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第二章 中学生活·结婚·考大学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225        作者:纪有志        发布:纪有志        首发时间:2015-04-28 15:49:54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第二章    中学生活·结婚·考大学

 

                                                                                                                                    纪有志编著

 

1、第一次发表作品

 

      阿红的初中时段 , 是 1942--1945 。就读颖上中学 , 校址在东门里城隍庙。那年月 , 颍上城镇还有俩中等学校 , 一个是师范学校,应该说是现在师范学校的前身 : 一个是私立夷吾中学。

      如今的安徽省颍上一中,就是阿红的母校。颍上一中是安徽省示范高中之一。前身可溯至1909年(宣统元年)的“乙种蚕桑学堂”。1945年更名为“颍上县立中学”,1954年学校迁入现址,1956年更名为“颍上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改名为“颍上中学”,1969 年改为“颍上第一中学”,1985年被确定为阜阳地区重点中学,2003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迄今有近百年历史。从这里走出了诸如诗人阿红,美学大师常任侠,著名作家戴厚英、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总设计师郑守仁、中国科学院院士、“治淮专家”陈章良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学子。

 

      1942年,那时正值抗战时期。阿红说:“忘不了抗日烽火遍燃神州的岁月 , ...忘不了我们穿着绿军装 , 扎着皮带 , 裹着绑腿 , 齐刷刷列队操场,高唱:" 起来 ,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时候 , 我就读 " 秋一、一 " 班.。阿红读初中时就喜欢新诗,就能背颂《大堰河----我的保姆》。那时抗日的热情非常高涨,所以阿红那时一读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就想上抗日前线!(载阿红《艺趣无涯》132页)。

      初中阶段,阿红的作文也常受到老师的赞扬。不过,那时候 , 他和同学们都傻 , 没想到向报刊投稿 , 设想到组织文学社团。也不能不傻 , 那时候正是抗日战事后几年 , 阜阳地区是孤岛 , 周围都沦陷了 , 日本鬼子盘踞着。他和同学们都视野狭隘。但 , 他和同窗们办过壁报 , 把自己写的什么 , 整整齐齐抄在方格纸上 , 贴在壁报上。他们班好些同学都有一手好作文 , 如王振业、吴传贤、孙学义、郑传海.....。(见阿红《诗文岁月》329-330页)

      阿红回忆起初中的往事很激动 , 他说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 , 但很多人、事我都记得很清楚。如初中的同学、上学时的课本内容‘小小猫跳跳跳 " ……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我和小伙伴爱去城北的管仲墓去玩。 当时墓旁有松树 , 还有一座庙。那时我就想 : 管仲是一两千年前的人 , 现在后人依然记着他!这让我深受震撼, 当时就暗暗发誓 , 将来我也要成为这样的大丈夫,干出一番顶天立地的事业来 !" (见阿红《当代诗歌大趋势》434页)。

      1945 年秋,阿红考取了安徽私立立人中学高中部。那这所学校是宁沪一些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区屈辱生活的知识分子,辗转来到颖上筹办的。师资水平很高。阿红在高中一年级时,有一位语文教师叫门静涛。他启发了阿红对文学的兴趣,把阿红引向文学之路。门静涛老师 , 古典文字修养很深厚 , 并善于发现文学新苗。在一次作文课上, 阿红的习作文《月下的箫声》被门老师看中 , 并把这篇作文投到当地一家报社 , 得到了发表。这该是阿红第一次发表作品。

      1946年 , 阿红16岁,抗日战争已胜利 , 立人中学迁到怀远。校址就在城隍庙。城隍庙 , 好像是三进院落。前两进是学校 , 後进住一位道士。进香人很少 , 那道士寂寞得很。

      由于在怀远读高中,一年回颍上两次,从正阳到蚌埠顺着淮河航行两个来回。从正阳到蚌埠,或乘帆船,或乘轮船。下水帆船,上水轮船。阿红是个内向性格,常常伫立船头,望着茫茫河水,望着低低墟烟,望着巉巉远山,心头笼罩着一种莫名的苍茫意绪。文学过早地把他领进人生,品味人际酸甜苦辣。他的个性,使他陷入无法摆脱的孤独。中学时代又是好立志向的时代。阿红梦想着做一名学者。然而,前途茫茫,无从把握。望着,望着,那苍茫意绪益发沉重。

      怀远,给阿红留下许多不灭的记忆。许多故迹,永远铭记。白乳泉。水乳白色。沏了茶斟在杯里,能够高出杯沿5毫米不致淌下。荆山坡的石榴林。初春,萌发的嫩叶给荆山漫笼紫雾,稍后就绿了,就红了,就绿里透红了,满山的石榴。荆山的石鼓、玉泉。传说玉泉水胜遇白乳泉水,不知什么年代有个妇女在那里洗了月经带,水就无人再饮用了。当然阿红最可忆的是他的老师、他的同学。(见《阿红日记》63页)

      在中学时代,阿红就喜欢新诗,喜欢田间、艾青等诗人的作品。阿红刚学诗的时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颍上几乎是一个孤岛,很少接触新文学,唐诗他读的也很少。抗战胜利后,接触的文学比较多。有一段时间,他非常喜欢艾青的诗,”(见阿红《当代诗歌大趋势》 437页)

 

 

   2、15岁当了小女婿

     1945年, 阿红15岁,初中毕业。不久,农历7月24日奉父母之命与17岁的吴士瑛女士结婚。阿红家在安徽颍上城内 , 是城里人,而吴士瑛她家在安徽颍上乡下,她没有上学,目不识丁。 她 , 是媒妁说给阿红家的。她 , 是花轿抬到阿红家的。这是个典型的双方父母包办的婚姻。阿红当时根本不懂结婚是怎么回事,但父母之命岂可违背!包办婚姻就是这样。媒灼一中介 , 父母一可心 ,「八字」一合上 , 一对陌生男女就夫妻了。陌生到无识,到无情,到无恋 , 到无爱 , 也就夫妻了。“这 ,是一杯苦酒!” 阿红说 “酝酿这杯苦酒的是时代和历史 , ......".不过阿红婚前,有幸是与未婚妻是见过面的,但也不会就有爱。阿红曾回忆说道:“ 拜天地前 , 不 , 应该说是入洞房前—— 拜天地时 , 她顶着红绸子盖头--- 我和她互相陌生。说陌生也不太妥。有一年 , 日本鬼子侵占颍上城 , 我们家逃到城南几十里外一个村庄。她们家因她和我已定婚 , ‘生是王家人 , 死是王家鬼", 送她到我们家。直住到日本鬼子龟缩回去 , 方接回娘家。一个多月里 , 我们这对男孩女孩 , 都羞涩得不敢一起玩儿。..... .甚至到合欢床上 , 不懂夫妻怎么回事。我俩都小成孩子 , 又都生长在偏城辟野 , 生长在封建礼教氛围极浓郁的家庭,什么都不懂。"阿红记得“看见她顶红盖头 , 穿绿锻旗袍 , 袅袅娜娜 , 欲语不语的姿态。虽然很朦胧 , 很缥缈。”

       阿红是这样描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的。“妻比我大两岁。两小相聚,亲亲爱爱。结婚算是成年,但父母管束依然很严。平素绝对不许染指赌具,但,春节父亲破例推牌九,他拿出一百银元,让母亲和我们弟兄下。他只输不赢,输净大吉,意在营造欢乐气氛。至今印象最深的是:晚上下元霄,妻把元霄下到锅里就回到房里,我们小夫妻不知干什么,她竟忘了厨房的事。待她忽然想起,一锅元霄已成浆糊了。因是节日,母亲也没说媳妇,只嗔了一眼:“ 看你俩!” 另件事:除夕夜,我穿了妻的服装,绿地金花旗袍,把头发也像妻那么一梳,扭扭捏捏到母亲房里,隐于煤油灯背影。母亲认我为媳,问我话,我怕露馅,只点头不答应。这时弟弟们失控哗笑,母亲捧着脸,说:“ 咱百年(我的乳名)长的白净,能男扮女装演戏呢!” (见《阿红日记》70页)

      漫长的人生路上,有了患难与共,有了风雨兼程,如今八十多岁阿红与妻子吴士瑛已儿孙满堂,他们夫妻经历了金婚、钻石婚,仍然携手并肩欢乐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

 

      阿红曾经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形容过自己的老伴:她作为妻子跟着我,忠诚、体贴;她作为主妇跟着我,勤俭、周到;她作为旅伴跟着我,支持、安慰;我在山,她在山,不说山路苦:我在水,她在水,不说水渍身:我在喜,她在喜,给我做好吃的;我在愁,她在愁,用柔情化解皱眉。

      他们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有泥泞、有泪水、有痛苦,有说不尽的艰难。阿红说:“生活眼看要压倒我,竟不曾压倒她。不曾压倒的她,又反过来扶持我。我们是患难夫妻。”有位朋友这样评价他们的夫妻关系:“任何一个成功的男人后边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 , 阿红身后站着我们的老王大嫂。”

 

3、折挂三枝 

       在1948年夏天高中毕业了, 阿红已18岁,接着面临考大学这一关。那时候 , 青年学生也都把高学历当回事。谋职求生 , 高学历就路宽;实现高层次自我生命价值 , 高学历才有可能。物竞天择 , 生靠自创。阿红那时心里想到:“父母只能生我育我供我读书 , 我生命里程的五分之四 , 要自己走 , 我的生活我自己去营造。” 高中毕业前夕 , 阿红班里印了一本同学录 , 有每个同学照片和一段话。阿红心胸远大,他的志愿是想成为一名哲学家。他说:“我的家乡名人代出 , 我要不负此生 , 成哲学家!”

      阿红读高中时 , 高中不分文理。所有课程必须通学。由于阿红文科好些。 所以参加高考阿红就主要报考文科。当年 , 全国大学都是分别进行招生考试 ,那时候是各大专院校分别招生, 各定各的考试时间、地点。考生只要根据报纸刊登的招生启事 ,把时间地点安排周到 , 从 6 月下旬到 7 月下旬 , 能考好几个大学。他当年分别在蚌埠、南京就报考五个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震旦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科系有中文系、哲学系、外语系、经济系。阿红理工科是弱项 , 没敢报理工系。 

      为了迎接这几所大学的考试 , 年轻的阿红恨不能把太阳绑在天上。早早起 , 晚晚睡 , 足不出户,连饭食都由亲人送到屋里。是的 , 备考很苦 , 但 , 阿红依稀记得, 却没觉得苦。

       爸妈很爱阿红 , 像任何望子成龙的父母 , 但是 , 绝不溺惯。阿红外出应考近月,给阿红的用费按现在价值计算也就干元。 大夏天 , 阿红背着小包袱 , 包袱里毛巾被、背心、裤叉,拎着一包书。乘十几个小时轮船 , 由颍河淮河抵蚌埠 , 住一家小小旅馆。在蚌埠,参加辅仁大学考试。过后 , 去南京。中央大学附近的小旅馆旱已住满外地考生。阿红担心住远处旅馆 , 来往不便 , 一狠心, 就买了条凉席 , 夜晚向“中大” 草坪上一铺 , 毛巾被蒙头盖身 , 就这样 , 一躺一夜 , 一躺一夜。逢上雨天,就抢占大楼走廊。南京蚊子多 , 从黄昏到黎明 , 绕着身子嗡嗡。梦里伸出去的胳膊叫蚊子咬得这红一片那红一片。每天高温 40 ℃ , 汗流浃背 , 要洗澡就到厕所里接水 , 用毛巾擦擦身子。饿了 , 到校园周围小饭馆要碗面条。渴了喝生水、吃冰棍 , 偶尔买瓶汽水。考试空隙 , 往道边法国梧桐树下一坐 , 捧书就看。苍蝇不关照, 还绕着阿红身子周围穷闹。在南京应考20 天左右 , 阿红就这样过着近似流浪者的生活。何止阿红 , 好多外地考生都是这样。没功夫掉眼泪 , 有点空闲还要看书。

      考场上阿红还能够保持冷静。先答容易的,后答难的。所有答题,最后都反复验算。无论汉字、英文 , 都力求规范整洁。交卷 , 他总在最后 : 没必要抢先 , 抢先并不加分。考出成绩 , 那才是大事。

       阿红虽然报考 5 所大学 , 实际他完整地坚持笔试考了 3所大学 。政治大学和北京大学都发生了意外。政治大学 , 体检不合格。因阿红体质弱,不得参加笔试。北京大学 , 头场考英语 , 阿红自觉还可以 ; 第二场考语文,出事了,想不到头天晚上阿红吃多了冰棍 , 泄肚 , 肚子里咕咕响 , 怎么憋也憋不住 , 无奈,自认倒霉 , 退出考场。人生旅途 , 难免遭遇意外。(见《艺趣无涯》242-243页)

       阿红高考之后,1948年秋,父母领着阿红及其弟妹曾乘船东下,到蚌埠,在三经路一个弄堂里小住。就是在蚌埠,阿红从报纸上看到“ 中大 ”录取名单的。那天下着雾雨,街上有薄薄的泥淖。阿红穿过一条街又一条街,到二马路。那时候,二马路是蚌埠最繁华的街道。从一个报童手里,他买了那天的《中央日报》。恰巧刊有“ 中大 ”录取新生名单。考生看榜,那心情还能不紧张吗,一个字一个字看,一行一行字看,又想快,又想慢。又恨不得一眼看遍,又不敢看。忽然在哲学系下,阿红发现了他自己的名字。一看再看,他想跳,他想唱。阿红太高兴了!一个青年,能否考上大学,毕竟是人生一关。在关外,固不是山穷水尽,进了关,未必就柳暗花明。但,过了这一关,终究对成就事业有利。然而,没等阿红怎么高兴,他的心境又像那天的天气,阴沉沉的。进了大学又怎样,大学毕业生失业的有的是,浑噩一生的有的是。事业如港口,离港口还遥远又遥远。

       阿红没有回家,没有急切地去向父母报喜。顺着街道向西走、走。如同一片落叶,飘、飘,飘到淮河边,拣一块石头坐下。淮河汩汩流着,流着阿红兴奋后的仿徨。濛濛细雨打湿了阿红的衣裳。他在思索着,人生漫漫路,今后该怎么走呢?

      几天后,他接着,又从报纸上看到他也被震旦大学、辅仁大学录取。这时的他,心情愉快,无限高兴 , 历经千辛万苦 , 终于考取 3 所大学 : 中央大学哲学系、 震旦大学经济系、辅仁大学英语系。再三思量 , 阿红选择了 " 中大 "," 中大 " 是国立,名牌,收费少。

      当时中央大学报考者达 18000 多人 , 仅取 1001 人。阿红的故乡——安徽颖上那年高中毕业生就有 200 人 , 只有二三人考取大学 , 比率低微。

                                                                                                                             

   5o年后,阿红故乡诗友方庆和先生就此写了一首诗赠阿红 :

 

       楼烦自古出英才, 

       折挂三枝馥颖淮;

       悠悠诗苑炼骄子,

       扛鼎生花李杜来。

 

    其中 , “折桂三枝 " 就是指阿红考取三所大学的事儿。(见《艺趣无涯》243页)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5-04-28 15:57:52
文章评论
幸福群岛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4-29 16:26:41)  
欣赏诗人的别样情怀。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