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杂文
本栏所称的杂文,主要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杂体文章。包括随感、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杂文
感觉民族素质在显著下降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494        作者:褦襶子        发布:褦襶子        首发时间:2010-03-22 20:59:00
关键词:素质
编语:
    一个学生在作课堂笔记时,问我思想的“思”怎么写。在我疑虑这个学生是不是在戏弄我时,看到这个孩子的脸因为羞赧而红得异常,于是在一声叹息后,在黑板上写出这个“思”字。居然有几名同学看完黑板后才低下头继续写笔记。虽然是中学生了,几个字不会写,哪怕是非常常见的字不会写也似乎与素质拉不上关系。也许有的读者看到这还会觉得笔者过分夸张。中学生怎么会连一个思想的“思”字都不会写呢。或者还要建议笔者,编故事也要编得有说服力一点,选个难度适当一点的字。可惜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而且倘若只是偶尔或个别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问题是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更为可悲的是,年轻人的思想能力日渐衰落。    
  近年来,从教二三十年的同仁们都有一种感觉,学生的素质一期不如一期。而且差距越来越显著。于是我开始通过关系与同学、朋友印证这种感觉,居然大家的感觉奇迹般地相似。但这必定还只是个别地区的现象,缺乏广泛性。于是我又通过网友征集这方面的信息。结果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地方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学生素质下降现象。今行此文就是要通过广大读者,更广泛地探究一下这种现象的程度。    
  上网以来,经常发现许多文章被相当多的网友误解。起初还以为是中国的网民素质与作者的表达能力的局限性所致。后来因公到国内一些地方学习,发现国人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的下降并非只是某些个别地方个别层面。这引发了我对于民族素质变化的更广泛思考。随着征集信息的越来越多,我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正在下降。网上搜索结果,觉察到这种现象还不只是我一个人。许多的教育界同仁正逐渐清晰地感觉到这种现象的存在。    
  新中国六十的教育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资金获得者。中国人在科技领域里的独创与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比例极不相称。中国的孩子正在被世界其他民族嘲笑为考试机器。前不久震惊全国的大学生救人事件,国人正沉浸在道德意淫中。80后90后又可以凭之证明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即使有一些人对此有些什么想法,也不敢触怒动辄就搞什么人肉搜索,甚至以全体网民的名义登门问罪的网络“正义”的化身们。绝少有人思考这些大学生有没有比这代价更小的救人方式!整个社会应该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本来网络力量应该是遏制中国社会邪恶势力的,可是半个多世纪的强化教育,让国人基本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成了被操纵的力量。悲哀的是这类国人自身还完全感觉不到是被操纵的。爱,本来是一种感觉。真正的爱国,是国人灵魂对祖国的反应。可是当国人丧失了灵魂,哪里还来的“爱国”!在爱国的名义下,许许多多的缺乏独立认识能力的网民们,被利用来打击那些真正爱国的网友们。中国的问题积弊太深,岂是平庸之辈能够看得出端倪的。那些找到中国发展症结的网文,常常因为触犯即得利益阶层的利益,而被即得利益阶层利用部分网民的愚昧误导其“绝杀”。这好比一个人脸上有了污渍,能够告诉这个人的是期望这个人拭去污渍的友善者,只有想看笑话的别有用心者才会袖手旁观。可是许多网友不懂得这个道理。一见到有揭露中国问题的网文就群起而攻之。甚至诅咒为汉奸,卖国贼。有经验的人,都懂得在当今社会应该留意的是那些整天夸你的人,尤其是言过其实赞誉你的人。    
  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对于扼杀国人创造性感触颇深。数理化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把各类题型都做到。教师授课,很少讲其思考判断的依据。教给学生的就是试题解题步骤,以便考试时对号入座;文科知识的学习也如出一辙,虽然现在新课改倡导能力培养,可也只是把过去唯一的答案,换成选择答案。从事先确定的几种答案中选出一种。能力测试的难度也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花样翻新实现的。如果说有什么提高的话,那就只有识读能力,仍然存留在文字层面上。对于问题的答案绝大多数还是在“对号入座”。笔者从事过初高中语文教学与历史教学。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是凭借着教学参考书来授课的。所谓经验,也多是教学时间久了把教学参考书的内容铭记在心而已。历史教学就更僵化,什么“影响”?“意义”?“性质”?还都得死记硬背。虽然不要求一个字不差了,可是内容是绝对不允许与之相悖的,甚至差之毫厘都是得去分的。    
  比方说刚刚过去的本市全市统一考试,提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一是要阐明“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二是要说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每缺一句就得扣二分。“开天辟地的大事”说成是“重要大事”都不行。教务处与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在考试前开考务会再三强调说一定要严格按上面提供的答案批卷。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每次考试题中都会有一分到二分的发挥题。如本次全市统一期中考试中有一道题:“五四运动体现出来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给的答案是:“爱国主义精神(符合题意即可)”。教务处传达市出题的教研员的解释是与爱国主义有联系就是符合题意。本市是北方一个比较闭塞的小城,可是咨询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网友,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存在这种问题。相关方面的解释是为了批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强化教育,已经废掉了大多数国人的思考能力。国人之所以现在只能看眼前事物,稍稍复杂一点的事物就理不清头绪,这都要“感谢”新中国的教育。前面提到大学生救人事件。救人是应该肯定的善举,可是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通过现实找寻代价最小的救人方式。可是在我们当前的许多网民们,一看到这种观点,就会立即群起而攻之,大骂阐述此种观点的文章作者冷血,甚至“大义凛然”地恶语相向,与持这种观点作者大侃救人的价值问题。刚刚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质疑救人方式,就有人抛出美国的理念,说什么如果美国人考虑救人的代价就不会拍《拯救大兵瑞恩》了。    
  一个具有时代文明水准的社会,的确不应该计较正义的代价。只要是正义之举,就不应该考虑代价。可是这不意味着不可以努力争取最大限度地减小正义之举的代价。再说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正义的极致就可能演变成罪恶。就说救人,如果意外地救人的伤亡人数比被救的人伤亡人数多,那另当别论。不但不应该受谴责,还应该肯定。就象这次的大学生救人的结果。那些因为救人牺牲的大学生理应得到世人的景仰。可是如果事先完全可以预知结果,或者因为救一个人要牺牲几十人甚至更多人的性命,那就不是正义之举了,而是罪恶。因为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没有谁的生命值得别人用更多的生命去换(当然如果这个人的生命关乎更多的人乃至成千上万的人生命或利益可以另行斟酌)。    
  撰写网文以来,有一个宗旨。就是期望引导国人理性地认识社会。可是经过一些大论坛交流,我发现半个多世纪的强化教育结果,不是一些人的努力就能改变的。要激活国人长期休眠的思考能力,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中国改革开放虽然困难很多,可是最大的困难还是国民素质。中国的教育已经不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了,温总理最近考察教育时说,中国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合改革发展的需要了。甚至可以说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中国的改革开放吸取历史上改革失败的教训,没有直接触动保守派的利益,而先发展经济,逐渐改革体制。然而由于体制改革速度严重滞后,致使保守派与改革派形成一个庞大的即得利益阶层。保守派与改革派都趁机攫取公共财富。凡有利于维护即得利益的就要誓死捍卫,改革派也因为即得利益驱使改革的主观愿望大幅度减弱。为了欺骗民众接受被榨取的现实,愚民教育是最好不过的手段。纵观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总是在形式上做文章,而不是来一个真正的思想大解放,其根源就是一个“利”字。尽管最高层从统治安全的因素考虑,制定了一些缓解社会矛盾的方案,可是即得利益阶层已经尾大不掉。中央教育改革精神到了地方就被这些即得利益阶层扭曲成残疾国人灵魂手段。    
  一个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春秋战国,各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政权生存进行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那是为了集众人之智慧,维护其统治。然而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已经把春秋战国形成的那点精神财富消耗殆尽。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统治阶级危机,再一次给国人创造了思想解放的机遇。然而“五四”以后,思想独裁严重制约国人的认识。阶级斗争的须要,致使中国的思想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两大对立体系上。甚至有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严重对立的倾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外来的文化必须消化吸收。当前我们的难题是,较难消化泊来文化。结果弄得邯郸学步,新的没有学到,原有的也丧失了。    
  精英教育,培养起来的那些“精英”是无法独自承担民族发展的使命的。中国教育再也不是一个简单地制约改革的问题,而是已经成了华夏文化能否传承的问题。然而庞大的中华民族仅靠极少一部分思想者启迪,是无法恢复生存活力的。80后与90后之忧,还只是个信号,新世纪之忧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   条】
文章评论
寒江雪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3-22 22:29:00)  
深刻,切实令人感到忧虑![顶][顶][顶]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