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高滩坝的神奇传说
文章来源:自创        访问量:606        作者:冷林熙        发布:冷林熙        首发时间:2014-04-06 18:03:57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民俗文化
编语:
                                                        高滩坝的神奇传说
                                            冷林熙
   
童年时代,听老人们讲述过不少关于四川简阳坛罐乡,高滩坝的民间传说。诸如石棺材、石马儿、无功桥、碑石岩、鸡公树、斩龙垭等等。由于有的已经淡忘,现仅凭还能回忆的笔述几则,以期抛砖引玉,让知情的人们一起追忆、寻觅这些民间文化的遗珍瑰宝,使之不致消散,而永世传承。
                                                                        
                                                                           一、大二王爷的故事
     
     相传,在距今约三、四百年前,龙泉山上一农家女子嫁到高滩坝李家为媳。不出四、五年间,相继生育了两个儿子。由于这俩兄弟自幼生的虎头虎脑,膀大腰圆,且胆识过人,而深得家人和乡亲们的喜爱。两兄弟渐次成人后,则更显得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力大如牛。每遇乡里有被他人欺凌者,兄弟俩总是路见不平,仗义相助,从不畏权贵强恶。人皆尊称其为大王爷、二王爷。但是,就因这俩兄弟嫉恶如仇,仗义执言,而被当地豪绅及其子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便无端秉告官府,说高滩坝李家兄弟不尊王法,自称王爷,“有称王做霸,抗拒朝廷之心”,等等。
     官府闻之,便派差役准备缉拿这两兄弟问罪。一帮差丁气势汹汹、提刀带棍来到高滩坝上,见二王爷正在水田里耕犁劳动。差役们大声吆喝,叫李老二赶紧听命,不得拖延。二王爷装着没能听清,犁到田边却并不卸犁收枷,仍不顾差役们的连连吼叫,又策着牛鞭再犁到水田中央之时,才见他不慌不忙,慢慢卸下犁枷;然后,两手一伸,张开双臂,将耕牛的四蹄往胸前轻轻一搂,顺势把牛抱了起来,在水田中左右摆了几下,将牛腿上的污泥涮洗干净,才抱着牛向田埂边一步步走过来。可没等二王爷走到田边,一帮差役早已吓的逃得无影无踪。
     差役们回府禀报此情,说是那大王爷比二王爷还更厉害,当地人盛传他烟袋上吊的石头玩物就有一副石磨那么重。所以,对这两兄弟不可轻举妄动,应当另设巧计处之。继而,便上奏朝廷,以剪除叛逆之患,将大、二王爷置于死地。朝中一风水先生献策皇上,“这李家因得益于龙泉山---高滩坝龙脉祺气,才出此威震江山社稷之人。若要除此心腹之患,则非破掉他的阴地阳宅之龙脉而不可”。朝廷遂急令钦差大臣,率兵丁数千,寻根究底找到了铁龙岩河对岸龙颈山,(后称斩龙垭)。为了不致让局外之人知道真相,便命兵丁只在每天黑夜对此山轮流开挖。待将山腰挖断之后,只见一地巴根藤紧连山的两端,任凭刀劈斧砍,就是斩劈不断,每每快要断了,突然,不远处的鸡公山上,一棵古树高声学着鸡鳴。随其叫声一起,四周农家的公鸡便一齐打鸣,响声大作,天色渐亮,使得挖山砍藤昼停夜起,却总是毫无进展。如此相持数十日之久,急得官府钦差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一日,他实在困得要死,忽然昏沉沉中进入梦境。得地脉龙神与他对话说:“我刀不怕,斧不惧,就怕你去我来,我来你去。”一觉醒来,钦差急命众随从解此梦语:“你来我去”。又是这风水先生突然悟出,说:“此乃拉锯也”。钦差大喜过望,即令找来一把大铁锯,连夜锯藤不止。果然,藤断血流,因未天明,鸡公树并没鸣叫。大功告成,彻底斩断了龙脉。不久,李家大、二王爷双双相继暴病身亡。从此,这“斩龙腰”和“鸡公树”的地名与传说,便在高滩坝内外流传至今。
                                                                       
                                                                   二、碑石岩的来历
      
      在两河高滩下坝的小河边,有个一半凌空,一半水中的古老“碑石岩”。别看这很不起眼的普通石岩厂。却有过格外热闹之场面嘞!这“碑石岩”的来历,正好映证了高滩坝的古代繁荣和诱人的风水文化。千百年来,由于人们都把它看成一块风水宝地,便有不少达官贵人、豪门绅士争相来此寻找葬墓之地。上至朝庭命官,下至州县要员,都希望能借此风水荫蔽子孙,以求世代发达兴旺。而凡来此地葬墓之人,又多为显其富贵荣华,尽皆要给祖坟建立记碑。并且个个不惜花费钱财,竞相追求精美雄奇。因而,对选择墓碑的石料就十分考究。碑石的质地要细腻光彩,坚而不脆,硬中带绵。雕花刻字时不易破碎,立于露天后久不风化。同时,由于墓碑主体,都要用整块制作,往往一块主石就有好几百斤,甚至几千上万斤重。因此,打取碑石的石厂,还需要距离墓葬坟地越近越好。
     经过许多人的长期比较考察,高滩周围,方圆几十里的所有石厂都选择遍了,最后才选定了碑石岩这个地方。正因为这里石质特优,又距高滩坝的三大坟山墓地最近,都只有一里地左右之路程。运石料还不需过河淌水,最为方便。这就成了大家专门撷取碑石的地方,从古至今,人们即俗称此地名为“碑石岩”。
     自那时起,这个石厂便格外热火,很难停闲。好些年成,这里人气盛旺,非同一般。一年四季,夯锤打击声,抬石号子声,震山应河,响传四方。一批批石工、抬匠、风水先生,特别是那些雕龙刻凤,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汇聚高滩,好不稀奇热闹。其间,还吸引了不少姑娘、小姐随缘相许,传出不少趣谈佳话。也难怪,多少年来,“碑石岩”的来历,常常勾起高滩内外的人们,有滋有味的回忆与传说。
     所以,早在孩提时代,我就有幸听到过高关于“碑石岩”的趣闻轶事。其中,最传奇色彩的是说,古时候,高滩坝有一个姓付的妹子。从小喜欢挑花刺绣,而尤其爱绣代表吉祥的龙凤之类。可是,苦于难找好的图样,使她一直不能满足精益求精的愿望。自从高滩坝树碑成风,这里石工艺人往来不断之后,付幺妹听说当地来了个石雕艺人功夫了得。他雕刻的龙凤活灵活现,十分羡眼动人。本想去做碑场亲自学学,但又怕违背家规,到男人堆里去被人取笑。她便趁匠人们收工休息之时,悄悄跑去看了一遍。到底因为姑娘心灵手巧,就此过目一下,便将龙凤绣得更加像摸像样,栩栩如生。而且,她还嫌人家的石雕龙凤、云彩过余呆板、单一,还想象自创出十几种形态各异,虎虎生风的龙凤、祥云图案、再加上她配以各种彩色绣线,更显得惟妙惟肖,耀眼生辉,个个鲜活逼真。
     不久,付幺妹绝艺便传到石工艺人们耳中。小伙子们争相拜访付家,一见惊然,不仅绣品技高一筹,而且姑娘美貌如花。不少人顿生爱慕之意,便纷纷托人上门提亲。殊不知,付家姑娘志存高远,偏要小伙艺人雕龙刻凤,必须像她所绣出的那样,形态各异、生龙活虎、光彩夺目、方可许亲。一青年艺人心领神会,意志不凡,硬是熬更守夜,从头学起,终于把碑阙冠顶上的龙凤祥云,做得丰富多彩,精美绝伦,最后与付家姑娘结为美满姻缘。。(只可惜这些精美壮观的花碑在文革“破四旧”时几乎全部受损。)
     后来,这里的石工抬匠们还因此而编唱出一首号子山歌:“碑石岩哟,碑石岩,雕碑引出幺妹来;碑石岩的石料好啊!比不上幺妹好人才哟!幺妹叫我雕龙凤哟,我做花碑噻,喜心怀啊!石匠天天长手艺哟,幺妹嫁我理应该,理应该啊!!”
                                                                 
                                                                    三、奇怪的桥墩古墓
   
     高滩坝大河的古建石桥叫“五福桥”。其名,是取《尚书》中“九五福”而得之。她是千古简州,绛溪河支流的第一长桥。桥长45.6米,大桥为14孔,现在能过水的还有12孔.多少年来,这座古老的大石桥,都是简阳西北部地域的人们,世代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
     路过此桥,若仔细观看,西桥端的第一个桥墩同其它的桥墩相比,则有明显异样。它不仅显得大一些,而且好像是空心的。在它的上面,扣上了一块无隙的拱背大石,仿佛就是一个整石构成的石柜。据老人们说,那桥墩就是一座坟墓,埋的是一个古代官员的尸骨。
    记得小时候,下河洗澡,问过同行的长辈,才知道这其间的来龙去脉。说是,两百年前的清代嘉庆时期,高滩坝大桥刚刚修好。一官人骑着高头大马,身穿锦衣,前来踩桥祝贺。殊不知高兴之下,信马由缰,正快步走上桥头石梯,忽然,马失前蹄,人仰马翻,摔于桥头石崖之下,因伤事过重而命丧于此,且却又莫名其妙地墓葬于此!
     其人其事,奇墓奇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因为官人一家诚信命运,谅其悲中有喜,荣归于西,命该如斯。借此修桥善行,桥修成而人归天的奇巧之缘,为讨个永远积德行善之口碑,随缘顺天,将其葬于如此吉善之地,让其以身骨血肉,为来千去万的人们铺道垫行,则更是尽善尽美之选择!
     又有甚者,说是此官人慈心善愿,虽无声形,却永续人间,世代保佑着两河两岸的百姓平平安安。说来也巧,高滩大河,年年夏秋,都见洪流滚滚。但不论是抗洪抢险,还是下河洗衣、洗澡、捕鱼,或是路遇洪水翻桥,冒险赶集的人,甚至上学的小孩,都从来没有过落水丧命的。
     也有人说,这当官的亲眷家人,定知这高滩坝风水与龙泉山之渊源。让其葬身于‘高滩两河",这双龙聚首之地,亦算逝者有缘,生者有福。上天所赐,后世子孙,定可享其祖先阳德阴功,而荣华富贵。这传说究竟谁是谁非,真假如何;以及这奇怪的桥墩古墓,内中是啥情状,至今仍无人尽知。笔者曾想过开幕考究,却又没能真下决心。看来,这天下独一无二的桥墩古墓,恐怕只能让人们永远秘传下去了。

                                                                 四、无功桥的笑谈

     自古以来,方圆仅有几里地的高滩坝上,竟然修建有四座古石桥。“大林桥”---通贾家、龙泉;“五福桥”---通太平、石盘;“擦耳岩桥”---连草池、海螺;“无功桥”---往高明、坛罐。四座古桥把高滩坝周围百里内外的主要集镇、要道紧紧地联结起来。正所谓:“金桥宝坝,四通八达,人财两旺,福泽万家。”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四座古桥本来是座座有益,一座也少不得的。却不知为什么,其中通向坛罐方向的那座古桥,竟然被当地人通称为“无功桥”。 据坛罐乡志记载,这座桥建于清同治年间,传说由当地的富裕人士李文韶修造。为了方便两岸的行人,夏秋不再冒涉涨洪之险,寒冬免受赤足淌水之苦,而成此修桥功德。但因桥岸土地却是李双保所有,而李双保也想修桥以争创功德。二人争持之下,地权人李双保获胜。然而李双保却只建了一座并无桥面的石墩桥,(故尔人们称此为“桥墩河”)。而李文韶更好善心切,便在下游半里处,他自己的土地上修建13.4米长的平桥一座。但由于,不少人已习惯仍走故道上的“桥墩河”。因而,使李文韶的良苦用心,没能如愿以偿。所修新桥,行人不多,始料不及。古尔,被人戏称为“无功桥”。
      但在乡野之间,人们却又有另一种传言。说是,高滩坝出过大、二王爷之后,朝庭虽以加害手段使其夭折,可是还很不放心,唯恐此地风水轮回,再出威胁皇权、官府之人。便责令州县命官,在高滩对面的观音坳,修一石塔而当箭矢,直射高滩坝上(此塔1958年“大跃进”中拆除)以镇其龙脉祺气!
     石桥修好后,州县官员们依旧时风水学中关于“桥是弯弓塔是箭”的说法,又自作聪明地要在附近河道上再修一座桥。然后,便向上峰请功。说他们如何周密考究,另行加修了石桥,以保朝庭万无一失,永世无患,等等。并提出增拨国库银两,弥补州县追加耗费。朝中大臣之内,有当年参与高滩“斩龙除患”之事者,早知高滩建过三座石桥。其中“五福桥”正与观音坳石塔相对,弓箭早齐,无需再建。既是由当地自行增项开建,其所有追加用费,不得由国库弥补。
       后来,朝廷得知问罪,查当地州县,有人借此谎报塔、桥工程数量,修了个几无用处的桥和又小又矮的塔,骗取国资,中饱私囊。州县官吏自知阴谋败露,忙买活上司,各方说情,此事才不了了之。
      只可笑,贪官们借题发挥,邀功讨好,“劳而无功”,修了个千古招笑的“无功桥”。虽然,幸免了丢监成囚之罪;但遗臭后世,招人唾骂的孽债终归永远逃脱不了!

                                                                                                    2002年写于家乡
                                                                                                    2014年改于成都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2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7-08-18 15:49:44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