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鲜活的家教文化范本 生动的和谐社会教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463        作者:冷林熙        发布:冷林熙        首发时间:2013-07-06 08:50:49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会员发文
编语:
                                                        鲜活的家教文化范本   生动的和谐社会教材
——赏读《姥姥语录》有感与又们共勉
      
      两年前,由“成都晚报”独家连载的倪萍新著《姥姥语录》曾令我们全家人,乃至喜获我们手机信息的亲友们都激动不已,感慨万千,无不赞叹:“好书、好书……!”“不错、不错、很不错!”“要买、要买,赶快买……!”我们则等不及让全书见报看完,就在短信往来中断言:“此书真不失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好教材”;“堪称溶传统文化瑰宝和现代文明精髓于一体的家庭教育典籍之作。”进而自不量力,废寝忘食地写下这篇只求有感即发,实难精准评价这部看似平平常常,但却承载着万千“姥姥”人生大德大智而颇具特色魅力的妙笔佳作。
(一)一部将中华传统美德既生动形象又充分完美展示于人的代表性力作。
         99岁仙逝,而今已是百余年诞辰的倪家姥姥刘鸿卿,是一个跨越两、三个世纪,三、四个朝代的老太太,老农民。百年苍桑,万千磨砺,练就了她硬朗如铁的身板,坚强若钢的性格,洁白似玉的心灵。血脉相因,薪火传承。从姥姥身上,甚或姥姥的子子孙孙身上,不仅看到无比闪光的精神气质、秉性人格,甚而看得到姥姥的姥姥,乃至上溯无数代姥姥、姥爷的影子与风骨。是的,有谁不明白,中华民族的始祖、世祖,不都是像姥姥那样的农人、农民吗?!更何况,农民中又唯有姥姥这样的女性,最能体现世代中国农人的命运轨迹和性格特质!因此,与其说作者写的是身为老农民的姥姥个人,还不如说,她描绘出了姥姥的前世今生那无数勤劳、善良、智慧、纯朴、坚强、守信、重义、执著的世代优秀农人的群像。或者换句话说,作者让亿万人心中都各有了一个令自己崇拜有佳,可敬可爱的姥姥。用作者“三爸两妈”的说法“哈哈!这不还真写出亿万个活灵活现的姥姥了吗!”
        竟管《姥姥语录》牙根就是写真记实的作品。但它也应当,而且已将无论经历、品格都堪称人众姥姥的农民老太太,泛化成为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人们心中的偶像,时代精神的化身。这就是姥姥形象无与伦比的典型性、代表性意义!也是笔者要特别倡言呼吁的,千万不能以读一般文学作品浅尝辄止的态度,只为兴趣取悦,消遣休闲而读,却轻视智慧启迪,心灵化育,思想教益的首要理由。
(二)一本发掘弘扬农耕文明宝藏,营造家教文化新篇的给力好书。
         纵观百年文学丛林,尤其是记实类作品之列,能把传统农耕文化,如此生动形象,充分精妙地展示、践行于自己的家教重地者,实属绝无仅有。作者将其和姥姥相依为命,长期共处的农村生活经历之耳闻目睹,所想、所作进行了几乎无一疏漏,精雕细刻地描述。其从头到尾,差不多写的全是,一个针头线脑连就一家人甚至几代人的身心;一碗冷水下肚,常当解喝、充饥;一把米熬粥救活路人、病人;一分一文钱,自己花不舍得,而救人助人却慷慨解囊,无比大方;一牙地瓜干充糖果哄着孩子不哭不闹;一根红头绳盼了多少回,也没钱买到过新年,等等这类平平常常的东西。还有就是,牛耕人耙,修房造屋,乡邻邦衬,拉碾推磨,锄禾收割,拾柴挑水,烧火做饭,缝补浆洗……那些普普通通的生计农活。然而,正是这些“家家都遇到的过事”;(作者语)“代代都受过的苦”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思想文化,却使姥姥如家珍藏宝一样,一点一滴地从祖宗们身上接过来,又一点一滴地传下去,以致养育出了一代代恰似姥姥,却又胜于姥姥的子子孙孙。虽然,披星载月过日子的姥姥,比现代社会许多孩子的家长更忙更累,但她没有,也无力像今天的家长们那样,不惜以一次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上万地花钱,让孩子去上有豪车接送,设备、玩具应有尽有的早教、幼教、家教、特教园、校。但是,善解善用传统农耕文化育人奥秘的姥姥,硬是用自己几乎分文不花的“无字天书”,培育出一个个或德艺双馨,或位高品正的杰出人才。真正应了“家贫多出孝子贤孙,国难方显忠臣良将”,“从来豪门多纨绔,自古农家有能人”的名言古训。
        正如作者所说,姥姥虽是一字不识,但却讲得出许多敢与哲人、学者比高下的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并能出神入化般地运用于做人做事,尤其是教育子孙的重要实践之中。姥姥事事处处的身教言传,举不胜举,感人至深。诸如以“大称小称”之比,教人公私分明,先公后私;以“上山顶与居山底”之说,励人奋发上进,不甘落伍;用“霉面团”教育外甥不偷公家的麦穗;接到“蚂蚁小报告”,则用无皮的纯包子馅,告诫作者哥哥不要挑食浪费,只吃肉馅,丢掉面皮儿,等等……,以致使受教者终生不忘,受用一世,还传授子孙。
      是什么原因使传统农耕文化育人之威力如此强大无比呢?!姥姥没有说,也许未来得及说;或是绝顶聪明的姥姥故意留给后人去思考去领悟的吧!然而,姥姥的完美示范,早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作为中华文明根基、源头的传统农耕文化,本是至珍藏宝,源远流长,血脉骨肉,水乳相溶,如金似玉,教益无穷。如此百年罕见的《姥姥语录》,千载难逢的先人箴言,不正为我们提供了为什么要教育好子孙,怎样教育子孙,如何选择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的启迪与点化吗?!试想想,如若家家都照姥姥那样去做,人人都学姥姥那样修身齐家,做人做事,我们的子孙后代何愁不会有作有为,身心美好?!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宏图伟业何愁不会指日可待?!
(三)一个以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文风赢取奇妙神功的文学写作范例。
         为什么《姥姥语录》这本普普通通的书,会在我们广大读者之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而都恨不得先睹为快,奔走相告呢?这除了书中那位浑身是宝,语惊四座的姥姥形象本身之外,书作者的神手妙笔也堪称一枝独秀,尽显奇风异彩。其神、其妙,其秀、其绝,并非是人们屡见不鲜的追求光鲜花俏,靓丽华美,浪漫激荡;而是作者所一贯坚持的平中见奇,素中求美,朴实无华,通俗易懂,而又颇具幽默、雅趣而耐人寻味。试想,即便有再好的主人公原形,再丰富熟悉的素材基础,如若没有精巧的语言文字表达功夫;没有沙里淘金的选材剪材组合技艺;没有严密清晰的多向思维和人物形象把持能力;没有像作者那样点石成金,甚至化腐朽为神奇,善以幽默风趣甚至亦庄亦谐,又不失思想含蕴的调侃戏说,而纵横捭阖,得心应手的拿捏魔法等等,要取得如此公认的写作效果都是不可能的。通览《姥姥语录》的章章节节,亮点、箴言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一看就令人耳目一新,窃喜连连,竟至忍俊失笑。诸如“天黑天亮”,“大称小称”,“精神储卡”,“蚂蚁告状”,“山底山顶”之比拟;以及“真话与假话”,“好事和坏事”,“幸福与艰辛”,“人与神之分”,“命运和使命”,“老天与自己”,“三爸两妈”,“杀富济贫”等等,恰到好处,妙趣横生地叙议辩说,以及变着百般花样让姥姥高兴、快乐,为她添福、添寿,却又不知是为姥姥好,还是不好,这类与众不同的说事儿、设问,都使这部新作频添了独有的特色和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这一切,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书作者当年驰聘于电视主持平台的精彩画面,唯有那高大端庄,可乐、可服亿万观众的倪萍式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如今的这一范本力作的文风、文味儿不正是一脉相承,别无二致吗!姥姥的修为、箴言加上作者的灵心巧手,理所当然地凝成了《姥姥语录》这样让成千上万的读者如获至宝的好书。其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社会历史价值与文学著述成就都理所当然地不可忽视和低估!
       千年修成“老农姥”,百年化育“金泥萍”。借用作者的趣笔风范,将姥姥这个无冕哲人戏说成与“尼采”同宗同姓;我们专用泥土之“泥”,将倪萍戏称为“金泥萍”,以特指作者一生受享于姥姥“太农民”的乡土教育法,造就了自己独树一帜,平实通俗,质朴无华的文字语言写作著述风格。从而使作者这个土生土长的“泥娃仔”,成为会做、会说、会写、会画的“四会”能人、超人;成为不愁没钱花、不愁无人夸、不愁没地儿耍的“三不愁”主持人、著作家,成为既像姥姥又远强于姥姥而浑身如金似宝的富人、名人、贵人。
        可以相信和预期,《姥姥语录》作者的独特文风,一定会影响带动一代新人,营造更加求真务实,适于亲于亿万大众的文学新氛围,新气象,新局面。这不,从写本文开始,我们不就立马学起倪萍的风格,并将其体现于字里行间了吗?!
                                                                           
                                                                                                            2013年2月于锦江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