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第十章 诗风浩荡到辽宁 (下)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052        作者:纪有志        发布:纪有志        首发时间:2015-08-11 17:59:31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第十章          诗风浩荡到辽宁      (下)    
                                 
                                                ( 1978年春---1982年9月)                                                                    
                                                                                          纪有志




                4、 函授新花灿九州,一只燃烧的蜡烛 , 燃亮多少在黑暗中摸索的诗灵                    
                     ----阿红在全国首创《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中心
     十年浩劫过去了,历经坎坷的阿红丢失了宝贵的10年时光,这时的阿红鬓角已开始泛白,但他的心却如春天的大地开始复苏,这是一次彻底的解冻啊!阿红的心滋润了,他那颗不安逸的心开始跳动,他以崭新的视角,把目光聚焦在无数渴望甘露滋润的文学青年身上,他要为他们争取时光,为耽搁了的中国文学事业发展尽力。1981 年6月夏天,担任《鸭绿江》文学月刊编委的阿红有感于文学爱好者人数众多而又无人指导的现状 , 以所编辑的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创办了全国首家文学函授---一《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中心, 并主持工作。其通知发出后,仅十几天时间,报名人数达28000余人,这里有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多数是新闻单位记者、文化、教育部门干部、业余作家、文学爱好者等,第一期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乏县、市、地级官员,他们热爱祖国的文学事业。他们视阿红为他们的贴心人。     《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中心的出现,一时间轰动了文坛 , 成为当时文坛的一大盛举。在那以后 , 全国各地的各种文学刊授、函授风起云涌 , 促进了对新的文学队伍的培养与集结。这股强劲的雄风是阿红领头刮起来的 , 春风吹绿了中国文坛。有一位青年农民看到报刊上登载《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中心的通知,格外高兴,急匆匆扛着行李,千里迢迢来到沈阳,阿红热情地接待了他,安排他住下,并陪他观光了沈阳的北陵和东陵,向他讲清函授学习的方式,喜得这位青年农民,高兴地告别了阿红欢欢喜喜地返回家乡,翘首以待《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教材的到来!当时办函授是很正规的,为创作中心作过辅导的知名作家和诗人就有数十人之多,如“马加、方冰、韶华、迟松年、韦丘、徐刚、浩然、贾平凹、雷抒雁、金河、路遥、晓凡、张贤亮、阿红、单复、赵乐璞”等。       1986年阿红主持《当代诗歌》后,他又创办了诗歌函授中心,有八十岁的老人 , 也有十几岁的中学生 , 成为培养文学后继人才的摇篮。阿红由此与全国地文学爱好者和诗爱者建立了深厚友谊。        阿红的倡议和主持《鸭绿江》函授,确实是一项创举。“没向国家要一个编制和一分钱资金 , 完全依靠学员集资 , 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学员数万 , 辅导老师百余人。一年里编印十余本各有十余万字辅导材料。学员分布祖国各地 , 通过复信 , 阅稿 , 提意见回答问题 , 评点诗文来进行辅导。事属首创 , 又无专门机构 , 选聘老师 , 组织编辑材料 , 经费开支 ,人员安排 , 里里外外 ,上下左右 , 千头万绪 , 纷至沓来 , 其难可想而知。这一切压在了阿红的身上。而阿红运筹帷幄, 游刃有余 , 表现出了一个事业家的胆识和才能。三年来 , 函授创作中心,在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的领导下 , 通过许多同志的共同努力越办越好,学员的队伍越来越大 , 越来越吸引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心。成干上万学员通过函授学习丰富了文学知识 , 提高了欣赏水平, 端正了创作态度 , 增进了艺术表现力 , 严肃了读书态度 , 懂得了在观察生活上下功夫。许多学员过去不敢动笔的动笔了 , 写不好的提高了 , 没有发表过作品的开始发表了 , 发表一点的现在发表率提高了。事实说明 ," 《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 " 是普及教育 , 引导文学青年自学成才的社会事业。(见谢俊华《文坛上的多面手》一文,《阿红•海内外评论卷》282页)       许多名家对阿红在全国首创《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和《当代诗歌》函授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曾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委员会主任、《诗刊》杂志主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的高洪波,在1982年2月22日致阿红同志的信中说:“从信中知道函授办得有声有色,这要靠您的努力。《鸭绿江》常常出奇制胜,浑如用兵一样,而您是主要统帅。我想起上次的‘民意测验’,这次的函授,还有其它种种高招,这使得东三省刊物之魁,非君莫属,我相信发行量还在上升。......”                             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刘湛秋,在1982年3月18日致阿红的信中,写道:“烦你代办一件事,柯岩同志要你们办的函授班的全部的讲义教材两套,盼代购,附一张收款发票,款你先垫一下,地址,寄到《诗刊社》柯岩收即可。......”             时任花山文艺出版社编辑、1985年创办并主编《诗神》的诗人戴砚田,在1983年7月25日致阿红的信中说:“......函授中心教材最近一期,发了我评点《蝴蝶》一文,此书可否再寄我一册,已存资料。这种评点,针对性强,就某一首分析,同时也有普遍意义,是个培养作者的好方法,有创造性,希望坚持下去。......”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编委的刘士杰在1984年4月16日致阿红的信中,写到:“.....《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如再需要评点稿子,某虽不才,却也乐意撰写,我觉得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北京讲习所的李源实同志,在1983年12月29日致阿红信中说:“......你们办函授的经验,非常宝贵 。我已向北京讲习所作了介绍,以后要结合实际很好学习。这两本资料很有价值,看来,你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函授工作中了,这种精神值得敬佩。希望以后,继续给我们介绍办函授的工作经验、指导我们的工作。......”                                          
     著名书画评论家、传记作家,《文艺报》编审包立民,在1984年1月6日致阿红的信中,写道:“......是《鸭绿江》月刊开办的函授教育的有关总结、文章材料,亦请组织人撰写寄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组长,编审刘岚山,在1984年5月17日致阿红的信中,写道:“你主持函授创作中心,学员遍全国,人数三万五,这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万分之一计,出三个半作家;千分之一计,出三十五个作家;百分之一计,就是三百五十个。还有提高三万五千人的文学修养与写作水平。岂不是大好事,大事业!我向您谨致敬意,并祝一定办好,越办月好。我的当代人和后代人都会感激您的。”当代诗人、作家、诗刊社原副主编、现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雷抒雁,在1984年6月5日致阿红信中说:“......上次我们说的给“函授”出书的事,我想可以考虑了。您可以选一本小说、一本诗歌,加上评点。这样也许会受欢迎。还有那本“文学百题”也可考虑。争取年内编好稿,明年上半年能出书。”       曾任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副所长,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的徐刚,在1986年2月27日致阿红信中说:“听说您是办函授的干将。文学院想办一函授班,您如来京请您来母校传经。......。”                                                                                                                              
       当前,文化市场“商业化”不断深入,文化“商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阿红老师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者。阿红老师倡导并创建的《鸭绿江》函授中心没向国家要一个编制、一分钱的经费,完全依靠社会集资,大家出钱办大家的事,培养了数十万文学爱好者,有成千上万的文学创作人才已步入了作家行列。通过《鸭绿江》《当代诗歌》两个函授中心,他培育的作者难以数计。       "阿红老师说,他和方冰、晓凡办《当代诗歌》的时候,办刊所需的大量经费(如广告费、在编人员工资等)都需要自筹,怎么办?为了筹集资金,发展订户,他利用民刊民报的优势,以每个名址5分钱进行有偿征集,一下子就征集到万余名诗作者的名址,而这万余名作者就自然成了当年的订户。为了减少发行费用,阿红老师决定自办发行;为了增加办刊收入,把刊物办好,在繁忙的编务之余,阿红老师就在诗歌读者中展开调查,对各项测定数字进行分析。他还善于从诗作者的来信、来稿中捕捉“灵感”。有的诗作者很想得到他的照片和著作,阿红老师便想:既然诗作者想得到我的照片和著作,会不会也想得到其他诗人的照片和著作?于是,他就立即吩咐编辑人员印发了100份读者调查表。反馈意见很快回来了,100份读者调查表中有95%的诗作者愿意并希望得到诗作家的著作及照片,阿红老师幽默地说:“书店里卖明星的照片,诗人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当然这是有偿服务的。就这样,本着自愿的原则,由诗人自愿提供照片的底片,由编辑部提供报酬并加洗,仅照片一项就卖出了几十万张。另外,《当代诗歌》成立的书刊发行部既为诗人的著作提供了卖场,也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资金。"(见石群良《倾听阿红》一文)   当然阿红办文学创作和诗歌函授,得实惠或受益最深的是广大函授学员,如今时间已过去近三十年了,许多参加当时的函授学员回忆起来无不感到是他们人生的一大幸事,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改变了人生命运。          
     我随意地在互联网见到几位学员近三十年来的人生之路或文学之路,他们都谈到参加阿红举办的函授之后,对他们事业和人生的有很大的影响:                                                
      陈巨昌,1946年生于农家。同胞兄弟里只他爱诗歌。 他读中学。同班同学数十人 , 而他爱诗 , 又读又写。 从初一就写诗。他 , 1970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造船工程系 , 专业与诗风马牛不相及 , 但风清月夜 , 他还是读诗写诗。《鸭绿江》文学函授中心一成立,他就成为早期的学员。后来他从政了 , 任县委书记 , 任省劳动厅副厅长 , 政务千头万绪 , 但更残夜深之际 , 依然捻笔为诗。正是他这诗情绪 , 使当今寂寞的诗路又多了一位挚着的诗人。正是他这诗情结 , 使辽宁省作协又有了一位具有丰富行政工作经验又勇于开拓事业的诗人领导。      
      1994年10月,他告别工作九年的省劳动厅,受省委命赴省作家协会任党组书记、副主席职。从陈巨昌同志诗集《击楫诗絮》目录可以看出 , 陈巨昌到省作协 , 诗情更蓊郁了 , 作品更多了 , 诗也更纯熟了。作协终究有着浓厚的文学氛围。       后来他又调任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但始终紧握手中的笔。陈巨昌已创作了《苌弘诗絮》《击楫絮永》《梁园素怀》《红方记》《路》《古韵长情》《颂歌》《心脏的音符》等文学著作。或诗或词或散文或随笔,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朴素热情执著,生命力极其旺盛。2009年2月25日,“陈巨昌文学作品研讨会”在辽宁文学院召开,王充闾、刘兆林、刘庭耀、牟心海、李瑞、赵子祥、王向峰、阿红、萨仁图娅等省及有关部门领导、作家、评论家近30人出席,对陈巨昌近年来的散文、诗歌创作进行了评析和探讨,给予了高度评价。                                                                                      
      刘毅然(1955,9,24--),江西武阳人.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硕士。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副教授.著有小说集《流浪爵士鼓》、《油麻菜籽》、《我的夜晚比你们的白天好》、《刘毅然文集》,长篇小说《欲念军规》、《青春游戏》、《老故事》等。其编剧的电影有《摇滚青年》(田壮壮导演)《都市奇缘》(蒋维和导演)《女贼》(与梁晓声合作、于小洋导演),电视剧《天路》《潮》获飞天奖和金鹰奖,其为总撰稿的大型专题片《共和国之恋》获国家级特等奖,其导演的讴歌中国知识分子的电视连续剧《我亲爱的祖国》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其作词的主题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获全国歌曲创作一等奖,八集传记艺术片《冰心》获五个一工程奖和CCTV优秀专题片奖。刘毅然在1982年给阿红老师信中说道:“今天是星期天,您的信给我带来欢乐。我的女友君君也在。我们俩悄悄掩上门,爬在床上一起读您的信。有的字太了草,我们就猜,真感到幸福呀!君君问我,阿红老师什么样子?他真名就是阿红么?我也笑了。我没见过你,但我知道您是一位非常热情、非常好的老同志,我是能凭想象来向她描绘您了,我这里有过去剪报的您的诗和诗话,我们又翻出读了,还有过去两年间您给我写来的七封信,我都保存的很好。阿红老师,我比您要晚一辈,在诗歌创作上更是小学生了,在我成长道路上,有您不少心血,您对我的关怀,是今生不能忘怀的......      
     信中对我诗歌的鼓励和指正,是很正确的。我总想多有所探索和追求,写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和士兵的思想和情趣。我想走一条新一点的路,不同于前辈部队诗人的道路,但我的基础太差,常常是失败的。 但我不怕,以后有难题或有了收获,都会向老师请教和汇报的。您从严批评吧。我想先从您信中讲的“精炼”和语言修养上下下功夫。       我参加鸭绿江的函授学习,一是想多学到一些知识,提高创作水平,我很爱“鸭绿江”,自己订了一份。二是(也是更主要的)我想应该支持您的工作。您们办了一件好事,全国首创,我应投身进去。我不会忘记您们的哺育之恩。即使什也不给我,我的心也是甜的。象赤子报答乳母一样,我是渴望能为您们的工作出一点力。我是“鸭绿江”的学员!阿红老师,您在主办创作中心的工作,一定很累,我想象得出。盼您多多保重身体,我常常在想您, 也常常对君君和周围同志学友讲起您对我的关怀。我是很幸运的,有您这样的老师。       阿红老师,我觉得您们在刊物上再多给学员一些阵地,发表他们来信,提问,解答他们的难题,或请学员讨论某一作品等等,就会更热闹,更吸引读者,您说呢?......”(刘毅然1982年3月15日<致阿红老师> )         赵震霜,1939年10月出生于辽宁铁岭市银州区。1958年毕业于沈阳三十九中学,该年考入辽宁美术印刷厂制版车间工人。1985年至1989年间,参加《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中心自学五年,处女作《老黄牛与小巴狗》寓言发表于《鸭函教材》1985年第12期,坚持业余文学创。1987年6月敲开了诗歌的大门,132件诗文入选多种诗选及刊物。《雷锋精神》获全国尖晶杯新诗散文诗大奖赛优秀奖;《白雪》获全国短诗短文大赛三等奖;《寓言两则》获首届冰心杯全国新文学作品大奖赛优秀奖;《同他一在起感到幸福》散文获首届渤海杯精短文学与艺术作品大赛二等奖;事迹被收入多种辞书。      
      杨百良:男,汉族,肢体残疾,1955年9月出生。现任法库县文化馆创编调研辅导员。他1983年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986年,他参加了《鸭绿江》文学函授学习。尽管农村残疾人进行文学创作困难重重,尽管他无半点文学基础,经过刻苦努力在《鸭绿江》函授中心创办的《文学之友》上发表小说5篇;连续3年被《鸭绿江》函授中心评为优秀学员。1992年5月,经过《鸭绿江》函授创作部教师的积极推荐,杨百良走进了辽宁省文学院。1993年被辽宁文学院评为优秀学员。1994年,杨百良从辽宁省文学院毕业后,破例被法库县文化馆聘为创编调研辅导员。他的小说处女作《收麦时节》发表于《芒种》文学杂志1995年第1期,《芒种》的编辑专门为杨百良配发了评论。2001年加入沈阳市作家协会,被聘为《厚土》文学杂志编务,《法库县报》特约记者。在县文化馆工作10年来,编辑出版了法库名人录《山城群星》,报告文学集《绿色的雕塑》、《公仆赞歌》,为各类文艺晚会撰写主持词30余篇。《小巷深处》荣获“黑龙杯”全国小小说大赛佳作奖。张世民 1951年3月生,山东沂水人。工作于齐鲁石化公司炼油厂。1982年先后参加了《鸭绿江》、《当代诗歌》等刊授学习,并长期坚持业余创作,发表于《齐鲁石化报》、《新潮》、《中国现代诗》、《作家世界》、《诗家》等境内外30余家报刊共500多篇(首)。并先后获中国作家世纪论坛全国征文一等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联合征文一等奖等近50项。已出版长篇小说、诗集3部。现系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博学会员、高级研究员和名誉理事,中国作家世纪论坛组委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香港《名人世界》记者副主任,《小小说月刊》创作员等。      
     李平易 (1956~),安徽黄山人。1980年毕业于徽州师专中文系,1991年又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和北师大合办的文学创作研究生班。1974年在当地插队。1977年后任小学、中学教员,后任黄山市委宣传部干事,黄山市文联创作干部、秘书长。现在李平易已是黄山市作家协会主席,《黄山日报》记者。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发表作品约200万字。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巨砚》,中篇小说集《留梦的银尘》,散文集《故乡与异乡》等。1985年12月发表的短篇小说《巨砚》获第二届《上海文学》奖,译为英文,并改编为电影《砚床》,中篇小说《老龟煮不烂》获第二届天鹅杯安徽省文学奖,小说集《留梦的银尘》获首届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        
     他在2007年12月12日撰写的《函授忆往》一文中,他自豪地说:“在旌德县蔡家桥中学任教时,我还是文革后全国第一所文学创作函授中心的第一届学员。很荣幸,还是它的‘优秀学员’。......在上世纪80年代初,能看到的杂志主要是全国性的及各省的文学杂志,辽宁省的《鸭绿江》是省级杂志中的佼佼者,作为佼佼者,这家杂志走在时代的前面,办起了文学创作函授中心,当时办这个函授中心,可不会有敛财的意思,因为参加者只要订上一份一年只要几块钱的《鸭绿江》,寄去十二块钱,就可获赠其内部刊物和与文学有关的小册子,两个月寄一回作业,寄去的作业有专人批阅后寄回。极少数运气好的学员还有在《鸭绿江》或者其内部刊物发表作品的机遇。......函授中心制定了一个标准:凡是函授年度内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三次以上作品的学员,只要将自己的发表的作品原件寄去,就可评为优秀学员,获赠下一年度的《鸭绿江》,我大概刚好达标,将作品寄去,不久收到了"优秀学员证书",后来又按月收到他们的杂志。"      
     今日,李长空在海内外二百余家刊物发表了近百万字的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品牌营销理论作品,部分作品被转载、获奖、翻译成外文、收入百余种选集,出版了《笼鸟》、《出墙红杏》、《爱情交响曲》、《迷乱的天空》、《李长空诗选》等诗册。目前,李长空是世界汉诗协会(TWCPA)会员、国际诗歌音乐协会(ISPM)创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研究会(WCUAC)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等文学论坛管理员及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策划专家委员。       “文学一直是我的梦想。”从小学开始,李长空就喜欢写作。1988年,16岁的李长空开始拿起笔描绘家乡、用笔倾诉心中的苦闷,并且大胆向全国各地报刊杂志投稿。 为了开阔眼界,丰富写作知识,1989年,他参加了辽宁《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中心的函授,他一边学习,一边坚持创作。1990年,经过函授老师指导,他的处女诗作在《当代诗歌》发表。这次成功,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1992年,李长空的诗歌、小说、散文作品陆续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他经历了多年的磨难,终于从打工诗人,成长为一位职业策划经理人。 王莉是一位生活在祖国大西北新疆石河子的《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学员,当她高考落榜后,“在母亲的鼓励下,我走上了自学的旅程。我上了山东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汉语言文学函授班,同时还参加了东北的一个叫《鸭绿江》杂志社办的文学创作函授班。在家待业的日子,就是在这样充实忙碌的努力中度过的。终于,命运女神向我露出了微笑。在我成为《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中心的优秀学员时,也成为父母单位子弟学校的一名代课教师。时光流转,我现在早已完成了没有围墙的大学课业学习,成为一个拥有本科学历的合格中学教师了。我只想说青涩时代谁没有过迷茫的时候?重要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泯灭爱和美好的梦想。......勇敢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杨春明:六十年代生于贵州织金。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广播剧、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参与编撰的图书... 现为《毕节日报》记者.杨春明回忆参加《当代诗歌》的函授时,阿红热心辅导的情况:“我在西藏当兵的时候,参加《当代诗歌》的函授,辅导我的是方冰、阿红、刘镇等几位老师,尤其是阿红老师特别关心我。他们那个时候,已是全国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我做的作业,阿红老师每次都认真批改,还选择在教材上点评,分析得失,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我进步很快,他很高兴,每次寄给我的信,在讲诗歌外,还特别关心我的身体和生活,嘱咐我要不畏艰苦,为国戍边,努力读书,搞好创作。后来,他把我初学时写的诗编成《两片新叶》作为《起飞诗丛》中的一本。” 朱海湛 (1960~),笔名海湛、海仔等。广东雷州人。毕业于中山大学汉语言专科,又毕业于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1978年参加工作。历任工人,电影放映员,政保科民警,宣传科干事,政工师,湛江港集团第一分公司党委办副主任,湛江市作协副主席,湛江港半日潮文学社社长。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著有诗集《蓝色诱惑》、《温柔世界》、《海湛诗选》等,散文集《永远的相思林》,文学合集《青草地》、《蓝色的追求》、《潮声正响》,诗文集《南方有海》,诗歌评论集《南方青年诗人佳作赏析》等。诗《苏州河咏叹》获全国当代大学生诗大赛“十佳”优秀奖,《谒东坡塑像》获“中国杯”全国青年诗大赛佳作奖,《一幅中国画中游动的鱼》获诗刊社金鹰杯全国朗诵诗大赛佳作奖,《老区新闻》获三峡杯全国诗大赛二等奖等。      
      海湛也曾谈到参加《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中心的学习的感受:“阿红在中国当代诗坛上还以脑子活、点子多著称,他在坚持个人诗创作的同时, 为诗坛做出三大创举:首次在全国举办文学创作函授; 带头搞全国读者对诗坛创作现状的民意测验: 发明电脑诗。       阿红还以热心扶持青年作者而闻名诗坛。我于 1982 年参加《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中心的学习。他是教务长 , 我因发不了稿而苦恼, 便写了一篇《我为什么进步不大》的拙文寄到函授中心。阿红看了 , 马上回信鼓励我 , 并将我拙文发在函授教材上, 认为此文在学员中很有针对性。从此 , 他经常来信对我的稿件进行修改和指点 , 并于 1984 年在〈鸭绿江〉杂志发表我的第一首诗。我由此迷上了文学创作。十年来 , 我与文友在雷州半岛组织开展文学创作活动 , 创办了《春草》、《红土报》等,都得到他的及时鼓励。......”(海湛《春访阿红》原载〈湛江日报〉 1993 年 4 月 23 日 )         陇中地区农民诗人、作家吕奠基(1934-),这支僻壤中绽放的腊梅,曾走过曲折文学路。1983年参加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学习,得到诗人阿红、晓帆、丁仁山等的悉心指导。20世纪90年代初,吕奠基已年迈花甲,离开了鸡川中学,过上了躬耕畎亩的生活,这为他提供了充分的创作时间。第一本书稿《古联供赏》15万字,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审阅出版。此后,《黄土地的歌》、《我心中的哑巴》、《陇中抒怀》、《写不完的家春秋》等书,印刷发行。2001年4月,吕奠基以作家代表身份,参加了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主办的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会议。其作品《赶路》、《路边花》、《新农村》、《赞小康》、《农民祭山》等7首诗歌荣获二等奖,并载入“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作家代表作品汇编”。2007年5月,由黄河艺术出版社出版了《通渭新吟》。现为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一级书法、客座教授,兼评审委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2001年5月29日,甘肃省中学教师魏宗,在致敬爱的阿红老师信中写道:“遥遥向您老问好!从有关方面获知,您已退休。我一直想给您写信,却不知地址,搁到了今日。说起来记忆犹心,十多年前,我在五营中学时,参加过《当代诗歌》刊授中心学习,得到过您的教诲,有习作《爷爷•山•我》刊发。打那以后,我从未间断过写诗。近些年主要写少儿诗歌,已在《中国儿童报》、《儿童诗》、《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书十家报刊发了近三百首,先后加入了天水市、甘肃省作家协会和中国诗歌学会。因钟爱诗歌,研读名著,我的生活清贫而又富有,我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当教师二十余年,曾获省、市、县”园丁奖“等荣誉称号。为了孩子,为了诗,我当竭尽全力。写这些,您千万别见笑。有这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是您的《漫谈当代技巧》等书给了我启发,我永远不会忘记扶我上路人!......您是全国著名诗人和诗评家,能得到您的悉心指导,我万分荣幸!”       黎阳,黑龙江讷河人;现居天津;曾在《中国诗人》、《北方文学》、《青春阅读》、《青春诗刊》、《岁月》、《北极光》、《北美时报》、《北美风》、《合肥晚报》、《雪国诗刊》、《齐齐哈尔日报》、《诗歌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世界汉诗》推出过整版评论,获奖若干;作品入选多种选本;目前主持华语文学论坛,华语诗人诗歌论坛。          黎阳在访谈阿红之后,在《心不变  爱不移  诗不老》的文中写道:“我最早是从《诗人的自白》一书中认识著名诗人阿红的,之后我参加过由阿红创办的《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中心组织的函授学习,对阿红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应该说,当年的那本书以及文学函授对我后来在诗歌道路上的探索与跋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只是那时由于我年纪还小。对诗人充满了崇敬与神秘感,却没想到10多年后,我有机会面对面地聆听这个大我44岁的著名诗人的教诲。”       笔者在2008年9月之后,在网上发现了在美国也有《当代诗歌》诗歌函授学员,然而这位学员并非洋人,她写的文章《遥念阿红老师》引起我的注意,文中回顾了在《当代诗歌》诗歌函授班时,在阿红老师指导下习诗的情况;她的诗歌处女作就发表在《当代诗歌》函授版上;因喜欢老师的诗,当时连给自己起笔名时,还随老师的“阿”,叫“阿华”:诗人阿红是她第一任写诗的老师;                      
      说来也怪,近日和几个网友聊天,一个熟悉的名字把我带到了久违的记忆。这个名字就是知名诗人和评论家阿红。       事情要追溯到多年前,记得我在读大学时,一天在《鸭绿江》杂志上,看见阿红老师举办诗歌函授的通知,正处花样年华的我,带着诗一般的梦想,报名参加了诗歌创作的函授学习。记得当我把《你可要爱护哟》等几首习作寄去后,不久就接到了回信。回信说我的《你可要爱护哟》一诗将被刊发在《当代诗歌》函授版上。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发表诗作,诗作发表后,我还收到一些读者朋友的热忱来信,其中一位读者后来还借出差机会特意来看我。那是我初尝创作和发表的快乐,令我终生难忘。后来又寄去了《桥》和《一句话的代价》等习作。      
     后来我的另一首诗《桥》被老师推荐刊发在了《诗爱者》上。而给我印象更深的是,老师对我《一句话的代价》的评语:“不太明朗。有这样严重吗?”这几个字的评语对我来讲是字字重千斤,我一直珍藏着。老师这简短而有力的话也一再提醒我写诗要避免晦涩难懂,力争明朗清澈,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以后的诗歌风格。不好意思地提一下,记得我那时很喜欢阿红老师的诗《爱像一条河》(爱是一条河,从古一直流淌到今天,流进男人女人的心田。有了这条河水的滋润,生活的堤岸上才充满了绿意,才不会荒芜。然而,这条河却不能泛滥,河水四溢会造成危害。也不能随意开条“沟”儿分流,那么河水就容易干涸。)因喜欢老师的诗,当时连给自己起笔名时,还随老师的“阿”,叫“阿华”。      
     后来,因学习和工作忙,我中断了诗歌创作,只好把对诗歌的爱埋藏在了心底。直到2004年,开始上网后才重拾旧爱,又开始了诗歌创作。我想,阿红老师不会对我有什么印象,因为他函授过的学生太多了,可我却不能忘记,诗人阿红是我第一任写诗的老师。       因为阿红老师是知名诗人和评论家,所以,我一直不敢提他的名字,一来怕人说我攀高枝;二来,觉得我这个“名师之徒”没有在写作上有所建树,也无颜提及。如前边提到,因连日来,阿红老师的名字有好几个人和我提起。于是阿红老师的名字就一直闪烁在我的脑海里,我就不由自主地敲起了键盘。      
      阿红老师您好吗?!您当年的学生阿华即现在的冰花,笔名改了,爱诗歌的初衷没有改。多少年过去了,又多少年过去了,您的学生还是那样地热爱诗歌,一直没有放弃对诗的梦想,也一直飘飞在诗的天空里!  
      阿红老师,学生遥祝您健康长寿!
                                      2008 年 9 月 11 日 星期 四                                 侨报网 美国侨报主办      
      冰花是谁?          
      冰花, 女,沈阳人,曾任国内大型企业财长、合资公司董事并兼行业专业期刊编委。业余从事写作,现为美国会计师,《中国博客作家联会》首届理事会理事。大学时期开始诗歌创作并发表作品。从2004年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诗歌等作品,被网友们称为清纯的女诗人。作品散见《侨报》《Blog作家》《华夏诗苑》《伊甸文摘》《华夏文摘》《澳洲新报》《文讯》《美华文学》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其诗歌作品以清新、明丽、隽永和唯美而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部分作品曾在海外论坛引起轰动和争议。其优秀诗作曾多次获奖,并有佳作被选入著名诗人的诗歌年鉴,短篇小说被选入精选合集等。冰花的第一本诗集《溪水边的玫瑰》2008年8月由世界中文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读者中深受好评。冰花被称为是“诗坛玫瑰”、“大陆的席慕容”、“新时代的舒婷”。读者认为她的诗作很好地继承了中华民族诗歌传统。                                                                                                                            
      可惜,阿红老师因病他不能经常上网,当然看不到冰花《遥念阿红老师》这篇文章。笔者在2009年1月26日,将拙文《诗人阿红与农民诗人金玉廷的两代诗缘》一文投在《中国诗赋网》上。冰花很快看到这篇文章,并在网友相关评论栏内写下激情的点评:      “冰花点评(2009-1-28 11:11:08) 问好阿红老师! 我是您的函授学生! 那时我不叫冰花。我有一写您的文《遥念阿红老师》,有空我会贴来,今日我特来给老师拜年来啦!学生遥祝阿红老师牛年体健笔丰!大吉大利!  冰花 于美国”。2009年3月8日她再次点评 :“又一阿红老师德高望重的好例子!叹!--冰花”。多次的点评,表达出对阿红老师的无限敬仰之情。 虽然阿红与冰花,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远隔千山万水,他们的心是相通的,心是贴的很近的。2009年5月之前,《中国诗赋网》孙五郎先生和春暖鹿鸣女士对阿红老师进行了三次访谈。第三次时向阿红老师呈交了冰花女士的诗集《溪水边的玫瑰》,并录制了《阿红谈冰花的诗歌》视频,阿红老师对冰花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9年5月19日《中国诗赋网》发表《阿红谈冰花的诗歌》视频。当笔者看到我所熟悉的的面容和耳熟的声音在评述冰花诗歌时,我非常惊喜。阿红老师手握着一本书,那是冰花女士的诗集《溪水边的玫瑰》!阿红老师一边翻阅着书,一边兴致勃勃地语重心长地讲着.......我心中替冰花好高兴哟,阿红老师哪里忘了她!阿红为冰花写出流畅、自然、清新。真挚的诗歌而多么高兴,他希望更多人了解冰花的诗,欣赏冰花的诗!      笔者也很兴奋,这岂不是诗坛又一佳话吗?!笔者为表达对阿红师的崇敬、对远在美国的诗人冰花文学成就的祝贺、对孙先生和春暖鹿鸣女士精品访谈的感谢,笔者把阿红老师的讲话,笔录成文,呈献给中国诗赋网的广大诗爱者,祝愿中国诗赋网大发展、大繁荣!        
     根据《阿红访谈》视频声音资料整理,笔者笔录如下:                          
      阿红老师翻阅着冰花女士的诗集《溪水边的玫瑰》,他说: 我想建议她,尽量在美国的报刊上,华文报刊上发表自己的诗,同时也可以寄给国内的很多诗歌刊物,寄给《诗刊》,北京《诗刊》发表的可能性都是很大的,寄到其他的许多诗歌报刊都有可能发表。我建议她在国内多发表一些。我常说,我们写诗、写文或者绘画、写字,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拿笔杆的人的生命痕迹。人总是要走的,没有不走的人,从古到今,从皇帝到医学专家,没有不走的,这是自然规律。但是有的人活一辈子走了就走了,一点痕迹也没留下来,只有拿笔杆写作的人,留下的诗文、留下的书画,那是他们的生命痕迹,可以长远地存在下去。实实在在建议冰花呀 ,她可以给她侄女多寄些书,让她侄女把她的书寄给国内的大图书馆,国家级图书馆,中国文学馆 ,北京中国文学图书馆、辽宁图书馆、沈阳图书馆,她都可以寄,让她侄女寄。寄来之后,这些图书馆都会收藏的。给图书馆寄一本,它收藏,不借阅。如果图书馆寄两本,那么的话,图书馆收藏一本,借阅一本。阿红说:冰花的诗,流畅、自然、清新、真挚----向你倾诉,她的倾诉,用心灵倾诉,不仅倾诉她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对客体的情绪,而且包含她对客体的所启发出来的、她得到的对生活的哲思......她的诗很少简单的描写对象,没有,我看很好,这很好。 春暖鹿鸣向阿红说:我看到她的诗和你的诗风格有点像啊,她也是以情诗为主啊...... 阿红听后,开心地笑了。                                                                                      纪有志 笔录 2009,5,19深夜于沈阳
      笔者这一笔录受到《中国诗赋网》主持人的赞许,当然,冰花看了也非常感动。她写下如下点评:    
     •冰花点评(2009-5-21 9:38:14)         我来晚了, 还没看到视频, 可看上边的笔录已感动得泪花闪闪.我想阿红老师对我的语重心长的建议也是所有诗友的, 我特别感激,特别感动...都说不出话啦~~~谢谢阿红恩师,谢谢五郎、春暖鹿鸣和纪有志!      
     •冰花点评(2009-5-21 10:19:58)        看到阿红老师精神很好,声音清脆,我很高兴! 老师的建议我会按照做的! 非常激动! 再谢谢阿红老师和各位网友!我爱你们! 五郎, 请你在[阿红方谈]后边后加上访谈内容做题好吗?我会转贴到海外的! 请示啦~~      •冰花点评(2009-5-22 11:33:32)       春暖鹿鸣,里边的女声一定是你对吗? 听见阿红老师和你们的声音我感动得睡不着,很兴奋,真的好感动,不知说啥好! 你看,纪有志深夜还在做笔录,你们太可爱啦! 海外文心社和湾区已发此消息: 文心社LINK: http://wenxinshe.zhongwenlink.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35786 我的博客里也转了: http://blog.sina.com.cn/binghuablog 再谢恩师阿红老师!再谢五郎,春暖鹿鸣,纪有志,东方站长和所有到访网友! (冰花)         这是冰花新浪博客上刊载的:      
     2009-05-21 11:40:27 冰花 (美国):        纪有志, 冰花谢谢你们!       2009-05-25 23:44:02 冰花 (美国):      
     我知道五郎为此访谈视频一定费了很多心血! 真是令我好感动! 你和春暖鹿鸣及纪有志都是我在网上刚认得不久的从未谋面的网友, 却为我的诗集之事做为专题去采访有[诗坛舵手]之称的德才兼备的阿红老师, 真是让我无限感动! 听着阿红老师的声音, 我流下了眼泪~~~~ 谢谢阿红恩师! 谢谢你们!说谢谢已不能表达我的感激,可还是要说谢谢! 冰花向阿红老师和你们鞠躬致谢啦!!       有这许许多多函授学员在诗歌创作中取得的成功,正说明了全国首创《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和《当代诗歌》诗歌函授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辽宁人民出版社及春风文艺出版社文学编辑、编辑室主任,副编审鲁野曾谈到" 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 时,非常赞许地对阿红说:“我首先感悟到他是一位谆谆善诱的教师。多年前 , 他一手创办的 " 鸭绿红函授创作中心" 乃全国第一家。如今通过函授扶植青年作家的作法遍及全国 , 有几人还能记得首创者的良苦用心?一只供燃烧的蜡烛 , 燃亮多少份在黑暗中摸索的诗灵。园丁之乐无穷 , 爱心永远年轻。......”(鲁野<谈阿红的诗、诗论和散文>,原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中心和《当代诗歌》诗歌函授获得成功与阿红勇于创新、全心全意为文学青年服务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阿红喜欢做人所未为的事。阿红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鸭绿江》月刊社工作时举办文学函授。 那也是全国第一家以刊物为依托的函授教育。第一期就招收二万八千名学员。 连续举办数期, 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回过头来看,当年的许多学员 , 现在大多数成为各省、市、县文化、文联、作协、报社、出版社编辑或各层次领导 ; 不少当年的学员陆续加入了市、省,甚至全国作协。许多学员至今还记着我 , 他们出版了著作主动寄给我,或逢年寄贺卡、礼物给我。我深深体会到 , 办文学刊物 , 一定要千方百计培养文学青年。你把他们放在心上 , 他们就会把你放在心上。” (见赵德水<文朋诗友遍天下一一一访著名诗评家阿红>一文)
        5、在全国首创“诗歌民意测验”,把刊物办到读者心上去。
      阿红说过这样的话 :“喜欢做人所未为的事。”阿红确实如此。如上个世纪 80 年初, 阿红在《鸭绿江》月刊当诗歌编辑时, 举办诗歌民意测验 , 由阿红设计 , 向千万读者散发民意测验表 , 广泛了解读者喜欢什么样的诗歌 , 不喜欢什么样的诗歌 , 认为当时诗歌创作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 等等。然后 , 对返回来的大量测验表作精确统计、 分析 , 并谈编辑部的感想 , 在刊物上发表出来。他连续作过6 次这样的民意测验 , 今天看 , 诗歌民意测验的做法还是有道理的。其一 , 诗歌的受众是读者 , 作为诗人 , 需要重视读者的艺术意向 : 其二 , 作为文学刊物 , 要重视读者即客户的意向 , 然后刊物才有好的销路。    
      每次的结果都引起诗坛广泛重视。《新华日报》还转载他们的总结文章。《中国文艺年 鉴•一九八八》/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刊出阿红照片并报导《当代诗歌》诗歌民意测验。        
      阿红也曾说:“1980年秋/举行全国第一次诗歌民意测验。此后1984、85、87、88均曾举行,并在主办的刊物公布结果,受到诗坛重视。”(《诗文岁月》499页)。诗歌民意测验也引著名诗人艾青的关注。单复在《可喜年压金线--记诗人阿红》一文写道:“ 1980 年 , 他(阿红,下同)建议举办了一次《鸭绿江》读者民意测验,广泛征求读者对刊物的意见。在发表测验的结果时 , 他响亮地提出 : 把刊物办到读者心上去 !他认为一个好编辑要四能 :能活动 , 能创作 , 能评论 , 能编排。他就是这样的好编辑。1980 年、 1981 年 , 他主持两次诗歌民意测验,这是创举。其结果引起海内外诗歌界的注意。在总结时 , 他对诗歌创作的一些问题 ,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艾青等许多同志在谈论诗歌创作问题时 , 均引用过测验的统计材料。”       当阿红计划继续搞第三次诗歌民意测验时,《诗刊》主编严辰同志赞同并积极支持阿红搞诗歌民意测验。严辰同志在1981年7月26日致阿红同志的一封信中热情地写道:“从你搞诗歌民意测验以来,我一直有个强烈的想法:你实在是一个好诗歌编辑,肯用脑筋,出主意,关心诗歌的现状与发展。我甚至想,如果有你在一起搞刊物,该是多么愉快。当然,这不可能,而且也毫无贬低和我在一起工作的同志们的努力的意思。你计划的第三次诗歌民意测验,我很赞成,办吧!......严辰7,26".                                                                                                                      
     古远清谈到“阿红的民意测验”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阿红的诗评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新鲜感 , 还因为他不仅注意初学写作者和欣赏者的动向、要求 , 从象河水一样在眼前汩汩流过的来稿中以及从通信中、交谈中、阅读报刊作品中接受、掌握多方面的信息 ,而且也从民意测验中了解诗人、诗评家、编辑和广大读者对新诗的态度 , 对当前诗歌创作的想法 , 对诗歌评论的期待 , 对刊物诗歌工作的希望。他深深了解 , 当代新诗评论 , 所做的就是当代诗歌创作信息的反馈工作。要做好这一反馈工作 ,必须扩大当代诗评,了解、掌握的信息面。诗人、批评家、青年作者订户对现实生活、对当代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的反应 , 作为一个在编辑岗位上的诗评家 , 是耍了解、接受和掌握的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对这方面的信息知之甚少, 怎么能对当前的诗歌创作发言 , 又怎么能对青年作者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作出美学的评价 , 使自己的诗评真正做到有指导性和针对性 ? 基于这秤认识 , 他主持搞了一次诗苑民意测验 , 并写作和发表了《关于新诗的一次民意测验》 的文章。这篇调查报告 , 既有真实性、直接性和具体性 , 又有概括性、典型性、分析性。它有助于诗人去回顾和展望新诗的发展道路 , 能帮助诗评家的文章写得更有生活气息。在一定意义上 , 深入调查是繁荣诗歌创作 ,促进诗歌评论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在以往做得不够 , 今后应有更多的人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古远清《阿红》,原载重庆出版社古远清著《中国当代诗论50家》,1986--9版)。      
     民意测验是从读者中了解当前诗坛现状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 , 一般的做法是 , 由主持者根据所要了解的内容设计调查题目,制成调查表或调查问卷 , 由读者根据自己的看法填表或回答问题 , 作出选择 , 最后由主持者提据读者意见进行总结与归纳。民意测验常常有许多讲究,比如问卷或调查表一般以选择题或简单的填写为止,以方便读者, 提高问卷或调查表的回收率 , 同时, 对调查对象也要有所考虑 ,应涉及各个年龄层次, 文化层次 , 多种职业的读者。自1980年开始,阿红以他编辑的刊物为阵地,先后主持了六次民意测验,分别在1980、1981、1984、1985、1987、1988年、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来评判作品优劣,评判诗坛上各种现象,了解读者对诗歌的要求,由此把握诗坛的现状,探索诗歌发展路向。        
     阿红主持的诗歌民意测验主要是以《鸭绿江》和《当代诗歌》为阵地 , 以两家刊物发表的作品为主要参照 , 并在其读者 , 作者群中进行的 . 每一次测验的题目不同 , 各有侧重 , 阿红试图从读者中了解当代诗坛读者状况及读者意见。                 1980年第一次:1980 年的诗歌民意测验 , 共涉及到七个方面的问题 , 其结果大致如下 :
     1 、 1980 年 1 月至 8 月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的最好的诗 , 读者共提到 174 首 (组) , 而得票最多的仅 5 票。这说明人们的审美观念差异较大 , 也可能受到阅读范围的限制。
     2 、对 1980 年的诗歌创作和 1979 的的诗歌创作进行对比估价 ,认为是 " 前进 " 的占绝大多数。
    3 、关于当前诗集滞销的原因的认识 , 选择 " 诗歌本身 " 、 " 出版面 ",“发行方面 "三个答案的均有不少人。
    4 、对当前诗歌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认为 " 未能深刻表现人民喜怒哀乐 " 的人占绝大多数。
    5 、对未来诗歌形式发展的估计 , 选择 " 百花齐放 , 自由体为主 " 为主的占绝大多数。  
    6 、对诗歌评论的态度 , 选择 " 看 " 的占绝大多数。
    7 、最突出的五位青年诗作者 , 被提名者很多 , 位居前五位的是 :顾城、舒婷、叶文福、雷抒雁、张学梦。       从这个结果中 , 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诗坛的状况以及应予以调整的方面; 新诗的向前发展 ;诗集滞销涉及到诸多方面 , 但诗歌本身原因需要由诗人去努力克服 ; 诗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人民的喜怒哀乐;自由体诗在今后仍将是诗歌的主耍样式;诗歌评论仍然是读者所需要的;青年诗人的成就暗示着未来诗歌发展的大致路向 , 等等。当然 , 数字的计算永远不是研究诗坛现状的主要方式 , 诗人、诗评家只应该从枯燥的数字之中寻找有益的启示 , 循着新诗发展的艺术规律去展开自己创作与研究 , 这才是民意测验的最终目的。  
     ......      
     在总结 1980 年的民意测验时 , 他主要悬让机械的数字说话 , 看似客观,但是缺乏对规律性和倾向性的概括。( 见蒋登科《迷人的阿红》(203-205))
     1981年第二次:阿红《关于新诗的一次民意测验》,有所记叙。(请见阿红《探索诗的奥秘》1984年3月,花城出版社出版,192页。)      
     1984年第三次:在 1984 年的民意测验中 , 阿红主要调查了以下四个方面① 诗爱者的职业分布 ; ②当代诗爱者的年龄构成 ; ③当代诗爱者的文化层次 ;(4)当代诗爱者的审美意向。表面看来 , 这些方面大多与诗本身无多少关联 , 但是 , 读者的职业 , 文化与年龄等因素是与他们的诗美意向和诗美感受能力密切相关的 , 对这些信息的把握 , 可以比较准确地把当前诗歌所面临的接受者状况 , 从而为诗歌艺术路向的调整提供有益的参照。( 见蒋登科《迷人的阿红》(203-205))             此外阿红撰写的《从诗的爱者来的诗歌新信息——-又一次诗歌作者的民意测验》一文有记叙。(可见,当代诗歌月刊社《当代诗歌》85年一期53页)。
     1985年第四次:对 I985 年的民意测验进行总结的时候 , 阿红做了有益的调整 , 这篇总结的小标题即可说明 :    
     一、诗属于青年 , 属于人生的始花期 ;    
     二、诗爱者的文化程度在提高;    
     三、学校里诗爱者趋多;    
     四、诗爱者对诗歌内容所表示的欣赏兴趣 ;    
     五、诗爱者里有那么多人喜爱自由体诗 , 散文诗。      
     虽然仍然有数字的统计 , 但阿红于数字之间把握了倾向性 , 就诗歌研究来说,这才是切入诗坛现状的本质的做法 , 真正可以为诗人、诗评家提供有益的理论参照。( 见,蒋登科《迷人的阿红》203-205)  
     1987年第五次:1987 诗歌民意测验总结如下:    
     A  依《当代诗歌》 既定计划 .又举行一次诗歌民意测验。这次 " 民测 " 是在本刊部分订户中举行的。去年12月,随刊物寄出 2000 份表格 , 到今年二月底 .从祖国各地返回1051 份。许多朋友认真填表 , 意犹未尽 .又写来长信,热清洋溢的信 , 真挚动人的信。我们为人民诗歌事业拥有这么多忠诚的诗爱者而兴奋 !请允许我们在这里 , 向应测的诗爱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诗者爱我情。       应测表已经统计出来 , 在这里向大家汇报。    
    b 从职业分布区看 :填此项者 , 共 992 人。        
    总计        人数992            占总人数100%        
    工业            318                 32,06%        
    农业            230                 23,19%        
    部队             99                  9,98%    
    文教卫生    217                   21.87%          
    商业、财贸     52                5.24%          
    党、政         68                  6.85%            
    待业             8                   0.81%    
     同 "1985 民测 "( 那次是在《当代诗歌》创作函授中心学员中进行的 ) 对照 , 比率近似。
     同 "1986 民测 "( 那次是在投稿者中进行的 ) 对照 , 则工业、农业分布区各增加 9% 左右 , 而学校分布区 , 虽然今年是把学校列入文教卫生这个范围内 , 也下降了 23% 。综合 : 三年 " 民测 " 情况分析 , 可以认为 : 校园诗爱者写稿者虽然多 , 订刊者少 ; 而其他职业区的诗爱者订刊者多 , 写稿者相对地少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        
               年龄       总计人数 1018      人数占总人数100 %      
             25 岁以下               710                     69。75%      
             26~35 岁                166                       16.3%      
             36~55 岁                133                       13.07%      
             56 岁以上                  9                        0.88%    
      c 从年龄层次看 :      
        填此项者 1018 人。      
        即 35 岁以下 , 共占总人数 86.05%。比 "1985 民测 " 低3%, 比 "1986 民测 " 低 5% 。      
        36~55 岁 , 比 "1985 民测 " 高 3.4%,比 "1986 民测 "高 6.6%o      
        56 岁以上 , 同前两次几乎一样。      
        又一次证实诗爱者主体是青年。青年时代是诗的时代。 也说明青年诗爱者步入中年以后 , 爱诗者的比率依然有所提高。近年诗歌报刊发行量呈上升趋势 , 与此不无关系。 诗 , 不止有抒发情绪 , 而且有调节情绪的作用 , 人的一生都需要诗的。可不 , 应测者王朝瑛同志已 45 岁 , 在法院工作 , 就说他 " 对读诗有说不尽的感情 " 。  
      D  从文化程度看 :    
        填此项者 1040 人        
       总 计 人数1040 占总人数lO0%        
       大 专    154      14.81%          
       高 中    595      57.2l% "          
       初 中    266      25.58%          
       小 学     25        2.4%    
    多数依然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E 从审美意向看 :
    现在诗艺多元。诗爱者有喜欢现实主义诗歌的 , 有喜欢现代主义诗歌的 , 究竟比数如何呢 ?    
    填此项者 924 人。    
    总  计        人数   924     占总人数     100%    
    现实主义             266                28。79%    
    现代主义              88                  9.52%                
    现实主义与    
    现代主义合流         301                 32.58%    
    都喜欢               269                 29.11%    
    仅仅喜欢现代主义的多数在学校。      
    从这统计结果看 , 现代主义诗歌已为三分之一的诗爱者(包括 " 都喜欢 " 项 ) 接受。而喜欢现实主义的 ( 包括 " 都喜欢 ") 则接近三分之二。引人注意且是喜欢‘合流 " 的占三分之一。虽然还没有人去阐明" 合流 " 诗歌的艺术持征 , 却好象心有灵犀一线通 , 人们能够领悟这个术语的含义。      
     这统计结果也证明我刊提出的三句话 : 坚持现实主义 , 兼容现代主义 , 提倡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合流 , 既体现百花齐放的方针 , 也符合广大诗爱者的审美意向 , 当然 , 它首先是适应我国诗歌艺术发展的趋势。现在 , 就能看出苗头。  
     F诗爱者最喜爱的《当代诗歌》 1986 年度的诗 :    
     填此项者 1646 人。下表依获票数为序。    
     刊期       作者                题         目    
     11 月     柳  沄      《与魔幻打交道的人》( 组诗 )    
     12 月     白  梦      《半个世界》( 组诗〉    
      2 月     韩辉升      《人生 , 我的思索》( 组诗 )      
      3 月     山  牧      《跪着的父亲》( 组诗 )    
      9 月     张忠军      《人情世故》( 组诗 )    
      1 月     李羽龙      《我昂起头 , 向前瞻望》( 组诗 )    
      5 月     徐  艾      《我从青年走向壮年》( 组诗 )    
      4 月     伊  甸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组诗 ) 、    
      7 月     刘文超      《纺织厂的军人妻子们》( 组诗 )    
      6 月     李秀军      《在北方 , 在人生线上》( 组诗 ) 、      
     此外,得票较多的有6期王怀让的《文化大革命》、 7期雁翼的《故乡三行诗》、 8 期姜强国的散文诗《爱情日记》、李松涛的《母望》、 9 期沈雯雷的《天地作证》、 10 期孔孚的《山水灵音》等等。      
     研究一下前 10 名诗 , 不难看出 :      
    这些诗的作者即使进入诗的世界也不是使自己的思维只是以个人为轴心旋转 , 他们想着祖国 ,摇着同顶一块蓝天的人 .想着人性的完善。
    这些诗都是诗人在亲感世界心灵震荡的音像语言 , 有真切的感雯 , 在深刻的思索。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 ; 不是依样画葫芦 ; 不是想入非非.      
    这些诗都是敢于坦率地袒露内心 , 直面人生 , 不饰不诬。 不是超然物外 ; 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 不是船行江河 , 绕过礁石。
    这些诗都是属于现实主义或者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合流。既不墨守旧模 , 也不追求时髦。      
    这些诗早在发表后 , 就有许多诗爱者来函来文称道。这次 " 民测 ", 尽管我们觉得有的诗在艺术上并不怎么高明 , 却依然领先获票。诗爱者薛林云在 " 民测 " 表上附言说 :"近年来 , 诗创作脱离现实 , 远离生活 , 绝大多数诗成为温床上的玩具 , 贵人的装饰品。 "孙蔚然说 :" 我爱诗之火未熄 , 但可爱之诗甚少。请乘火箭飞向太空的 , 诗人回到人间来吧 , 请追溯结绳记事象形文字的诗人回到今天来吧, 为我们普通人写点诗。 " 因此 , 那么多诗爱者对这样一些诗投票是很自然的事。    
     人们欢迎这样的诗 , 我刊就欢迎这样的诗。    
     诗 , 属于人民 !    
     感谢荣列前 10 名诗人对我刊的支持 , 为表达心意 , 我们将赠送微薄纪念品 !.    G诗爱者在 1986 年购买诗集、诗论集情况如何呢 ? 对诗集 , 填表者 818 人。应测者是 1051 人 , 未填者很可能未买书 , 即以此列项统计。  
     总  计            人数l051     占总人数100%      
    人数1~5               358               34.06%            
        6~10               215                20.46%        
      11~以上            245                23.31%  
          0                  233                22.17%      
      对诗论集 , 填表者 851 人。    
       总  计     人数    1051   占总人数  100%        
     人数1~5              597           56,561%          
         6~10              210               19.98%        
      11~以上              44                 4.19%          
          0                   200               19.03%        
      应该说这数字是可观的。请允许我说几位诗爱者购诗集、诗论集情况。 22 岁的何玉荣购诗集 43 本、诗论集 11 本。 20 岁的 贞子购诗集 102 本、诗论集 16 本。 42 岁的储琰购诗集 120 本、诗论集 13 本。他 ( 或她 )们如饥似渴地读诗读诗论。我刊邮购部的情况也证明这一点, 预订书多数供不应求 ; 诗爱者的订购数超过我们向出版社的估报数 ;已到书多数不能满足需要。既爱诗 , 既把诗当作事业 , 哪能不这样呢 ! 他们今天是书的读者 , 明天 , 就会有许多人是书的作者。    
     今年 12 月 , 我们还将在诗爱者中进行 " 民测 " 。千万诗爱者的发言是权威的。                                                                                                                    1987,3,14(见《当代诗歌大趋势》20页)    
     1988年第六次:1988年诗歌民意测验,这是自 1980 年以来第 6 次诗歌民意测量,仍在(《当代诗歌》 ) 部分订户中进行。所谓部分是自然登记序号
     共发表格 2000 份 , 到统计时收回 316份。许是时临新年,许多人顾不上填 ; 过后又有心填了 .也错过时机,就没填。       对填表的朋友 , 又附了洋洋洒洒信件的朋友,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对诗爱者的自然状况、艺术喜恶、诗观,诗坛颇为关注, 虽然统计数字枯燥 , 每个数字都凝结着应测者的热诚。
     316 份表 , 来自全国各地 , 城市高楼, 山村茅舍。统计的原则 : 忠实 ; 钉是钉 , 铆是铆。  
      A) 诗爱者职业分布 :    
     总    计     人数310        占总人数  100%    
     工    业          90                   24%    
     农    业          63                20,3%    
     部    队          23                 7,4%    
     商业财贸          19                 6,1%
      文教卫生          59                   19%    
     党政机关          14                 4,5%    
     学    生          20                 6,5%    
     其    他          22                 7,2%    
    填此项者 310 人。    
    与 1984 、 1985 、 1986 、 1987 四次诗歌 " 民测 " 对照 ,比率近似。诗爱者职业分布堪称稳定。    
    B)诗爱者年龄分布 :    
         填此项者 315 人。    
     总     计       人数315           占总人数10O%    
    35 岁以下           245                  77.8%      
    36 一 55 岁          58                  18.4%    
    56 岁以上            10                   3.8%    
    同前几次 " 民测 " 对照 , 年龄略有提高。    
    35 岁以下 , 从过去 90% 左右 , 降到 77.8%;    
    36 岁 -55 岁 , 从过去 10% 左右 , 提到 18.4%;    
    56 岁以上 , 从过去 1% 弱 , 提到 3.8% 。 可能与诗歌青年学习工作且趋紧张 , 业余兴趣日趋多样有关 ; 可能与中老年借诗自娱、平衡心理有关 ; 可能与发表园地不断增加有关 ; 说不准。
     无疑 , 青年依然是诗爱者主体。青年时代是诗的时代。年龄渐出青年 , 诗也将与许多人Bye;bye 。  
     C) 诗爱者文化层次分布 :    
     填此项者 312 人。    
     同前次 " 民测 " 对照 ,  
     大专 , 从 15% 左右 , 上升到 22%  
     高中 , 从 51%, 升到 59%, 又降到 54%    
     总 计   人数312 占总人数100%      
     大 专 69                22.1%    
     高 中     l69            54.2%      
     初 中 74                23.7%
     初中 , 从 33%, 降到 23.7% 。 诗爱者文化层次在上升。有朝一日 ,会有一半或者大部分会是大专程度的。    
      D) 诗爱者诗观分布 :    填此项者 304 人。    
     总    计 人数304 占总人数100%      
      现实主义         106 34.9%      
      现代主义     13    4.30%  
      现实主义与现                
      代主义合流 114  37.5%    
      都喜欢     71               23.3%    
      仅仅认同现代主义的 , 多数在学校。    
      同 "1987 民测 " 对照 ;  
      认同现实主义的从 28.73%, 上升到 34,9%    
      认同现代主义的从 9.52%, 降到 4.3%  
      认同 " 合流 " 的从 32.38%, 升到 37J Pi    
      都喜欢者 , 从 29.11% 降到 23.3% 。  
      提请注意 : 一、今年应测者近 1/4 是大专文化程度。              
                     二、这次 " 民测 " 是在 " 现代诗大展 " 之后。
      1/3 强的诗爱者认同现实主义 , 但并示满意现有创作。
      不到 5% 的诗爱者认同现代主义。众多诗爱者负面评价现代主义 , 现代主义却支配一些报刊舆论。
      我刊于 1986 年提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合流将是我国当代诗歌发展大趋势的预测 ,获得越来越多的诗爱者的赞同。         今天、我刊把 " 坚持现实主义 , 兼容现代主义 , 提倡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合流”作为开篇眉语 ,意在反复重申。我们深深知道 , 不论什么主义、什么诗观 , 最需要的是佳作 ,是杰作。仅仅标榜主义 , 一文不值。  
      E)诗爱者、审美情趣分布 :
      "想了解一下诗爱者最喜欢读怎样内涵的作品,拟出一些测试验条目。 填此项者274人,每人填两项。        
      总    计          人数548          占总人数100%          
      开放改革               52                 9,5%        
      忧患意识              148                   27%        
      人生思索              225                   41%        
      旅游山水              14                  2,6%        
       恋    情              68                 12,4%        
      平凡意识              27                     5%        
      非理性                 3                 0,54%        
       其    他              11                 1,96%    
     诗爱者关注着祖国和政治、经济的开放改革 : 诗爱者关注着人生 , 期待理解人生 , 掌握命运 , 充分释放自我能量 , 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因此 , 期待读到关于开放改革、忧患意识和人生思索的诗爱者竟达 3/4 以上。      
     显然 , 当前报刊提供的这方面的诗不仅量微而且质次。 辽宁李海廷认为 " 对现实对改革年代阴暗的一面要有力地抨击 ,而这样的作品难得一见。 " 山东齐君叹息 " 震撼人心的作品太少。 " 他们遗憾诗歌园地大量抛出的是 " 自我爱恋、 无病呻吟 " 、 " 故作玄虚 , 玩弄词藻 " 、 " 越写越长 , 难以卒读 " 的东西。这种东西却被一些理论文章赞美得象奇珍异宝 " 。       诗爱者是诗接受者 , 又是诗创作者。 我们期望诸位创作关注祖国 , 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又具有现代艺术特色的作品 , 《当代诗歌》虚版以待。
       F) 诗爱者最喜爱的《当代诗歌》 1987 年度的 10 首 (组 )诗 :
     被提名的诗篇很多 , 列在前 10 名的是 :
     期数  作 者      诗 题  
     1     肖  鹏            她•中国风景线上的回孤魂(外一首)  
     12   靳亚利           幸福和不幸福的混血(组诗)  
       7  王永利           凡人小事(组诗)  
       6  程步涛           募捐  
       6  王呜久           战士与冰凌花(外二首)  
      3  黄殿琴            曾经有过那种感觉(外四首)  
      9  阿红               定时空观照(组诗)  
      5   叶向阳           泪水,浸湿了南京路的豪华
     11     王也            城市 , 夏季与劲歌劲舞晚会 ( 组诗 )
     1    邓红锦赛         莫名的呼唤 ( 组诗)
    此后有 : 韩辉升的《马路童话》 ( 组诗 ) 、柏桦的《抒情诗四首》、王建新的《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柳沄的《雷峰塔及其它》 ( 组诗 ) 、梅绍静的《你多彩的胞衣》、姜维平的《地方交易市场》、李浔的《一座年轻城市的独白》 ( 组 诗 ) 、晓凡的《中国和日本》 ( 组诗 ) 、苏历铭的《香港岛》 ( 组诗 ), 赵进的《不愿是牛》(组诗)、义海的《潮湿的枝条》(组诗)、杨光的《探索赋》、韩辉升的《远村》……
     应该说 , 这里的作品分属于三个诗界。
     应该说 , 这里的作品十之七、八分属于关注祖国、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忧患意识的、健美的。
    上列的诗 , 有些发表时受到好评 ; 有些发表后受到好评 ;有些被其他刊物转载 ; 有的被台湾诗刊转载。      
     我们衷心愿谢大家赐寄佳作 , 并期望今后。  
     G)诗爱者订阅报刊情况 ;    据诗爱者 316 份应测表统计 ;
     订阅诗报刊 710 份 , 平均每人 2.25 份 ; 订阅综合文艺报刊 381 份 , 平均每人 1.2份 ; 订阅其他报刊 459 份 , 平均每人 1.45 份。很可能多数诗爱者经济不太宽裕 , 但还是订这么多报刊汲取诗的营养, 同时 , 多方面丰富自己 , 发展自己。一个当代诗者的心灵 , 应是电子计算机 , 不断接纳并储存中国 的世界的种种信息 , 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
     越是这样 , 越接近希望 , 我相信。
     H) 在应测表上 ,我们征求大家对《当代诗歌》的意见 ,不料大家写了那么多溢美之辞。深情厚谊记在心上 ; 诸多赞誉实在不便引用。诗爱者是我刊的智囊团 , 如果某些方面能使大家满意 , 要感谢诸位。我们的宗旨就是 " 面向当代、面向人生、面向青年、面向习作者 ", 把刊物办到诗爱者心上去。对大家提的建议 , 下面尽量摘录 :
     上海李羽龙 :" 你刊提出的‘合流 ", 无疑是当代诗歌发展的大趋势。希望隆重推出几期比较典型的作品。 "  
     广东银河 :  “增加‘和诗爱者谈诗 " 的篇幅。”    
     山东王世孔 :“我希望每期都有‘忧患意识 "、‘人生思索 " 专栏。 "    
     内蒙刘振康 : “希望多刊加评的作品。”    
     辽宁李玉峰 :  " 花儿为什么这样开 " 栏要坚持。 "    
     贵州彭祥云 :  " 希望多登评论文章。 "    
     江西彭云庚 :  " 增设大学生诗栏。 "  
     湖南赵永忠 :  " 能否在←些好诗后面加评语。 "  
     安徽周冠艺 :  " 建议开辞‘手术台 ", 解剖一些诗爱者的诗。”    
     湖南刘立平 :  " 每期都能捧给读者一束精彩的迷你哲理诗。 "    
     河南孙乐 :    " 希望贵刊开一扇外国诗论的小窗。 "    
     安徽朱传松 :  " 封面用雕塑很好 , 配上短诗就更好。 "    
     甘肃赵洪欣 :  " 多为诗爱者出一些创作理论书并办理邮购。 "    
     江西杨晓青 :  " 扩大诗信息量。 "    
     辽宁戚升 :    " 开辟‘诗选刊 " 栏。 "    
     辽宁王国民 :  " 增加‘诗鹰从这里起飞 " 的版面。 "    
     四川徐亢 :    " 专栏‘诗坛 , 在看着您升起 " 还是从专栏‘赤橙青蓝紫 " 独立出来好。”  
     四川李德禄 :  " 短诗要增加 , 版式还可以更活。 "    
     安徽谢明 :    " 恢复‘从千山万水来 " 专栏 , 不然 , 读者没有和它说悄悄话的地方。”    
     黑龙江幸代明 :" 记住 : 读者是上帝 !"    
     对不起 , 请允许我就摘这些。    
     老幸的一句话都有了 , 读者是上帝 !    
    一切的一切 , 我们尽力去办 !    
     再次感谢朋友们 ! 有万千诗爱者和我们结伴赶路 , 我们感到幸福 !                                 1
                                                                             1988.3.2(见《当代诗歌大趋势》28页)                                        
      蒋登科对阿红的诗歌民意测验,对它的不足和局限性也明显指出:      民意测验是一种客观性比较强的诗歌评价方式,主持者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来确定作品优劣,诗坛各种现象的评价以及诗歌发展的大致路向的认定。但它也不是绝对客观的,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民意测验的题目是由主持者根据需要了解的内容而设计的,不一定能由此涵括诗坛全貌;其二,被测验者的人数毕竟有限,且文化层次,年龄层次,职业分布各不相同 , 不一定能代表整个读者群的诗美评价 ; 其三 , 民意测验所调查的往往是当前诗坛的一些情况 , 具有共时性特征 , 而对其演变过程难以涉及 , 所以容易出现孤立的评价。
     民意测验是一种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 , 也是研究文学的一种方法 ,它身就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日本文艺理论家滨田正秀在谈及文学批评中的民意测验的价值标准时说 :" 这是一种可以省略意见调整 , 省略争论的简易的价值决定法。它以征询意见的方式决定优秀作品 , 根据审查员或支持者人数的多寡来评定作品名次。人数多寡在此起决定作用。不过这种作品是‘一阵风 ’, 其价值是不会持续多久的。名噪一时的作品和畅销书就是如此。另外 , 也有靠着商社宣传而使作品流行起来的情况。当然 , 流行的东西难以马上断定它是否杰作 , 就连那些具有较高价值的作品要为民众所公认 , 也需要经受长时期的考验。 " (滨田正秀:《文艺学概论》 , 陈秋峰、杨国华译 ,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 年 8 月第 1版,第 4 页。 ) 阿红主持的诗歌民意测验当然不完全属于这种情形 , 不过,民意测验的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
     作为一种尝试 , 阿红主持的诗歌民意测验. 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 .至少告诉我们 , 新诗是在不断发展的 , 读者的审美趣味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为诗人、诗评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信息 , 这是应该肯定的。当然要真正把握诗坛现状的诗歌的发展规律 , 还需要诗评家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论探讨。(见蒋登科《迷人的阿红》203-205)      
     由于推荐优秀诗人和优秀诗篇,如果某诗人和某诗篇被广大读者喜爱或投票,诗人及其诗篇就会产生轰动效应。一批批新人就涌现诗坛。在阿红诗歌民意测验中,诗人陈显荣可谓是受益最大的一位诗人!                                                                                                                        
     陈显荣(1938--)山东昌邑人,汉族.笔名晨容,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泰安林校林业专业。历任诸城县林业局干事,山东省林业厅、昌邑县林业局干部,昌邑县吕剧团编剧,昌邑县文化馆、昌潍地区艺术馆干部,山东省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学创作室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山东省作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多彩的风》、《笑影远去》、《陈显荣讽刺诗选》等。组诗《辣椒歌》获1981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武松又过景阳冈》获1991年《诗刊》优秀诗文奖,诗歌《话说李鬼》获1994年人民保险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三等奖。     《辣椒歌》是陈显荣的成名作,《诗刊》发表评论称“呼出了人民的心声”,“简洁、凝炼、富有民歌味和音乐美”,在1980年《鸭绿江》编辑部举办的新诗民意测验中,被读者评选为1979年全国报刊发表的诗歌中最受欢迎的10首(组)诗之一,《文艺报》转发了新诗民意测验结果。1981年《辣椒歌》荣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诗集1976—1982)。山东师专当代文学校际组编的《当代文学简史》,在新时期诗歌概述中评论《辣椒歌》“立意巧妙,语言幽默,切中时弊,受到人们的欢迎。”       诗人陈显荣在多年以后,在致阿红的信中 (1997.2.20)不忘回忆这件事:“……收到转寄的大著《迷人的阿红》。您是我非常尊敬并感到亲切的著名诗人 , 对我的帮助亦很大。《辣椒歌》是通过您的“民意测验”首先扩大了影响 , 鞭策我不断的耕耘。您的智慧体现在大量的著作中。您的热情栽培了桃李满天下 , 后者我认为在当代诗坛是无与伦比的。更令我长长思考的是 : 阿红退休了 , 《当代诗歌》也退休了,这说明什么 ? 说明人才难得 , 说明事业兴衰的根本是人才....."(《阿红•海内外评论卷》582页)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5-08-11 19:31:19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