较发达,立马发明一样东西太困难,就挖空心思搜祖宗留下的遗产,无奈一代代都这样想,老祖宗那时也不都那样富裕,僧多粥少,就不够分了,于是乎,就寻找,就挖掘,就创造。因此,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寺名人都被挖掘出来了,不惜重金包装,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据说旅游最能检阅当地的实力了,现成的,当然凭此挣得盆满钵流,没有,就编故事,就翻县志寻找,甚至连秦桧潘金莲那样的人物都找了出来,为了能作他们的故里,不惜一掷千金,争的热火朝天。因此地方的名片就有了古与今,黑与白,虚与实之分。作为名片,当然要标上籍贯、名分、成就了,这样才能让那些务实求真的人士能摸得着看的见,否则就有皮包公司的名片嫌疑了?

           “洛水又东,有昌涧水注之,水出西北宜阳山,而东南流经宜阳古郡南旧阳市邑也,---------其水又东南注于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提到的昌涧水(现在的连昌河)流出两岸山坡以外与洛水(今洛河)交汇的大片地段,称昌谷口。昌谷也就是泛指昌谷与昌谷口的整个连片地段。昌谷土肥地沃,水源充足,历来是农耕重地,金代《嵩州福昌县竹阁禅院记》中提到“睨视洛川,萦纡如绶,其灌溉之利,不知其几百千亩。”;再加上处于西望秦晋,南连吴楚的三乡故驿道上,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旧制每岁运江淮米五十万斛,至河阴,留十万,四十万送渭仓”(旧唐书·食货志下),足可见那时的繁华和富裕;另外,昌谷风景优美,文化昌盛,引来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慨叹,流连忘返,在宜阳三乡南寨村发现的《玉阳宫铭并序》中说“西邻竹阁(寺),东有凤翼(山),南挹女几(山),北倚连昌(河)。”虽然说的是玉阳宫,但却是昌谷的景色。《宜阳县志》列有宜阳八景,而昌谷就占有三个,有被称为“唐宫烟水”的连昌宫,有被称为“汉山云刹”的汉光武庙,有被称为“女几化石”的女几山。昌谷真正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于是,武则天、唐玄宗来了,刘禹锡、白居易来了,韩愈、皇甫湜来了,再加上以后的邵雍、蔡襄、张耒、辛愿、元好问、唐寅、王铎等,那就更多了。许多文人名流都留下无计其数的诗文、书画和传说故事,特别是刘禹锡看到唐玄宗在三乡驿楼题的诗,作《三乡驿楼伏见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裴然有感》:“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

         昌谷的繁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是大片的残砖烂瓦和对过往历史的深深思索。亭台楼榭,红门高墙,圈住的只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却管不住风雨的侵蚀,战火的烧伐,而只有文化即便埋于九重地下,一朝重见天日,拂去上面的尘灰,依然光耀万丈。连昌宫只剩下烟水,云刹多成烂壁,女几只能望穿秋水,五花塔形影相吊,驿路在滚滚红尘中走远。李贺却在一代代读书人的手中走来,愈发显得光彩照人,特别是伟人的偏爱,经济的历练,文化的复苏,李贺的影响遍及全国,乃至世界。我们无需绞尽脑汁,李贺,祖先留给昌谷以至宜阳的宝贵遗产,我们能对此无动于衷吗?

        李贺作为昌谷的形象大使,我们至少得给他一个栖身之所吧,否则,人家拿着名片寻过来,去哪里见李贺呢?我们也得创造一些现代形象,总不能老是蓬头垢面,却对人说我们是谁谁的后代吧?那样我们会脸红的,毕竟祖宗的东西是过去的,最主要我们现在得奋发图强,有所作为。连山忽中开,砑若敞双户。清泉泻中间,行子并溪去。南山当其门,列嶂俨环护。惆怅锦囊生,遗居无复处。这是宋朝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的《春游昌谷访李长吉故居》中的几句诗,当时离李贺所处的年代已有 二百二十多年。那时遗居已无复处,现在就更无踪影了。学术是严谨的,是需要根据的,我们没有必要先纠缠在李贺的故居在坡上还是在谷里,而应该求同存异,至少李贺还是昌谷人吧,何不先建一个简易的博物馆,把有关李贺的资料存进去,把李贺的研究开展起来,把李贺的文化丰富起来,把李贺的形象树立起来,那其他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迎刃而解的。昌谷李贺应该走在昌谷的大道上,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要与其他地方一个模式呢?每个地方的发展都要有个性,有自己本地独一无二的东西,这样才能站得高,走得远。站在三乡古驿道上,我的想象仿佛进入了唐朝社会:路两边整齐的官槐,隔不远是座座候车的驿亭,宫瓦斗榭,酒旗翻飞,竹荫蔽户,曲水环流---------,那将是怎样的情景?方领角巾,巴童相随,骑駶慢步,蝶蜂翩飞,花开幽径,云绕女几,那是怎样的意韵?宫墙遗壁,蚕桑簌帘,荷锄阡陌,雨梳韭畦,扑鼻稻香,翻腾银鳞,那又是何等的田园?

         历史还在继续,生活还在继续,请我们实实在在把名片印好,然后送给朋友,送给生活,送给公正的历史吧!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   条】
文章评论
赵凯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8-09 22:10:00)  
名人故里——时代风尚。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