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游记
本栏所称的游记,主要指作者通过描写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问、考察等旅行见闻,来记事、抒情、说理的散文。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游记
赵长城古韵
文章来源:红旗渠        访问量:2080        作者:张振海        发布:浓浓        首发时间:2014-02-16 13:45:19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长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战国时期列国重要的军事要塞设施。唐人高适诗曰:“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的林虑山,绵洹南北,高插天际,史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是大自然筑城的高山长城,它孕育了小南海、磁山等远古人类文化,殷商灿烂的青铜文明。




      张振海

我们都知道八达岭那气势宏伟的长城,让人想不到的是林州境内也有长城。

1981年新华社资深记者、长城学会会长成大林先生,依据古文献记载到林州考察,认定林州的“秦王堤”、“关墙岭”等遗存是赵国南长城。林州文物工作者经数年的实地考古调查,搞清了境内长城的走向及现存情况。198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方城楚长城、辉县赵长城、鹤壁市赵南长城又先后出现在第三批、四批省保单位名单中。

翻开2009年版《河南省文物志·附录》中林州“长城遗址”的备注内写道:“已升为国保单位(归入五批国保单位‘长城’)”。原来2006年公布第六批国保单位合并项目中,已将北京、内蒙古、辽宁、河南、甘肃战国至明“长城”归入第五批“国保”单位。在公布河南第四批省保赵南长城(鹤壁段)时,又将赵南长城、长城、赵长城更名为“赵长城遗址”,分为林州、鹤壁、卫辉、辉县几段。这段长城与方城楚国长城大关口遗址,都是战国时期列国重要的军事要塞设施。

据《史记·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又云: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春正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清人王士俊纂修的《河南府志》,清乾隆《林县志·古迹》条云:“秦王堤,在县西十里,南接河内(沁阳),北至滏阳(河北武安、磁县)。古老云:“秦赵分界堤”。又云:“关墙岭,在县西南辉县接界之分水岭上,垒石为之,或有或无,或高或低,长数十里,盖昔人防戍所设,然时代不可考矣”。清道光《辉县志》亦载:“上有石墙,起自盘西岭上,至丁家庄,或有或无,直走司寨东大岭及鹿岭口北山去入林县墙,观其形势,亦设兵戍守之地,岭上敌楼遗址犹存”。又载“侯兆川东山隅,山上有墙,墙东为林县界”,这些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与今天所见赵长城遗址走向相符。

林州段的赵长城遗址,位于林州市区西林虑山麓与岭上及县城北部、南部。在姚村镇西丰村、段家庄,城郊乡青林村。高家庄、苗家庄、堤岭西村,合涧镇王街村、堤岭村、杨家庄为土石混筑,残高1.72.3米,基宽45米,最宽处达9米。在任村镇西寨,茶店镇横岭西,临淇镇占元村路家岭西南的秦王垴西侧等南北一线数十公里,断续有石块和片石堆砌长城遗迹,基宽2米,残高1米多。其中在横岭西村一带还有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此长城其北隔漳河与河北省的长城遗存相对应,其南与辉县、卫辉的长城遗迹相联系,据实地调查考察,长城建筑或在山中,或在山顶,或在山腰,随山势起伏;建筑材料和方法因地制宜,或用板石垒砌,或用块石干砌,或以块石砌墙边,中间填以碎石砂土。其属性应为赵长城遗存,功能当东南拒齐魏,西则防秦韩,拱卫豫北赵都中牟之安全。

在城郊乡南观司村有一个直径5米,高7米的堡台工程,上小下大;合涧泽阳寺旧址也有一直径5.1米,残高4米的类似工程。在五龙镇城峪村周围有五个烽火台,丰峪村也有一个,曾出土成束战国时期的铜铁箭簇及板瓦、陶豆遗物。遗址所留残石多呈石灰粉状,可能与多次烽火烧烤所致。烽火台也称烟墩、烽燧、狼烟台,以方形居多,也有圆形的,如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举火。相传古代以狼粪燃烟,可直上云霄经久不散,传得很远,所以烽火台又称狼烟台。在古典诗文中,“烽火”、“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人都说“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但早在战国时代,燕、赵、秦三国为了防范游牧民族匈奴、东胡的侵扰,各自在北边修筑了高大的长城。内地的齐、楚、韩、魏等国为了互相防御,也在自己的领土上修起了长城。这时的长城也叫“互防长城”。因其早于秦朝统一六国前,史家称其为“先秦长城”。而最早开始修筑长城的是楚国,当时叫做“方城”或“列城”。

《左传》上就记载了有关楚长城的一件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1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约宋、鲁、陈、卫、曹、许、郑七路诸侯率兵攻打楚国,军队到了胫山,楚成王派大夫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对管仲说:“齐居北海,楚近于南海,虽风牛马不相及也。”质问入侵原因。管仲以楚国不进贡周王祭祀用的“包茅”酒和“昭王南征而不返”为辞责楚。屈完对曰“包茅不入”,是楚国的过失。但“昭王不返”,那是“胶舟之故(粘船的胶水被泡开),”昭王的死,你应该去“问诸(汉)水滨。”在将要达成“定盟”前,齐桓公喜形于色,炫耀兵力。屈完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如果真想打一仗的话,楚国“有方城为城,汉水为池,池深城竣。”是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防御工事果然坚固,只好收兵。这件事成为有关楚长城外交史上的佳话。

战国赵长城虽不能与明长城相比体量和完、残程度,但它也是一种无声的音乐,是绚丽的绘画,是巍峨的雕塑,将不同的历史活生生的再现在人们面前,让我们能通过它感受到祖先那早已远逝的灯火和战火。长城又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美丽的代表作之一。当游人登长城,面对历经2000多年长城的自然残损,那是一种残缺美,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情,去领略穿插在长城遗址里色彩斑斓的故事,去领略彰显着激烈动荡之力量的长城的灵性。长城的残垣断壁叙说着岁月的无情,也表达着长城的不屈。

唐人高适诗曰:“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的林虑山,绵洹南北,高插天际,史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是大自然筑城的高山长城,它孕育了小南海、磁山等远古人类文化,殷商灿烂的青铜文明。2000年前的先民们又用双手修砌了冀南豫北的赵南长城,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创造了伟大的“长城精神”。20世纪60年代的林虑山民以坚强的毅力建造了一条水的长城——红旗渠,保卫了这一方缺水的土地,滋润了人们干渴的心田。由“长城精神”发展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长城精神”、“红旗渠精神”在中原大地上筑成了一座伟大的”山碑“。它也应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碑”。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5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4-11-28 11:54:44
文章评论
轻盈 评论 (评论时间2014-03-12 16:45:21)  
欢迎入驻诗赋网,期待您加入中国诗赋学会,如果有意请加我QQ418193847
神舟十号 评论 (评论时间2014-02-18 08:40:40)  
兄的在考古方面正是发扬了长城精神、红旗渠精神,才有了如此的成就,希望你再接再厉,更山一层楼,聆听你考过的故事---百家讲坛--林州古迹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