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日记
本栏所称的日记,是指作者对某天发生与处理的事务或观察的东西写下来的记录,一般为能体现个人活动、思考或感觉的文字。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日记
张士寓衚衕
文章来源:红旗渠        访问量:1047        作者:张振海        发布:浓浓        首发时间:2014-02-28 13:30:43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清代中叶,张家远祖从南丰村迁此,聚族而居。至其孙辈一位叫张士寓时,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在胡同先建了三座四合院。当修第四套四合院时,张家财力耗尽,三代后衰落,房产卖于苏姓。苏姓家族因善于经商发家,把这个胡同大多买了下来。张姓家族的后代流散到村子西北、东北、东南角的四隅之地,有的四散外乡。后来一些外乡人陆续迁入,除了张、苏两姓户多,又有王、郭、程、牛、彭、秦互为邻里。至今仍旧叫张士寓胡同,应该与纪念这位建造胡同的先人功德有关。

                           张士寓衚衕

                               张振海


 221日,因事回老家任村,恰逢郑州大学郑东军教授等来此调查古民居。我是当地人,又是文物同行,陪同导游自然是分内的事。先看了泰山庙、进士第、翰林府、西券楼、南券门等古建民居,最后进入张士寓衚衕(衚衕源于蒙古语,原是对北京小巷的通称,后来为书写方便而写成胡同)。

 胡同里积雪伴着泥浆,院墙、门楼有的颓圮,显得有点凄凉。也有几家新改建的高楼、大门,但仍掩不住这里一座座古朴典雅的民居群。

 这是一条位于林州市任村镇大街东边南侧的胡同,东西长180米,宽3米。西口大街对面是牛姓宅院,可能是为了不对牛家构成“街衢直冲”,也许讲究的是曲巷通幽,胡同中段拐了个弯。

 拐角处的小院陋室,是我出生的地方。虽说5岁后多在市区生活,但浓浓的乡情时时依恋在心底。

 任村胡同多正南正北。有牛家胡同、傅家胡同、岳家胡同、苏家胡同、大碾胡同、透气胡同等,唯独张士寓胡同是以人名命名的。清代中叶,张家远祖从南丰村迁此,聚族而居。至其孙辈一位叫张士寓时,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在胡同先建了三座四合院。

 常言说“修房盖屋,累断腰脊骨”。当修第四套四合院时,张家财力耗尽,三代后衰落,房产卖于苏姓。苏姓家族因善于经商发家,把这个胡同大多买了下来。张姓家族的后代流散到村子西北、东北、东南角的四隅之地,有的四散外乡。后来一些外乡人陆续迁入,除了张、苏两姓户多,又有王、郭、程、牛、彭、秦互为邻里。至今仍旧叫张士寓胡同,应该与纪念这位建造胡同的先人功德有关。

 “胡同”一词,最早见于元曲,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词句。蒙古语称“水井”为“胡同”。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水井周围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将水井转为街巷之意,称为胡同。元初兴建元大都(即北京城),当时城内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分开,中间辟有通道,这种通道在蒙古语中读音为“火疃”,后转读为衚衕。至明代始改“衚衕”为“胡同”。在五六十年代,一些在外地往任村家里写信时,却仍写着“张士寓衚衕”地址。从字面上推而论之,元代这里便已形成了胡同布局。

 胡同路原是青一色的板石,中有尺余宽且浅浅的排水渠,闪闪发光,似片片青云洒落路面。

 四合院大门一般选择院子的东南(路北)或西北(路南)“吉方”的位置。但此胡同南侧两套四合院的大门却位于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是大门、影壁、前客厅、后楼院、后花园等组成。大门内的影壁是建筑群的“序言”,风水家认为大门正向不吉,或冲路、或冲屋角,或面对山谷“煞气“重,故须以影壁遮挡拦截。客厅、楼房多为抬梁式构架,硬山式屋顶,青砖黛瓦。雀替多饰石榴卷草,柱础上刻瑞兽嘉莲。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又有青石根基、线角、踏跺、门墩,古式雕花窗,黑漆双板门,这些建筑具有冬暖夏凉、严紧安全、清净舒畅的特点,倍受胡同人世代的青睐。

 梁架、柱间以穿枋相连,较多地采用了透榫结构做法,使纵、横向木构架相互支撑、搭结,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整体。建筑中的隔扇门、槛窗、雀替等构件上施有各种纹饰和雕刻,是胡同古民居装饰工艺中的精华部分。这些木雕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构图设计颇具匠心。内容以鹿鹤、蝙蝠、花卉和人物故事多见,不但雕工细腻,且造型、布局富于灵动感,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世俗情趣。

 选址和布局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灵活设计,强调人与建筑、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院落依势而建,布局富于变化。小的院落,往往只有一个天井院,院内多种梨树、石榴、月季花。而大的院落不仅有围墙、门楼,而且院内层次很多,以回廊、台阶相连。后楼院正房是五间两层楼房,厢房门额上木刻“居之安”“吉且安”“致中和”等字,传递着主人追求道德修养达到不偏不斜,不走极端,十分和谐的“中庸” 境界。后花园多有石碾、石磨,有的还有水井。每套四合院两侧有通往楼院的小巷,南北长在2030米,宽约2.5米左右,与胡同相交,把四合院切割如长方形”豆腐块”。民居群分布于胡同两侧,层层叠叠,参差逶迤,远望之下颇为壮观而富于美感。

 西侧的四合院曾经是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建立的“德兴货栈”。路北的一套四合院倒座开着东南门,大门外设踏跺、垂带,墙外有耳朵状拴马石,还有一雕刻精美的上马石。院内东西厢房各三间,北边五间客厅为日寇飞机轰炸坍塌,只剩四面残墙(现已新建楼房)。向北正中是五间楼房,西厢留下当年炸后的残墙。复北去有楼院,东西楼房分别三间;堂楼三层五间,现剩下两层。

 百余年来,衚衕里乡情浓郁,民风淳朴。在外打拼的人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并不求变龙附凤,期盼的是家人幸福,国泰民安。村里有人说,张家衚衕“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一方热土造就一方才俊。清代就出过监生、贡生、武生几位有功名的人,后代有的家中还保留清代的銮驾仪仗。民国和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既有政界精英、杏林高手、考古达人,还有作家、记者、编辑、空姐......他们都在为自己一生的梦上下而求索。

 老人们坐在自家门墩外,一直在絮絮叨叨讲述这里的家事,言语中流露出对衚衕深深的眷恋。几十年的生活变迁仿佛就在眼前。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城市喧嚣,有的是岁月和亲情,是曾经酸甜苦辣的一天天,是几十年深深记忆中的一年年……

 当走访罢衚衕时,我们的鞋上沾满了泥浆,裤腿下部溅满了泥巴点。在送别客人时,已是日薄西山。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3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4-03-17 09:12:38
文章评论
浓浓 评论 (评论时间2014-03-01 16:50:47)  
感谢主编点评,感谢阅读!
疏景晚香 评论 (评论时间2014-03-01 00:59:43)  

一个胡同的变迁,也饱含一段历史的风云际变!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