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老腔新听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769        作者:邓明华        发布:森淼        首发时间:2016-02-23 08:39:52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老腔新听
      央视春晚上,看完华阴老腔的表演,我一下子被震慑了,心随之跌进去,不能自拔,颇有嚼头的旋律一直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于是上网,搜出所有关于华阴老腔的视频,饱飨视听。
      我所看见的是十几个土掉渣的关中村民,身着粗衣,手持简陋的自制乐器,嘴里吼着高亢苍凉的调子,手舞足蹈,酣畅铿锵,激昂至极,而又唱和有序。其间似乎附着古老而神奇的魔力,一旦观看便会被牢牢吸引,心无旁骛。这样一群人,仿佛从远古走来,无论处于农耕时代,还是现代文明,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国际舞台,他们一律通吃,所到之处,掌声一片。
      据悉,这种神奇的魔力孕育于黄河,肇始自汉唐。滔滔黄河之上,帝国的商船扬帆往复,艳阳之下,纤夫汗流浃背,黝黑的脊梁闪着灼眼的光亮,他们肩负纤绳,躬身俯首,上坡尤费气力,需手脚并用,用力追求要整齐划一,因此拉坡的号子格外响亮。船上的领号者以木击船舷,节奏有致。号音高亢而悠扬,喑呜叱咤,一领众和,豪气干云。大量的商品,漕粮,贡篚,便是这样劈波斩浪,抵达目的地。
陕西华阴县双泉村便是渭河边上的一个村落,相传为军粮囤积之地,漕运经年不息。纤夫们维系着山村世代的生活,声声拉坡号子成了对苦难生活宣战的号角,豪迈的啸音喊出了生活的希望,喊出了婆姨的笑颜,喊出了关中汉子的洒脱与执拗。村外的世界风云变幻,改朝换代,而黄河拉坡号子却伴随着村里的祖祖辈辈,对于他们而言,号子是他们的寄托,是他们的念想,是他们的消遣,于是那叱咤风云的神奇魔力便流淌在村民的血脉中。
      终于有一天,村里张家大户的后生们把说唱艺术与拉坡号子融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家戏,那神奇的魔力便一下彰显出来,由此,张家戏自成一脉,声名远播,谓之“老腔”。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老腔一吼,十里八乡趋之若鹜。后来皮影在黄河流域兴起,两者相容,老腔艺术更是如虎添翼,上演了一出出英雄好戏,积累了一本本独创戏文。那时艺人就隐在了“亮子”(屏幕)后面演唱,只可闻其声,不可见其人。观众看到的只是“皮子人人”的打打杀杀,真个是“一颗明珠卧沧海”。
      新世纪老腔新演,艺人再不是皮影的陪唱,而是走到前台一展风采。没想到这样一来,艺人们似蛟龙出水,一出场就能喊破嗓,嗨翻天,这才是“将令一声震山川”。去掉了“亮子”,他们比“亮子”还要亮,老腔得以涅槃新生。
按理说,若论程式复杂,唱腔丰富,老腔不及京剧;要说质朴通俗,刚柔相济,老腔不如豫剧;至于缠绵婉转,柔曼抒情,老腔更比不得昆曲。再者,若说老腔演出服装之简,老腔伴奏乐器之陋,无出其右者。耕作的农民放下手头的农事就可以上台,一条满是尘土的家用板凳就可以演奏,月琴自制,大号无阶。至于舞美,化妆,道具等,更是无从提起。然而,老腔魅力何在呢?
      其不知,老腔形式虽简,却内涵丰富。集戏曲,曲艺,音乐等诸多元素于一身,独树一帜。其神,在纯而不在虚;其势,在放而不在收;其质,在真而不在假;其彩,在活而不在板。瞧!一开场,一伙乡党呼啦啦闯上台来,肩扛板凳,手持家伙(乐器),横握纺锤,平端海碗,口衔烟袋…… 演员随意而站,更有席地而坐者、蹲上板凳者、奔腾跳跃者。只听得主唱人吼道:
       “军校!”
       “众人齐吼:“啊!”
       “备马!”
       “啊!”
       “抬刀伺候!”
      大家齐喊:“啊-嘿!啊-嘿!”同时有跺脚的,有砸板凳的,有撞铃的,无论做什么动作,拉什么架势,均使出最大力气,声威大振。只此几下看客便会目瞪口呆,霎时怔住。你会觉得好似喝了一碗陈年烈酒,由口一下子入心,热辣辣,醇幽幽,浓酽酽,不由得你大声叫出好来!过瘾!
      此时,乐声起,主唱开嗓:“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每句唱词都穷尽平生气力,声嘶而力竭,气势如虹。场面更是热闹,文场的月琴,胡琴,大号,音量发挥到极致;武场的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和木击板凳则声声催紧。主唱人喊得激动,起身一脚踏在板凳上,月琴高举,仰首而歌,恰似将军指挥千军万马。敲板凳的楞娃情难自已,霍然举起板凳,几步跨到台前,高高举起,狠狠砸下,进而猛击板面,激情贲张。真可谓掷地有声,撼人心魄。台上氛围如戏文不二,如出一辙。因此有种说法,唱老腔有三怕:一怕舞台震跨,二怕嗓子喊哑,三怕观众吓傻。表演虽十分火爆,却板眼不乱,韵味十足。后面的拖腔更是荡气回肠,婉转低徊,所有人都大声唱和,情绪达到高潮。
      看这样的演出好像去远古畅游,与先人对话。你仿佛会看到古渡河口,拉坡的汉子们,挥汗如雨,呼号前行的情景。如果你仔细咀嚼,除了表面的喜悦之外,似乎还透出一丝忧怨与无奈。这种无奈也许源自封建王朝草根阶层的生活体验,来自对苦难生活的迷茫与不解。于是他们找到了一种抚慰内心的方式,苦中作乐,忘却烦恼,一吐为快,尽情宣泄。长此以往,他们养成了粪土公侯、超然洒脱的情怀,直面惨淡、百折不挠的胸襟。看艺人的手眼身形,吹拉弹唱,无不体现出豁达的生活态度,勇往直前、喝断江河的豪迈气概。因此,震撼之余,你会感到更有回味。正如喝下的老酒,浓烈过后,唇齿留香。这种千年锤炼的魔力,如此接地气的表演,看遍梨园,罕有其匹。
      关于老腔有三种说法:一者比喻老腔为大汉遗韵,这种说法实在精到,一个“汉”字了得,一语道破老腔的神韵:出自汉族,始自汉朝,古朴稚拙,传承至今,自然难能可贵。都知道少数民族多能歌善舞,原来大汉民族的基因里也有此等密码,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幸甚幸甚!。
      再者,有人说老腔是最古老的摇滚,此一说形象得很,一下说中老腔的表演形式:自弹自唱,表演自由,说唱结合,场面劲爆。虽然骨子里的东西与摇滚相去甚远,但因袭千年之技与新潮形式不谋而合,岂不让人大跌眼镜吗?
      三者,老腔被誉为戏曲活化石,这是给老腔下的定义,高度概括,出自业界,自然十分专业。2006年华阴老腔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至名归。于是,这古老的家戏便走出乡村,走进了国家大剧院乃至世界各地的舞台。
假如你不知道老腔,仅以此三种说法奉告,你会做何感想呢?你是无动于衷,还是会迫不及待去一探究竟呢?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