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之一慧星 -----苏曼殊与中外文学交流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2271        作者:纪有志        发布:纪有志        首发时间:2011-07-30 15:08:19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之一慧星 -----苏曼殊与中外文学交流

(2011-07-30 13:38:14)[编辑][删除]

 




            苏曼殊

                                                       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之一慧星


                                                                    -----苏曼殊与中外文学交流

                                                                                                                        纪有志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以文艺家出现的民主革命志士。他一生凄苦,四处奔波流浪,先后三度出家,但他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推翻清朝统治和袁世凯帝制尽心尽力;他多才多艺,以风格独特的诗歌、小说、散文、翻译、绘画树帜文坛,赢得无数读者的仰慕,革命团体光复会追认他为“文化导师”,这个与鲁讯“思想大师”齐名的殊荣,足以确立他在近代文化界中的崇高地位。

                                
                                                             孙中山题词

    苏曼殊 (1884-1918) 名玄瑛 , 字子谷 , 原籍广东香山县。生于日本横滨 , 父亲名苏杰生 , 母亲是日本人 , 名若子 , 十二岁因家庭变故 , 出家为僧 , 自取法号曼殊 , 十五岁时 , 接受其表兄林子垣的帮助 , 先后在日本横滨华桥主办的大同学校学习四年 , 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学习一年 , 在放城学校学习数月。在将近六年留学期间 , 苏曼殊一直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 1903 年他参加了拒俄义勇队 ,1907 年加入以 " 反抗帝国主义 " 为主旨的亚洲和亲会 , 成年以后的苏曼殊 , 仍然过着流浪生活, 足迹遍及江苏、湖南、安徽等地的新式学堂任过教职 ,担任过《国民日报》等报刊的翻译、编辑 , 与陈独秀、柳亚子等人相友善。他有改变黑暗现实的愿望 , 但又找 不到正确的道路 , 思想上存在出世与入世 , 参加斗争与躲入佛堂的尖锐矛盾 , 从而使他陷于苦闷而无力自拔的境地 , 终于在 " 五四 " 运动前夕的 1918 年穷困潦倒而离开人世。
    苏曼殊是近代文学史上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 他精通日文、英文、法文和梵文。在诗文、小说、绘画、翻译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他的著作《断鸿零雁记》、
《碎簪记》、《绛纱记》、《天涯红泪记》等曾在晚清的文坛上轰动一时 , 受到读者欢迎。他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 是南社诗人中最有影响的一位。他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贡献突出 , 先后翻译出版过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 ( 苏译名为《惨世界》 ) 、《拜伦诗选》 以及彭斯、雪莱、歌德、陀露哆等人的作品 , 也曾把著名的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文 , 介绍到外国去 , 对中外文学交流起过重要作用。
    在苏曼殊诞辰127周年之际,本文重点介绍他在中外文学交流中的突出贡献.

 

                                                 苏曼殊与英国文学

                                                                                  
                                                                                         苏曼殊

    苏曼殊曾研究过莎士比亚 , 翻译过拜伦、彭斯、雪莱的诗歌。
    在早稻田大学读书时 , 苏曼殊就开始研究莎士比亚。
    中国留学生部有一位老师叫坪内雄藏 , 研究莎士比亚 , 为曼殊他们教过功课。坪内还曾在帝国剧场演出过莎士比亚的名剧《汉姆雷特》 , 曼殊也去看演出。后来他回
到上海 , 听说青年会有几位精通英语的人 , 想将莎剧搬上舞台。他觉得在当时情况下 , 无论用原文演唱或译为汉语演出 , 都不是时候 , 因为恰当的掌握其精神 , 倒不如象欧美那样 , 建立莎士比亚学会, 首先进行一番研究 , 比较切合实际。
    1902 年秋冬之间 ,19 岁的苏曼殊参与发起革命团体一一 " 青年会 " 。青年会成立时 , 曾拍有纪念照片。
    1906 年 9 月初 , 偕同陈独秀东游日本省母。就在这次旅途中 , 他译出《拜伦诗选》。 
    苏曼殊写道 :" 拜伦的诗象种有奋激的酒料 , 人喝了愈多愈觉得有甜蜜的魔力 .它们通篇中充满了舔蜜的魔力。它们通篇中充满了深迷、美魔与真实 " 。把拜伦的诗介绍给祖国读者是曼殊长期以来的心愿。过去结合英文教学工作断断续续地作过一些 , 译出过《答美人赠束发带》。这首诗 , 他是用中国的五言长句译的。
    曼殊原译 :

      何以结绸缪 ? 文紕持作绲。曾用系卷发 , 贵与仙蜕伦。
      系着暖衣里 , 魂魄还相牵; 共命到百岁 , 殉我归重泉.
      朱唇一相就 , 汐液皆芳香。相就不几时 , 何如此意长 !
      以此俟偕老 , 见当念旧时。挚情如根亥 , 句萌无绝期。
      含发乃如锐 , 波文映珍鬄。颊颜一何佼 , 举世无与易.
      锦带约盘髻 , 朗若炎精敫。赤道普无云 , 光景何鲜炜 ! 

      白话译文 :.

      用什么来表达你对我的缠绵情意呢 ?
      用带花纹的镶边织成的一根带子。      
      你曾经用它系过你的卷发。
      它多么宝贵 , 它是仙女的遗饰。
      我珍视它,系它在在温暖的衣服里 ;
      它永远牵动着我的魂魄 ;
      我将终生永远珍藏它 ,
      将来命归黄泉我也要把它一起带到地下。
      我们热烈地亲吻过 ;
      你的红唇芬芳 , 令我陶醉。
      但是 , 亲吻为时毕竟是短促的 ,
      哪里能像这永存的束带永远情意深长 !
      由这信物 , 我等待着我俩美满结合的一天 , 
      见到束带 , 总不由得要想起从前相爱的日子 ,
      那情爱就象已经萌生的草木 ,
      无论屈生、直生 , 它总要不断生长 , 不会止息。
      你的金发光泽闪亮 ,
      起伏宛转 , 有如波纹。
      你的容貌美好娇丽 ,
      即使以整个世界为代价 , 也不肯交换 !
      锦带束着你的槃桓髻 ,
      那髻光波流动 , 明亮有如阳光。
      阳光……运行在赤道上空而又没有云彩遮蔽的太阳 ,
      那光线够多么鲜明 !

    拜伦的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代表作《唐璜》 引起了曼殊的极大兴趣。特别其中《哀希腊》十六节诗 , 唱出的好象就是曼殊自己心中的歌。他怀着满腔热情 , 严肃而认真地译出了这全部的十六节诗。
    他还以《去国行》为题 , 译出拜伦的长篇叙事诗《 恰尔·哈洛尔德游记》中 , 主人公在去国之际 , 在海上所唱的《晚安曲》 , 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之惰。这种情绪深深叩动着曼殊的心弦。

 " 行行去故国 , 激远苍波来。鸣端激夕风 , 沙鸥声凄凄 !
   落日照远海 , 游子随行之。须臾与尔别 , 故国从此辞 ,"

    他又译出拜伦的《赞大海》 :

        " 皇涛澜汗 , 灵海黝冥 ; 万艘鼓擂 , 泛若轻萍。…
        …谁能乘屜 , 履涉狂波 ? 藐诸苍生 , 其奈公何 !
          泱泱大风 , 立懦起罢 , 兹为公攻 , 人力何衰 !
          亦要雄豪 , 自公凶中 , 擿彼空际 。惊浪霆奔 ,
          慑魂憔神 , 转侧张皇 , 冀力公怜。 "

    白话译文 :

    浩瀚的波涛无边无际 ,
    神秘大海黝黑深沉 ;
    千万艘航船来来往往 ,    
    就象漂浮着点点轻萍。
    有谁能穿上鞋子 ,
    穿越这惊涛骇浪 ?
    相比之下 , 人类显得那样渺小 , 
    他们又能拿你这大海怎么办 !
    波涛的旋律雄深博大 ,
    听了使懦者变勇 , 疲者振作 ,
    这是你大海的作用使然 ,
    人的力量显得多么衰弱 !
    也有一些英雄豪杰 ,
    在陆地上叱咤风云 , 不可一世 ,
    但却被你大海随意从怀中
    抛向天空。
    惊涛象雷霆在奔驰 ,
    使人见了丧魂失魄 ;
    人们转侧张皇 ,
    希望得到您的怜悯。

    译完《哀希腊》、《去国行》、《赞大海》后 , 曼殊把所有译著编为《拜伦诗选》 , 并在 1906 年 9 月 3 日写了序言。在序中 , 他称赞拜伦 " 以诗人去国之忧 , 寄之吟咏 , 谍人家国 , 功成不居 "" 可与日月争光 " 。
    曼殊的译作得到了英国诗人兼翻译家佛来庶的高度评价。
    两年后 , 《拜伦诗选》出版 (1908 年 9 月 ), 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欢迎。
    曼殊曾有一封信给刘半农 :" ……尝见先生记拜伦事 , 甚盛甚盛。不慧曾见一书 , 名 Wth Byron in ieaiy 记拜伦事最为详细 , 未知沪上书场有之否耳 ? ……"
    刘半农将自己的《拜伦传》寄于曼殊。曼殊于 1916 年 12 月 17 日复信给刘 :" ……《拜伦传》得细读一遍 , 知吾公也多情也。…… "
    刘半农来信并寄书给曼殊 , 告知他着手筹办拜伦学会 , 曼殊至为高兴 , 复信说 :" 来信敬悉。……拜伦学会之事 , 如籍大雅倡之 , 不慧欣欣顶礼 , 难为璧说矣。
……如学会果成 , 不慧当请处士有所赞助 , 宁非盛事 ?……"
    曼殊敬仰拜伦 , 除了读其诗 , 译其诗 , 支持拜伦研究而外 , 他曾想在欧洲大乱平定后 , 振锡西巡 , 凭吊拜伦之墓。
    曼殊也是最早翻译英国农民诗人彭斯诗歌的人。 1909 年 8 月 , 曼殊由日本回国在上海住了几天 , 就赶到杭州西湖来会刘三。在白云庵 , 曼殊将自己翻译的十八世纪苏格兰大诗人彭斯的<熲熲赤墙靡>拿给刘三.刘三接过一看 , 发现译诗是章太炎用篆体字书写的。刘三再读译诗 :

       熲熲赤墙靡, 首夏初发苞。恻恻清商曲, 渺音何远遥 .
       予美凉夭绍, 幽情申自持。仓海会流枯, 相爱无绝期。
       仓海会流枯, 顽石烂炎熹。微命属如缕, 相爱无绝期。
       掺祛别予美, 离隔在须臾。阿阳早日归, 万里莫踟躕。

    真可谓诗、译、书三者俱佳。
    曼殊对彭斯非常喜欢 ,一次他把彭斯的《熲熲赤墙靡》一诗写成条幅送给朋友。 1911 年 5 月 , 曼殊回到日本 , 在东京遇到久别的朋友费公直。他们一同回到寓所 , 本想在东京一起痛快地玩它几天 , 不料第二天下大雨无法出去。于是两人只好在屋子里对坐 , 边抽雪茄 , 边聊天。费公直恰好有缣素 , 即取出 , 要曼殊为他写诗。曼殊心情愉快 , 慨然提笔就写 , 写的是自己翻译的彭斯的诗<熲熲赤墙靡>。首先写出英文原文 , 下边写出自己的译作。落款写到 :" 公直居士属书译苏格兰诗人赤墙靡一首 " 。
    曼殊对雪莱也非常喜爱。下面讲一讲曼殊与《雪莱集》一段文学因缘的故事。
    蔡哲夫是曼殊的好友 , 经由他的介绍 , 曼殊与英国学人佛来蔗建立了联系。佛氏于本世纪初来华 , 任英国驻华领事馆翻译。 1908 年后 , 历任福州、琼州、海口等地副领事、领事。佛氏在华工作期间 , 与蔡哲夫之妹结为伉俪。由于这一层关系 , 佛来蔗曾将莲花女史赠他的《师梨 ( 雪莱 ) 集》 , 转赠蔡哲夫。 1909 年旧历 2 月 , 蔡哲夫在上海将 此书寄赠曼殊。 当时曼殊在日本 , 与黄侃同居于章太炎之僦庐。
    曼殊对雪莱诗评价很高 , 认为 :" 英人诗句 , 以师梨 ( 雪莱) 最奇诡而兼流丽 "," 其诗著合中土义山 ( 李商隐 ) 、长吉 ( 李贺 ) 而熔冶之者 "," 于西士最为芬艳 " 。得到雪莱诗集他是很高兴 , 很快乐的 , 在书上题诗 :

       谁赠师梨一曲歌 , 可怜心事正蹉跎 !
       琅玕欲报从何报 , 梦里依稀认眼波。

    曼殊还请求章太炎题词书端。章太炎在诗集第三页上写道 :" 师梨所作诗 , 于西方最为妍丽 , 犹此土有义山 ( 李商隐 ) 也。其赠者亦女子 , 一转移被 , 为曼殊所得。或因是悬想提维 , 与佛弟难陀同辙 ; 于曼殊为祸为福 , 末可知也。”章太炎是以十分关心、爱护的态度 , 希望曼殊乐观向上 , 才讲这段话的。
    1909年9月29日,曼殊来到蔡守家,将自己编就的画册拿给他们夫妻展玩 , 并请他们题识。次日早晨 , 恰巧 , 佛来蔗来看蔡守 , 见到画册 , 读之折服之及 , 逐用英文 : 题以长句 , 大意是 :

       跤胶的月光透过一片破碎的云层 ,
       降下的满身霞光的彩虹女神 ,
       穿着悉悉作响的彩衣 , 手舞足蹈 ,
       所有的星晨似乎都泛出金光 ,
       就是那傍晚的时水也反射出紫色的霞光。        远去的船儿留下一片粼粼波光 ,
       含羞的美丽女神在光与影处潜行。
       不知名的精灵看见了 , 真要对她细细琢磨。
       爱神在荒凉的阳台上做梦 ,
       在朦胧中仿佛看到了心爱的人 ,
       她渴望亲吻他的双唇 ,
       却不知道那幻影是真的存在 , 还是
       仅仅给张开的双臂披一个爱的幻影。
       通向思想之国的大桥 ,
       同时也把人们抛向沉黑的溪流之上。
       轻舟把我们推向寂寞的远方 ,
       在这里日思夜梦 , 彩虹给梦幻束上金带。
       微风徐来 , 女神之手抚摸着树冠 ,
       感情的灵魂熔炼着一切爱情。
       这样的自然之光 , 滴进渴望的心田 !
       这样的静谧的庄严 , 墓碑前的火焰 !
       这样神妙的沉思 , 出神的凝眼 !
       画家的心灵全都明晓 , 于是就悄悄地
       画出通街一片。

    曼殊看到自己的作品这样为异国的友人喜爱 , 就把其中的《葵卯登鸡鸣寺》一幅画慷慨赠给他 , 并由蔡守把他们三人交往的经过题识其上。
    曼殊比较地研究了拜伦和雪莱这两位杰出的诗人 , 在《潮音序》一文中 , 他这样写道 :" 拜伦和雪莱 , 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中的两位。他们都以创造和爱的崇高作为诗情表现的主题。不过 , 他们虽然大抵都写爱情、恋人及其命运 , 但表现方式却截然相反。 ....
    拜伦的诗 , 象是一种使人兴奋的酒……饮得越多 , 就越感到它甜美迷人的力量。他的诗里 , 到处都充满了魅力 , 美感和真诚。
    在感情 , 热忱和语言的直白方面 , 拜伦的诗是无与伦比的……他的整个生命、经历和作品 , 都是用爱情和自由的理想编织起来的。
    雪莱虽然是一个热中爱情的人 , 但却是审慎的 , 沉思的。……他的诗 , 一如温柔、美丽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 , 在寂然、沉默的水面上映射。 "
    《潮音》于 1911 年出版 , 该书第一部分为英汉诗典互译 , 第二部分为英吉利闺秀诗选。第一部分汉诗中 ,以拜伦作品为主 , 有《去国行》、《留别雅典女郎》《 答美人赠束发带诗》、《大海》、《哀希腊》 , 都是《拜伦诗选》中已有的。此外尚有雪莱的《冬日》、《豪易特的春燕》 , 彭斯的《熲熲赤墙靡》。还有一篇印度女诗人陀露哆的《乐苑》。

 

                                                        苏曼殊与法国文学

        

       1903 年 8 月 , 《国民日日报》于上海创刊。创办人有独秀 , 张继等人 , 苏曼殊与他们在日本就已相识 , 这时已在苏州吴中公学任教的他就离开苏州到上海参与他 们办报。他是助理编辑、翻译。他翻译雨果的小说《惨世界》。
    10 月 8 日开始发表《惨世界》 ( 《悲惨世界》的最初译名 ) 。《惨世界》是一部约六万字的中篇小说 , 共有十四回目 , 是一部翻译而兼创作的独特小说。这部小说在报刊只登至第十一回大半 , 因报纸停办而中止。后来出单行本时 , 才印出了全部十四回目。小说讲了一个有关法国穷苦人民受欺凌和压迫 , 法国革命者领导他们起来革命的故事 , 明写法国实写汉土。故事梗概是 :
    法国无赖村农民金华贱 , 自幼父母双亡 , 随同姐姐、姐夫艰难度日。二十五岁时 , 姐夫去世。留有子女七人 ,由他照看抚养。他们无生活来源 , 或砍柴度日 , 或帮人 耕种。有一年冬天极冷 , 雨雪连天 , 寒风刺骨不能外出做工觅食。全家人整整饿了一天。黄昏时分 , 金华贱去面包铺偷面包 , 被主人发现 , 送交官府。服刑期间 , 由义士男德劫狱救出。潜逃中被拿获。前后一共监禁十九年 , 始行释放。
    释放后途经太尼城时 , 生活无着 , 经一老妇人指点 ,他去投奔孟主教家。以慈悲为本的孟主教 , 盛情接待了他。半夜 , 金华贱却趁机偷走孟主教家的六只银碟子和 一柄大匙子。路遇巡勇被扭送孟主教家。孟主教为之解救 , 并连同银烛台也一起赠他。希望他从此弃恶从善。金华贱在林中依仗自己的体力抢走小童的一枚钱。在拾检此钱时 , 他突然良心发现 , 自觉此为生平第一大罪。 次日清晨 , 他面向孟主教大门 , 石头似的跪在路上的树荫下 , 忏悔自己的罪恶。
    此时法国在大革命后 , 正值拿破仑统治 , 实行共和政治。但拿破仑想做个独断独行的大皇帝 , 复辟专制制度引起人民的不满。雅各伯党组织起事 , 被拿破仑打败。其中有个在巳黎的坚决分子男德 , 早在金华贱被囚时 , 男德通过报纸 , 得知此事 , 大为不平。他不顾父亲的反对 , 私下救出金华贱。这就是金华贱的第一次越狱。
    男德为救一位桥眷女子和另一位被逼为娼的女叫美丽的女子 , 男德刺死当地长官满周苟。满周苟被杀后 , 桥眷女人却不思报恩 , 反而企图出卖男德求荣。案发前 , 男德己托店主照看美丽 , 自己返回巴黎。其父发现男德加人雅各伯党 , 即将他锁于书房 , 不许出门。
    只身居杂货店的美丽 , 思念男德 , 自裁而死。杂货店主被其侄女出卖 , 被官府逮捕 , 壮烈牺牲。店主其子克德奉母命去巴黎找男德商量为父报仇 .克德在男德的思想影响和具体安排下 , 勇敢地以炸弹谋刺拿破仑 , 未遂 , 以枪自毙。
    故事的前半段 , 有关金华贱的情节 , 采自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 是这部杰作的第一个节译本。但是 , 从具体内容看 , 译作颇多增减 ,
    《悲惨世界》对穷苦人的同情引起了苏曼殊的强烈共鸣。他想用白话交全译此书。当时可能限于时间和环境 , 只选取该书第一部第二卷《沉沦》 , 摘要翻译 , 加入一些议论。以加强对黑暗社会的攻击。
    《悲惨世界》十四回 , 除开头六回半和末尾一回半共约八回系据雨果小说翻译者外 , 中间加人了六回曼殊自己的创作。托名发生在法国实际取材于中国社会。
    曼殊在上海与陈独秀等四人同一室。曼殊翻译《悲惨世界》时 , 陈独秀曾帮助修饰润色。由于这个缘故 ,在早期刊行的小说单行本上 , 曾署过 " 苏子谷陈由己 ( 即苏曼殊陈独秀 ) 同译 " 。但因为主要是由苏曼殊完成的 , 所以后来的单行本又恢复了《国民日报》发表时的最初面目 , 改署 " 著述者苏曼殊 " 。
    曼殊也曾想译《茶花女》 , 但未能实现 .早在日本奉母时 , 倘佯书坊 , 竟意外地发现了法文原文的《茶花女》 , 惊喜不己 , 即购得携回 , 准备重译。 1912 年 5 月曼殊在上海《太平洋报》工作。
    《太平洋报》曾作这样的报道 :  " 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 , 为我国输入译本小说之鼻祖 , 久己名重一时. 顷曼殊携归小仲马原书见示 , 并云 , 林译删节过多 , 殊非完璧。得暇拟复译一遍 , 以饷国人 , 必为当世文学界所欢迎也。 "
    消息传出 , 广大读者莫不关心。几天以后 , 该报又报道 :" 曼殊重译《茶华女遗事》 , 前日报端略言之。汉文译本己两见乃并曼殊之译而三矣。今以天生情种 , 而译是篇,吾知必有洛阳纸贵之声也 .日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译本名日《椿姬》 , 较汉译为详细。英文亦有两译。小仲马之作 , 不徒然矣。噫嘻 , 愁何似 ? 似一川烟水黄梅雨。曼殊阇梨握管凝思之际 , 亦薄命女郎重泉含笑之日也。 "
    曼殊精通法文 , 才富五车 , 果有所译, 必能别出手眼 , 惜直到曼殊去世时 , 并未能完成重译。

 

                                                       苏曼殊与印度文学

 

                                                                    
                               苏曼殊的画作

 

    懂得梵文的苏曼殊对印度文化推崇备至。他高度赞扬印度著名史诗《摩诃罗多》、《罗摩衍那》 , 认为 :" 中土名著 , 虽《孔雀东南飞》、《北征》、《南山》诸什 , 亦逊彼闳美 " 。他推崇迦梨陀婆的剧本《沙恭达罗》 , 说 :" 沙恭达罗者 , 印度先圣毗舍密多罗女 , 庄艳绝伦 , 后此诗圣迦梨陀姿作剧曲 , 纪无能胜王与沙恭达罗慕恋事 , 百灵光怪。千七百八十九年 , 威林 ( 留印度十二年 , 欧人习梵文之先登者 ) 始译以英文。传至德 , goethe( 歌德 ) 见之 , 惊叹难为说 , 逐为之颂 , …… "
    苏曼殊曾经谈到要翻译《沙恭达罗》 , 是否真正翻译出来了 , 无从确定。但歌德赞扬这个剧本的诗 , 他却从英译转译的极好 :

        春华瑰丽 , 亦扬其芳 ; 秋实盈衍 , 亦蕴其珍。
        悠悠夭隅 , 恢恢地轮 , 彼美一人 , 沙恭达罗。

    在近代中国历史 , 曼殊第一个把印度文学译为中文。 他根据英文重译的《安罗海滨遁迹记》是一个神话故事 , 原为梵文 , 曼殊从英文重译未能译完 , 译出的只是一个" 楔子 " 。这部分描述的主要是现实斗争 , 却缺乏神话特有的那种荒诞离奇的色彩。小说原为南印度瞿沙所著 ,
    曼殊的译文发表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民报》第二十二号、 第二十三号两期上 , 日期分别为 1908 年 7 月 10 日、 8 月 10日。译者署名南国行人。

 

                                           曼殊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苏曼殊的书法

    曼殊对中国旧体诗词有浓厚的兴趣 , 在南京、长沙、芜湖等地作教员时 , 就注意中国诗词的英译 , 结合英语教学工作陆续作过积累.他想依靠自己的努力 , 将中国诗词名篇 , 介绍给世界.
    1905 年 11 月 26 日《民报》 ,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在日本东京创刊。曼殊参加《民报》工作。他充满信心地想完成英译汉诗集子的编辑工作。他把它定名为《文学因缘》。曼殊在编辑过程中 , 曾与陈独秀多次讨论过译文。《文学因缘》全书两卷 , 共收英译《诗经》十八章 , 古诗四首 ,《木兰歌》 , 《长恨歌》、李白诗六首、《采茶碑》 , 曼殊校录的《南天空婆罗门僧碑》。两卷共编有曼殊像十九幅。从其内容看 , 工程浩大。
    曼殊在《文学因缘·自序》中 , 这样叙述了书的编辑过程 :" 见 James Legge bo 博士译过《诗经》全部 , 其《静女》《雄雉》《汉广》数篇 , 与 Middle Kingdom 所载不同 , 《谷风》《鹊巢》两篇 , 又与 Fiancis Devis 所译少异 ; 今各录数篇 , 以证同异。伯夷叔齐《采薇歌》《懿氏繇》《击壤歌》《販牛歌》百里美妻《琴歌》、
箕子《麦秀歌》、《篓筷行》……词三十首……屈平《渔父歌》 , 东坡《放鹤歌》、曹孟德诗一首、班固《怨歌行》……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张籍、王勃、崔癫诗各一首。…… ”
    在中译外国诗方面 , 曼殊自己翻译的歌德《题沙恭达罗》诗 , 拜伦诗一起也收入书内。
    《文学因缘》在 1908 年由日本东京博得文馆印刷 , 齐民社发行 , 后由上海群益书局重印。
    1911 年 7 月 18 日曼殊从日本省亲重返瓜哇 , 曼殊仍在喏班任教。不久曼殊完成了《燕子笺》的英文翻译。 译稿完成即寄往西班牙庄湘处 , 庄湘为之题词 , 并其女雪鸿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谋刊行。一年以后 ,1912 年 8 月 20 日 , 曼殊从马德里收到汇款二百五十元 , 不知是否即是此书出版时的所得稿费 ?
    1914 年 8 月 , 由曼殊篡订之《汉英三昧集》在日本东京出版 , 发行者东辟。原书一百二十页 , 内收英译中国名诗七十一首 , 文二篇。书无序跋 , 仅卷端有曼殊僧装像一幅。此书与《文学因缘》为姊妹篇 , 所辑诗均为名篇。《汉英三昧集》不但是一部文学精品的汇编 , 同时也是一部有关曼殊形象的说明。曼殊编辑它 , 是借他人之酒来浇自己胸中块垒,它既多方面地表现了曼殊的现在 , 也突出了他对人生的追求。
    曼殊在这部著作中 , 于七十篇古诗之外 , 选了两篇文章 , 一篇是《大乘起信论真如门》 , 还有一篇是《李陵答苏武书》。

 

                                             苏曼殊作品在国外

 

                                                                                                                                

    T918 年 5 月 2 目下午四时 , 受了凌辱、欺压 , 但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的一代才子苏曼殊 , 久病不起 , 逝世于广慈医院。
    曼殊虽然与世长辞 , 但是通过其轻倩之诗 , 俊逸之文 , 清高绝俗之画 , 缠绵悻恻之小说 , 信雅之翻译 , 其音容笑貌 , 多情善感的性格 , 坎坷的身世 , 独特的人生 , 却永生在读者心中。
    曼殊的作品 , 风行海内。曼殊著作以全集、单行本合本、选集、小册子、遗著、残稿、代表作、遗墨、小丛书等各种形式 , 被收再编辑、出版, 广为传播。据不完全统计 , 曼殊著作国内外己出版了 85 个不同版本。
    曼殊传记出版形成高潮。继 1949 年黄鸣崎的第一部《曼殊评传》之后 , 又有宋乔益的《情僧长恨》 , 刘心皇的《苏曼殊大师新传》、陆爱吟的《苏曼殊的浪漫》 , 林佩芬的《天女散花一一民国诗僧苏曼殊传》 , 慕容翚的《曼殊评传》 , 慧生的《苏曼殊》 ,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的《革命诗僧一苏曼殊传》等问世。

 

    


    截止 1989 年 , 曼殊著作在国外至少出版五个版本。日本人研究曼殊很早 , 也很活跃。早在三十年代 , 《断鸿零雁记》 , 《绛纱记》 , 《焚剑记》 , 即被译为日文 出版 , 后来又翻译了《非梦记》 , 并诗三十首。饭嚎朗以一篇长达 200 页他研究苏曼殊的论文获得学位 , 成为日本的苏曼殊研究权威。 1825 年佐藤春夫在东京从留学目本的田汉处借读《汉英三昧》识得曼殊是 " 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之一慧星 " 。在日本横滨任事的罗孝明七十一岁逝世后他的遗著《曼殊大师传补遗》一书 ,1973 年在香港印行。
    《断鸿零雁记》二十年代就被译成英文 , 译者是乔其·金伦 , 他还撰写了《曼殊大师传略》。英国学者麦克里维于 1960 年出版研究曼殊第一部英文专著 , 其中含有《断鸿零雁记》、《碎簮记》两部小说的节译文 , 法国著名作家、汉学家艾田蒲翻译的题名为《天涯红泪记》 的曼殊小说集,于 T988 年由加玛尔出版社出版。苏联也翻译了《断鸿零雁记》。

                                                       

                                                                                                                               2011,7,28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3   条】
文章评论
秋子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7-30 23:04:46)  

还是在秋子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就读过姐姐买的外国名著丛书,里面有《汉姆雷特》,有《悲惨世界》,有《茶花女》,当然,也有我心底暗暗喜欢的雪莱和拜伦,只是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之所以能接触到这些美文以致熟悉作者,都是因为有苏曼殊这些致力于中外文学交流的人!他们是值得尊重和纪念的!

疏景晚香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7-30 18:14:18)  
欣赏,问好!可为学习之鉴!
蓝色小妖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7-30 16:00:21)  
感谢分享,敬仰先辈!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