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130 作者:酎泉老人 发布:
酎泉老人 首发时间:2011-05-13 08:39:46
我的姨母
一直想写点关于姨母的文字,又苦于了解甚微。萦怀不下,还是企图将一些碎羽连成翎扇。
姨母王氏,芳名不详,与母亲为表亲,一同嫁在我出生的村子,早年又一同随丈夫在太原谋生,日军攻入山西后,又一同逃回太谷老家。所不同的是,父亲在太原是打工,所以回太谷后就留下来种田,而姨夫兄弟二人在太原有商号,所以不久又返回去经商,姨母就带着女儿在家里留守。1949年3月解放军全力攻打太原,姨夫死于攻城炮弹,姨母与女儿相依为命。因了这许多缘故,我们两家一直来往密切。
姨母的家庭我毫无所知,姨母似乎也不识文字,可是她那种大家闺秀的气质,令我印象深刻,举手投足,高雅娴静,说话声音柔细,从不与人争吵,靠着丈夫在外赚钱,殷实富有,不必像其他农家女子一样下田劳作,只在家中打理家务,每日忙活的就是缝缝补补,烧菜做饭。不记得她是否爱打麻将,但有一种嗜好我是记忆深刻的,那就是吸烟,而且要吸好烟,她常常是坐在炕上,铺开衣料,一边裁剪,一边吸烟,一边与妯娌聊天。
我12岁那年,43岁的母亲病故,我与哥哥一下子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姨母就出面帮着抚养我们兄弟。因为我最小,故而着力最多。我秋冬换季的衣服,过年的新装,大多是姨母一手操办,用不着父亲花一分钱,费一份力。时不时,还会塞给我一些零花钱,数额多寡不等,逢年过节还会多给一些。
姨母家住在村子偏南、横贯东西的主干大街上,我家则在村子靠北的后寨里,姨母说,你愿意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二姨给你做点好吃的。那时的农村,多以玉米、高粱等杂粮为主,白面是比较稀罕的,而姨母家一年四季总有白面可吃,以此我隔三差五就往姨母家跑,轮到午饭时分,她就做我最喜欢吃的面食“剔尖”(又称“拨鱼”),浇上自制的西红柿酱,实在味美可口,筋道耐嚼。这样去去吃吃,连我表姐也知道了我的爱好,以至我后来回乡去看我她一家时,表姐夫给我做得还是这种面食。
我读初中的第一年暑假,姨母说要带我去太原,因为她要去走亲戚。临行前,姨母说:“你姐姐、哥哥都是在太原出生的,唯有你生在村里,你也随我去看看太原什么样子。”于是随姨母到了省城。这是我第一次离开故土,也是第一次坐火车,当然也是第一次见识太原。姨母给了我一些零钱,让我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时我正迷恋学画,竟然在书店买了两本大画册。姨母看了,问我:“这个有用?”我点点头,她就说:“那你就好好收着。”当时并不懂得姨母为什么要带我上太原,后来大了,才慢慢体味出姨母的良苦用心。她是有意让我认识村子以外的世界。
1958年我考上北大中文系,姨母得知后高兴得抹了一阵眼泪,说:“孩子,你终于有出息了,你妈在地下也会高兴的”,随后立即给我准备棉袄、棉鞋。她听说我表姐有个同学是前一年考进北大中文系的,就叫表姐带着我到县城里去找人家见面,拜托人家在学校里多加照应。表姐夫正好在车站上班,她就又一再嘱咐,一定要把我送上火车。
我最后一次见到姨母,是1965年带着新婚的妻子回乡省父,专程去看望了她。此后因着学习外语、出国任教、公务繁忙就难得再回去,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未能见着。1972年,我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7届大会,一直想着给她老人家带点礼物,想想她唯一的嗜好是抽烟,就用有限的外汇补贴买了两条“三五牌”香烟,想让她尝尝外国烟的味道。我认为,这是我当时能达到的最高的报答了。然而,我年底回到北京,就接到表姐的来信,告我姨母已经过世了。我大大痛哭了一场,我给她唯一的报答,她竟然没有来得及享受。人世间恐怕没有比这更让人难以释怀的了。
谨祝姨母地下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