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绍兴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2181        作者:陈逸卿        发布:陈逸卿        首发时间:2009-01-03 09:20:00
关键词:绍兴
编语:

                                 绍 兴
          
        
这江南水乡抑或千年古城的韵味真够浓郁了。当你从繁华的都市中走来这感觉尤为强烈。那眩目的霓虹,高耸的楼宇以及风驰电掣的汽车一直“提升”着你紧张的神经。这时你一定会希望眼前有一带远山草坪小溪或木屋出现好供你休憩。而绍兴就是你脑中曾经出现过的那个梦寐的所在。
    它诗意的栖息在会稽山下已经两千多年了。时代的车轮似乎并没有惊破它幽然的清梦,它依旧生活在中世纪的神话中。幽婉而美丽有时甚或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
    这淡淡的哀愁也许是那浣纱美人离开故国时凄然的一瞥;也许是沈园伤心桥下那飘然而逝惊鸿的倩影;也许是秋瑾东渡时听到的那声汽笛悲鸣的余音;也许是鲁迅告别故乡时凝然的目光。总之,它氤氲在古巷中,青山碧水间以及黄昏时分的古桥和乌篷船上-----
    千里迢迢来到绍兴的确是因了周氏兄弟所展示给我们的那浓浓的故乡情结。周作人的“乌篷船”虽是在给朋友的信中不经意地提到,却给生活在不曾熟知舟楫的北方孩子以太多的想往。更何况是吃着“六一公公”的煮豆在斜阳里划着乌篷船去看社戏呢。是的,现在虽说没有社戏可看但我也真正坐了这乌篷船。就像周作人先生所描写的那样“小的为脚划船,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我就是坐着这样的乌篷船于晨曦中徜徉在绍兴古巷。穿过宝珠桥在薄霭中看仓桥老街耀眼的酒旗,看戴着形似阿q帽的绍兴老汉正慢慢啜着绍兴黄酒。也看到年轻媳妇在自家门前的青石板上捶打衣服,种在窗前的青藤枝蔓油油地伸向古河道。下了乌篷船,我写了这样的句子:
             老巷连桥古,依山更枕泉。
             檐前多浣女,溪畔尽荷田。
             风送乌篷远,云开皓月圆。
             三皇存有迹,未必问残编。
          
    的确,这里的风光太绮丽这里的人文太丰厚,这深深积淀着的使你的眼睛和呼吸都感到凝重而悠远。在这片土地上曾演绎过一个个霸业千秋的英雄故事。吴越春秋就是在这里写就的。至今的越王台还高高地矗立在府山上。  

              甲盾五千,越台犹剩雄图迹;
              生教廿载,春殿长存国士魂。
    这是一种被现代绍兴人骄傲的称作“剑胆精神”的千年象征。古越的英雄豪杰千百年来是数不胜数的,勾践,陆游,秋瑾,徐锡麟,蔡元培,鲁迅及周恩来都是这灵山圣水孕育出来的。我曾夜宿绍兴古轩亭口附近的驿馆,这是秋瑾壮烈牺牲的地方,现有她的塑像和纪念碑。在越王台后,在霓虹闪烁的十字街口 ,秋瑾站立在大理石基座上正昂首远方,在这燠热难捱的仲夏夜,似乎听到了秋风秋雨正簌簌的打在古巷的黑瓦上。“冷雨流尽侠女血;春风吹回英雄魂”的古轩亭口联也在凄风苦雨的夜晚显得异常肃穆。在那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古轩亭口我终夜无眠,并以诗祭奠这位民主主义的革命先驱:
            越王台上乱云横,夜雨潇潇旅梦惊。
            水碧鉴湖荷未老,轩亭先自有秋声。
    
    在大禹王留下足迹的山阴道上,厚重的文化气韵更让你呼息如兰。“三味书屋”,“青藤书屋”,沈园,兰亭以及贺秘监祠无处不有着幽深凝重的文化遗存。青藤书屋是明代大才子徐渭[徐文长]的书屋。在古老的大乘弄10 号故宅中,六百年的书屋还完好的保留着,小小的院落中百竿翠竹正散一地清幽。一口古井还泛着幽幽的波纹,一个老妪正把一个木桶放入井中,手稍稍一摆水桶就满满的了,尝一口沁凉甘甜。在书屋外壁有一棵青苍的老藤荫翳了整个书屋,一种清凉之气从老井一直袭到老屋。老屋中摆放着徐渭的书画影印作品。他的草书剑拔弩张,有一种郁勃之气充盈其间,表现出青藤主人一生坎坷不遇的怅然情怀。青藤主人有一首“牡丹诗”这样写道:
      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 。
      不然岂少胭脂色,富贵花将墨写神。
这是他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个性精神的真实写照。
         
   而那千古名园沈园又岂止是记录风流爱情的名园。在陆游纪念堂我们看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的光辉足迹。他一生创作诗篇一万首。有铁马冰河大散关的壮丽雄浑,也有“伤心桥下春波绿,不见惊鸿照影来”的清新婉丽。正如纪念堂楹联所写:
    剑南万首,岂但乡邻称泰斗;旷代相望,濯锦江头一草堂”。
    在绍兴,风流余韵留下最多的莫过于书圣王羲之,墨池,题扇桥,兰亭。每一处遗迹都有一阕凄迷的故事与之相生。正如他的墨迹“兰亭集序”一样给人留下太多瑰丽的遐想。一千七百年了,那是怎样的饮宴啊,正当暮春三月,作为会稽内使的王右军携东土名士汇聚兰亭。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曲水流觞酣然畅饮。在鹅池边右军一蹴而就完成了千古不朽之作。当我来到兰亭,置身于万竿翠竹之间,读清代学者王文治的“文人天趣清犹水,贤者风期静若兰”的诗句,一种幽怀油然而生。在这秀美的山川大地上,能够长与自然谐美的就是永恒不朽的艺术,它为山川留下的是鲜活的灵魂和血肉。无论自然与社会对“变化”一词是怎样的钟情,都不会消减这永恒的艺术光辉。这也许是王右军在兰亭游目骋怀之余所发出的,“固知一 死生为虚淡,齐彭殇为妄作”这千古浩叹背后的真实意义所在。
    当我“吃力”地走出兰亭走出沈园走出绍兴,我的情感和思绪已经浓郁得再也化不开,在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今天尚能为文化保留着这样一片静谧的千年沃土不能不令人深思与惊喜。不是吗,生活需要静谧,文化需要静谧,思想也更需要静谧啊。

                                  2006年8月     陈逸卿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0-11-13 16:22:16
文章评论
范彧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1-14 21:20:00)  
江南多才子,水一样的江南水一样的女子,走近鲁迅走近陆游,绍兴让我们向往。
石梦溪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1-04 00:31:00)  
“它诗意的栖息在会稽山下已经两千多年了。时代的车轮似乎并没有惊破它幽然的清梦,它依旧生活在中世纪的神话中。幽婉而美丽有时甚或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陈姐的散文更带着浓浓的诗意,总会给人带来无尽缠绵的思绪,韵味无限!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