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难忘的故乡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015        作者:和继乡        发布:广林山人        首发时间:2010-07-08 17:07:00
关键词:虽然离开故乡五十多年了,但许多事情却留在聊我的记忆中。
编语:

难忘的故乡

故乡阳谷穷李寨,缺粮就吃荠荠菜。

没刀就用手来薅,没有茅蓝用衣包。

一望无际大平原,遍地黄土石难找。

十年九旱盐碱地,一年不旱黄水泡。

村西水坑好几个,村东学校关帝庙。

油灯照着泥土房,扎着战带木桶挑。

家家纺车织机响,穿着紫花褂子袄。

男人包着洋手巾,女人戴着头箍套。

娃娃装进沙袋里,连脚棉裤瞎摸瞧。

夏季淤泥挖泥鳅,小孩夜晚摸知了。

天热就去屋顶睡,喝汤孩子撒羊羔。

冬天晒暖又拉呱,关公武松加曹操。

瓢装麦子换油酱,刮土滤盐也不孬。

蹲在橙上来吃饭,端着饭碗满街跑。

窝头沾着盐水吃,糊涂豆沫卷子好。

拿着钎子串树叶,拉着耙子去搂草。

推着红车去赶集,看完敌羊吃火烧。

喝碗凉粉胡辣汤,粜粮籴面油醋捎。

我的故乡在山东省阳谷县李台乡李寨村,位于鲁西北的黄河北岸。

京杭大运河从县内经过,村南五里是《水浒传》说到的祝家庄(现叫甄台、祝口街、明堤),再往南就是秦始皇为防黄河水而修筑的金堤,金堤南就是瓦岗寨;村北就是黑旗军领袖宋景诗的故乡,再往北就是武松打虎的景阳岗。军阀混战时期,村北面的薛庄有一个叫薛海秀的人是韩复渠属下的师长,曾招兵占领十几个县宣布独立,后被韩复渠派兵剿灭。往西20里的寿张是发现中华始祖之一蚩尤的首级的地方及马陵道。西南边的范县就是“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当县令的地方(郑板桥又名郑燮是杨州八怪之一,在清乾隆年间他曾在杨州卖过画。另外是:金农、李鳝、黄慎、汪士慎、高翔、高凤翰、李方膺)。东南的单庄有东阿王曹子建的墓;黄河南岸的班鸠店是程咬金的老家。在晴天的时候能看到黄河南岸的梁山。

景阳岗武松打虎、武大郎卖烧饼、潘金莲、西门庆等故事使阳谷家喻户晓。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孙膑大败庞涓的古战场遗址-迷魂阵、齐桓公大会诸侯的会盟台、北方四大名寺之一的海慧寺、龙山文化遗址、狮子楼等也很出名。

故乡是一望无边的大平原,儿时的印象是:“天连着地,地连着天,天像大铁锅,地像大碾盘。”到处是盐碱地,自然条件极差,十年九旱,一年不旱就发大水。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渡过的,尽管生活很苦,但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我们家闯关东离开家乡到现在已四十多年了,但家乡的景象经常浮现在我的面前。家西的水坑、家东的关帝庙、家前的枣树行、院里的石榴树,同继才、爱春、爱景、月环等在一起捉迷藏、打耳、撒羊羔,在大坑里打澎澎、挖泥鳅、在林柳行里放羊、拾柴、摸知了等许多景象都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以前由于自然条件差非常差,加之人祸不断,十年九旱,一年不旱就发大水。种的麦子象香头似的,一亩地只能打不到一百斤小麦。尤其是我的老家李寨村就更穷了,人们都说:“穷李寨穷李寨,没粮净吃荠荠菜,没有刀用手薅,没有茅蓝用衣包”。乡亲们生活十分困苦,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饱穿暖。当时吃的是掺野菜的干粮,喝的是四个眼珠的稀糊涂,穿的是自产自织的土布衣服,住的是泥土房,烧柴是用耙子搂的草或树叶,照明点的是煤油灯。

当时经济十分落后,手巾叫洋手巾,机器布叫洋布,煤油叫洋油,钉子叫洋钉,人们理发剪分头叫洋头,火柴叫洋火,外地话叫洋话,还有洋枪、洋炮、洋马、洋鸡、洋犁子、洋钯等,总之凡是以前没有的都冠以洋字。过去人都是用刀剃头,以后用推子剪的头就叫洋头。

自行车就叫洋车,只有当官的才能骑上洋车子。村里偶尔有骑自行车的,小孩就在后边跟着喊:“一间房子两根梁,上面坐个兔子王。看见爹不下车,看见爷爷晃铃铛”。从外地来了人如果说话口音与我们不一样,小孩就喊:“说洋话放洋屁,再说洋话打死你”。

家里的器皿坏了舍不得扔,都得想办法修上再用,如缸、盆、碗破了就锔上,锅烂了也要锔上。街上常有人喊:“锔盆、锔碗、骨碌锅了”。

由于贫穷,人们全身从头到脚穿的全是自产自织的土布衣服。棉花是自己种的,线是自己纺的,布是自己织的。妇女们经常纺纱织布到下半夜。买不起染料就用高梁壳子、石榴皮、皂角或锅底灰煮水染布。没染的布就是土黄色的,叫紫花布,做的衣服穿上颜色与地里野兔子的颜色差不多。成年人都穿着土布衣服,头上包着手巾,腰上扎着叫战带的布带子,脚上穿着千层底的部鞋。那时候只有很高级的人才能穿的起洋布衣服。

小孩出生就装在沙袋里,脏了就把沙土倒出来再换沙土。小孩大些会走了就穿着连脚面裤(帽、棉袄、棉裤、鞋一体的衣服)。

买不起雨衣,就用高粱叶编蓑衣穿。

洗衣服没钱买洋胰子(肥皂),就用槐树籽砸了当肥皂用,或者到坑里去洗衣服用棒槌捶。在村边的坑里经常听到妇女捶衣服的“嘭、嘭、嘭…..”声。

由于贫穷落后,个别经济条件稍好的人都很牛气,人都说:穿皮鞋高抬腿,镶金牙大咧嘴。人们都盼望有一个较好的升活条件。有一个歌谣唱道:孩子孩子你快长,长大了当连长,骑洋车披大氅,穿着皮鞋嘎嘎响。

人们平时吃掺野菜的干粮或是地瓜面的窝窝头,用叠列筐子装着,有时也用野菜与树叶子做成团滚一层面蒸上放在旆子上。最好吃的是高梁、豆子再加榆树皮面的窝窝头,再喝些糊涂。没有菜就沾着盐水吃。到晚饭时(叫喝汤),经常能听到女人大喊:“小他爹,喝汤了,小他爹,喝汤了”。许多人都端着大黑碗拿着窝窝头咸菜条到处走,大家凑到一起蹲着边吃边拉呱。

有时用鸡蛋换葱、酱等,用麦子换杏吃。盐买不起,就用盐土滤盐(叫小盐)。

人们一般吃棉籽油。平时吃不到肉,过年时只买一小块肉(约一斤重)要先供老天爷,再敬老祖宗,上完供后,再放到锅里同白菜粉条一起煮一下借借味。吃饭时人们只能吃菜,饭后把肉捞出来备客人来时再放到菜锅里借味。人们把这块肉叫肉头子。到过年时只能吃一些花卷子(用白面加一层高粱面卷的)及杂面扁食(就是用麦面加高粮面包的饺子)。只有初一与十五才能吃上白面扁食。有时也做一个花羔。在年景不好时,就用杂面外面包上一层白面当馍馍吃。

在赶集的时候,有些钱的人能买一碗豆沫、胡辣汤喝就算高级的美味佳肴了,其实就是在玉米粥里加一些粉条头菜叶之类的汤。

到了二月二就炒些黄豆吃,据说能防止蝎子蜇。

那时从没听说过冰果、雪羔。天太热了就买一块冰,用藕叶托着吃。冰是冬天水坑结冰后,从水坑里砸出来运到地里挖坑埋上,等夏天挖出来吃。小孩最高级的零食是吃一块梨羔(粗造的土糖)或舔一舔用秫秸竿沾的糖稀,再就是把甜秫秸或茅秧根当甘蔗吃。

小孩有病谗了就烧一个“卜鸡”吃,就是用面搓一个长条面放到灶火坑里烧;小孩过生日就煮一个鸡蛋吃,据说可以滚灾。

人有了病就做一碗疙瘩汤或面条吃,就算是病号饭了。如果小孩咳嗽了,就用铜勺子放香油炸蜘蛛给孩子喝;长疮了就用胶皮烧了和香油抹;那里受伤了出了血,就在滑石猴上刮些粉面涂上;嘴巴肿了,就用小瓢划一划。

人们住的是用黄泥堆的平顶泥土房,房盖上都是用碱土铺的。夏天人们上去乘凉、睡觉。到了冬天,由于屋里没有取暖设备,屋里太冷,人们盖着两床盖体(被子)还冻的慌。

等到太阳一出来人们就起来出了门,坐在屋外边朝阳的地方晒暖(晒太阳)。男人们边晒暖边拉呱,讲一些天南海北的事或古代故事,妇女们经常聚在一起一边拉瓜(聊天)一边干活,看着孩子还纳鞋底子或编麦秸辩子。大点的小孩都到处乱跑。

遇到村里死了人,发丧时路过的人家都在大门前撒了一趟草灰,据说能挡鬼。

到了伏天,人们热得受不了就去坑里打澎澎,刚一下到水里,水表面都烫肚皮。也有人去高粱地里去打高粱叶子,热得受不了就索性光着身子干活。

做饭就烧一些树叶及烂草,不易燃烧就拉风箱吹。地里的各种庄稼棵、茬子、叶子全部被收了回来;人们还用靶子搂草,地边的小草就用小铲抢下来;连掉到坑里的树叶都被人们用耙子挠了上来;小孩用钎子去拣树叶,如果能拣来一串就能受到大人的表扬。那时候的地里走几里路都看不到一个草叶,只有黄土遍地。

那时人们基本没有见到过汽车。人们运送东西一般用地排车子或全木制的独轮车(又叫红车子)。红车子一推吱吱响,在当时是较高级的运输工具。有出门做买卖的人,家里人盼着回来,到了晚上只要听到红车子响就知道人马上要到家了。

家乡到处是盐碱地,零星的长些草,也有较耐盐硷的林柳。地到处是白花花的,人们用锹刮下一层,装到盛有草木灰的筐里,用水过滤然后晒干,就成了可以吃的小盐了。

老头都穿着大布杉,腰里扎着战带(布带子),戴着小圆帽;老妈妈(老太太)都是小脚,走路就像要摔到了似的,头上挽着疙瘩鬏戴着头箍子;成年男人腰里别着烟袋,烟袋杆上挂着烟包及火连,吸烟时,用火连打火石打火点烟;小伙子在夏天就掏一个小燕子训练,做一个小笼子挂在腰里,燕子就趴在笼子里,干活休息时,就拿出笼子放燕子飞出去,一打口哨就回到了笼子上。闺女们(姑娘)梳着一条大辫子,如出嫁了就挽起了疙瘩鬏。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   条】
文章评论
赵凯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7-08 20:16:00)  
我家乡是辽河平原。在您的文章中感受到了黄河下游平原。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