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此景只能天上有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912        作者:云过青峰        发布:云过青峰        首发时间:2010-01-31 06:29:00
关键词:景 天上 有
编语:
    仙境,谁也没有见过。人们往往把想去而去不了的地方,或有人偶尔闯入某地,回来后绘声绘色的让人们听景,听者尽情的发挥想象,那地方便成了仙境。
    梵家的仙境往往比俗家更胜一筹。原本天下名山佛占尽,僧人们向往的仙境便是漫天飞花,遍水白莲的西天胜境。

    大寺,这地名是怎么来的,谁也说不清楚。倒是民国时期的佛史专家蒋维乔,在他一九二九年出版的《中国佛教史》一书中提到:“鸠摩罗什十大**之一僧略,居长安大寺。”看来,大寺这地名确是因寺而名,后来,就成了村寺合一的地名了。
    二〇〇七年六月九日,玩不够发帖召集去大寺。当青山即将衔住落日之时,大寺呈现在我们面前。
                    寺僧的化石
    夕阳辉映着大寺,秦岭深处的落日显得格外的大,别样的红,放射出苍劲的古韵。大寺,是一片不规则的谷地。四周的座座小山像喀斯特地貌一样拔地而起,;谷地里的大寺村,瓦屋零星的散落在花草中,此时正是家家冒出炊烟,夕烟在草甸上缭绕的时候。但它们却像沙盘上的模型一样,静静的呆在那里。一打听,才知道大多数村民已搬到山外去住了。
    我们下到谷地,来到一座房前。一村民介绍说这就是姚秦时代的大寺,现只剩下石碾石磨了。他用下巴向前方大草甸一噘:“那里原来有一百多座佛塔呢。”我向西望去,远处有一面巨大的赭石色峭壁,一块块峭岩紧挨着,庄严矗立,好像一群身着袈裟的高僧正合十诵经。已落下一般的红日,如佛之背光闪耀在这组天然群雕之后。佛的**们没有逝去,他们已化作了青山:早晨迎接第一束阳光;傍晚的落日又让他们的身影光焰无际。
                    天上的篝火
    大寺只剩下两家人:书记家和曹家。书记家的人来得快,把一半的驴领走了。曹家来了个小伙子,央求着我们到他家扎营过夜。他不停地说他妈和他的媳妇做的旗花面如何好吃,又说家里如何干净。小曹的双唇较厚,两颗门牙略往外龇。他一说旗花面的“旗”字时,那两颗门牙就往外突。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们不得已而背着行李,拖着沉重的腿向他家走去。
    曹家有坐西向东三间大瓦房,房前有一片干净平整的院子。院旁有养土蜂的蜂箱。有养香菇的菌房。除此之外,房前屋后到处是天然花草。
    一张小炕桌摆在当院,十几个小凳围放在小桌四周。大家一闻到旗花面的味道,忙把酒肉放在一边,一碗接一碗的狂喝旗花面。屋内,一盏油灯挂在灶房的立柱上,小曹他妈不停的下着旗花面,用大木勺在锅里不停的搅着。小曹媳妇不停的拉着风箱,灶口喷出的火苗映红了她的脸庞。驴们一边呼噜呼噜的吃着面,一边窃议小曹媳妇长得挺漂亮。
    吃完饭,小曹端来一口破铁锅,在锅里加上柴火,篝火就燃烧起来。六月的大寺,夜晚仍是很冷的。大家围坐在篝火旁,火烤胸前暖,风刮背后寒。山风不时的变幻着风向,出其不意地将火舌向每个人燎来燎去。我不时的去柴房取柴火,男人在火光中唱着,显得粗犷豪放;女人在曼妙的火焰旁舞着,姿态像月色下的山妖。
    到了凌晨一点多,玩累了的驴们纷纷钻进帐篷,枕着大地鼾声大作。鼓起的帐篷起了音箱的作用,增加了共鸣。篝火在鼾声中安详地摇着------
                    七色的雨点
    约莫五更天的时候,一阵清风吹起,帐篷轻微的摇晃起来。紧接着山雨沙沙的下起来了。大寺是芳草地,无色的雨点洒不出五彩缤纷的花朵。朦胧中依稀听到,薄薄的帐篷顶上被细雨敲打出的声音,不似打在青瓦片上,树叶上,土地上,水面上,荷叶上的那种声音,而像无数的天籁音符打在人的心里。那是一种怎样的催人深眠的美妙音响啊!只有付出艰辛的强驴,才能享受得到。
                     这里的黎明是一种味道
    远处雄鸡报晓,帐内有了点光亮。一只山雀在帐顶嘣嘣的乱跳 ,轻薄的帐篷布大概让它觉得爪底很绵软,两爪不停的拨拉着,发出刷刷的响声。它惬意的叫着,小巧玲珑的黑影向皮影戏一样,在晨光中不停的演着。它一会儿用喙梳理被夜雨淋湿了的羽毛,一会儿又在篷顶撑杆上左右来回地磨喙。几十年来,赖床都是伴随着盯天花板和听“太阳都晒屁股了!”的催叫声结束的。我悟道:生活环境的大相径庭,生活细节也会随之有本质的改变。
    一会儿,屋里响起了舀水声,风箱的呼哒声,折细柴火的窸窣声,揉面声和擀杖碰击案板声,山柴燃烧时的味道弥漫在院中,好像主人刻意烧了炷熏香。又过了一会儿,烙好的热锅盔把它那酥脆松软,且伴着小茴香的味道传了过来,那浓郁的老玉米红豆粥,把黄色和红色的香味送入我的鼻孔。这时,这些醒脑的味道把驴们给惊醒了,一个个钻出帐篷,脸也不洗便嚼着热锅盔,喝着香黏起皮的黏苞米红豆糁粥,就着曹家豆豉,狼吞虎咽吃起来。
      早饭后,我们把两顿饭钱,住宿费,烧篝火的柴火钱一一付清。小媳妇收完钱,想递给小曹。小曹向妈努努嘴,媳妇就会意地把钱如数交到婆婆手上。
     临行前,大家纷纷拍摄大寺日出美景,然后聚集在一起合影。曹家娘仨在屋内留恋的望着我们,眼光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流过。大家又过来和曹家合影留念。队伍离开曹家,我回望他们,他们娘仨正一起向我们挥手呢,我心里冒出个念头:我们走后,他们一家三口在这荒凉的大寺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我心头一热,暗吟道:
                  篷响天雨声,
                  帐影曦鸟鸣。
                  弓月轻烟冷,
                  糁粥香红晨。
           
                     花路心语
    归途如画廊。蜿蜒狭窄山路两旁的花草,丰美地盖住了路面。草上露水重得发白。大家蹚草声竟成了哗哗的蹚水声,把鞋都打湿了。由于在密林中穿行,大家老是在花枝卉荆下钻过,头上,背包上就难免“挂花”。路旁到处是野玫瑰和野樱桃,香气四溢。我发现一棵野桑树,有一个枝上结满了又大又紫的桑椹。我小心的折下来拿在手上,欣赏着,显摆着,舍不得吃。驴们一一快速从我身边走过,打招呼似的伸手摘下塞进嘴里,一会儿,桑葚枝只剩下光杆了。我唯一的收获,就是看到回头冲我坏笑时的那些紫牙。
     队伍越走越快,已经看见山下的河水了。驴们大声欢呼着,庆贺胜利在望。不知哪位驴凑趣道:“哎嘘,为了给这次大寺之行攒劲儿,我都两星期没入房!”话音甫落,众驴一阵哄笑。
                    大寺,我心中的痛
     今年刚开春,空白和逃兵甲他们又去大寺。后来我问空白:“曹家娘仨还在那儿住吗?”空白说:“一家都没了,全搬到山外去了。大寺空了!”我听了,心中一阵凄楚。现在是富在城中无人问,美在深山有远亲。没有了大寺人家,大寺该是多么了无生机呀!我若是再去大寺,青山依然,花草依旧,但家家人去屋空,满院衰草,蛛丝蓬窗,断井颓垣。睹物思人,幻化出斯人斯景,定会使我感物伤情。
     桃花源之所以令人难以忘怀,不仅因为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更重要的是那里的人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现在大寺既无鸡犬之声,又无炊烟缭绕,只有夕阳下矗立的赭石色袈裟群雕,依然在守护着往日神圣的园林。
     大寺,我肯定还会去多次。但我只记得:我一生中好像只去过一次。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赵凯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2-01 11:06:00)  
一生中好像只去过一次——有好多事情是想重复也做不到的。
雨晴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1-31 22:41:00)  
开头就很吸引人,让人读下去的渴望。欣赏诗情画意的游记散文!问好!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