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访红崖,寻访掉龙湾... [绿染秋情]
- 让我好好陪着你... [史春培]
- 晚安,旧时光... [惜若]
- 紫玉生烟... [莫小仙]
- 再梳妆... [莫小仙]
- 闲话大维... [史春培]
- 蓦然回首间... [云木欣欣]
- 明朝一哥王阳明(续)... [蓝色小妖]
- 年少不识爱滋味... [徐姜清]
- 浅析甲午战争期间一封日... [云木欣欣]
- 广西浦北县恢复建县45... [韦志远]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人性的丑陋没有底线... [醉玉如雪]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戏剧人生如梦诗(2)... [韦志远]
- 圆锁庆典家长祝词... [气自华]
- 月窗探骊---文集... [郭有生]
- 试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 [谭长征]
我们中国人表达情感,大多偏重于【含蓄】,就是用留有让人思考、猜测余地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像欧美人那样张扬、直白地说话。再一个就是,中国人向别人说到涉及自己的事,往往要用“谦词”,比如明明向别人送的是一份厚礼,介绍时都说“送一份薄礼,不成敬意”。而欧美人就不是如此,他们那怕只送了一份薄礼,但也要说“我给你送来了如何如何精美、贵重的礼物”。中、西方像这样相反的表现,还有很多很多。
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环境而形成的。距今2500年前的老子就主张“大音希声”,孔子在整理、注释《春秋》史时,就多使用“春秋笔法”来“微言大义”,就是用一种隐晦曲折的叙述来暗示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宋代文豪欧阳修在主编《新唐书》、《新五代史》时,还在延续孔子的风格,大量使用“暗示”的“春秋笔法”来叙述历史。这都是历史上文化大家的共同风格,当然会带动民间平常人的做事习俗。
近来我翻看自己的读书笔记,看到一首记载在宋人罗烨(庐陵人,即今江西吉安)编辑的一本“笔记体类书”叫作《醉翁谈录》中的一首七言绝句,就再次证明了“隐晦曲折”表达意见的手法不仅仅在史书中使用,在一般人的表达中也是成为习惯了。此诗是这样的:“碧纱窗下启缄封,一纸从头彻底空。料想仙郎怀别恨,忆人全在不言中。”说是一个女子在碧纱窗下打开一封信,而此信是其郎君寄来的,却是一张白纸,没有写一个字。好在此女脑子聪明,或者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她立马就想到自己的郎君离别后思念自己太深,就把这种太深太深的思念寄托在【不言中】了。这就是中国人表达最真挚情感时所使用的【极至方式】,它能让人回味无穷。若象西方人那样,写一封想念妻子的信,为了表达“思念之深”,就扬扬洒洒写了万言,中心还是一个【爱】字。这与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太没法比了。中国人“不着一字,尽得风情”,既节约,又情浓,何其聪明的中国人呀!当然这是说的好的一面。
中国人这种“隐晦曲折”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很危险的一面。这就是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若是聪明人遇上了,而且他(她)又理解得准确,那效果当然好;但是,若遇上一个不太聪明,或者理解时有点错位的人,那很可能就产生了误会。比如,女子收到一封没写一个字的信,可能就有个傻丫头以为郎君要与她绝交了呢。若这样,女子会很失望,情绪或失控,后果会很严重。
所以,当今中国有西风东渐的趋势。就是西方的直白表达情绪也在影响着中国人。你看,现在的年轻人恋爱,就比父辈人【直白】多了。含蓄的成分不断地减少。这种情况把中西方相反的情绪表达方式融合一下,若能取在中间状态,那就是一种很好的民俗了。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