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访红崖,寻访掉龙湾... [绿染秋情]
- 让我好好陪着你... [史春培]
- 晚安,旧时光... [惜若]
- 紫玉生烟... [莫小仙]
- 再梳妆... [莫小仙]
- 闲话大维... [史春培]
- 蓦然回首间... [云木欣欣]
- 明朝一哥王阳明(续)... [蓝色小妖]
- 年少不识爱滋味... [徐姜清]
- 浅析甲午战争期间一封日... [云木欣欣]
- 广西浦北县恢复建县45... [韦志远]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人性的丑陋没有底线... [醉玉如雪]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戏剧人生如梦诗(2)... [韦志远]
- 圆锁庆典家长祝词... [气自华]
- 月窗探骊---文集... [郭有生]
- 试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 [谭长征]
(第一次认识作家项兆斌,他送我这本《华夏纪实》)
“似曾相识”林郁文
□中国云南作家 项兆斌
我与林郁文相识于2012年冬末一次侨界“新春茶话会”。林君面目清秀,中等身个,文质彬彬,十分健谈。他说文论事,不仅绘声绘色十分形象,且条分缕析极有条理。我与林君虽是初识,不知为啥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记得相识不几天,他就将所写诗文发电邮让我“指正”,如此直爽,是一种信任,令我感动,我也就臧否直言,毫不掩饰。至此,我与他成为挚友,交流未断,感情日深。奇怪的是,随着交往深入,“似曾相识”的感觉越发强烈。 直到最近林君邀我为其即将出版的诗文集《枫林晚》作序,阅读其送来的一篇篇书稿,早前与其“似曾相识”的潜意识始终无法排除。
(项兆斌书赠题字)
林郁文《枫林晚》中的大多数诗文,均是叙事抒情喻理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委蜿而轻灵的风格,是其温雅而睿智的个性反应。林君不是读死书写呆文的酸秀才,他的诗文总是有感而发,从不空泛,写实中盈虚,叙事中抒情,喻理中显象,多情多趣多理,可读性强,以上诸种是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种特色也正是我多年来践行及追求的文字风格。阅读欣赏林郁文《枫林晚》一篇篇美文,我竟会奇怪地想起与林君完全无关的一个人,虽意马心猿,却欲罢不能。
半个世纪前,我是昆明某国营工厂的青年工人,有幸考上云南大学夜大学,当时讲授文艺理论的是云南大学中文系的郑谦老师。郑老师学识渊博,夜大同学极爱听他授课,深获学生爱戴。什么是好文章?怎样写好文章?郑谦老师用四句话32个字概括:“钢筋铁骨的逻辑力,有声有色的形象性,追魂蹑魄的感染力,砍钢削铁的战斗力”。班上同学将之称之为写好文章的“四点论”。多年来我无论写言论文章还是文学作品,均用“四点论”来要求。回想两年半前与林君初次见面,我赠送过一本香港《华夏纪实》给他,上面有我文学批评的文章,两人就此曾作过交流,彼此观点接近。当时林君留给我的印象愈发清晰:一位坚守原则而又幽默的人,一位此前似曾相识的人。后来又读了他的一些诗文,既有声有色,又有条有理,既富感染力,又富说服力,我觉得林君作品印证了郑谦先生的“四点论”。
不妨以《枫林晚》开篇的散文《读书风波》为例。在林君笔下,不同时期发生的不同读书风波中,人物命运无不与读书相关。林君顺着事理的走向和感情的流淌,一路道来。形象感人,情节曲折,全篇行文看似随意,其结构却十分严谨,所言故事纷杂而不零乱,感触多多却由浅而深。《读书风波》结构法,如吃核桃“三递进”的“取仁法”:先除去包在外层的绿色果皮,然后用工具敲碎除掉种皮(即“坚壳”),见到核仁后还要剔除内夹层,经历此“三递进”工序,才能得到净的核仁。《读书风波》严密的结构,类似于此。他在文中先后写了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结果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用幽默的反话叙述金庸是“误导”他沉迷于读书的“罪魁祸首”,造成他六年中学“不误正业”,除“文史地”在班上“拔尖”外,数理化和外语成绩“一塌糊涂”。第二个故事讲他沉迷读书后因偷看台湾作家徐速的小说《樱子姑娘》并将其借给某同学,造成某同学因“偷看反动小说”而被开除学籍等等,由此影响了某同学人生命运和性格的改变。第三个故事,写他回国后又因沉迷于课外读物和写作抒发个人情怀的小诗小文,而被学校打入“政治不清”“思想落后”的另册。如今在优哉乐哉的退休生活里,“含饴弄孙”之余,论及这一段读书与人生命运关系时,不无感慨地说:“每个时代,每个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可能不一样;但一样的是:你必须为你的幼稚和不成熟的行为付出代价。”此充盈哲理的话,字字血,声声泪,既是情,更是理。是作者讲完三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后,为其文章做出的抓铁留痕的深刻理性总结。剖析《读书风波》逻辑、形象、感染及思想性四方面,正好诠释了郑谦先生关于写好文章的“四点论”。
当读到他的《文集》最后一辑的那篇小说时,令我吃惊的是,一个标题赫然出现:《聊斋新义:胡蔡下凡北大行》。这是几年前流行的一篇网文,因其出众的文彩、诡谲的想象和辛辣的讽刺,而广获网友好评。由于网文作者是个新人,当时读后我虽没有记住作者名,却永远记住了此篇戏怒笑骂、冷嘲热讽、针砭时政的新编“聊斋”。此文虚构先后逝世升入天堂的原北京大学前后两任校长蔡元培和胡适相约回访今日北京大学的所见所闻,讥讽中国高等教育学府官者成堆,弥漫着讲排场、求形式、不务实的衙门作风和贪腐风气。万想不到的是,此文就是与我相识两年多的林君所作。
于是一个秘底揭开了,因为我早前读过并十分欣赏《聊斋新义:胡蔡下凡北大行》美妙的文字和上天入地的想象力,所以两年前与林君初识时听他关于文学的谈吐,文若其人,言若其人,模糊中对林君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成为好友之后,我陆续读了他一些诗文,尤其是此次读了《枫林晚》, “似曾相识”的亲和感更为强烈。
我与林君,属同时代人,相近点甚多。我们从小都有喜欢文学,为之痴迷的相同经历。尤其是他回国后经历文革、上山下乡、进厂做工的人生三部曲,包括他写文革中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8次接见和检阅红卫兵的经历,知识青年到农村广阔天地炼红心的经历,还有云南部分知青到缅甸“国际支左”(有的葬身异国他乡)、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回乡省亲、仁慈外婆、九一三事件、天安门四五事件、周恩来逝世、毛泽东逝世等等,我感同身受。其诗文描写的一个个鲜活人物,我无不感觉“似曾相识”,其叙述的一件件有时代性征的故事,我无不感觉到“似曾经历”。
说也奇怪,我与林君有缘成为至交文友,还缘于两人不仅在文学上有共同的是非观,而且均有追求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奇妙结合的美学观。我从两人所写两首新诗中,亦发现其中有不谋而同之处。比如最近他为悼念马来西亚著名诗人吴岸先生而写的新诗《第一片落叶》,和我几年前为贺敬之创作生涯六十五周年而作的诗歌《一路走来 一路诗香》,两人都是分别将吴岸和贺敬之各自的诗集名称趣味地组成诗作。这种写诗的方法,就诗美艺术而言,属于趣味美。
正因为此,《枫林晚》诗文集让我依依不舍,林君郁文令我依依不舍,我出自衷心为《枫林晚》集子作序,以倾吐心中的感触为快,无尽言语并成一句话:
“似曾相识”林郁文!
是为序。
2015-8-31 凌晨2点15分于昆明
(项兆斌的长篇力作《罪圈》和《水下古城》)
项兆斌:黄埔二代,著名诗人、评论家、作家,贵州盘县人,中国作协会员,云南省老年写作学会名誉会长,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顾问,香港《华夏纪实》杂志顾问。长篇小说《罪圈》参评茅奖,《水下古城》参评鲁奖并获茶花奖。新诗集《如诗云南》中《彩云南组诗21首》获昆明市文联“诗词歌赋创作大赛”特等奖。2012年4月(肇庆)中国诗人诗歌节获中华诗歌文学会等机构授予 “中国百杰诗家”荣誉称号。共创作发表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纪实文学等约200万字,影响波及海内外华人文苑,被称为“奇人”“黑马作家”“项兆斌现象”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